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雄踞至尊之爲,近三十年。他何曾想過自己晚年,會被囚禁秦國。此刻的楚王,早已經沒有一國之君的威嚴,不過是白髮蒼蒼、垂垂老矣的一位老人罷了。
忽然,章臺殿門被人推開,楚王誤以爲是秦人又來說服他割讓黔中郡、巫兩郡。
楚王背對著來者,冷聲道:“你們不必多費口舌,寡人是不會割讓楚國一寸山河,給你們無恥的秦人。”
良久過後,來者也沒有說話。楚王聽見背後傳來,啜泣之音,頓時感覺有點不對勁。楚王慢慢地轉過身,看著來者。
由於陽光太過強烈,他看不清來者的面容,但從來者的衣裝服飾可以推斷出,他一定是楚人。
屈原見楚王蒼老了許多,啜泣道:“臣無能,讓王上受辱了。”
楚王聽見熟悉的聲音,怔怔地看著來者,問道:“來者,可是屈原。”
屈原上前道:“屈原,參見王上。”
楚王聽見熟悉的聲音,看清屈原本人後,情緒頗爲激動。他被秦國囚禁至今,這是第一次看見楚臣。
楚王老淚縱橫地問道:“我被困秦國,爲何楚國不派人迎接我歸國。”
屈原答道:“王上被困秦國,楚國羣龍無首,朝政混亂,無人主持楚國朝政。”
“寡人不在,還有太子?”楚王腦海似乎想起了什麼,愧色道:“寡人忘了,橫兒被我送去齊國。寡人悔不聽,你們忠義之言,才落得這般處境。這段時日,你們辛苦了。”
屈原見楚王早已經雄風不在,一陣唏噓不已。
楚王被秦人囚禁於此,不見天日。楚王幾乎已經認定,他這一生,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楚國。今,屈原來到此地,又讓他看到了歸國的希望。但他的希望很快就被屈原的話給擊碎。
楚王問道:“屈原來此,是爲了迎寡人歸國。”
屈原道:“王上不割黔中、巫二郡給秦國。秦王是不會送王上歸國。”
“秦人用卑鄙的手段,囚禁寡人,還想要楚國的疆土,簡直是做夢。”楚王怒道:“寡人寧可死在秦國,也不願割疆土以茍活,辱沒先祖的英明。”
“王上不懼秦人淫威,亦不顧個人安危,不願割楚國半寸山河。王上沒有辱沒先祖的英明,沒有辱沒自己的名節,也沒讓楚國蒙羞。”屈原躬身行禮,鄭重道:“王上之舉,定會千古留名。”
“山河是先祖用血淚打下來的。寡人豈能爲了活命,葬送先祖基業。”楚王見保住英明,又能歸國,眸色流露出希望,大笑道:“寡人總算可以歸國了。”
屈原不忍目睹楚王那雙熾烈地眼神,沉默不語。
楚王問道:“寡人,何時歸國。”
屈原請罪道:“王上,臣無能。”
這幾個字傳入楚王耳裡,猶如晴天霹靂,瞬間跌進谷底,“秦王沒有答應送我歸國。你來秦國也不是爲了迎接寡人。”
“臣,此番來秦,的確不是爲了迎接王上歸國。秦王也沒有打算送王上歸國。臣無能,讓王上受辱了。”
“寡人自作自受,豈能怪你。”楚王故作輕鬆地問道:“楚國現在如何。”
“臣去齊國迎回太子,另立新王。”
“屈原,你說什麼。楚國另立新王。”這個消息給楚王狠命一擊,喝問道:“你們爲何要背棄寡人。”
“王上被困於秦,太子質於齊。楚國無主,難以凝聚民心。諸侯聯盟攻伐楚國,楚將亡矣。爲了楚國山河,爲了宗廟社稷,只能如此。”
