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三十九章 齊、中山破燕

燕王噲禪國權相子之,燕太子平不服,從齊國回國爭位。燕太子平被子之擊敗,逃亡無終山。燕太子平不甘心失敗,派遣使者前去齊國求援。

子之之亂,達數月之久。燕國死傷達數萬人。燕地之衆惶恐,百姓離心。

齊王田闢疆早就覬覦燕地及燕地之衆。燕國大亂,給了他一個名正言順地理由。齊王將子之罪惡,昭告天下。同時號召天下諸侯,以匡扶正義爲旗幟,共同討伐燕國。

齊王田闢疆以匡章爲將,起臨淄、高唐、平陸、即墨和莒及北地之衆十萬人,從渤海進軍,討伐燕國。

中山國見燕國大亂,齊國也出兵討伐。中山王厝也想趁著燕地動亂分一杯羹,以國相司馬稠爲將,傾全國之兵,討伐不義之邦燕國。

燕恆公時,北地山戎入侵,燕國徙都臨易避禍。燕莊公時,山戎繼續南下入侵。燕國向齊國求援,齊恆公以“尊王攘夷”的旗幟,率大軍千里救燕,成爲一段佳話。

今,齊國以匡扶正義爲名,進軍燕國,博得燕地之民好感。燕地之民因國內動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齊國不遠千里來到燕國整頓綱紀,以正君臣。燕地之衆,無不簞食壺漿以迎齊師。

齊、中山兩國同時出兵,燕地之衆不加反抗,反而打開大門迎接齊師。燕王子之聞言,在燕宮當著羣臣的面暴跳如雷。一邊將失職將領斬首,以儆效尤。另一邊調遣重兵前去抵擋兩國的鋒芒。

齊將匡章三戰三捷,擊敗燕軍。子之無力再發動大規模地反擊,一邊收縮兵力,保存實力。另一邊發佈詔書,號召勤王。匡章不愧是齊國一員猛將,不出五十日率領大軍抵達燕都薊城。

子之站在城樓,雙眸注視著城外齊、中山兩國大軍,問道:“勤王之師何時才能來。”

子玉唯唯諾諾道:“王上,不會有援軍了。”

“你說什麼。”子之轉過身來,怒視著他,“齊國、中山國入侵,寡人昭告全國勤王。你告訴寡人,沒有勤王之師。”

“王上詔令早已經發出去了。”之玉回答道:“若有勤王之師,爲何及至今日,尚不見大軍地蹤跡。”

子之雙手握拳,臉色極其難看。

鹿毛壽道:“王上,燕國諸侯及封疆大吏不願意勤王,一是懼怕齊人之威。其次,他們想坐收漁利。”

“哼。”子之鼻息沉重道:“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子玉也憤憤不平道:“王上贏了,他們仍然是臣子。齊國贏了,他們不過是換了一個主人。”

“人爲財死,鳥爲食亡。這是亙古不變地法則。”鹿毛壽也看著城下地敵軍,嘆道:“國家危亡,竟無一人爲國而死。我大燕國...”

子之明白鹿毛壽想要表達地意思,朗聲道:“寡人在,燕國是不會亡。”

“王上。”鹿毛壽道:“臣,願爲燕國而戰,爲王上而戰。”

衆人齊聲道:“臣等亦然。”

“好。”子之振臂一呼道:“齊人時常小看我燕人。我們要齊人見識一下,我大燕男兒的好手段。”

“城外有二十萬大軍。”子玉憋了半天,續道:“王上,我們不如請降。”

“寡人,寧可戰死,也不願意降了齊人。齊人來多少,寡人殺多少。”子之大袖一揮,臉色凝重地問道:“鹿毛壽,城外有二十萬大軍,城內守軍不足十萬。此戰,我們應該如何打。”

“齊國主將是章子。此人,曾擊敗過秦軍,三晉,有勇有謀,又善於用兵。中山主將司馬稠頗有明臣、名將之風。”鹿毛壽愁色道:“王上,我們以一對二,此戰不好打啊!”

