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零八章 五國兵發函谷,齊國坐收漁利

五國聯軍聲勢浩大逼近函谷關,擺下陣勢與秦人決戰。嬴疾身穿戰甲,站在函谷關城樓上,看著人影傳動,旌旗招展,感嘆道:“五國之勢,不能讓人小覷。”

楚將昭陽見秦人龜縮在關內,不敢出來迎戰。派出將士前去辱罵,甚至讓將士拉開褲子撒尿以此羞辱秦人。

秦王嬴駟以嬴疾爲主將鎮守函谷關,就是因爲他知道自己這個弟弟最大的優點就是沉得住氣。

嬴疾鎮守函谷關,認真履行張儀定下的計策,無論聯軍如何羞辱、謾罵,他閉關不出。

嬴疾雖能做到心靜如水,兩耳不聞。但嬴姓趙氏的子孫可聽不得聯軍謾罵。嬴姓子孫只會在戰場上勇敢搏殺,絕不會躲在城內當縮頭烏龜。

秦國衆將屢次請戰都被嬴疾駁了回來。

衆將士情緒躁動,皆說王上怎麼派了一位貪生怕死的人來作爲主將。一時間,函谷關內的秦國將士,情緒高漲,皆說嬴疾的壞話。

好在,嬴疾出征,嬴駟當著全國將士的面,授予他生殺大權。這些將士只是嘴上抱怨幾句,也不敢公然違抗主將的命令。

函谷關內的局勢全部掌控在嬴疾的手中。

楚將昭陽見將士們在城下罵了好幾日,秦軍就是避而不出,氣得他大罵道:“秦人,膽小如鼠。”

既然不能激怒秦人出來決戰,那就只能將秦人引出來。然而,嬴疾就是不上當,坐在城樓上大口吃著羊肉歡,大呼道:“別費力氣了。我是不會出戰的。”

楚將用了很多計策,皆不能引誘秦人。於是,他在主君大帳,召集各國主將前來議事,商討如何才能攻破函谷關。

衆人商議無果,楚將昭陽怒道:“明日發動總攻,用武力破之。”

公孫衍曾在秦國效力,爲秦國立下不世之功,自然知曉函谷關的地勢走向。函谷關易守難攻,強行攻打,只會損兵折將。

公孫衍建議,要破秦國,就要繞開函谷關。

楚將昭陽怒道:“區區函谷關,豈能阻擋我三十多萬將士。明日看我楚人是如何教訓秦人的。”

公孫衍見楚將蠻橫無理,也不在多說一句。楚人聽不進去意見,那就讓秦人收拾一下他們桀驁的個性。

翌日,楚軍用過早飯。

昭陽拔出長劍,對著楚軍道:“諸位將士,拿出楚人的勇氣,用你們的劍,斬殺敵人。”

戰鼓雷動,楚軍發出嗷嗷地喊聲,涌向函谷城樓。魏將公孫衍、韓將韓鵬、趙將趙歇和燕將姬平站在高處,目視著楚軍一窩蜂地往函谷關衝去。

公孫衍搖了搖頭,發出嘆息道:“無畏的傷亡。”

秦人見楚人來攻,先是在城樓上射來密密麻麻地箭雨,招呼楚人。楚人不計傷亡,前赴後繼的前進。楚人戰鬥不怕死的精神,著實令人敬佩不已。

秦人憋了很久的怨氣,統統發泄在楚人的身上。城樓下躺滿了許多楚人的屍體。

昭陽見城樓久攻不下,還折了這麼多將士。再看看聯軍陣營也無人前來支援。再打下去,楚軍定會損失嚴重。爲了保存有生力量,昭陽只好下令大軍撤退。

秦人見楚人退了,高喊道:“秦國萬歲,秦王萬歲。”

昭陽灰溜溜地回到主君大帳,便聽見三晉男兒譏笑他楚人不行,頓時勃然大怒。既然三晉男兒厲害,他決定不再讓楚人衝鋒打頭陣。然,三晉男兒並沒有與秦人決一高下,仍舊按兵不動。

昭陽拿出統帥的身份,來壓制諸國將領,怒道:“我楚軍攻城,損失了許多將士。輪到你們去攻打函谷關。”

公孫衍正色道:“函谷關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譽。強行攻城,只會損兵折將。三晉男兒不怕死,但也不會平白無故丟了性命。”

昭陽回道:“沒有什麼山川大河能夠阻擋楚人的步伐。”

姬平譏諷道:“楚人的確厲害,攻一座城池,丟下了幾千具屍體。”

“你…”昭陽劍身離殼,準備教訓一下燕人,“有本事來場決鬥。”

