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6年,齊、韓、魏三國攻楚,秦國陷入諸公子爭位。趙國和燕國、宋國結盟。
趙君雍在叢臺宮攜帶太子章、公子何和君夫人孟姚,以及文武大臣,親自檢閱推行胡服騎射的成果。中間是五千戰車,其後是八萬步兵,兩翼是七萬騎兵。趙雍以鄗城之恥,激烈三軍士氣。
趙氏一族和諸侯國的君主有很大的區別。他們不會選擇深居高堂,而會選擇親上戰場,衝鋒陷陣。這也是趙氏先祖多次歷經大難之後,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恢復元氣,然後叱吒風雲。
趙鞅、趙武在趙氏歷經滅頂之災,趙氏不因此沒落,卻茁壯成長,傲然而立,並叱吒風,正是如此。趙氏一族在他們宗主英勇的血性感昭下,開疆拓土、能征善戰。趙成侯、趙肅侯二人,正是繼承了趙氏遺風。
此次,攻伐中山。趙君豈能選擇深宮,而不選擇戰場。
趙雍以趙爵爲將率領三千戰車,以趙歇爲將率領五萬步兵。趙雍本人親自率領七萬騎兵,浩浩蕩蕩壓向中山國。
話說,中山王厝因爲採納司馬喜之策,貴儒學賤壯士,致使戰士怠於行陣,農夫惰于田。中山國出現兵弱於敵,國貧於內。真正的法學之士不能引進治國,本國有才學之人也被排擠,而重用的儒士大多都是平庸、空談之輩。以至於,趙國萬人鐵騎縱橫中山國南疆的時候,國中無大將的局面。
中山王厝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罷免司馬喜,驅逐儒學之士。中山王厝心中的大國、強國夢,也在趙國萬餘鐵騎縱橫南疆的時候,徹底破滅。
中山王厝晚年明白了一個道理...大爭之世,儒學是不能治國,也不能強國。
縱觀中山王厝的一生,先君,爲他留下八百里疆土,一大批賢臣武將和數十萬帶甲之士。中原風雲突變,中山王厝與韓、魏、趙、燕四國,共襄王道。中山王厝攻趙、破燕、御齊。幾個月前,中山王厝南破趙國,佔領鄗城;北攻燕國,斬殺燕國大將。
中山國以小國之力,攻克兩個萬乘大國。然,中山王厝尚未實現自己心中的王圖霸業,還沒來得及看到中山國走上強國、大國之路,就突如其來得了一場重病。離世之前,中山王厝下令將掠奪燕國的銅器,鑄造鎮國之寶…鐵足銅鼎、方壺,並將自己的豐功偉業,銘刻在上面。
中山王厝要後代子孫,銘記中山國先祖和他的功德,激勵子孫奮發向上,懂得居安思危。他想告誡子孫,勿忘國事,勤政愛民。同年,中山王厝帶著遺憾離開人世,其子姿繼位。中山王姿爲了追念先王的功德,追加中山王厝爲中山釁王。
中山王姿繼位後,也打算效仿先祖的功業,勵精圖治,開拓疆土,完成先祖未完成的王圖霸業。中山王姿勤政愛民,重用賢臣,恢復舊制。
中山王姿也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重新啓用司馬喜爲相。中山王姿自負能夠駕馭司馬喜,利用他的才華來發展國力,平衡國內局勢。
中山王姿剛坐上王位,趙國就出兵攻打中山國。中山王姿得到這個消息並不害怕,反而認爲是建立功勳、樹立威嚴的時候到了,意氣風發地喊道:“何人願意領兵,討伐趙國。”
季辛左右看了看,出列道:“臣願往。”
中山王姿知道季辛的大名,問道:“你準備如何擊退趙軍。”
“幾個月前,臣攻破趙國鄗城,並設下三道關卡,防止趙軍反攻。趙國北上攻我,至少需要十五日,才能抵達鄗城。鄗城內又有我軍兩萬將士駐守。”季辛很有自信地說道:“臣即刻率軍南下,支援鄗城守軍。”
“好。”中山王姿大喜,“寡人等著你勝利的消息。”
鄗城本是趙國疆土,也是趙國防守和進攻中山國的軍事重鎮。七個月前,趙雍親率萬餘鐵騎從這裡出發,縱橫中山國南疆,如入無人之境。趙國鐵騎攻入中山國腹地,在房子與敵軍主力交戰。房子戰後,中山王厝不堪受辱,以季辛爲將,總領南疆。
季辛領軍八萬南下攻打趙國重鎮鄗城。季辛攻破鄗城,趙將公孫璞爲國戰死。中山國也付出了兩萬將士的性命。季辛佔領鄗城後,修建三道關卡,防止趙軍反攻。並讓季氏一族的季魁,駐守鄗城。
這日,季魁正在觀賞美人歌舞,興致大起。忽然,一人連滾帶爬闖了進來,嚷道:“將軍,不好了。”
季魁沉著臉訓斥道:“季寧,你好歹也是有身份的人,怎能慌里慌張的。”
“將軍恕罪。”季寧穩定思緒,答道:“斥候來報,趙軍要打來了。”
季魁霍然起身,怒道:“你胡說什麼,趙國正在推行胡服騎射,豈會攻我?”
