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臨終之言,寡人莫敢忘。”秦王稷回憶起嬴疾對他說的那些話,內心充滿自責,“寡人怎會爲何情緒失控。”
壽燭道:“王上沒有實力與太后相爭,就要學會隱忍。”
秦王想起爲王的這幾年,怒意上涌,咬緊牙根道:“寡人忍了這麼多年。一直忍下去,他們就會覺得寡人懦弱、可欺。”
壽燭忙道:“王上先以公子芾入齊爲質,根絕隱患。又以靖郭君入秦爲相,打壓外戚勢力。王上的努力,衆臣都看著。他們豈會認爲王上懦弱、可欺。”
秦王見自己的努力,被眼前這個人認可,擡頭問道:“寡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壽燭答道:“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秦王嘆道:“寡人送芾弟去齊國爲質。芾弟不僅從齊國回來,還成爲涇陽君。寡人邀靖郭君入秦爲相。齊人也沒有幫寡人打壓母親。寡人和母親交手,輸得一敗塗地。寡人就是無用之人。”
壽燭道:“王上伐韓、魏,欺壓楚國,囚禁楚王。怎能說自己是無用之人。”
“你說得不錯。”秦王從沮喪之中,恢復過來,“寡人伐韓、魏,欺壓楚國,囚禁楚王。寡人是有用之人。”
壽燭見秦王恢復往日的神色,問道:“王上可知忍字,有何含義。”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非也。”壽燭道:“能忍他人所不能忍之人和事。這是王者氣魄。”
“一昧忍讓,豈不是懦夫之舉,何來王者氣魄。”
“吳王夫差滅了越國,越王勾踐不隱忍數十載,豈能破吳雪恨,北上中原爭霸。王上,可曾聽見天下人說越王勾踐是懦夫。”壽燭有意頓了頓,又道:“能屈能伸,方爲大丈夫。身爲君王,每個決定關乎國家存亡,怎能意氣用事。”
秦王問道:“今日之事,寡人錯了不成。”
“王上和太后決裂就是錯了。”
“如何錯了。”
“你和太后決裂,秦國勢必動盪。輕者,國弱。衆者,國亡。秦不亡於諸侯,亡於內亂。王上之舉,豈不是錯了。”
“太后廢我,另立新君,又該如何。”
“母子吵架,人之常情,豈會有仇。太后身份低微,卻在三年動亂之中,脫穎而出。足以見得太后是有遠見,有謀略之人。豈會因爲王上幾句氣話,廢了王上,另立他人。”
秦王沉吟片刻,贊同道:“你說得有理。”
壽燭又道:“王上還是少喝點酒。”
“是啊!喝酒誤事。”秦王又道:“寡人要戒酒了。”
壽燭見夜色已深,忙道:“王上是一國之君,日理萬機,還請早點安寢。臣,告退。”
秦王擡手道:“去吧!”
“喏。”壽燭轉身離開大殿,望著滿天星辰,心道:“秦國的江山交給他,嬴姓不會敗亡。嚴君,可以安歇了。”
隨著夜色漸深,四周一片寂靜。秦王睡意逐漸甚濃,連打了數個哈欠。秦王拖著疲憊的身軀,往後宮而去。秦王來到宮門,卻見一人站在外面。走進一看,卻是公子芾。
秦王眸色充滿敵意地問道:“你來這裡做甚。”
公子芾沒有迎視秦王的雙眸,反而凝望著月明星稀,答道:“秦王不歡迎我。”
“你是來取笑寡人?”秦王朝著公子芾走去,敵意甚濃。
公子芾不答,取出酒囊,遞給秦王,神情自然地問道:“我們很久沒有再一起喝酒,聊天,共賞月色。”
秦王沒有接過酒囊,雙眼朝著月色看去,輕聲道:“嗯,是很久了。久得,寡人都記不清了。”
“不長大,那該多好。”公子芾微閉上雙眼,呼吸了一口氣,“小時候,蕩哥哥經常帶著我們爬上屋頂看流星雨。轉眼間,我們都長大了。蕩哥哥英年早逝,秦國物是人非。”
“你來這裡不光是爲了找我飲酒、看月色。有什麼話,就說吧!”秦王回想起年少的時光,對公子芾的敵意也淡了許多。
公子芾面對秦王,平靜地說道:“我來找你喝酒。”
秦王看著對方遞過來的酒囊,淡淡道:“酒,我已經戒了。”
公子芾見秦王沒有伸手,收回酒囊,“天下美酒,皆出邯鄲。這是我廢了好大的勁,用高價從趙國買來的叢臺酒。如此美景,如此好酒,看來不能和秦王共飲求醉。”
“你少糊弄我。”秦王淡淡道:“趙酒,寡人是喝過的。”
“秦王喝過趙救?”
