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二十六章 姬噲讓國,燕國禍亂起

蘇代、鹿毛壽、子玉等一干人等,先後入宮,覲見燕王噲。羣臣皆言,武王封召公於燕地,至今燕國存在已有七百年,國祚已終。

望噲效仿堯、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爲重,禪讓賢達之人。燕相子之一心爲國,是爲賢者。王上將王位禪與子之,上達天,下安民。王上也能坐享清福,延續宗室。此乃,宗室之幸,百姓之福。

燕王噲聞言,半響無言,痛哭道:“武王伐紂,封先祖召公於燕。燕處北地,與戎狄胡人接壤。燕國命途坎坷,險些滅國。倚賴祖宗在天有靈,護佑子孫。燕國化險爲夷,存國至今七百多年,傳位三十幾君。寡人亦無過錯,安能將祖宗基業,恭送他人。寡人死後,如何面對地下的祖宗。”

蘇代平靜答道:“自古以來,有興必有廢,有盛必有衰。”

燕王問道:“何爲盛,何爲衰。”

蘇代答道:“盛衰之道,自有天理。”

蘇代解釋道:“武王伐紂,封國上百。今,天下諸侯不過二十。豈有不亡之國,不敗之家。”

燕王道:“燕國已有七百年,剛行王道,以爭天下,正是興盛之時,怎會衰敗。”

蘇代答道:“燕國相傳七百年餘年,及至王上,國祚已盡。王上亦效仿堯、舜之事,讓位於賢者。王上之名,亦可流傳後世,受人敬仰之。”

燕王冷聲道:“寡人不讓,又會如何。”

子玉恐嚇道:“王上不讓,國之不存。”

鹿毛壽道:“王上讓位,續燕國祚。王上亦可延續宗廟,其後人亦可得國君之待。王上此舉,亦不會受天下之罵名,而得流傳千古之美名。”

衆人皆道:“請王上效仿聖人之舉,退位讓賢。”

燕王指著衆人,怒道:“爾等食寡人之俸祿,怎可行不臣之事。”

子玉冷漠道:“非我等不忠於王上,效忠國家。實乃大燕國祚已盡,王上亦無人君之福。”

燕王悲憤道:“你們…你們…”

鹿毛壽平靜問道:“王上,許與不許,請發一言。”

子玉威脅道:“王上若不許,恐旦夕起蕭牆之禍。宗廟被毀,宗室不存。”

姬噲見朝堂無一人忠心與燕,忠心與他。若今日不表明態度,勢必會被強行逼宮。宗廟被毀,宗室被屠,燕國豈有復興之日。此刻,他能做的只有忍。他將燕國復興之願望,寄託於諸侯與宗室。

姬噲仰天嘆了一聲,泣聲道:“寡人願意將燕國禪讓於子之,頤享天年。”

子玉笑道:“燕相必不負王上所託。”

蘇代道:“王上讓國與燕相,實乃大賢大仁之人。”

鹿毛壽也恭維道:“王上美名,必將千古留名。

寡人之舉,必是千古罵名,豈會是美名。

“寡人讓國有一條件。寡人要舉行典禮。”姬噲神色哀傷,請求道:“禪讓典禮,要空前盛大,前無古人。”

鹿毛壽尚未提出這個要求,竟然被他主動提出來,迎合道:“王上所言,自當如此。王上讓國與燕相,理應昭告諸侯,告誡國人,以安諸侯衆人之心。”

蘇代心道:“燕國大勢已去。燕王不舉行典禮讓位。天下人必會認爲是子之權勢所迫,心生憐憫。自行舉行,想要博得美名。豈不是讓自己臭名昭著。”

姬噲起身,泣而離殿。殿中之人,無不譏笑。

羣臣前去恭賀子之,子之問道:“王上降昭,讓位於我。今詔書有一,我是否應該順應天命。”

蘇代忙道:“燕相,此事重大,不可操之過急。”

子之有點迫不及待,問道:“我等這一日,已經很久了。”

蘇代道:“王上雖降詔書,也將三百石的官璽交給燕相任命。然,天下諸侯、百姓不得詳情。天下後世,不免覺得燕相有篡竊之名。請燕相稍安勿躁。”