“不好打,也要打。”子之雙眸燃起了一個戰火,“寡人擊敗了二人,便可載入史冊,流傳後世。”

齊國、中山國圍了薊城三日,仍然沒有發動進攻。

司馬稠問道:“匡章將軍,我們就這樣一直圍下去。”

匡章笑道:“司馬稠將軍,你有何高見。”

司馬稠指著薊城道:“城內守軍不足十萬。我們強勢攻城,不足三日,便可一舉拿下。”

匡章笑道:“將軍,能否回答我三個問題。”

司馬稠神色微動,“將軍請說。”

匡章目視著薊城,淡淡道:“薊城乃是燕國國都歷經數百年風雨不倒,這是爲何?燕國與北胡相鄰,存國七百年而不滅,又是爲何?燕太子平歸國奪位,率十萬大軍兵臨城下,即將獲得勝利,反而落得大敗,這又是爲何?”

司馬稠不答,反問道:“將軍有如此三問,想必是有答案。我願意聽將軍高論。”

匡章擺了擺手,苦笑道:“高論談不上,愚解到是有。”

司馬稠道:“將軍請說,我洗耳恭聽。”

“薊城是燕國國都,也是燕國中樞所在。國都破,國家亡。”

“將軍這句話與這三個問題,沒有關係吧!”

匡章道:“燕國北疆是胡人。胡人冬季缺糧,亦或者遇到天災人禍,便會南下入侵燕國。燕國曾在山戎地攻擊下,險些亡國。城池修建,一定要固若金湯。”

司馬稠感嘆道:“燕國城池,的確不好攻破。”

“薊城已有數百年,歷任燕君也是不斷加固修葺。薊城成爲燕國第一城,也是最難攻破的。”匡章注視著眼前地城池,嘆道:“燕地乃苦寒之地。燕地之衆能夠修建出這樣的城池。”

司馬稠不樂道:“將軍,我們來這裡,不是爲了欣賞這座城池的。”

“哈哈哈。”匡章笑了笑,又道:“薊城數百年不倒,燕國七百年不被胡人所滅,燕太子兵臨城下,最終兵敗於此。其一是薊城固若金湯,城內糧草儲備充足,器械完善。”

司馬稠點了點頭,贊成這個觀點。燕都的確是固若金湯。

匡章又道:“城池雖能在危難之時,能夠抵擋外族。更重要的是燕國將士奮勇保衛家國。燕趙多苦寒,亦多悲壯之士。我們爲何能夠不足五十日兵臨城下。”

司馬稠答道:“若不是子之之亂,燕國將士死者數十萬,衆人惶恐,百姓離心。我們安能不足五十日抵擋燕都。”

匡章見中山人竟然如此謙虛,沒有說中山人善戰,的確難得,又道:“燕太子會敗,是因爲城內的燕王子之,號稱燕國當世名將,擅長攻防。太子平小勝,便輕視敵人,落得大敗。”

“薊城地勢險峻,城高池闊,防守也是固若金湯。城內器械完善,糧草儲備充盈。今十萬大軍駐守,又有燕王親自登城督戰。此戰,的確是不好攻打。”司馬稠問道,“按將軍如此說,我們硬攻,不僅無果,還會付出沉重地代價。燕王據守不出,我們一年也攻不下薊城。”

匡章笑道:“天下沒有攻不破的城池。”

司馬稠譏諷道:“山河之固,此國之寶也。燕國存七百年不滅,此乃山河之險,祖宗之靈。”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龍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爲敵國也。”匡章揚聲道:“若要國家長存,傳至萬世,不在山川之險,而在君王之德。”

司馬稠仔細品味這句話的深意道:“聞將軍之言,如獲至寶。匡章將軍,薊城如何破之。”

匡章答道,“燕王子之乃人臣,奪了君位,此乃大逆。我們遠道而來,討伐不義之邦,就是爲了匡扶正義,以正君臣之道。子之倒行逆施,災禍連連,導致燕地大亂,死者數十萬,衆人惶恐,百姓怨聲載道。子之無德,在險要的山河,亦不能保。”

司馬稠乃聰慧之人,一點便領悟,笑道:“匡章將軍是打算利用姬姓一族大做文章。”

“正是。”匡章點了點頭,“百姓過不好,必會想念舊主。燕國本來就是姬姓天下。我們以姬姓大做文章,燕地之衆便會痛恨子之,打開城門,恭迎我軍。”

