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零二章 楚太子質於齊

趙雍雙目無神,面容憔悴,獨守在棺槨前,這一守便是兩天兩夜。這兩天兩夜時間裡,趙雍沒有吃任何東西,喝一點水,也不想讓任何人前來打擾。在這樣繼續下去,趙雍的人生也將走到生命的盡頭。

趙國臣民自然不想看到自己英明的君主,因爲感情的事情,走不出困境,紛紛出謀劃策。

肥義來到公子何面前道:“公子,君上陷入感情太深,不能自拔。還請公子幫忙勸一勸君上。”

公子何問道:“趙相,我能做什麼。”

當下,肥義說了很多話。公子何雖然不解話中的意思,但十分用心記住,肥義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

這日,公子何推開殿門,走了進去。和煦的陽光,打在趙雍身上,一點暖意都沒有。

趙雍咆哮道:“何人。”

公子何停下腳步,答道:“君父是我。”

趙雍見著小兒子的面容,痛苦倍增,“何兒,寡人沒有保護好你母后。”

公子何見父親哭得傷心欲絕,也是淚落不已,勸慰道:“君父,母后不想看著你這樣。”

趙雍正在傷心處,豈能聽進去公子何之言。

公子何續道:“母后說,與君父再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她生命之中最開心的時候。”

趙雍擡起頭看著公子何,問道:“你母后走之前,可有留下什麼話。”

公子何淚眼迷離,答道:“母后說,君若知我,雖死無憾。此生相遇,無怨無悔。”

趙雍傷心欲絕,自責道:“我卻沒能保護好你的母后。”

“母后說,生死有命。此生能夠遇見君父,是莫大的福分。”公子何不願看著君父如此失意,又道:“君父是母后的蓋世英雄。母后臨死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君父。母后讓我告訴君父,切不可因爲母后的離開,然君父陷入自責、痛苦。母后希望君父好好的活著。”

“你母后走了,我還活著有什麼意義。”

“君父,母后的臨終遺願,莫非也不管了嗎?”

“你母后有什麼臨終遺願。”

“擊北胡、滅中山、爭霸中原。”公子何又道:“母后還說,死亡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活著是件很累的事情。母后將簡單的事情,留給了自己。母后希望君父活著,爲她完成心願。”

“你是害怕我爲你尋死,故意爲難我的吧!我已塵定胡疆,你卻離我而去。你若不在,我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趙雍脈脈含情道:“爲夫曾經允諾於你。只要是你想要的,我都會給你。擊北胡、滅中山、爭霸中原是你的心願,爲夫答應你便是。你放心,爲夫如你願意,成爲蓋世英雄。爲夫會聽你的話,好好活著。”

趙雍看了小兒子一眼,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出大殿。殿外的臣子見君上走了出來,面容憔悴,形容枯槁,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

肥義見君上走出殿內,君上總算渡過了生命最危險的時刻。肥義心想,“君上雖不會會君夫人尋死覓活,但他活著與死了也沒有多大關係。也不知道何時君上才能恢復昔日的神色。”

趙雍看著殿外惶恐不安的臣子,語調蒼白無力,“夫人貌端德馨、賢良淑德,輔佐寡人建立功業。今,夫人離世,寡人莫不痛心。寡人追封夫人爲後,葬入壽陵。”

司禮低聲道:“趙相,君上怎能如此糊塗。”

肥義低聲回道:“君夫人離世,亂了君上之心。君上有命,你執行便是。在這個時候,這種氛圍下,用禮制與君上辯論對、錯,這可不是明智之舉。”

司禮忙道:“君上與君夫人,伉儷情深,且輔佐君上有功。君夫人追封爲後,我也沒有意見。只是君上在這種情況下,追封君夫人爲後,實在是大大不妥。”

“君上的性情,豈非你、我能左右。”肥義淡淡道:“但願君上能夠早日從陰影之中走出來。否則,趙國的霸業也將毀於一旦。”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古往今來,有多少的君王,都逃不過一個情字。皆說無情,纔是君王家。奈何,那麼多君王爲了一個情字,寧可葬送江山。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滄桑閱盡,不到晚霞朝露,不經歷生死離別,又怎知情是最難留、最令人癡迷?