子之想了想,問道:“我如何才能順應天命,成爲燕王,而不被天下人非議。”

鹿毛壽笑道:“王上已答應建壇,舉行一場盛大禪讓儀式。燕相擇好吉日,召集百石官吏,令燕王親自將璽印交給你,禪讓天下。便可杜絕衆人之議,亦可安諸侯之口。”

“好。一切聽兩位先生安排。”子之喜道:“王上要想舉辦一場盛大典禮,寡人就滿足他的心願。”

三日後,燕國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禪讓大典。

燕王噲請子之登壇受禪,臺下彙集著燕國百石以上的官員,燕軍十萬將士。燕王噲親捧璽印奉於子之。子之假意推辭再三,燕王噲在請之。子之爲難,方纔接受。

姬噲道:“寡人將天下交於你。”

之子叩拜道:“子之不負王上之託。”

公元前316年,姬噲讓國與子之,傳至趙國邯鄲。

趙雍拿著燕國的國書,失神地問道:“祖宗基業,怎可恭送於他人。燕王不做人君,甘心爲臣,竟然禪位與子之。諸位,燕王是瘋了不成。”

子之南面行王事,燕王噲選擇稱臣。姬周至從建立以來,只有推讓之舉,從未有國君將君主之位,禪讓給臣子的行爲。

燕王噲實行禪讓,此乃姬周時代絕無僅有的事情。姬噲荒唐的行爲,讓燕國鼓搗出了大動靜。燕國成爲了中原諸侯關注的焦點。一向承平日久地燕國,不再平靜。

姬噲雖然將國家禪讓給了子之,但燕國的國都仍然在薊城,燕國還是叫燕國。不同的是燕國之君不再是姬姓一族,而是換做他人。

這次君臣換位,權利交接,燕國沒有發生一點動亂,更沒有發生流血犧牲。燕國國內的平靜,讓人看不出有一點易主之象。

子之繼任燕王,一邊安撫臣民,實行新政變革,另一邊派出使者,出使各國,將姬噲讓國一事,昭告諸侯。

子之爲燕王,他手中的兵馬,應對國內叛亂是綽綽有餘。中原諸侯國出兵干預,他沒有勝算。

燕國之境,東面大海環顧,北面與東胡接壤,南面與齊國、中山和趙國相鄰。對子之威脅最大者,除了強齊,便是趙國。

燕國和齊國向來友好,沒有什麼間隙。燕、趙之間卻有戰事發生。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甍,趙君雍繼位。公孫衍邀集天下諸侯,以會葬之名,謀取趙國。燕國也參加了那次軍事行動。

魏、齊、秦、楚、燕五國會葬,滅趙不克。魏、齊、秦、楚三國與趙國改善關係。燕國不但沒有和趙國改善關係,意圖奪取趙國北疆之地。燕軍南下,入侵代郡,包圍趙國逐鹿。

趙君雍親率大軍北上救援。燕、趙兩國在平城勺樑交戰。燕軍戰敗,被迫與趙國簽訂城下之盟。統帥燕國大軍南下之人,便是子之和燕王噲。

今,子之取代燕國,行王道。他最擔心趙國會以匡正朝綱爲名,出兵燕國。

子之爲了安撫趙國,得到趙君的支持。派出使者子玉攜帶厚禮入趙。

趙雍拿著燕國的國書看了很久,也沒能回過神來。

燕使子玉道:“先王噲繼位至今,未曾振興國力,反使國力大衰。先王自覺才德淺薄,愧對先祖。故而效仿堯舜之事,將王位禪讓給賢臣子之。”

趙豹聞言,驚道:“燕國乃姬姓一脈之天下。燕王噲才德淺薄,不足以爲王。大可將王位禪讓給姬姓宗室之人。其子燕太子平,素有賢德之名,理應繼承王位纔是。”

“趙相有所不知。”子玉恭敬道:“太子平領軍出征秦國,兵至函谷。燕國未曾與秦國一戰,太子平私下撤軍回國。令燕國失信於諸侯。此等行爲,乃君子不恥。燕太子回國,便被吾王發配齊國爲質。燕太子豈能居王位。”