“將軍,不是我胡言亂語。”季寧指著城外的方向,“趙軍攻破我們設下的三道關卡,不久就會兵臨城下,請將軍早做準備。”
季魁聞言,穿上戰甲,奔赴城頭,察看情況。季魁見城外沒有動靜,怒道:“你謊報軍情,可知罪。”
話聲剛落,只聽得轟隆隆之聲大作。季魁往前方望去,但見塵土飛揚,如烏雲般遮住了天日。霎時間,季魁臉色僵硬,與身邊的將領面面相覷。隆隆之聲,越來越近。顯然是大批趙軍奔襲而來。從聲音判斷,趙軍至少有數萬人馬。
距離鄗城,尚有七百步的距離,趙歇舉手,制止大軍前進。趙軍氣動山河將盾牌立在地上,震得大地動盪。三軍將士齊聲發出狂風怒吼般地聲音。
中山守軍見城外趙軍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底。趙軍中間最前面是盾牌手。其後是趙國的弓弩兵。弓弩兵的後面,是戰車。戰車之後是步兵。
旌旗蔽日,整齊的腳步聲和馬蹄聲如同雷鳴一般,整個大地都在震動。從上看下去,場面何其壯觀,氣勢駭人。
中山國守軍見城樓下的趙軍強勢的陣容,頓時軍心大亂。
其實,中山斥候早已經將趙國出兵攻打中山國的消息送回國內,也告訴了鄗城守軍。但誰也沒想到趙國竟能在半日內就攻破三道關卡,逼近鄗城。
季魁也是季氏一族能征善戰之人,站在城樓上見城外趙軍軍容整齊、氣勢強大,嘆道:“數月不曾和趙國交鋒。趙國軍容煥然一新,脫胎換骨。如此看來,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季寧早已經被趙軍的陣容,嚇破了膽色,額頭上的汗水涔涔直下,“將軍,趙國有備而來,情況對我軍極其不利。是戰,是降,還請將軍拿主意。”
季魁喝罵道:“季氏一族,個個都是大丈夫,豈能投降。趙軍願戰,我們奉陪到底。”
季寧指著城外的趙軍,膽怯道:“城外趙軍至少有六萬。我們守軍不足兩萬,豈能與之抗衡。我也不是怕死之人,但死要死得有價值,豈能白白犧牲。”
另一人迎合道:“將軍,城內將士大多都是季氏好男兒,也是我們立足中山國資本。我們全部死在這裡,中山國就沒有季氏一族的地位。爲了季氏的未來,將軍請三思。”
“怕什麼。”季魁喝道:“城內有兩萬將士,糧草充足,軍械完善。我們據守待援,支撐一個月沒有問題。王上得知趙國出兵,也會派大軍前來支援我們。”
“王上想要借趙軍之手,除掉我們又如何。”
“王上不救援我們,左使也不會看著我們去死。”季魁明知道此戰兇多吉少,也不願墮了季氏男兒的士氣,喝道:“三軍將士聽令,準備與趙國開戰。中山國萬歲。”
中山守軍在主將氣氛的感染下,軍心大增,大呼道:“中山國萬歲。”
趙歇提聲大呼道:“中山小兒,休要猖狂。爾等據我疆土,還不歸還。”
季魁高聲回道:“你有本事就來奪回趙國的疆土。”
“不知死活。今日就讓你見識一下趙氏男兒的威力。”趙歇高呼道:“大趙將士聽令,收疆土,殺外賊,爲國雪恥。”
趙軍齊聲響應道:“收疆土,殺外賊,爲國雪恥。”
聲震四野,山谷鳴響,直衝雲霄。中山軍見趙軍如此軍威,無不慄然。
趙歇右手長劍高高舉起,趙軍立時肅靜,除了戰馬嘶鳴,別無半點聲息。
季魁自然明白對方那柄長劍,往前一指,代表著開戰。季魁吞了幾口唾沫,拔出戰刀,親自督戰。