“匡章將軍,利用姬姓,離間城內之衆。此計不錯。”司馬稠犯疑道:“燕王噲在城內,我們如何利用。”

“燕王噲禪國子之,築高臺,告天地,山川大河。官吏、百姓多親眼目睹。我們不可利用。”

司馬稠問道:“爲何不能用燕王噲。”

匡章脣角含笑道:“燕國大亂,百姓處於水生火熱,乃燕王噲昏聵所使。百姓痛恨子之,也痛恨燕王噲。燕王噲,也不得人心。”

“章子所言不錯。子之逼宮,爲王三年。無一人爲燕王噲盡忠,也無一人爲國流血。”

“燕地之衆,雖痛恨燕王噲,但他們不會說燕王噲昏聵,只會把矛盾轉嫁給子之。燕地之衆,越憤怒,對我們越有利。我們助燕太子平重登大位,形勢不利於子之。”

司馬稠犯難,問道:“燕太子平逃亡無終山,我們如何尋。”

“我們兵臨薊城,燕太子平知道這個消息。”匡章笑道:“我們不用找他,他也會來找我們。”

正在說話之際,齊將田盼前來道:“稟告主將,燕太子平到。”

燕太子平道:“兩國之恩德,如同再造。平,謝過兩位。”

“太子,我們來晚了,讓你受苦了。”匡章臉色一沉,問道:“太子在齊宮所說的話,可還記得。”

“平,莫不敢忘。”姬平道:“平得王位,以齊爲尊。”

“我中山國也出兵幫太子復位。”司馬稠問道:“太子,我中山國又能得到什麼。”

“燕、中山兩國,世代和平,永無兵戈之患。”姬平言語誠懇道:“請兩位助我一臂之力。”

匡章和司馬稠交換一個眼神,達成協議,齊聲道:“願爲太子效力。”

姬平鄭重行了一個國禮,正色道:“平,謝過兩位。”

匡章拱手道:“若要攻下薊城,還請太子助我等。”

“請將軍吩咐。”

不多時,戰鼓雷鳴,齊、中山兩國列陣上前準備攻城。燕王子之手持長劍親自督戰。子之、子玉、鹿毛壽等人,登城望去。

齊、中山聯軍漫山遍野,不見盡頭。衆人吸了一口冷氣,心知此戰是一場決定生死地大戰。忽然,戰鼓聲停歇,一人走在聯軍最前面。

子玉看清那人面龐後,驚色道:“王上是反賊姬平。”

鹿毛壽驚出一身冷汗,“敵人好生狡猾,讓姬平前來有說諸將士,離間我軍軍心。”

“反賊,速來受死。”子之奪過一張大弓,拉了一個滿月,嗖地一聲,射了過去。

姬平揮劍,撥掉射來的箭矢,提聲道:“諸位將士,我回來了。”

子之大罵道:“反賊。”

“子之逼迫吾王禪位,亂了人臣之道。子之倒行逆施,導致我國動盪,死者數萬。今齊、中山大兵壓境,是爲了匡扶正道,重樹君臣綱紀。也是爲了幫助我們脫離這種朝不保夕地生活。”姬平長劍指向子之,憤怒道:“我大燕國的將士們,拿起你們手中地長劍,斬殺反賊。爲你們死去的親人報仇。”

“老夫,登臺繼位,受命於天。”子之怒喝道:“你引外敵,攻破燕國。你纔是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

“你奪我江山,殺我子民。你纔是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姬平提高聲調,高道:“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齊、中山兩國將士也齊聲高呼。

司馬稠奸笑道:“匡章將軍,這就是你的計謀。”

“攻城爲下,攻心爲上。”匡章注視眼前地場景,冷道:“我們二十萬大軍強兵壓境,圍困薊城。燕人士氣、鬥志,早已經被我們瓦解。燕人,爲何不降。”

“爲何。”

“燕人不肯降,一是懼怕子之淫威。二是擔心投降後自己的命運。燕太子歸來,讓燕人看到了生機,燕國可破。”