燕國攻秦撤軍,動搖了聯軍的士氣。韓、趙、魏三國更是對燕國的行爲感到羞恥。

公子成微笑道:“堯舜乃大賢大聖之人,爲了江山社稷,禪讓他人。瞬禪讓禹,禹得位傳於子。堯舜之後,再無聽聞禪讓之事。”

趙豹道:“武王伐紂,殷商滅,姬周興。周公制禮,規範綱紀。尤其是宗法制的實行,確保國祚數百年。燕國是姬姓一脈,自然繼承了周國的宗法制。燕王噲不按照宗法制確定繼任人,反而禪讓給臣下,這似乎有點說不過去。”

李兌也道:“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燕太子平是燕王噲嫡長子,最有資格繼承王位。燕王噲不惜違背祖制,禪讓天下與子之。大使,能否說說子之之賢能。”

“燕王噲行事,一向神秘莫測,我豈能所知。”子玉見趙臣意見多偏向燕太子,內心惶恐不安,語調平靜地回道:“燕王噲禪讓王位,吾王自覺不能勝任,多次力辭。燕王噲欲效仿堯舜之事,博取美名。吾王多番力辭無果,只好接受。”

公子成譏諷道:“堯舜之事,年代太久。商、周以來聞所未聞。”

“吾王繼位,怕別有用心之人,在外散播謠言,混淆視聽。故派出多位大使,出使諸侯國。吾王令我出使趙國。”子玉見趙臣有異議,爲賭他們之口,又多說了一句,“吾王得位乃燕王禪讓,非逼宮所致。”

“主君之位,要麼嫡長子制,亦或者嫡長孫制,亦或者兄終弟及。燕王噲將王位主動禪讓給大臣,千年難遇。亦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肥義問道:“子之之意,能否代表燕國。”

子玉笑道:“子之乃燕國之王。他的意思,自然代表著燕國。”

“趙君請看。”子玉見趙國諸臣猜疑,從大袖之中拿出一份堪輿圖道:“吾王爲了再續燕、趙之好,這幾座城池送於趙國。”

趙君問道:“寡人無功,怎可得城池。”

子玉忙道:“趙君,此乃吾王表達的誠意。”

“恐怕不只是誠意這麼簡單吧!”田不禮冷哼一聲道:“燕王是不想讓我國插手燕國的內政。”

子玉穩定心神,忙道:“燕王噲築壇,告誡山川大神,禪讓吾王。吾王得位,乃有合理性。”

公子成質疑道:“真的是這樣。”

“我怎敢欺瞞。”子玉面對趙君,問道:“難不成趙君,想要會干預燕國的內政否。”

“姬噲讓國是燕國內政。趙國與燕國相鄰,趙國要的是和平穩定。”趙君鄭重道:“燕國之事,由燕國說了算。”

子玉得到趙君的明確答覆,笑道:“外臣,立刻回國,將趙君的意思轉達給吾王。祝燕、趙兩國百年友好,共享太平。外臣,告辭。”

燕使走後,肥義問道:“姬噲讓國必有隱情。君上相信燕使說的話嗎?”

趙雍答道:“大爭之世,何來禪讓之禮。”

趙豹忙道:“君上,我們以肅清朝綱,匡扶正義爲名,出兵燕國,燕地可得。”

“君上,臣以爲不可。”田不禮又道:“燕王噲禪位與子之,燕國無動亂跡象。我們出兵燕國不是明智之舉。”

趙豹道:“這麼好的機會,豈可錯失良機。”

“我國與秦國交戰,再陷入燕國之事,趙國將陷入被動的局面。”趙君停頓少許,又道:“子之爲王,要的是安定。自然不會打我國的主意。燕、趙兩國亦可和平相處。傳令給趙固,密切監視燕國的動向。”

公子成問道:“君上,不可錯過謀取燕國千載難逢,最好機會。”

“我們能打燕國的主意,其他諸侯也不會放過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趙雍笑道:“寡人不出兵燕國,自然會有人出兵的。”

肥義笑道:“君上說的可是齊國。”

