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衍在最後關頭,下達停止前進的命令。他這一停,不但避免了與趙國開戰,還挽救了數萬將士的性命。五國聯軍與趙軍隔著三箭之地,相互對持。
公孫衍將趙國將士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望著趙國儀整的軍容,在瞧著五國聯軍,公孫衍心中已經得出了一個答案…趙國,不好欺。
公孫衍提聲道:“我欲征伐趙國,你們可願意跟隨我,並肩作戰。”
秦使高聲響應道:“大秦將士,願聽將軍調遣。”
秦人高喊道:“我等願爲將軍效命。”
魏國將士也高聲響應,“我等聽從將軍之令。”
楚國、燕國和齊國,三軍將士保持緘默。良久,楚使,神色微動,“征伐之事,我做不了主。待我回去,稟報楚王。”
公孫衍冷哼一聲,“楚使一去一回,我等豈不是白骨一堆。”
燕使神色桀驁,“我燕國將士,個個都是英雄男兒,怎能輕易做無謂的犧牲。你,爲魏將。爲魏國流血犧牲,是情理之中的事。我燕國,沒有義務爲魏國流血。”
齊使顏色溫順道:“征伐之事,事關國體。公孫將軍,你要三思啊!”
楚使道:“我敬佩將軍英勇,但不可莽撞,一意孤行。”
魏使也道:“公孫將軍,事關重大。我還要向王上彙報。你不要衝動。”
面對四國使者的答覆,公孫衍心中明白,圖謀趙國,難以成功。公孫衍的目光環顧五國大使,微揚頭顱,悲痛萬分道:“豈是我負爾等。”
就在五國軍隊共商以會葬之名,謀取趙國的同時。韓候康收到了三封國書。一封來自趙國的結盟。另外兩封國書,是魏國和秦國的。魏、秦兩國國書,帶有威脅之意。韓候康收到三封國書,召集了諸臣商議。
韓、趙、魏三國分晉而立。韓國國力雖弱,但韓國的兵器領先諸侯。中原諸侯也不敢小覷他的存在。韓國建國至韓候康,這段時間,韓國發生了幾件大事。
其一,韓哀候滅了建國432年,具有春秋小霸王之稱的鄭國,將國都遷至新鄭。韓國國力大增,成爲戰國七雄之一。
其二,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爲相,主張改革。申不害爲韓相十五載,‘內修國政,外應諸侯’,主張以法、術治理國家。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其三,魏罌破周禮,獨行王道。韓昭侯不服,以一國之力,對抗首霸的魏國。魏國以龐涓爲將,韓國五戰皆敗,魏軍逼近新鄭。韓昭侯以國都新鄭爲根據,負隅頑抗,誓死不降。
面對諸侯國進犯,韓國軍事連敗。韓昭侯閉宮門不出,一代具有雄心壯志的韓國君主,鬱鬱而終。
公元前333年,韓昭侯甍。韓國公子康在國力頹廢,內憂外患之中,登上主君之位。
韓候康繼位,對內修養生息,以存國力。對外,結盟趙國,應對諸侯。韓候康忍辱負重數載,韓國在他的帶領下,漸漸恢復了元氣。
今,韓候康同時收到趙、魏、秦三國大使帶來的國書。韓候康召集諸臣商議,並將三國國書遞給諸臣觀閱,徵求他們的意見。
韓相看後,臉色大變,“君上,五國之師伐趙,趙國國勢微弱,難以抵擋。”
韓候康何嘗不知,趙國對五國是以卵擊石,“韓相,你是什麼意思。”
“放棄趙國。”韓相續道:“韓國與齊、魏、秦國相比,是小國。小國憑藉什麼與大國較勁。”
韓候康也不表露主見,擡手道:“繼續說。”
韓相又道:“今日,我國與趙國結盟。他日,諸侯國必然會舉兵攻打我們。我國應將如何應對。趙國現今難保,不如我們也加入五國之勢,圖謀趙國。分割趙國領土,壯大韓國。”
“君父,我們不能這樣做。”太子倉面向韓候,責問道:“君父常說,與人相交。不因富貴而親近,不因落魄而遠離。朋友有難,理應幫襯,豈能棄之。”
韓候琢磨少許,也不說話。
太子倉又道:“祖父時,魏國舉兵伐我。我國五戰皆敗。若不是齊國、趙國相助,我國早就亡了。趙國有難,我國不幫忙也就罷了。怎可,趁火打劫,謀取趙國的土地。趙國有難,我們選擇拋棄它。試問,天下人會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韓國。韓國以後,還會有朋友嗎?”
“太子,現在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韓相平靜地應答道:“魏國舉兵滅趙國時,齊國來了一個圍魏救趙?現在如何?魏國和齊國成了盟友,共同對付趙國。趙國如今難保,我國去救它,這不是給諸侯國落下一個討伐的藉口嗎?君上、太子,時局變了,我們應該調整國策,放棄趙國,保存自己。”
“韓趙兩國,感情深厚,歷史淵源悠久,豈能輕易割捨。”太子倉據理力爭,不悅道:“韓相,你放棄趙國,是何居心。魏、秦兩國,真的就讓你害怕?”