“好一句攻城爲下,攻心爲上。”司馬稠背後驚出一身冷汗。慶幸地是齊國和中山國是朋友。若是敵人,中山國危矣。

“斬殺反賊,以正君臣之道。”匡章拔除長劍,振臂一呼道:“三軍將士聽令,攻城。”

聯軍如潮水一般往薊城涌去。子之見聯軍發動進攻,拔出長劍,高呼道:“全軍聽令,保衛國都,擊殺來犯之敵。”

燕國守將姬邊急色而來,泣道:“王上,敵人攻破東門。”

子之怒色道:“子玉將軍何在。”

“子玉將軍爲國戰死。”姬邊哭道:“東門守不住了。王上,快逃吧!在不逃就來不及了。”

子之怒色道:“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第八十四章 期許第八十九章 迎鳳殿第二百二十七章 林胡王歸降獻馬第二百七十九章 杯羹亡國第三十六章 遇刺第三百一十八章 齊、秦結盟,安敢挑戰諸侯第三百二十五章 馬踏靈壽,踏平中山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胡謀趙第六十七章 齊相田罌教子第二百二十八章 南北分治第三百二十七章 秦王稷之謀第一百四十四章 燕國兩王並列第二百九十三章 塵定北疆第二百九十三章 塵定北疆第三百二十一章 罷黜太子章第三百一十九章 天有異象第一百六十七章 秦國殤第三百六十二章 降服樓煩第九十一章 晉陽郡主第一百九十四章 九州神鼎第二百一十七章 強國和大國第十二章 屠彝第一百六十九章 甘茂入蜀平叛第二百三十二章 太子章請戰第六十六章 齊王田因齊之怒第四十三章 親征第一百七十一章 攘外安內第一百七十一章 攘外安內第一百六十四章 秦楚較量第二百九十三章 塵定北疆第九十一章 晉陽郡主第二百六十章 司馬喜巧立陰姬第二百四十七章 這纔是我的好孩子第三百六十三章 蕩滅中山第三百五十三章 秦國,孤來了第九十七章 大婚日第二百七十二章 魏武卒對戰秦銳士第兩百一十五章 騎射(中)第三百一十六章 想我靖郭君,竟會如此落魄第三百二十章 禪位避禍第五十二章 代相第二百二十章 井陘之戰第二章 魏國謀第三百一十四章 若非趙君,豈有寡人第五十七章 合縱諸侯第一百一十三章 秦國破義渠第九十九章 靜心殿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二百二十二章 作戰開始第十章 繼位第三百四十五章 齊、韓、魏三國伐秦第二百八十章 攻破靈壽第三百七十七章 天下再無趙主父第一百二十四章 我念君心如初見第二百九十四章 力挽弓,射天狼第六十七章 齊相田罌教子第二百六十三章 南有季,北有樂第二百七十五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齊王問政,趙送燕質歸國第八十三章 韓後第八十一章 韓趙之好第一百八十八章 息壤之盟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心不改,誓滅中山第十八章 太傅第三百二十六章 扶持中山王尚第三百六十八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二十九章 國尉第三百三十四章 你助我歸秦,我助你歸齊第四十四章 代郡第九十四章 成親大典(上)第三百一十三章寡人干涉秦國,秦人能奈我何第一百四十六章 秦國攻韓間楚第三百三十四章 你助我歸秦,我助你歸齊第一百五十九章 關雎第五十章 紅袍小將第二百八十七章 齊王甍,趙六伐中山第二百零二章 楚國爲何沒有朋友第三十一章 先輩遺志第四十七章 遭遇第一百九十九章 秦國諸公子之亂第三百五十一章 趙主父孤膽入秦(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韓倉繼位,秦王教子第九十四章 成親大典(上)第二百四十六章 趙、燕、秦結盟第三百一十七章 秦王,你可把我當兄弟第二百五十章 立嫡以長不以賢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山國傾國之力伐燕第一百八十二章 魏有武卒,趙有鐵騎第一百四十三章 平叛驅齊第一章 趙國殤第一百零九章 秦楚交戰第一百九十六章 秦王甍,天下亂第一百章 重拾祖先的輝煌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胡謀趙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一百九十九章 秦國諸公子之亂第三百六十七章 寂寞沙丘冷(下)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九十五章 成親大典(中)第七章 韓候康