姬平血氣翻涌,高喊道:“來就來,豈能怕你不成。”

公孫衍見兩人一言不合,便拔劍相向,插在兩人中間,制止道,“我們是來攻秦,不是來吵架的。”

昭陽一臉怒意將長劍送回劍鞘,嘴裡發出不平之音。姬平見對方收手,也不在進逼。畢竟燕人只有五萬,楚人尚有六萬多。若是兩國動起手來,他是佔不到便宜。

“犀首,發起五國伐秦。”昭陽問道:“犀首,有何辦法攻入函谷關。”

公孫衍答道:“按兵不動。”

昭陽眉宇高挑,喝道:“五國聯軍可不是來秦國看風景的。”

公孫衍笑道:“將軍說怎麼辦。”

昭陽厲聲道:“戰。”

公孫衍又問道:“請問將軍,如何戰。”

昭陽道:“用車輪戰術,不分晝夜攻打函谷關。我就不信,三十多萬將士打不下區區函谷關。”

“攻城已然讓我們疲憊。”公孫衍冷笑道:“如何對付兇狠地秦軍。”

“犀首,你說不能打。”昭陽提高聲調道:“難不成我們撤軍不成。”

公孫衍道:“函谷關並非不可攻破。”

“如何破之。”

“我們在城下繼續辱罵秦人,激發秦人骨子的血性。”

“秦人閉關不出,那又該如何。”

“放心吧!秦人會出關的。”

昭陽冷哼一聲,離開大帳。

趙將趙歇問道:“犀首,現在我們該怎麼辦。”

公孫衍嘆道:“秦人不出關迎戰,是因爲忌憚五國聯軍聲勢浩大。我們首戰告捷,拿下函谷關,攻佔咸陽易如反掌。楚人一敗,不僅打擊了聯軍士氣,還助長了秦人氣焰。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等。”

韓鵬插言問道:“等什麼。”

公孫衍鷹銳地眼神,掃視衆人,“等援軍。”

衆人感到驚訝,還會有援軍來前來攻秦嗎?

公孫衍的眼神告訴他們,會有的。

趙歇、韓鵬對公孫衍深信不疑,也不再追問。

公孫衍道:“楚人新敗,打擊了五國聯軍的士氣。請幾位將軍回去,安撫一下衆將士。否則,秦人尚未出關迎戰,我們便自亂陣腳,陷入被動。”

趙歇、韓鵬和姬平領命道:“喏。”

衆人離開大帳,魏緩走了上來問道:“犀首,真的會有援軍?”

公孫衍道:“我派人去請齊國合縱,一同攻秦。”

魏緩納悶道:“齊國會加入合縱之勢。”

公孫衍笑道:“此刻,由不得齊人選擇。齊人不出兵,便得罪五國。齊國纔不會因爲秦國得罪五國。不出五日便會有特使送來齊國臨淄的消息。”

魏緩的眼神充滿疑慮,齊國自詡大國,天下第一強國,會屈身前來聽楚人命令。

公孫衍走出大帳,望著東邊的天空,似乎看到了齊國大軍正在趕赴函谷關。齊人若來,攻破函谷,拿下咸陽指日可待。

楚人攻秦失利,但戰局還是偏向五國聯軍。秦人雖是首戰告捷,也不敢出關迎戰五國聯軍。一時間,五國聯軍和秦軍陷入僵持。你不攻我,我不也不打你。

此刻,東方的齊國成爲兩方拉攏的對象。無論哪一方拉攏了齊國,天枰將會那方傾斜。此時,兩方的代表人物,皆來到齊國國都臨淄。

田罌問道:“王上,五國和秦國都派人來了。我們是見還是不見。”

齊王田闢彊笑道:“寡人當然是要見。”

田罌皺眉道:“我們是見五國使者,還是見秦國使者。”

田闢彊脣角含笑道:“寡人要同時召見。”

田罌遲疑道:“同時召見兩國使者,這種做法是不是...”

田闢彊冷聲道:“五國和秦國皆是來求寡人。寡人才不會考慮他們的感受。你不想見識一下敵人見面會是什麼場景。”

田罌動了動了眉頭道:“肯定很有趣。”

田闢彊擊掌道:“那不是對了。你去將五國和秦國使者帶進宮來。記住,一定要他們同時進宮。”

田罌領會齊王的意思,領命道:“喏。”

五國和秦國使者,同時出現在齊國的大殿上。雙方剛一碰面,便出現激烈爭鬥。若不是田罌在一旁周旋,雙方必會拼個你死我活。

田闢彊見雙方使者吵個不停,命人端來一盤瓜果,不耐煩道:“你們吵有什麼用。你們先分出勝負,再和寡人談國事。”

雙方見齊王不滿,壓制心中的怒火,告罪道:“剛纔多有冒犯,請齊王勿怪。”

“這就對嗎?”齊王笑呵呵地說道:“拼個你死我活,那是在戰場上。身爲外交使節,要有風度。怎能見面就揚言置人於死地的。”

齊王見兩國使者都不說話,又道:“你們願意拼個你死我活,挑一個好地方。選擇在寡人的大殿中,太不像話了。兩位,你們是沒有把寡人放在眼裡?”