趙歇沒有下達攻城的命令,而是大聲道:“弓弩手準備。”
弓弩手拔出箭矢,彎弓搭箭,等待主將一聲令下。
趙歇長劍向前一揮,冷聲道:“放箭。”
成千上萬支箭矢,往中山軍而去。
中山守軍見趙軍在八百步就射箭,這麼遠的距離,是怎麼也不可能射中自己,不但不選擇躲避,反而恥笑趙軍愚蠢。
中山軍爲自己的大意,付出了沉重地代價。一道又一道慘叫聲此起彼伏傳了過來。
季魁拔出長劍,撥掉射來的箭矢,彎腰躲避,卻見衆多將士躺在地上哀嚎。趙軍箭雨停歇,季魁爲了報仇,大喊道:“給我還擊。”
由於趙軍離城牆較遠,中山國的箭矢在離趙軍尚有十箭之地就掉落在地上。趙軍陣地,沒有一人傷亡。趙歇又命將士射出第二波箭雨,中山軍損失慘重。
季魁不服,厲聲道:“還擊。”
兩軍對射,箭矢,你來我往。趙國箭矢往城下射上去,中山國箭矢從城樓上射下來。只見中山國將士中箭,從城樓上翻落下來,一片哀嚎。趙軍陣地卻是一片歡呼。
中山國的箭矢射不到趙軍,趙軍的強弓硬弩卻能射中中山軍。
季魁見吃了大虧,也不願意和趙軍比拼箭術,大喊道:“停止射擊。”
中山軍得令,收起弓箭,在城樓上豎起盾牌。
趙歇大笑道:“你們怎麼躲了起來。有種就和我們對射啊!”
趙軍將士將主將的話語,傳了出去。
季魁聞言,雖是咬牙切齒,但也不敢與趙軍對射。
趙歇命人朝城上高喊,辱罵中山軍。季魁尚能忍受,但身邊的將士不能忍受,又拉開弓箭,射了幾箭。箭矢同樣在離趙軍尚有十箭之地,掉落在地上。趙歇命人射箭還擊,數十名中山軍中箭,一陣哀嚎。
季魁對身邊的將領,喝道:“沒有我的命令,膽敢射箭者,殺。”
部將前去傳達季魁的命令。
季魁從盾牌縫隙中見趙軍得意的神色,厲聲道:“有種你們攻城。”
趙歇聞言,不爲所動。鄗城易守難攻,城內又有兩萬中山國將士。趙國強攻,就會付出慘重地代價。
季魁見趙軍沒有攻城,看了看趙軍陣營,缺乏攻城器械。趙歇不攻城,想必就是因爲攻城器械沒到。季魁心想,對方在等援軍。他也正等援軍。於是,出現了一個奇怪地現象。每過兩個時辰,趙國就會射出一波箭矢去問候中山守軍。
中山守軍只能被動挨打,採取防禦。
三日後,季魁見一支騎兵殺來,趙軍陣腳大亂。季魁見服飾是中山國的,眼見援軍來了。季魁大喜,憋了幾日的怒氣,總算可以發泄。於是,下令打開城門,前去迎戰趙軍。
鄗城門口大開,一隊又一隊中山軍出城,涌向趙國陣營。
一陣衝殺,季魁才發現鐵騎是趙軍的時候,已然來不及了。季魁組織兵力試圖強行衝突趙軍的層層包圍。試了幾次都沒能成功。短暫地交鋒,趙軍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趙國鐵騎也趁勢攻破了鄗城。
季魁見大勢已去,憤恨道:“王上,臣無能。”
隨後,一揮長劍,自刎而死。
趙國擊敗中山國守軍,進入鄗城。鄗城失而復得,首戰大勝,鼓舞著趙國三軍將士。
趙雍看著這座失而復得的城池,登上城頭,注視著鄗城內外躺在大地上的兩軍戰死的將士,望著殘陽如血,厲聲道:“攻伐中山,從這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