第八十四章 期許第八十九章 迎鳳殿第二百二十七章 林胡王歸降獻馬第二百七十九章 杯羹亡國第三十六章 遇刺第三百一十八章 齊、秦結盟,安敢挑戰諸侯第三百二十五章 馬踏靈壽,踏平中山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胡謀趙第六十七章 齊相田罌教子第二百二十八章 南北分治第三百二十七章 秦王稷之謀第一百四十四章 燕國兩王並列第二百九十三章 塵定北疆第二百九十三章 塵定北疆第三百二十一章 罷黜太子章第三百一十九章 天有異象第一百六十七章 秦國殤第三百六十二章 降服樓煩第九十一章 晉陽郡主第一百九十四章 九州神鼎第二百一十七章 強國和大國第十二章 屠彝第一百六十九章 甘茂入蜀平叛第二百三十二章 太子章請戰第六十六章 齊王田因齊之怒第四十三章 親征第一百七十一章 攘外安內第一百七十一章 攘外安內第一百六十四章 秦楚較量第二百九十三章 塵定北疆第九十一章 晉陽郡主第二百六十章 司馬喜巧立陰姬第二百四十七章 這纔是我的好孩子第三百六十三章 蕩滅中山第三百五十三章 秦國,孤來了第九十七章 大婚日第二百七十二章 魏武卒對戰秦銳士第兩百一十五章 騎射(中)第三百一十六章 想我靖郭君,竟會如此落魄第三百二十章 禪位避禍第五十二章 代相第二百二十章 井陘之戰第二章 魏國謀第三百一十四章 若非趙君,豈有寡人第五十七章 合縱諸侯第一百一十三章 秦國破義渠第九十九章 靜心殿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二百二十二章 作戰開始第十章 繼位第三百四十五章 齊、韓、魏三國伐秦第二百八十章 攻破靈壽第三百七十七章 天下再無趙主父第一百二十四章 我念君心如初見第二百九十四章 力挽弓,射天狼第六十七章 齊相田罌教子第二百六十三章 南有季,北有樂第二百七十五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齊王問政,趙送燕質歸國第八十三章 韓後第八十一章 韓趙之好第一百八十八章 息壤之盟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心不改,誓滅中山第十八章 太傅第三百二十六章 扶持中山王尚第三百六十八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二十九章 國尉第三百三十四章 你助我歸秦,我助你歸齊第四十四章 代郡第九十四章 成親大典(上)第三百一十三章寡人干涉秦國,秦人能奈我何第一百四十六章 秦國攻韓間楚第三百三十四章 你助我歸秦,我助你歸齊第一百五十九章 關雎第五十章 紅袍小將第二百八十七章 齊王甍,趙六伐中山第二百零二章 楚國爲何沒有朋友第三十一章 先輩遺志第四十七章 遭遇第一百九十九章 秦國諸公子之亂第三百五十一章 趙主父孤膽入秦(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韓倉繼位,秦王教子第九十四章 成親大典(上)第二百四十六章 趙、燕、秦結盟第三百一十七章 秦王,你可把我當兄弟第二百五十章 立嫡以長不以賢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山國傾國之力伐燕第一百八十二章 魏有武卒,趙有鐵騎第一百四十三章 平叛驅齊第一章 趙國殤第一百零九章 秦楚交戰第一百九十六章 秦王甍,天下亂第一百章 重拾祖先的輝煌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胡謀趙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一百九十九章 秦國諸公子之亂第三百六十七章 寂寞沙丘冷(下)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九十五章 成親大典(中)第七章 韓候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宁市| 陆川县| 略阳县| 通榆县| 万载县| 双鸭山市| 山丹县| 岗巴县| 邵阳市| 平远县| 花莲县| 开化县| 静宁县| 容城县| 临高县| 宕昌县| 浮山县| 微山县| 涟源市| 杭锦旗| 永清县| 锡林郭勒盟| 凤山县| 乐亭县| 塔城市| 灵武市| 嘉峪关市| 莎车县| 克拉玛依市| 澳门| 资中县| 天柱县| 丰都县| 富宁县| 阳东县| 三明市| 虹口区| 五原县| 潼南县| 遂平县|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