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三,乃大吉之利,適合婚嫁喬遷。
趙國趙雍和韓國韓姬瑤的迎親之禮,也定在了這一天。
韓、趙兩國,同出晉國,在禮數、風俗上都很相似。
趙雍和韓姬瑤,一個是王,一個是公主,地位身份尊崇無比。兩人血統純正高貴,又皆是名門望族之後。再加上,韓、趙兩國祖上的淵源深厚。一人十八,一人恰好十七,年歲剛好。韓、趙兩國的君臣,都很喜歡這場婚禮。
趙國趙雍和韓國韓姬瑤的婚事,不僅是兩國王族間的喜事,也變成了韓、趙兩國家家戶戶的喜事。趙國離韓國雖然遠了點,但在諸侯列國之中,韓國和趙國向來友好,韓、趙兩國榮辱與共,相扶相持的歲月,早已經在兩國百姓心中播下了友好的種子。
趙雍和韓姬瑤的婚禮,正是播下種子得到的善果。
趙雍以司馬望族爲迎親使,隨同相邦趙豹、大司馬肥義兩人,出使韓國。爲了不錯過最佳的迎親時辰,三人攜著豐厚的彩禮,提前二十日啓程。出了邯鄲,趙國的迎親隊伍所經過之處,都是百姓熱烈的祝福聲。
韓國這邊也是張燈結綵,祝賀公主,嫁了一段好姻緣。韓倉爲了妹妹的婚事,裡裡外外張羅不停,他要將最盛大的婚禮送給妹妹。他要妹妹,成爲諸侯四海之中,最幸福的人。
三月二號,趙國的迎親隊伍,抵達韓國新鄭。
新鄭,這座城池,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公元前806年,周厲王之子,周宣王庶弟姬友被封於鄭,成爲鄭國第一代君主,是爲鄭桓公,賜予伯爵。周幽王時,鄭桓公身爲周王室的司徒,看到國家有大亂之兆。然,周幽王鍾情美人,荒廢朝政,國家也日落西山,憑他一己之力,難以力挽狂瀾。
鄭恆公見國家內外交困,無回天乏術,他又不願意坐以待斃。
太史伯建議他,將鄭國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百姓遷移到東虢國和鄶之間。鄭恆公接受了太史伯的意見,這是鄭國曆史上有名的大遷移。
鄭國東遷,興築的新鄭城規模宏偉浩大,平面形狀像牛角,故而當時人送出美譽‘八十里牛角城。’這座城池十分堅固,善居利戰,又有著發達的手工業、商業,人口秘密,極其繁華。
鄭恆公雖將鄭國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百姓遷移,但本人留在鎬京,爲國效力。
兩年後,犬戎在內應的援助下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和鄭桓公。
周幽王被殺,鎬京被蠻夷之人佔領,姬姓宗廟被毀。
鄭國第二任繼承人鄭武公,爲報國仇家恨,聯合晉、秦、衛三國聯軍擊退犬戎,受封卿士。後又護送周平王遷都雒邑,受賞大片土地。
鄭武公回到封地爲強國,對內高舉愛民,同時又提出解放"商人"的口號,大肆發展經濟,以強國力。對外,高舉尊王的旗幟,一邊繼續堅持父親制定的東擴戰略計劃,以離間計滅亡鄶國,趁周天子巡視虢國防務時滅亡虢國,橫掃周邊鄢、蔽、補、丹、依、弢、歷、莘八邑。
爲了攻取胡國,鄭武公先將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並殺死主張進攻胡國的大臣,麻痹的胡國。鄭武公繼承父志取虢、鄶十邑之地,‘前華後河,左洛右濟,主芣、騩而食溱、洧’的雄圖大略基本完成,遷都於鄶,建起新都,並把舊部從陝西遷到河南。
公元前743年,鄭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繼承君位,爲鄭國第三任君主,是爲鄭莊公。
周平王東遷後,周室衰弱,喪失了往日的實力和威望,諸侯國逐漸強大。鄭莊公以周朝卿士和諸侯國君的雙重身份。鄭莊公平定共叔段叛亂鞏固政權後,繼續發揚鄭武公的蓋世功德。
鄭國處於四戰之地,南有蠻楚、北有強晉、西有東周,鄭國無法與之爭鋒,只能向東發展,而東鄰衛、曹、魯、宋、陳、蔡諸國中,宋國國大爵尊,在東方小國中又有號召力,是鄭國發展的嚴重障礙。爲了打破這一障礙,鄭莊公決定對宋國用武。
爲了做到萬無一失,鄭莊公不得不精密籌劃。
其一,鄭國與齊魯連盟,形成了對宋的牽制和包圍。
其二,以卿士的身份,假借王命伐宋,號召列國,並教訓不聽號令者。
第三,扶植宋國內部的反對勢力。宋國在內亂後,新任國君也曾發誓,當世爲陪臣,不敢貳心。
儘管鄭國的軍事上對宋國有壓倒性的優勢,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宋國並非小國,乃殷商後裔,其領土、國力也不弱小。再加上,鄭國處在幾個大國之間,又無險可守。宋國的地理位置又牽扯多國的利益。
鄭國滅宋,相鄰的大國也絕不會坐視其崛起,必然要以武力干涉使鄭回到自顧不暇的地步。鄭國對宋國的勝利只好採取和平的形式,威懾諸侯。
由於鄭國實力大增,引發了周天子恐慌。