“縱然如此,寡人尚在,豈能另立新王。”楚王睚眥盡裂,喝問道:“寡人無罪,你們豈可棄我。”
屈原早已經料到楚王得知這個消息,必會大怒。但,爲了宗廟社稷和楚國山河,寧可負了楚王。屈原見王上怒意正盛,也不接話。楚王的怒怨,他一人去承受。
楚王,豈能不明白。諸臣爲何會背棄他,楚國百姓爲何要拋棄他。只是,突然聽到楚國另立新王,楚王感覺被人拋棄,心裡不是滋味。
楚王怒罵之後,平復心境,看著一直沉默不語的屈原,“屈原,寡人不怪你。寡人落得這般田地,怨不得他人。”
屈原沒想到楚王如此深明大義,愧疚道:“臣,擅自擁立太子爲王,實乃大罪。”
“你們也是爲了延續楚國宗廟社稷,保住楚國萬里山河。”楚王一陣發泄之後,整個人心情舒暢了不少,也想明白了很多事,“寡人失信諸侯,又置楚國於險地。寡人不配爲楚國的王。”
“臣無能,才讓王上被困他國受辱。”
“屈原,你們做得很好。”楚王眸色之中的恨意,早已淡去,“寡人被困於秦,太子被質於齊。楚國內、外交困,尚無大亂,皆是你們之功。你們爲寡人保住了宗廟社稷,保住了萬里山河。你們雖有負於寡人,卻不負楚國。屈原,寡人不恨你。”
“楚國另立新王,王上對秦國已無用處。秦王挾制王上,也不能要挾楚國。”屈原又道:“臣,本想以一己之力,通過外交途徑,迎王上歸國。秦王覬覦楚國疆土,勢在必得。秦王態度強硬,臣無能爲力。”
“楚國已有新王,寡人回不回去,也無所謂。”楚王見屈原神色疑惑,續道:“秦國用不正當的手段,囚禁寡人。寡人要秦國惡名,臭名昭著。寡人要秦國背信棄義,傳遍諸侯。寡人要等到諸侯伐秦,親手毀了秦國。”
“王上用自己的性命做賭注,就是爲了讓諸侯伐秦、亡秦。”
“不錯。寡人正有此意。諸侯未伐秦、亡秦。寡人縱使能歸,亦不能歸。”楚王眸色堅定,語調清晰,“楚國有新王,還有你們這些忠肝義膽的臣子,寡人放心了。”
“王上之計,豈非太冒險了。”
“十幾年前,楚國兵峰至藍田。寡人悔恨,沒能與秦國一戰定乾坤。秦武王不死,諸侯便會伐秦、亡秦。”楚懷王扼腕道:“秦若不亡,寡人豈能嚥下這口惡氣。”
“王上爲何斷定,諸侯會聯合起來,伐秦,亡秦。”
“寡人被囚禁於秦,楚、楚交惡。秦國臭名昭著,傳遍諸侯。秦國之舉,必不被諸侯所容。”楚王冷哼一聲,又道:“齊人靖郭君入秦爲相,在秦國受盡百般屈辱。靖郭君歸國,不攻秦雪恥,豈爲大丈夫。”
屈原見王上被困秦國,卻能看清局勢的發展。原來,楚王的那顆心,並未衰減,也未老去。
“王上有沒想過。”屈原頓了頓,又道:“諸侯若不伐秦、亡秦,又會如何。”
楚王神色悲憫道:“天不助我,助秦啊!”
屈原聞言,噓噓不已,亡秦雪恥不僅是楚王的使命,也是每個有志楚國男兒的使命。亡秦,才能洗刷秦人對楚人的恥辱。
今,秦、楚交惡。齊國號召韓、魏諸侯伐秦,趙國態度不明,但也沒說不加入合縱。
齊、楚、韓、魏、趙合縱伐秦,再次兵臨函谷。秦國不亡,也會國力大損。秦國疆土也會被中原諸侯瓜分殆盡。齊、楚攻秦,秦已然不是對手。再加上三晉,若不能亡秦,只能說天不助楚,助秦啊!
屈原不忍楚王傷懷,忙道:“王上所言不錯,靖郭君歸國,號召諸侯攻秦。臣迎接太子歸國,齊國也邀請楚國加入。”
“太好了。”楚王大喜道:“我國加入諸侯合縱攻秦,秦必亡矣。若能亡秦,可雪恥啊!”