無情的君王,雖建立功業。功成名就之時,也落得孤家寡人悲涼的下場。這位無情的君王,在臨死前,又會想到了什麼?索性,他們的君王是有情有義之君,還是一枚癡情的種子。只是不知道這枚癡情種,能否逃過此劫。

三日後,趙雍不顧身心疲憊,冒著大雨,奔波數百里,親自把愛妻,送到壽陵。他們夫妻情深,同心同德。她已經成爲了他血肉相融的一部分。如今陰陽兩隔,他還要一個人走完漫長又孤寂的人生。他要陪著心愛之人,走完人生最後的一程。

君後孟姚的死,對趙雍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他們因爲長袖折腰、《美人熒熒兮》而相遇。不久,趙雍便迎娶了她,封她爲夫人。孟姚因爲自己美貌和智慧,盡心輔佐趙雍。趙雍因爲君夫人孟姚輔佐,不僅推行胡服騎射,還塵定北疆,擊三胡,新設三郡。他們雖只做了十年的夫妻情份,但他們夫妻情義,足以撼動山嶽,感動山河。

趙雍對孟姚用情之深、思念之苦,實在令人悲慼。

令人沒想到,孟姚的到來,和她的離去同樣是那般突然。只能說,一切都是命中註定。

厚葬完君後孟姚,趙雍整個人身心憔悴,宛如行屍走肉一般。回到叢臺宮趙雍大病了一場。這一病,就是好幾個月。

……

於此同時,楚王因爲戰事不利,忙得焦頭爛額,陷入內、外交困之中。

垂沙之戰,楚國敗給齊、韓、魏三國。楚將唐昧戰死。垂沙之戰以後,齊、韓、魏聯軍乘勝攻佔垂丘、宛、葉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爲韓、魏兩國奪取。唐眛死後,部將莊蹻率領軍隊叛變並引發人民起事,驅逐楚王身邊的佞臣。

甘英、屈莊不瞞楚王,率衆叛逃。

諾達的楚國疆土,一下四分五裂。若非齊宣王田闢彊在這個時候去世。齊、韓、魏沒有進一步征伐楚國。否則,楚國新設江東郡,恐怕也會得而復失。

垂沙之戰,楚國敗給聯軍。楚國內部,又四分五裂。秦國在重丘,擊敗楚將景翠。並趁勢追擊,攻佔楚國襄城,殺死楚將景缺。

楚王面對接踵而來的失敗,心力憔悴,瞬間老了幾歲。楚王爲了收拾楚國一團亂局,不得不以昭雎爲令尹,並將屈原等忠心愛國之人,召回郢都。

楚王問道:“眼前我國局勢內憂未解,外患接踵而至。諸位可有振興楚國之策。”

楚國大臣深知王上陷入極度憂慮和恐慌之中,不敢接話,一個個埋首不語,更不敢對視楚王那道複雜的眼神。他們更害怕因爲自己說錯話,從而開罪王上。楚國能有今日悲慘的局面,一是楚王自負、自大。二是楚王朝秦慕齊,左右搖擺的國策。

楚王滅了越國,提升了楚國的國力。楚滅越,給了楚王一個錯誤的信息,那就是他認爲自己是上天選中的命運之子。楚國之力足以挑戰天下諸侯,楚王也將成爲新時代的霸主。於是,楚王滅越,便對整個大河上的中原諸侯虎視眈眈。

楚王甚至派人出使趙國,締結聯盟,南北夾擊中原諸侯,平分天下。

正是楚王太過自負,挑戰中原諸侯之舉。令中原諸侯感到一片恐慌。中原諸侯爲了圖強圖存,以齊國爲盟主,攻伐楚國。齊、韓、魏三國聯合起來,三伐楚國,一步步將楚國逼入絕境。