齊王之語看似平靜隨和,實則充滿怒意。雙方使者自然明白齊王話中的意思,齊聲告罪道:“齊王勿怪。”

齊王丟掉手中的瓜果,笑道:“你們和解吧!”

雙方使者皆不知齊王腦海中想的究竟是什麼。和解?他們能和解?

齊王見他們無動於衷,催促道:“你們不和解,寡人就生氣了。”

秦使拱手道:“請齊王恕罪,我是不會與他和解的。”

五國使者也道:“我也不會和解。”

“你們不願意和解,寡人要如何與你們談論國事。”齊王一臉頭痛地問道:“你們告訴寡人,寡人該如何做,你們才能和解。”

秦使冷哼道:“齊王,請容我告退。”

五國使者也道:“齊王,請容我告退。”

說話間兩人冷眼對視,哼了一聲,便離開了齊國大殿。

“你們怎麼走了。”齊王喊道:“太不尊重寡人了吧!”

田罌問道:“王上,我們應該怎麼辦。”

齊王看著殿下諸臣,問道,“你們說說,寡人是救秦,還是支持五國合縱攻秦。”

殿下諸臣意見不一。

“五國勢大,秦國勢孤。拿下函谷關,攻破秦國乃易如反掌。王上,我們不如加入五國攻秦,分一杯羹。”

“若是攻秦順利,五國豈會派使者來我國請求我們加入合縱。”

“我們救秦,等於得罪了五國。五國勢必會將怒氣轉移到我們頭上。”

“齊國乃當世第一強國,豈會怕五國。”

“非也非也。五國攻打我國。我國怎能招架得住。”

衆臣商議大半日,也不知應該支持秦國,還是選擇五國。

齊王急不可耐地喊道:“你們討論完沒有,寡人應該選擇誰。”

田罌問道:“王上心中願意支持誰。”

齊王回道:“寡人支持秦國,得罪五國。寡人支持五國,不能滅掉秦國,那也是虧本買賣。寡人既不想得罪五國,也不想攻打秦國。我國能夠在五國和秦國博弈間得到最大利益。”

田罌笑道:“王上,這好辦。五國勝,我們支持五國。秦國勝,我們支持秦國。”

“寡人等到勝利的消息,再去選擇支持誰,會不會太晚了點。”

“王上,我們再來演繹一場圍魏救趙,圍魏救韓的策略。”

“這是什麼招數,給寡人道來。”

“魏國仗著國勢,欺負趙國和韓國。先王既不想讓魏國滅掉韓、趙後,實力大增,威脅齊國。先王又想借魏國之手,削弱韓、趙兩國的實力。”

田罌想到昔日地輝煌,心中澎湃,“我們答應韓、趙請求,給他們抵抗的信心。邯鄲一戰,趙國慘敗,但魏國也傷的不輕。韓國五戰五敗,也讓魏國付出了沉重地代價。先王見魏國和韓趙拼的差不多了,給魏國狠狠一擊。既救援了韓、趙,又在馬陵、桂林兩役,殲滅了魏國主力。我國聲望響徹中原諸侯,一戰成就了齊國的大國之位。”

“這個主意不錯。”齊王點了點頭道:“五國之勢,向西可攻秦,向東有何嘗不能攻打我國。五國滅了秦國,接下來遭殃的便是齊國。寡人不能讓五國稱心如意,應該給他們一點壓力。”

田罌問道:“王上所言極是,五國也威脅到齊國。”

“寡人打贏了秦國,韓、趙、魏、燕不推舉我爲合縱長,推舉楚人。寡人支持五國,咽不下這口氣。齊相這個主意,替寡人出了氣,還教訓五國,實在太解恨了。”齊王話鋒一轉,問道:“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王上,我們就對五國使者說願意加入合縱,五國見沒有後顧之憂,便會放手進攻秦國。”田罌有意停頓,又笑道:“我們也給秦使捎個話,讓他給秦國帶回去一個希望。秦國見了,便不會向五國求和,割地求饒。秦人也會拿出血性戰至一兵一卒。五國與秦國相爭,以此削弱雙方的實力。”