“不錯。燕國鬧出了這麼大的動靜,齊國怎會坐視不管。燕國,註定是不能平靜啊!”趙雍脣角含笑,舒心道:“寡人就和齊王田闢彊比一比誰的耐力更勝一籌。”

第一百九十八章 秦惠後第一百四十四章 燕國兩王並列第二百九十一章 趙擊北胡第二百三十七章 圍石邑、破東垣第三百零五章 秦有羋八子,無秦王第三百五十四 胡爲己用,趙主父乃第一人第六十七章 齊相田罌教子第三百零二章 楚太子質於齊第一百零四章 秦國稱臣,公孫衍再掀合縱第一百三十九章 齊、中山破燕第八十一章 韓趙之好第一百七十七章 祭天告祖第一百八十五章 取周而立者,秦也第十六章 折衝樽俎第一百九十九章 秦國諸公子之亂第二百零三章 齊、楚、越混戰第三百一十一章 不敢稱王的男人,有何懼之第三百零九章 孟嘗君去秦爲相第一百五十八章 姬職復燕國第二百二十二章 作戰開始第一百六十九章 甘茂入蜀平叛第二百七十五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晉之士多悲涼第一百三十五章 離石陷落,晉陽告危第三百零六章 公子芾入齊第三百一十一章 不敢稱王的男人,有何懼之第四十九章 決戰第二百九十二章 我的夫君是蓋世英雄第二百六十章 司馬喜巧立陰姬第一百八十三章 趙不弱胡,胡必弱趙第二百四十九章 我不想和你交戰第九十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第一百七十章 悲夫張儀第二百八十八章 趙破扶柳第二百章 楚王謀越第二百四十四章 前有樂池,後有樂毅第一百零三章 公孫衍歸國,張儀離魏第九十五章 成親大典(中)第三十七章 臨別寄語第三百五十章 爲大秦而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濮上之戰第二百五十章 立嫡以長不以賢第九十七章 大婚日第三百一十章 鳥飛反故鄉,狐死必首丘第三十章 黑衣衛第兩百一十四章 騎射(上)第八十八章 新鄭第七十三章 公孫衍入韓第一百四十七章 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第一百零一章 秦借道韓魏伐齊,以爭天下第二十八章 邯鄲令第二百二十五章 以我之姓,冠你之名第十六章 折衝樽俎第二百五十七章 寡人要整個中山國的疆土第三百三十七章 孟嘗君號召天下諸侯攻秦第六十七章 齊相田罌教子第五十三章 今朝有酒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九十四章 成親大典(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最是無情君王家(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攘外安內第一百八十五章 取周而立者,秦也第一百二十七章 齊王田闢彊之謀第三百零四章 他若不走,我心難安第二百八十五章 垂沙之戰(中)第二百三十七章 圍石邑、破東垣第四十三章 親征第一百七十六章 長袖折腰舞第一百五十九章 關雎第二百八十五章 垂沙之戰(中)第十三章 宮廷比試第一百六十五章 張儀第二次欺楚第二十三章 九里居第二百五十七章 寡人要整個中山國的疆土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胡謀趙第三百一十三章寡人干涉秦國,秦人能奈我何第三百一十二章 寡人不想被齊、秦夾擊第六十四章 齊欲伐中山第一百一十五章 三晉之兵素悍勇第二百二十八章 南北分治第四十八章 宣戰第十五章 魏太子嗣第一百八十六章 伐宜陽,定三川,車通周都第五十二章 代相第一百四十章 燕國亡了第二百七十一章 胡服令第一百七十六章 長袖折腰舞第一百五十章 秦楚首戰第二百七十四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踏平靈壽,盪滌中山第二百五十七章 寡人要整個中山國的疆土第二百四十五章 秦國,我回來了第九十八章 新婚之夜第三百三十一章 楚國男兒,寧可殺,不受辱第一百五十九章 關雎第十三章 宮廷比試第三百零八章 秦國,我不去也罷第一百二十四章 我念君心如初見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子兵法之美人計