正因爲楚王性格貪婪、好利,屢次失信於諸侯。楚王爲了利益,忽而朝秦,忽而慕齊。故而,楚王成爲可憐人。大戰之時,楚國中原也沒有一個朋友。

楚王見衆人沉默不語,問道:“我們先敗與聯軍,再敗給秦國。如今之計,應當如何。”

昭雎答道:“王上,我們應該向諸侯求和。”

“寡人當然想和諸侯求和。”楚王頭疼道:“諸侯不願與寡人求和。尤其是秦國,對寡人步步緊逼。寡人卻不能奈何他們。”

“遙想當年,秦國豈敢和我國叫板爭天下。”昭雎怒道:“王上,秦人太過猖狂。臣願領兵,教訓秦人。”

“寡人何曾不想教訓秦人。”楚王聳了聳肩,無奈道:“我國一盤散沙,能調動多少將士,與秦國開戰。垂沙之役,我們精銳盡喪諸侯。眼下,我們豈能與諸侯開戰。”

昭雎深知楚王所言不虛。

秦國就是因爲看到楚國的虛弱,方纔領兵攻楚,步步緊逼。如今的楚國內亂叢生,楚王失信於天下。楚國能夠集結十萬兵力,已經困難重重。莫非真的是楚國氣數已盡,難以與諸侯爭雄。幾年前的楚國,能夠以一國之力迎戰天下諸侯。如今的楚國,落得這般田地,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不僅楚王在想,究竟是哪一步走錯了,才導致楚國陷入困境。昭雎等愛國志士,也在想這個問題。但,他們都沒有想明白,是什麼原因成爲楚國衰敗的根源。是函谷關之戰,背信諸侯;還是秦國欺楚,齊、楚斷交;還是第二次中原大戰,楚國迎戰諸侯,並將禍水東引;或者說楚國攻滅越國,叫板天下諸侯。

昭雎見屈原沉默不語,問道:“左司徒,可有計策。”

屈原昂首挺胸,答道:“我計策是有,但會得罪王上。”

昭雎見屈原說話太耿直,看了看楚王,忙道:“不知左司徒有何良策。”

屈原道:“王上不恕我冒犯之罪,我豈敢獻策。”

楚王被諸侯揍得沒有脾性,他想要的就是儘快讓楚國走出危局,將楚國恢復到垂沙之戰以前的水平,“屈原有話就說,寡人不責怪你便是。”

屈原見王上不在擁有萬丈豪情,心裡多了幾分失落。曾經的楚王,已經不再了。

昭雎忙道:“左司徒,王上已經發話,還不快獻上你的計策。”

屈原左右看了看,問道:“我們要想擺脫困境,就必須打破齊、韓、魏、秦,四國之盟。”

昭雎皺眉道:“左司徒可有破解四國之盟的國策。”

“有。”屈原凝視著楚王,放言道:“不知王上,能否接受我這個計策。”

楚王擡手道:“只要能讓我國擺脫困境。你說什麼,寡人應允便是。”

“聯齊抗秦。”屈原擲地有聲。

昭雎問道:“我國和齊國交惡,這恐怕太難。”

屈原吐出六個字,“讓太子質於齊。”

太子橫是未來楚國的儲君。先被派去秦國爲質,今又送去齊國,這不是打楚王的臉面。

衆人聞言,紛紛叱罵屈原。

屈原不爲所動,目光仍舊看著楚王。

“太子關乎國本,豈能送去齊國。”昭雎見楚王神色漸差,問道:“左司徒,還有沒有其他良策。”

“我國落得這般田地,難道不是拜太子所賜。”屈原有什麼,也就說什麼,從不知委婉、含蓄爲何物。

大臣聞言,更加怒不可遏指摘屈原。

屈原怒喝道:“你們若是覺得我這個計策不行,那麼請你們獻策。”