“太好了。”齊王聞言大悅,“我們怎麼樣才能讓五國相信,齊國願意參加合縱。”

“我們讓五國使者,看見我國大軍,開往函谷關就行了。”

“我們出兵幫五國,秦國情況不是堪憂。”

“非也。”田罌細說道:“函谷關離齊國數千裡之遙。我們雖然出了兵,但動作緩慢。此乃兵家言,明出,暗不出。等我軍抵達函谷關,勝負已分。我們再去分一杯羹。”

“五國等我國大軍到了,方纔開戰,又如何。”

田罌深沉一笑,“攻伐之事,時間最寶貴。我們能等,五國也等不了。”

“好,就這麼辦。”齊王揚聲道:“五國與秦國相爭,我國纔是最大的贏家。”

第三百二十四 你是趙國之王,孤爲趙主父第二百九十九章 美人熒熒兮第二十二章 出宮第一百六十七章 秦國殤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原大戰(下)第一百章 重拾祖先的輝煌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晉再聚首擊秦第四十一章 戰與和第七十八章 殷憂啓明, 多難興邦第一百四十二章 燕國質子公子職第七十四章 長大,總會有苦惱第一百七十九章 南下爭雄,北上草原第二百七十七章 攻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這纔是我的好孩子第四十六章 北燕國第一百六十三章 張儀入楚第四十四章 代郡第三百六十六章 寂寞沙丘冷(中)第三百七十二章 沙丘宮變(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息壤之盟第一百八十九章 宜陽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五國盟誓攻秦,張儀獻計第十八章 太傅第二百九十四章 力挽弓,射天狼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一百七十八章 中山王厝問政司馬喜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怒諸侯懼第二百二十三章 迴歸第二百七十一章 胡服令第一百二十五章不能流芳百世,安懼遺臭萬年第三百一十三章寡人干涉秦國,秦人能奈我何第一百一十章 張儀離間燕國第五十八章 三晉恩怨第一百八十二章 魏有武卒,趙有鐵騎第一百一十一章 楚國撤軍,三晉與秦開戰第一百七十九章 南下爭雄,北上草原第二十四章 辯論第一百二十六章 姬噲讓國,燕國禍亂起第一百二十五章不能流芳百世,安懼遺臭萬年第二百四十八章 白起和樂毅第三百六十九章 最是無情君王家(上)第三百零七章 秦國的朝堂並不太平第二百七十八章 趙鐵騎對戰中山大力士第三百二十五章 馬踏靈壽,踏平中山第三百四十七章 楚無傲骨,豈能亡秦雪恥第二百八十七章 齊王甍,趙六伐中山第九十三章 與君初相識第二百四十一章 趙國爲何撤軍了第一百六十章 朝局第三百七十六章 擔當生前事,何懼身後名第一百七十八章 中山王厝問政司馬喜第三百零一章 何以度餘生第三百六十章 先定北疆,再取咸陽第二百三十九章 趙君雍與中山王姿議和第二百章 楚王謀越第二十三章 九里居第四十六章 北燕國第五十五章 中山君第二百四十七章 這纔是我的好孩子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秦國,我回來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魏有樂羊,趙有樂毅第一百八十四章 百金之士第三百三十五章 狗盜第三百零八章 秦國,我不去也罷第三百零三章 我這樣的人,豈能葬入王陵第二百五十一章 第三條路第三百二十九章 楚懷王入秦第二十五章 胸中之志第一百一十八章 三晉的噩耗第一百六十六章 屈原被貶漢北第三百零一章 何以度餘生第六章 賭國運第三百五十二章 趙主父孤膽入秦(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不懂得珍惜英雄的國家第三百零五章 秦有羋八子,無秦王第三百三十二章 大爭之世,何來太平第一百零七章 五國盟誓攻秦,張儀獻計第兩百零六章 司馬喜被罷相第一百七十四章 遊大陵第三百一十一章 不敢稱王的男人,有何懼之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丘宮變(下)第三百六十九章 最是無情君王家(上)第二百四十六章 趙、燕、秦結盟第三百二十九章 楚懷王入秦第二百八十五章 垂沙之戰(中)第七十八章 殷憂啓明, 多難興邦第一百二十六章 姬噲讓國,燕國禍亂起第一百九十八章 秦惠後第二百二十一章 趙河西之地第十七章 秦風第一百二十九章 燕國子之之亂第二百二十三章 迴歸第二百九十五章 不教胡馬度青山第兩百零五章 趙國鐵騎揚威中山國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姬延和秦王蕩第二十八章 邯鄲令第一百八十七章 秦王蕩和韓王倉第三百零二章 楚太子質於齊第三百二十七章 秦王稷之謀
