天子榮三年春,高闕。
在經過大半個冬天的籌備,以及軍隊調集後,匈奴右賢王攣鞮伊稚斜,正式發起了針對高闕的反攻。
只是戰爭爆發後的畫風,卻與三個月以前,漢軍奪取高闕時的‘輕鬆寫意’,形成了極爲鮮明的對比。
——遊牧民族,本身就不善於守城,自更妄論攻城了。
同樣是攻打高闕,漢軍將士能在凜冬臘月的冰天雪地中,發動針對高闕的反擊,甚至半日而下高闕!
攻守互換,輪到匈奴人來攻打高闕——別說是突襲了,甚至就連在冬日作戰,匈奴人都沒敢下定決心。
從漢軍奪取高闕的冬十一月中旬,到眼下,已經是春二月末。
都已經過去了三個多月的時間。
原本被匈奴人‘門外漢’式浪費的高闕防線,早已被作爲守城專家的漢軍將士,給營造的固若金湯。
尤其駐守高闕的,還是如今漢室,乃至前後數百年都難得一見的防守戰大師:程不識!
還是那句話。
讓程不識開疆拓土,主動出擊,亦或是在野外智慧大軍團作戰,程不識或許會因爲過度謹慎而貽誤戰機。
但一座城池,在後勤輜重得到保障,且兵力充足的前提下,交給程不識去收,卻足以讓敵人絕望。
沒有任何陰謀詭計,能在程不識這裡奏效!
打敗程不識唯一的方法,就是一板一眼,用最常規的方式正面攻破城池。
這樣一來,一切就都顯而易見了。
《孫子兵法》有言: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守之,少則逃之。
翻譯過來就是:當兵力達到敵人的十倍,纔可以實施圍殲。
兵力達到敵人的五倍,纔可以無所顧忌的主動攻擊。
兵力爲敵人的兩倍,則應該分兵於兩處,使敵人兩面受敵,陷入劣勢。
兵力與敵人相當,不分伯仲,就應該沉住氣,讓對方主動發起進攻,來獲取防守方的天然優勢,並讓對方先露出破綻。
兵力少於敵人,說好聽點是該撤退,說難聽點,就該跑。
這套理論未必十分精確,也未必能涵蓋每一種戰況。
但毋庸置疑——在冷兵器時代,絕大多數戰爭,都是可以用這套理論,來複盤起成敗原因的。
兵力達不到敵人的十倍,達成數量上的碾壓,就不自量力的包圍對方,結果大概率是失敗。
成功了,固然是你牛逼,打出了一場奇蹟團。
但失敗纔是合理的。
兵力達不到敵人的五倍,即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就不顧一切的主動出擊,那大概率要被敵人設計。
沒有被敵人用計謀挫敗,只能說是敵人腦子不好,在絕對的劣勢兵力下,還不想著動點心思,給輕敵冒進的你迎頭痛擊。
兵力達到敵人的兩倍,處於相對優勢兵力,卻不知道分兵兩處,還和對方面對面硬鋼,那就是你浪費你的兵力優勢。
同等兵力下,不想著防守,卻主動去進攻敵人,白白陷入進攻方的天然戰略劣勢,這就是蠢。
兵力少於敵人,再有機會逃、沒必要死守的情況下還不套,更是愚不可及。
具體到這第二場高闕爭奪戰,情況,卻是更加一目瞭然。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守之,少則逃之,說的可不是守城戰!
而是雙方在野外,在同等定量條件下,只以兵力優劣勢而得出的戰場應對理論!
即便是在野外對戰,防守方都天然處於優勢、進攻方都天然處於劣勢;
就更別提在城池、關隘攻防戰中,防守方的優勢有多大了。
都不用說旁的——就說函谷關,能被天下人贊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雖然這個說法有些誇張的成分,一個人守函谷關,顯然不可能守得住一萬個人的猛烈攻擊,但也只是誇張,而非胡扯。
通常情況下,城池、關隘攻防戰,至少需要達到攻守雙方3:1的兵力對比,才能算是勢均力敵。
即:進攻方的兵力,達到守城方的三倍,雙方纔算是五五開。
再加上城池、關隘攻防戰中,進攻方多半都有搶時間、求速成的戰略需求,就更是的這個比例,達到4:1,甚至5:1,才能算是不遑多讓。
想想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漢家北地郡的門戶:朝那塞,是怎麼破的?