一時間,大臣陷入沉默。

楚王沉默少許,問道:“寡人若派太子質於齊,真的能解了我國困境。”

屈原正面迴應,“秦國是虎狼,不足以交。韓、魏弱小,不足以懼。齊國是東方強國,具有很強的號召力。臣認爲,我們應該結盟於齊國,交好韓、魏對付秦國。”

昭雎想了想,也覺得不無道理,應和道:“事到如今,唯有如此。”

楚王見大臣跟著附議,問道:“屈原,太子入齊,真能解我國之危。”

屈原正色道:“太子入齊,四國之盟必破。”

楚王沉重道:“爲了楚國,寡人就犧牲臉面。讓太子入齊,寡人準了。”

第二百六十二章 中山必亡第三百三十六章 雞鳴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心不改,誓滅中山第一百六十五章 張儀第二次欺楚第一百六十二章 韓倉繼位,秦王教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恭迎壯士回家第二百七十八章 趙鐵騎對戰中山大力士第一百一十九章 罪己詔(上)第二十五章 胸中之志第二百四十五章 秦國,我回來了第二百二十三章 迴歸第三百六十五章 寂寞沙丘冷(上)第兩百零五章 趙國鐵騎揚威中山國第二百六十二章 中山必亡第一百三十七章 趙國反擊第一百五十三章 楚國國殤第三百七十二章 沙丘宮變(上)第一百九十章 臣知君,君不知臣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二百六十五章 楚國,諸侯共同的敵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趙國反擊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一百八十七章 秦王蕩和韓王倉第兩百一十四章 騎射(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宜陽之戰第一百九十一百章 破宜陽,定三川第二百二十八章 南北分治第兩百零八章 草原上的雄鷹第二百五十三章 父兄之志第八十四章 期許第兩百一十三章 知恥而後勇第二百二十三章 迴歸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二十六章 整頓吏治第一百零五章 趙君得子第兩百零九章 胡服(上)第二十三章 九里居第二百四十九章 我不想和你交戰第三百二十章 禪位避禍第五十七章 合縱諸侯第一百章 重拾祖先的輝煌第八十六章 天作之合第二百六十九章 楚太子入秦第一百七十一章 攘外安內第二百八十四章 垂沙之戰(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楚國,諸侯共同的敵人第九十九章 靜心殿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二百七十五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下)第二十六章 整頓吏治第三百六十三章 蕩滅中山第七十二章 各自的路第四十章 北疆告急第二百七十六章 趙五伐中山第兩百一十三章 知恥而後勇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心不改,誓滅中山第十七章 秦風第三百四十章 楚太子橫歸楚第七十五章 自由第七十一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三十二章 千里江山第二百五十三章 父兄之志第三百四十五章 齊、韓、魏三國伐秦第一百九十六章 秦王甍,天下亂第三百七十七章 天下再無趙主父第二百零三章 齊、楚、越混戰第二百八十五章 垂沙之戰(中)第三百二十三章 趙雍退位第三十二章 千里江山第二十五章 胸中之志第二百三十六章 不懂得珍惜英雄的國家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二百七十七章 攻城第二百四十一章 趙國爲何撤軍了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燕國兩王並列第二百五十七章 寡人要整個中山國的疆土第二百八十八章 趙破扶柳第二百七十七章 攻城第十三章 宮廷比試第六十一章 五國相王第二百三十九章 趙君雍與中山王姿議和第三十六章 遇刺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姬延和秦王蕩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一百一十五章 三晉之兵素悍勇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一百二十八章 秦滅巴蜀,姬平回國爭位第三百七十六章 擔當生前事,何懼身後名第一百九十七章 羋八子爭奪王位第二百一十八章 攻伐中山開始第二十二章 出宮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丘宮變(下)第五章 五國會葬第二百七十六章 趙五伐中山第三百五十五章 趙主父咸陽議天下(上)第六十五章 中山國的天子夢第三百四十二章 兵發函谷攻秦之時第九十六章 成親大典(下)