“太子也看到了魏國、秦國的國書。這是魏、秦兩國給韓國的警告。”韓相擔憂道:“今日,我們幫了趙國。他日,魏國、秦國來攻打我們,應該如何。我是爲了韓國長遠考慮,怎會有什麼居心叵測。”
太子倉冷哼一聲道:“韓相什麼居心,我等豈會看不出來?魏國、秦國,就讓你如此害怕。”
“太子…”
“好了,你們不要爭了。”韓候康聽他們爭吵,有些頭疼。秦、魏兩國對韓國的不友好,他親身感受,那些往事,現今還是歷歷在目。
英明神武的韓昭侯,就是因爲魏秦兩國進犯威逼,自覺無顏面對先祖,躲在宮中數年,鬱鬱而終。面對三國的國書,韓候康他有自己的思想和個人見解。
韓候康,不願意在做一個軟弱無能,任人欺負得君主。
韓候康挺身直立,向前踏出三步。他說出自己的心裡的想法,也就不用顧及韓相的臉面,“太子說的對。韓趙同盟,感情深厚,怎能說放棄就放棄。趙國有難,我們與趙國斷交,趁火打劫謀取趙國土地。韓相,你可知道趁火打劫者會有什麼下場。”
韓相見君上平時對自己言聽計從,怎麼今日變了風格,態度強硬。心中雖是百般不解,臉色帶著微笑,道:“請君上示意。”
“趁火打劫,失信天下,以後便沒有一個朋友。將來也是被他人打劫的對象。”韓候康訓斥那些主張放棄趙國的人,聲調強硬無比,“你們口口聲聲說放棄趙國,言及放棄趙國的好處。你們可曾想過,寡人今天幫趙國,就等於幫韓國。難道你們想五國瓜分了趙國,就來瓜分韓國。你們真以爲寡人不幫趙國,魏國、秦國就不攻打我們?可笑之極。”
韓相語調平和道:“韓國幫了趙國,得罪了魏國和秦國。以小國之力,得罪大國,這不是明智之舉。”
“韓相,你太過於患得患失。今日,寡人就願意糊塗。魏國、秦國妄圖以國書警告寡人,寡人是嚇大的嗎?”韓康將秦、魏兩國的國書,仍在地上,憤然道:“韓國是小國,得罪魏國、秦國又如何。韓相,依你之意,大國舉著長劍要殺我們,我們就應該伸出脖頸給他們,然後拍著掌聲高呼,說他們做得對,請求他們的原諒。小國就應該沒尊嚴茍活於世,就應該受大國欺凌與侮辱不成。”
韓候的聲音,迴盪在大殿之上。
“韓國是寡人的天下。寡人也是有脾氣,知廉恥。爲了趙國,得罪秦國、魏國,又如何。趙侯雍不過十五歲的小孩,膽敢以一國之力對抗五國。其膽識、魄力,誰敢與之相爭。趙雍尚且不懼五國,寡人又何懼秦、魏。”韓候康直接下令,霸氣地說道:“韓趙兩國,榮辱與共。傳寡人旨意。派遣重兵囤積魏韓邊境,一旦魏國進攻趙國,韓國與魏國開戰。”
韓相道:“君上…”
韓候康拂袖道:“休要再說,寡人心意已定。”
隨著,第一道晨陽,漫進邯鄲城頭。新君雍總算得到了來自邊境的消息。
五國聯軍,按照趙國給出的條件,進入趙境。當新君雍得到這個消息,頓時覺得大塊人心。諸臣魚貫而入來到趙宮,朝拜新君。
趙雍對著朝臣,表彰道:“樓緩,將也。他,沒讓我失望。”
趙豹略微思忖新君之意,很快他明白。這是新君賞給諸臣一記響亮的耳光,其目的是告訴各位,他的決定沒錯。錯的是那羣‘義正言辭’阻擾的人。當初的謾罵、爭吵,終於因樓緩完成了使命,新君雍勝利告終。
諸臣聽後,皆是尷尬不已。
他們大放厥詞,說新君識人不明…胡人誤國…新君的魯莽行事,必將招致趙國禍端四起。還說什麼挑釁五國,趙國將亡。這羣悲觀者,本是想新君吃了苦頭,才能論證他們說的話,更有分量。然而,樓緩完成使命,讓他們無地自容,更有幾分羞愧位於大殿。
衆人見狀,恭喝道:“天佑趙國。”
趙雍,對著衆人,一字一句,道:“乃卿等之功。”
“君上,這是我國兩位大使,出使韓國與宋國帶回的國書。”趙豹恭敬地高舉國書,“韓、宋兩國與我國結盟,韓候表示,魏國攻打我國,韓國將對魏國宣戰。”
韓宋趙三國締結盟約,這是趙雍得到的第二個好消息,
相邦趙豹道:“君上,該我上場了。”
趙雍點了點頭道:“有勞相邦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