“臣回國,必會加入諸侯,討伐秦國。馬踏咸陽之時,便是迎接王上歸國之日。”亡秦雪恥,這四個字多麼振奮人心。屈原聞言,血脈噴張,神情激盪,“請王上暫且在秦,多受點委屈。臣定當踏破咸陽,亡秦雪恥。”
“只要能亡秦,寡人受多大的委屈都是值得的。”楚王囑託道:“寡人在咸陽等著楚國大軍的到來。”
屈原鄭重地朝著楚王行了一禮,帶上楚王亡秦雪恥的希望,以及振興楚國山河的夙願,離開章臺,踏上歸國路途。屈原相信不久便會舉兵攻秦,馬踏咸陽。亡秦之日,就是雪恥之時。
……
楚國另立新王,楚王對秦國來說,已經是無用之人。秦王本以爲此次和楚國交鋒,輸得一敗塗地。然,壽燭、呂禮等秦臣以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勸說秦王。
這八個字又讓秦王重新看到了希望。秦王年少氣盛,自然不甘心失敗。於是,召集大臣商議,伐楚之事。
秦王心裡早有盤算,秦不攻楚,楚必攻秦。楚國雖立新王,但朝局不穩。他要趁著楚國新王尚未立威之時,先發制人。唯有再次擊敗楚國,才能提高秦國的地位。
當然呢?楚王譏諷他,不能用武力奪取楚國疆土。今日,他就用武力,擊敗楚人。以此告訴楚人,秦國何懼。
楚王不願意割裂疆土,他就用武力取之。
秦國三敗楚國,士氣大振。秦國君臣早已摩拳擦掌,想要再次教訓楚國。楚國欺壓秦國日久,曾壓迫秦國喘不過氣。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秦國有能力欺壓楚國,豈能就此收手。
秦國廷臣一片附和,主張攻楚。諸臣皆道:“楚人不知天高地厚,我們就給他們一個教訓。”
秦王見諸臣都主張伐楚,信心倍增,以羋戎爲將,提兵十萬攻楚。此次伐楚,不僅是奪得楚國的疆土。同時,也是爲了告訴楚人,屬於楚人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秦國出兵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郢都。
楚王熊橫剛繼位,秦國就出兵。這對新楚王來說,也是一道嚴峻的考驗。勝了,他的地位,牢不可破。敗了,引發的後果,將會難以想象。
新楚王在大殿召集羣臣商議,問道:“秦國出兵攻我,爲之奈何。”
昭雎厲聲道:“戰。”
子蘭問道:“楚國元氣大傷,何以戰。”
屈原厲聲道:“亡秦雪恥,爲國而戰。”
上官大夫問道:“楚國國力大損,國庫消耗甚大,何以戰。”
上柱國熊彪也道:“王上被困秦國,乃奇恥大辱。爲國雪恥,是我大楚男兒的血色。不戰,豈不是令天下人譏笑。秦人欺我太甚,豈能不戰。”
靳尚冷言冷語道:“楚國經不起大戰,還是主和。”
屈原怒喝道:“泱泱大楚,豈能不顧國恥。何人敢言求和者,豈配爲楚國男兒。”
新楚王是昭雎和屈原擁立。自然會有很多人不服。此次,秦人攻楚,在昭雎、熊彪、屈原等主戰派支持下,成一片壓倒優勢。新楚王見狀,問道:“以何人爲將,迎戰秦人。”
楚國大殿高勳武將皆是,你看我,我看你,各懷鬼胎。
這些人想的是什麼,昭雎豈能不知。楚國不是不能戰,而是這些人不願爲楚國而戰。
這些人爲已計較,不爲國出力。朝中這些高勳武將,不願出戰,就是爲了保存實力。甚至,有的人期待著楚國戰敗。如此,他們就可以利用這場戰敗,大做文章,驅逐屈原和昭雎。
屈原、熊彪等人雖然主戰。但,丹陽一役,屈氏男兒,慘遭滅頂之災,一蹶不振。垂沙之役,唐昧戰死,申息之師盡喪。重丘數戰,景翠戰敗,景缺戰死,景氏男兒所幸無幾。衆武將爲了保存實力,又忌憚秦人。
能戰,且有號召力之人,又不懼秦人。非令尹昭雎麾下的昭氏男兒。然,昭氏男兒是穩定朝局最關鍵的一支軍隊。楚王被囚,太子質於齊,楚國未亂,就是因爲這支軍隊力挽狂瀾。
昭雎也知,這支軍隊離開郢都,前去迎戰秦人。勝了,別有用心之人,自然不敢犯上作亂;敗了,引發的後果,不敢想象。昭雎和屈原,再也沒有能力制衡,郢都多重複雜的勢力。然,國難當前,容不得他們考慮太多。
昭雎權衡利弊,出列道:“臣,願往。”
屈原聞言,忙道:“令尹。”
昭雎知道他要表達的話,截斷道:“左司徒不用擔心。我曾攻韓、魏,亡越、平叛,戰績赫赫,才能位居令尹。秦人來攻,身爲大楚男兒,豈能不征戰疆場,以報家國。”
屈原也明白,眼下只有令尹是最合適、最可靠的人選,行禮道:“一切拜託令尹了。”
昭雎振臂高呼道:“亡秦雪恥,以衛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