按理說,鄭莊公作爲周朝卿士,他應當盡忠於王室。他是諸侯矚目和敬重的人物。鄭莊公利用卿士的角色,又不願恪守卿士的本分,對外兼併、擴張,打亂了原有的政治格局。
鄭莊公所做的一切,給諸侯國傳達了一個信號…以實力號召諸侯。
周天子爲了維護天下共主,日落西山的實力和威望,必然和鄭國發生矛盾。周天子利用自己天下共主的身份,打壓、限制鄭國的發展。
鄭國要發展,對周室過於親附不行,不親附也不行。
鄭莊公採取又打又親的政治策略。
打擊周室,是爲了抵制王室對自己的限制,是爲了向列國示威,也爲了向周室傳達一種不屈的態度;親近周室,是爲了維護自己的卿士身份,號召諸侯列國。鄭莊公率軍襲擊戴城,擊潰宋、衛、蔡三國聯軍,成爲一方之長。
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德日衰,但周王朝餘威尚存。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繼位。鄭莊公因扶立新任周天子有功,周天子將黃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溫賜給鄭國。
周恆王繼位,一心想恢復周天子對天下的統治地位,極力打壓近畿強國鄭國,這引起鄭莊公的不滿。鄭莊公以卿士的身份,對王室弄權。年少的周恆王不想成爲任人擺佈的傀儡,攆走了鄭莊公。
鄭莊公回國後,便製造事端,擾亂周境的安寧。鄭莊公又假借天子之命,出兵攻伐宋國。周天子大怒,乾脆免去了他卿士的頭銜。鄭莊公也不示弱,五年不去洛邑朝見,表示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
孰可忍,孰不可忍,無需再忍。
周恆王實在忍耐不住,不顧臣下勸阻,親自統帥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部隊討伐鄭國。
鄭莊公乃何許人也,豈怕兵戎相見,自己親率大夫祭仲、高渠彌等在繻葛列陣禦敵。
周恆王欲一戰定乾坤,性子太急,終落得大敗,自己還被敵人一箭射中肩膀。鄭莊公見大敗王師,並沒有攜餘威,進攻周室,反而制止部下,讓周恆王率領殘師敗將回歸故土。
鄭莊公見部將不滿,對著部下說道:“君子不希望逼人太甚,何況欺凌天子呢?王室與寡人乃同宗同祖,怎能親人相殘,絕人後路。”
周恆王率著敗師回國,不久便交代後事。他立志匡扶王道,讓天下人人共主。一切的心血和努力因一戰,終成浮雲。周恆王尚未實現胸中偉志,便離開了人世。
繻葛之戰,使周天子威信掃地,打掉了周天子“受命於天、輔有四方、天下共主”的天命。從此,諸侯越來越不將周天子放在眼裡。此戰卻令鄭莊公聲威大振。
鄭莊公大敗王師,借聲討宋殤公不朝周天子之罪,聯合齊、魯之師,以天子之命伐宋。齊、魯軍隊敗宋軍於菅,鄭軍先攻佔宋國郜、防,後又打敗宋、蔡、衛三國聯軍,最終使宋國屈服。宋、衛、陳宿敵都來求和,鄭國成爲當時中原最強盛的諸侯國。
鄭莊公與齊、衛、宋等大國諸侯舉行盛大結盟,儼然已是諸侯霸主。
縱觀鄭莊公一生,對內,禮賢下士,善於納諫,以求振興國力。計除母弟,以肅清內政,鞏固權利。其後又不對弟弟趕盡殺絕,留有一線。爲了孝道,黃泉見母。對外,聯合齊、魯,擊服宋、衛,大敗王師,成爲一方之長,神威傳遍諸侯。使鄭國稱霸中原,"天下諸侯,莫非鄭黨",實乃一代梟雄。
鄭莊公長於料事和和智謀,卻對鄭國長治久安之事,無所料及。他在臨死前哀嘆道:"鄭國自此多事矣!"
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後世爲了紀念三人的文治武功,合稱爲鄭氏三公。
鄭莊公之後,多陷於內亂。南北大國爲了爭霸天下而鬥武,鄭國就淪到了爭霸的夾縫中,成爲了北晉南楚之間的緩衝地帶。他們需要鄭國以屏障的角色存在,但又要打擊對方、示威於天下,鄭就成了經常的用兵之地。
鄭莊公之後幾世執政,常常是朝晉暮楚。鄭國是千乘之國,軍力總體較強,楚國和晉國一直想滅掉鄭國,但一直未能如願。鄭國在內亂和外敵入侵的夾擊下逐漸衰落。
公元前375年,最終被韓國所滅。
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0君,建都鄭州新鄭395年。
韓國攻破新鄭,滅掉了春秋小霸王之稱的鄭國。
韓國在新鄭城原有的基礎上修葺加固擴建,如今的新鄭城已是百二十里牛角城。韓昭侯也在這座城池,以申不害變法。終申子之身,無敢侵韓者。
魏國稱王,以龐涓爲將,韓國五戰皆敗,最後憑藉新鄭城堅固的城牆,方纔保存韓氏宗廟社稷。
當今的韓康,也在新鄭城,行王道以爭天下。這座新鄭城池,數百年屹立不倒,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榮辱。
趙國迎親衆人,駐足在新鄭城下,無不對新鄭城肅然起敬。
新鄭,一座寄託太多人夢想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