第三百二十四 你是趙國之王,孤爲趙主父第二百九十九章 美人熒熒兮第二十二章 出宮第一百六十七章 秦國殤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原大戰(下)第一百章 重拾祖先的輝煌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晉再聚首擊秦第四十一章 戰與和第七十八章 殷憂啓明, 多難興邦第一百四十二章 燕國質子公子職第七十四章 長大,總會有苦惱第一百七十九章 南下爭雄,北上草原第二百七十七章 攻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這纔是我的好孩子第四十六章 北燕國第一百六十三章 張儀入楚第四十四章 代郡第三百六十六章 寂寞沙丘冷(中)第三百七十二章 沙丘宮變(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息壤之盟第一百八十九章 宜陽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五國盟誓攻秦,張儀獻計第十八章 太傅第二百九十四章 力挽弓,射天狼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一百七十八章 中山王厝問政司馬喜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怒諸侯懼第二百二十三章 迴歸第二百七十一章 胡服令第一百二十五章不能流芳百世,安懼遺臭萬年第三百一十三章寡人干涉秦國,秦人能奈我何第一百一十章 張儀離間燕國第五十八章 三晉恩怨第一百八十二章 魏有武卒,趙有鐵騎第一百一十一章 楚國撤軍,三晉與秦開戰第一百七十九章 南下爭雄,北上草原第二十四章 辯論第一百二十六章 姬噲讓國,燕國禍亂起第一百二十五章不能流芳百世,安懼遺臭萬年第二百四十八章 白起和樂毅第三百六十九章 最是無情君王家(上)第三百零七章 秦國的朝堂並不太平第二百七十八章 趙鐵騎對戰中山大力士第三百二十五章 馬踏靈壽,踏平中山第三百四十七章 楚無傲骨,豈能亡秦雪恥第二百八十七章 齊王甍,趙六伐中山第九十三章 與君初相識第二百四十一章 趙國爲何撤軍了第一百六十章 朝局第三百七十六章 擔當生前事,何懼身後名第一百七十八章 中山王厝問政司馬喜第三百零一章 何以度餘生第三百六十章 先定北疆,再取咸陽第二百三十九章 趙君雍與中山王姿議和第二百章 楚王謀越第二十三章 九里居第四十六章 北燕國第五十五章 中山君第二百四十七章 這纔是我的好孩子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秦國,我回來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魏有樂羊,趙有樂毅第一百八十四章 百金之士第三百三十五章 狗盜第三百零八章 秦國,我不去也罷第三百零三章 我這樣的人,豈能葬入王陵第二百五十一章 第三條路第三百二十九章 楚懷王入秦第二十五章 胸中之志第一百一十八章 三晉的噩耗第一百六十六章 屈原被貶漢北第三百零一章 何以度餘生第六章 賭國運第三百五十二章 趙主父孤膽入秦(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不懂得珍惜英雄的國家第三百零五章 秦有羋八子,無秦王第三百三十二章 大爭之世,何來太平第一百零七章 五國盟誓攻秦,張儀獻計第兩百零六章 司馬喜被罷相第一百七十四章 遊大陵第三百一十一章 不敢稱王的男人,有何懼之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丘宮變(下)第三百六十九章 最是無情君王家(上)第二百四十六章 趙、燕、秦結盟第三百二十九章 楚懷王入秦第二百八十五章 垂沙之戰(中)第七十八章 殷憂啓明, 多難興邦第一百二十六章 姬噲讓國,燕國禍亂起第一百九十八章 秦惠後第二百二十一章 趙河西之地第十七章 秦風第一百二十九章 燕國子之之亂第二百二十三章 迴歸第二百九十五章 不教胡馬度青山第兩百零五章 趙國鐵騎揚威中山國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姬延和秦王蕩第二十八章 邯鄲令第一百八十七章 秦王蕩和韓王倉第三百零二章 楚太子質於齊第三百二十七章 秦王稷之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江| 阳高县| 南澳县| 镇平县| 盘山县| 平南县| 三江| 永康市| 石屏县| 方山县| 福清市| 雷山县| 青冈县| 夏津县| 德格县| 青河县| 迁安市| 邢台市| 柳林县| 隆化县| 托克逊县| 宣武区| 阿拉善盟| 沂水县| 长海县| 巴彦县| 建平县| 麻阳| 那曲县| 靖安县| 嘉荫县| 历史| 江华| 炎陵县| 呼玛县| 沾益县| 漳平市| 巩义市| 楚雄市| 沙河市|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