——匈奴老上產於,率領足足十四萬大軍,猛攻朝那塞的北地都尉部五千駐軍!
高達28:1的雙方兵力比例,甚至都還打了好幾天,讓北地都尉部,爲身後的北地、隴右百姓,爭取到了一定的撤離時間。
那還只是朝那塞!
別說是高闕、函谷關這種冷兵器時代的史詩級關卡——就連蕭關、武關這樣的次一級關隘,都遠比朝那塞要易守難攻的多!
結合以上種種,其實就不難得出結論。
在華夏內部,雙方均爲華夏軍隊、均對城池攻防戰有一定心得的前提下,攻城一方的兵力,至少要達到守城一方的三倍,才足以支撐雙方對峙。
四倍的兵力,或許才能讓攻城方佔據一定的優勢,五倍,方能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並求‘速成’。
比如六年前,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後,那場決定戰爭最終走向的睢陽保衛戰。
攻守雙方——作爲進攻方的吳楚聯軍主力,雖然是號稱數十上百萬,報的數字水的不行,但實則,也總有那麼二十多,將近三十萬可戰之兵。
畢竟再怎麼說,也是吳王劉濞砸鍋賣鐵,恨不能把吳地所有的男人都帶上,才艱難湊出來的大軍。
就按最低的二十萬來算,相較於睢陽城內,那三五萬樑國兵,也至少是四倍於敵。
結果如何?
一場睢陽之戰,固然是打的樑國軍隊損兵折將,喪亡慘重,樑孝王劉武甚至一日七封血書,向長安彈劾周亞夫在下邑見死不救。
可作爲攻城方的吳楚聯軍主力,難道就好受了?
照樣是傷亡慘重!
而且傷亡遠比睢陽守軍慘烈!不過是從龍之功頂著,外加睢陽城後的滎陽敖倉、東都洛陽吊著,纔沒讓吳楚聯軍士氣奔潰。
最後,周亞夫奇襲淮泗口,不也是讓吳楚聯軍原地潰散,吳王劉濞功敗垂成?
從這場睢陽保衛戰,其實就不拿看出來:雙方均爲擅長城池攻、守的華夏部隊,且均爲諸侯國兵,那攻城一方至少四倍於守城一方,才能得出一個兩敗俱傷——要麼守城方看看守住城池,要麼攻城方艱難慘勝破城的結果。
而眼下,這場由漢軍作爲防守方、匈奴作爲攻城方的高闕爭奪戰,雙方情況卻絕非當年,睢陽一戰那麼簡單。
——首先,作爲守城方的漢軍,不再是戰鬥力中等偏上的樑國兵,而是如今漢室天花板級別的朝堂主力大軍!
駐守高闕的,更是漢室天花板級別的防守大師:程不識!
就這軍隊戰鬥力,外加將領防守水平,兵力更是高達七萬人!
便是換做當年的吳王劉濞,怕也是得湊出至少五倍,即三十五萬吳楚兵馬,才能勉強打出一個勢均力敵的戰國。
而此番,攻打高闕的右賢王伊稚斜部,顯然沒有當年的吳王劉濞,及其麾下的吳楚聯軍擅長攻城。
此刻,伊稚斜麾下的八萬餘騎兵,既沒有吳楚聯軍——所有華夏軍隊所擁有的攻城屬性,也遠遠沒有達到攻守雙方3:1,4:1的比例。
如今的高闕,得原程不識所部中軍主力四萬餘,外加郅都所部先鋒三萬餘——共計七萬餘兵馬。
雖然在此期間,高闕守軍與博望三營駐軍,進行了有條不紊的輪換,送了萬兒八千輕傷員回博望城,換了大幾千生員進補高闕;
但在這麼說,這也是七萬多長安朝堂主力大軍!
反觀伊稚斜,八萬餘騎兵,就要在兵力幾乎相當——雙方兵力差距基本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攻打七萬漢軍主力,外加程不識駐守的高闕?
只能說:這麼做的現實意義,原低於象徵意義。
就好像是伊稚斜費勁巴腦,在幕南湊了八萬多兵馬,氣勢洶洶來到高闕!
結果卻只是爲了告訴草原遊牧之民,以及即將在秋天迴歸的單于庭主力:我不是沒有補救!
在高闕易主後,我真的盡力嘗試奪回高闕了!