第一百九十八章 秦惠後第一百四十四章 燕國兩王並列第二百九十一章 趙擊北胡第二百三十七章 圍石邑、破東垣第三百零五章 秦有羋八子,無秦王第三百五十四 胡爲己用,趙主父乃第一人第六十七章 齊相田罌教子第三百零二章 楚太子質於齊第一百零四章 秦國稱臣,公孫衍再掀合縱第一百三十九章 齊、中山破燕第八十一章 韓趙之好第一百七十七章 祭天告祖第一百八十五章 取周而立者,秦也第十六章 折衝樽俎第一百九十九章 秦國諸公子之亂第二百零三章 齊、楚、越混戰第三百一十一章 不敢稱王的男人,有何懼之第三百零九章 孟嘗君去秦爲相第一百五十八章 姬職復燕國第二百二十二章 作戰開始第一百六十九章 甘茂入蜀平叛第二百七十五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晉之士多悲涼第一百三十五章 離石陷落,晉陽告危第三百零六章 公子芾入齊第三百一十一章 不敢稱王的男人,有何懼之第四十九章 決戰第二百九十二章 我的夫君是蓋世英雄第二百六十章 司馬喜巧立陰姬第一百八十三章 趙不弱胡,胡必弱趙第二百四十九章 我不想和你交戰第九十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第一百七十章 悲夫張儀第二百八十八章 趙破扶柳第二百章 楚王謀越第二百四十四章 前有樂池,後有樂毅第一百零三章 公孫衍歸國,張儀離魏第九十五章 成親大典(中)第三十七章 臨別寄語第三百五十章 爲大秦而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濮上之戰第二百五十章 立嫡以長不以賢第九十七章 大婚日第三百一十章 鳥飛反故鄉,狐死必首丘第三十章 黑衣衛第兩百一十四章 騎射(上)第八十八章 新鄭第七十三章 公孫衍入韓第一百四十七章 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第一百零一章 秦借道韓魏伐齊,以爭天下第二十八章 邯鄲令第二百二十五章 以我之姓,冠你之名第十六章 折衝樽俎第二百五十七章 寡人要整個中山國的疆土第三百三十七章 孟嘗君號召天下諸侯攻秦第六十七章 齊相田罌教子第五十三章 今朝有酒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九十四章 成親大典(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最是無情君王家(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攘外安內第一百八十五章 取周而立者,秦也第一百二十七章 齊王田闢彊之謀第三百零四章 他若不走,我心難安第二百八十五章 垂沙之戰(中)第二百三十七章 圍石邑、破東垣第四十三章 親征第一百七十六章 長袖折腰舞第一百五十九章 關雎第二百八十五章 垂沙之戰(中)第十三章 宮廷比試第一百六十五章 張儀第二次欺楚第二十三章 九里居第二百五十七章 寡人要整個中山國的疆土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胡謀趙第三百一十三章寡人干涉秦國,秦人能奈我何第三百一十二章 寡人不想被齊、秦夾擊第六十四章 齊欲伐中山第一百一十五章 三晉之兵素悍勇第二百二十八章 南北分治第四十八章 宣戰第十五章 魏太子嗣第一百八十六章 伐宜陽,定三川,車通周都第五十二章 代相第一百四十章 燕國亡了第二百七十一章 胡服令第一百七十六章 長袖折腰舞第一百五十章 秦楚首戰第二百七十四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踏平靈壽,盪滌中山第二百五十七章 寡人要整個中山國的疆土第二百四十五章 秦國,我回來了第九十八章 新婚之夜第三百三十一章 楚國男兒,寧可殺,不受辱第一百五十九章 關雎第十三章 宮廷比試第三百零八章 秦國,我不去也罷第一百二十四章 我念君心如初見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子兵法之美人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云霄县| 宁乡县| 龙游县| 绵阳市| 房山区| 荥阳市| 哈密市| 陆河县| 深水埗区| 岑溪市| 拉孜县| 大姚县| 景宁| 祁门县| 贵德县| 九江市| 南宁市| 八宿县| 阿合奇县| 惠安县| 华阴市| 大洼县| 吴江市| 嵊州市| 射阳县| 诸暨市| 聂荣县| 永仁县| 四会市| 文成县| 鲜城| 长阳| 普兰县| 鹿邑县| 全椒县| 江华| 都匀市| 东方市| 双辽市|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