秦王見對方不信,含笑道:“趙酒分爲三等,上等供王室、宗室和重臣飲用,中等供臣民飲用,下等趙酒遠銷諸侯。”
“靖郭君也曾說趙酒分爲三等。不曾想到,秦王是愛飲趙酒之人,也知道這些事。”公子芾又道:“我從齊國歸來,曾跟隨靖郭君去趙國邯鄲。坐在邯鄲飲酒,指點江山,此乃人生一大快事。”
“我在燕國爲質,被趙君送回秦國。我曾在趙國徒留幾日,喝了幾次趙酒。”秦王不知不覺想起了燕王、燕易後、趙君,還有趙固、樂毅等護送使者。
秦王想起燕王和趙君相助之恩,心裡涌出一股暖意。若非趙君扶持他歸國繼位。此刻,他還在燕國爲質,終身不能歸秦。
“可惜啊!王兄戒酒了。”公子芾晃了晃手中的美酒,嘆道:“王兄也不能分辨出,此酒是上等,中等,還是下等。”
秦王從幾年前的回憶之中,清醒過來,伸手道:“爲了你,我寧可破戒。”
公子芾見狀,又將酒囊遞了過去。
秦王接過酒囊,擰開用木頭製作的瓶塞,仰著脖子大喝了一口,遞給公子芾,高呼道:“痛快。”
公子芾問道:“此酒如何。”
秦王品味少許,讚不絕口,“上等趙酒。”
公子芾接過酒囊,也沒急著喝,問道:“王兄就不怕我在酒中下毒。”
“你喊我王兄,豈會在酒中投毒。”秦王縱聲大笑,“難得與你再一起飲酒,還是上等趙酒。縱使酒中有毒,我也非飲不可。”
公子芾見秦王對他毫無戒備之心,也不答話,淡淡一笑,揚起脖子大口喝酒。
夜色下,兩人縱情飲酒,歡笑不斷。似乎,他們又回到了年少時光。
秦王藉著酒意,問道:“你想要王位,拿去便是。”
公子芾也藉著酒勁答道:“我要當秦王,早就當了。”
“寡人不明白。”秦王問道:“母后和諸臣擁立你當秦王。你爲何要將王位拱手相讓。”
“我不能成爲秦王,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爲了秦國?”
“爲了秦國?”
“趙君扶持你,是爲了干涉秦國內政。不達目的,趙君豈會善罷甘休。”
“秦國不懼齊、楚,怎會忌憚趙國。”
“母后擁護我爲王,秦國只能和燕、趙開戰。”
“打就打,秦國何懼。”
“季君之亂,秦國亂了三年。這場浩劫,秦國國力大損。秦國動亂未定,強敵寇邊,根本就不能迎戰諸侯。楚、趙兩國,一南一北,威脅秦國。韓、魏對我國也虎視眈眈。爲了王位,秦國被諸侯所滅。我就成了秦國千古罪人。”
“母親是聰明人,因爲無法承受諸侯壓力,才被迫立我爲王。”秦王將這句話放在心裡,又問道:“第二個原因是什麼。”
“因爲你。”
“寡人,聽不明白。”
“因爲你是我大哥。”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蕩哥哥壯志未酬,英年早逝,又無子嗣。諸位兄弟,爲了爭奪王位,不惜手足相殘。”公子芾打了一個酒嗝,又道:“惠後擁護公子壯,母親選擇擁護我。惠後、武后勢大,母親不敵。找了義渠人幫忙。”
“惠後是我們口口聲聲,從小喊到大的母后。母親勾結義渠人,誅殺惠後及反對她的嬴姓宗室,趕走武后。母親的手段太過殘忍。”
公子芾眸色悲憫,“身在君王家,會有很多無奈。母親選擇爭位,也是爲了我們。我們爭位失敗,惠後也會誅殺我們。”
“我在趙君的支持下,奪走你的王位。”秦王問道:“你一定很恨我。”
“我並不恨你。王位是冰冷的,坐久了,人心也會變。”公子芾神情輕鬆道:“你在燕國爲質,母親沒有更好的選擇,才擁護我爲王,與惠後相爭。我不願繼位,是不想同室操戈的悲劇,在我們三兄弟之間重演。”
“我們三兄弟,母親最喜歡你,也最看重你。”
“母親最看重的人是你。”
“母親在我小時候的映象之中,除了嚴厲,便無其他。”
“你是長子,是母親的希望,所以母親對你更嚴厲百倍。”公子芾又道:“母親是楚人,位居秦國,無依無靠,身份是八子,地位低下。你就是母親改變命運的方式。母親心裡是愛你的。”
“愛我?”秦王冷笑道:“這是多麼諷刺的兩個字。母親愛我,怎會忍心送我去燕國爲質。”
“燕國苦寒,誰都不願去。父王爲了結盟燕國,制衡齊國。父王將你送去燕國,母親人微言輕,豈能改變父王的心意。”
“我繼位爲王,母親總是制衡我。我感受不到母親半點疼愛。”
“母親制衡你,是爲了親自與趙君周旋。”公子芾見秦王沉默不語,又問道:“秦國三年內亂,國力大損。平心而論,你能駕馭朝臣,應對諸侯?”