但結果,卻是註定的。
——以同等兵力,攻打高闕這種級別的險關,伊稚斜用盡渾身解數,都沒有對高闕的程不識、郅都二人,造成哪怕一丁點麻煩。
別忘了。
高闕,並非匈奴人在大河北岸,爲了防備南岸的河套地區所鑄造。
而是秦始皇嬴政,爲了在大河北岸,防備更北側的幕南遊牧之民而建造!
高闕真正難打的方向,不是南側,而是北側!
在大河冰封,高闕失去護城河,外加守軍攜帶、情敵的種種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漢軍自南奪取高闕,尚且還花費了一番周折。
更何況是匈奴人,堂堂正正的從北面攻打高闕?
戰鬥爆發後的前十日,那畫面都像是複製粘貼一樣。
——匈奴人抵進高闕北牆二里時,剛從博望城送來,安放於高闕城頭的牀子弩,開始發射大腿粗、一人高的巨大箭矢,或者說是尖頭木樁。
進了一里,即三百步區域,大黃弩等超遠距離重弩開始發力,點殺匈奴軍中的貴族。
進入二百步區域,長弓準備拋射,進入一百五十步的射程,長弓齊射。
臨近百步,弩機加入戰鬥,平射造成殺傷。
到這時,匈奴人最前面的先鋒,也纔剛抵進高闕百步,卻已經進入了漢軍弓、弩,以及牀子駑、投石器的多重火力網之中。
經過這重重火力網,還能僥倖活著走進高闕北牆百步範圍內的,已然只剩下一半多。
然後,真正的噩夢開始。
陷馬坑!
絆馬索!
還有埋藏於泥土中,人踩到都不一定會發現,卻必定會讓馬匹痛不欲生的短刺藜棘,讓策馬狂奔向高闕北牆的匈奴人,怎一般欲哭無淚。
不騎馬還不行!
騎了馬,有了速度,才能在傷亡不算太過慘烈的前提下,突破漢軍將士的遠程火力王,抵達高闕內百步範圍。
若是下馬步行,速度驟降之下,幾乎不可能突破漢軍的遠程火力網,成建制的抵進高闕百步範圍。
就算偶爾有幸運兒突破,也不過是零散幾個人。
在這種規模的戰役中,個人的力量,已經微弱的可以忽略不計了。
哪怕是霸王項羽,在這樣一場極其慘烈的功臣戰中,即便抵進了高闕百步範圍內,也仍舊難逃一死。
——漢軍的弓弩,又不是隻能射百步之外!
百步外是‘射的到’,憑量變引起質變,齊射製造打擊覆蓋區。
進了百步,那可就是能射的準、射的死,能被點殺了。
更何況此戰,長安朝堂前所未有的大方。
——早在這第二場高闕爭奪戰爆發之前,高闕內囤積的弓羽箭矢,就已經被喪心病狂的漢少府,堆到了百萬數量級!
而且後方還有!
只要前線出現緊缺,後方的儲備還能隨時補充上來!
程不識只想說:從來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
更何況當今天子榮,在涉及戰爭——尤其是這種針對匈奴人的對外戰爭時,更是青史罕見、令人瞠目結舌的財大氣粗!
天子榮把話說的很明白!
少府願意爲了前線,能少死一名漢軍將士,而多付出百萬錢的後勤供應成本!
所以,前線將領絕對不要爲了省錢、省輜重,而做出任何犧牲將士的決策!
能用錢、用輜重、用物資換回來的人命,無論多貴,都一定要換!
於是,這第二場高闕之戰,僅僅只打了十七日,便用一個血淋淋的雙方戰損比,將一個更加血淋淋的現實,擺在了長城南北的漢民、草原農耕之民面前。
——前後十七日,高闕漢軍將士,陣亡二百七十四人,負傷千餘。
反觀伊稚斜所率領的幕南諸部軍隊——光是扛著戰友屍體回去,要繼承戰友遺產的案例,就高達六千!
這還只是撿回來的屍體數!
有多少人負傷,又或是多少人的屍體,沒來得及被戰友撿回來,都還得另算!
即便就按六千算:二百七比六千,高達22:1的陣亡比!
於是,天下人——無論漢家農耕之民,還是草原遊牧之民,這才終於反應過來:哦~
原來高闕,這麼難打啊?
之前漢家奪取高闕,原來不是高闕好打,而是漢軍太強?
又或者,是守高闕的匈奴軍隊太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