第二百六十二章 中山必亡第三百三十六章 雞鳴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心不改,誓滅中山第一百六十五章 張儀第二次欺楚第一百六十二章 韓倉繼位,秦王教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恭迎壯士回家第二百七十八章 趙鐵騎對戰中山大力士第一百一十九章 罪己詔(上)第二十五章 胸中之志第二百四十五章 秦國,我回來了第二百二十三章 迴歸第三百六十五章 寂寞沙丘冷(上)第兩百零五章 趙國鐵騎揚威中山國第二百六十二章 中山必亡第一百三十七章 趙國反擊第一百五十三章 楚國國殤第三百七十二章 沙丘宮變(上)第一百九十章 臣知君,君不知臣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二百六十五章 楚國,諸侯共同的敵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趙國反擊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一百八十七章 秦王蕩和韓王倉第兩百一十四章 騎射(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宜陽之戰第一百九十一百章 破宜陽,定三川第二百二十八章 南北分治第兩百零八章 草原上的雄鷹第二百五十三章 父兄之志第八十四章 期許第兩百一十三章 知恥而後勇第二百二十三章 迴歸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二十六章 整頓吏治第一百零五章 趙君得子第兩百零九章 胡服(上)第二十三章 九里居第二百四十九章 我不想和你交戰第三百二十章 禪位避禍第五十七章 合縱諸侯第一百章 重拾祖先的輝煌第八十六章 天作之合第二百六十九章 楚太子入秦第一百七十一章 攘外安內第二百八十四章 垂沙之戰(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楚國,諸侯共同的敵人第九十九章 靜心殿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二百七十五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下)第二十六章 整頓吏治第三百六十三章 蕩滅中山第七十二章 各自的路第四十章 北疆告急第二百七十六章 趙五伐中山第兩百一十三章 知恥而後勇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心不改,誓滅中山第十七章 秦風第三百四十章 楚太子橫歸楚第七十五章 自由第七十一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三十二章 千里江山第二百五十三章 父兄之志第三百四十五章 齊、韓、魏三國伐秦第一百九十六章 秦王甍,天下亂第三百七十七章 天下再無趙主父第二百零三章 齊、楚、越混戰第二百八十五章 垂沙之戰(中)第三百二十三章 趙雍退位第三十二章 千里江山第二十五章 胸中之志第二百三十六章 不懂得珍惜英雄的國家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二百七十七章 攻城第二百四十一章 趙國爲何撤軍了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燕國兩王並列第二百五十七章 寡人要整個中山國的疆土第二百八十八章 趙破扶柳第二百七十七章 攻城第十三章 宮廷比試第六十一章 五國相王第二百三十九章 趙君雍與中山王姿議和第三十六章 遇刺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姬延和秦王蕩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一百一十五章 三晉之兵素悍勇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一百二十八章 秦滅巴蜀,姬平回國爭位第三百七十六章 擔當生前事,何懼身後名第一百九十七章 羋八子爭奪王位第二百一十八章 攻伐中山開始第二十二章 出宮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丘宮變(下)第五章 五國會葬第二百七十六章 趙五伐中山第三百五十五章 趙主父咸陽議天下(上)第六十五章 中山國的天子夢第三百四十二章 兵發函谷攻秦之時第九十六章 成親大典(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平市| 彩票| 巢湖市| 巫溪县| 蒙阴县| 宁国市| 苗栗市| 龙川县| 达拉特旗| 德昌县| 嘉兴市| 宜州市| 定襄县| 武鸣县| 佛学| 陆河县| 韩城市| 柳河县| 江川县| 平潭县| 花垣县| 娄烦县| 石城县| 巨野县| 新安县| 汶上县| 林州市| 宁阳县| 新蔡县| 颍上县| 偏关县| 东乌珠穆沁旗| 红安县| 嵊泗县| 保德县| 弥勒县| 镇远县| 金寨县| 达尔| 锡林浩特市| 武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