“駕馭朝臣,應對諸侯,我不如母親。”
“趙國推行胡服騎射,國力大增。趙人和胡人融爲一體。趙國有多強,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公子芾肅然道:“趙君之功業,遠超齊恆、晉文,中原諸侯,無人能比。你豈能是趙君的對手。”
“趙君繼位,被五國所欺。爭霸中原,也被齊、秦所敗。趙君不顧世俗的眼光,敢於打破禮制,推行胡服騎射。數伐中山,北擊三胡,開拓數千裡山河。趙君用二十幾年之力,讓趙國從孱弱走向鼎盛。就連燕王和寡人也是趙君扶持。現在的趙國,讓人生畏。”秦王稷停頓少許,又道:“我豈是趙君的對手。”
“趙君推行胡服騎射,有人說趙君是禍亂之君,趙之將亡。何曾有人想到趙君竟然會取得今日之功。”公子芾又道:“靖郭君說趙君是不世之君,我曾譏笑於他。一個連王都不敢稱的男人,豈會是不世之君。去了邯鄲,我才發現,一個有實力稱王,卻不願意稱王的男人,這樣的男人,才令人生畏。”
“趙君功業,無人能及。趙君是不世之君,非禍亂之君。”秦王才發現自己對這個弟弟,原來一點都不瞭解,“寡人明白了,你爲何恨我。”
“我恨你是因爲我最親、最信任的大哥,卻將我當成最大的威脅,欲除之而後快,竟然送我去齊國爲質。”公子芾坦然道:“歸國之後,我是想過取代你。去了趙國邯鄲,聽了趙君的事蹟。我若與你爭位,秦國必將大亂。又見你將秦國治理得很好,我便打消了這個想法。”
秦王嘆道:“秦國在我手中一塌糊塗。”
“你繼位後,秦國很快走出內亂。與楚結盟,又聯姻,離間了楚、趙之謀,解除了楚、趙對我國一南一北的威脅。伐韓、魏,鎮巴蜀,攻南楚。這幾年,你取得的功績,我都看著。”
“此乃母親所爲,政非我出。”
“秦國因爲有你,才能凝聚人心,國內大治。母親出謀劃策,政由她出。無論諸侯,還是是秦人,都只認秦王。這幾年,母親極力壓制你,你也想方設法打壓母親的勢力。無論遭受多大的委屈,你卻能百般剋制。隱忍地功夫,我不如你。”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你是秦國合格的王。”
“我可記得你說要取而代之。”
“秦國,你若治理得好。我縱使想取而代之,秦臣豈會答應。”
“我囚禁楚王,截殺靖郭君,出兵伐楚,難道錯了不成。”
“這一次你是真的錯了。”公子芾又道:“囚禁楚王,失信天下;截殺靖郭君,得罪齊國;出兵伐楚,與楚決裂。當今天下,諸侯誰最強,非齊即楚。我們得罪了兩國,這難道不是爲秦國帶來災禍。這一次,你真的將秦國帶進深淵。”
“我爲秦國帶來什麼災禍。”
“靖郭君歸國,號召諸侯伐秦。如今,秦、韓、魏合縱,兵發秦國。”
“你說什麼?齊、韓、魏三國合縱伐秦。”
“三國兵力合計二十五萬,正殺氣騰騰,奔向函谷關。”公子芾眸色不安道:“我們失信諸侯,諸侯羣起而攻。我們豈是諸侯的對手。”
“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還有義渠亂我。父王膽敢以一國之力對戰五國。秦國破五國,橫掃義渠。三國伐我,秦國何懼。”
“五國伐秦,並非五國之士不如我。也非犀首計謀,不行。實則是諸侯離心離德,又有齊國牽制。秦國僥倖躲過了亡國危機。”公子芾又道:“父王那個時代,文有張儀、嬴疾等人,武有嬴華、魏章、司馬錯、甘茂等人。三年內亂,秦無大將。今,秦國能打的人,寥寥無幾。此次三國伐我,齊心協力。尚有不慎,秦將亡矣。”
“那該如何。”
“事到如今,唯有背水一戰。”
“秦國亡於寡人。寡人就成爲大秦千古罪人。”
“聖人常說,福禍所依。”公子芾揚聲道:“贏了,保住秦國宗廟社稷,威震諸侯。敗了,秦國亡矣。王兄是想成爲禍亂之君,還是想成爲不世之君。”
“我要成爲趙君那樣的男人,成爲不世之君。”秦王思忖少許,眸色明亮,擲地有聲答道:“請芾弟,與我攜手,共赴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