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七十九章 南下爭雄,北上草原

趙君雍舉行大婚,告天祭祖之後。召集肥義、李兌、田不禮、公子成、趙鼎、趙爵、公孫璞等重臣來到叢臺宮商議國事。

趙雍問道:“中山國現在是什麼狀況。”

肥義答道:“司馬稠病逝,中山王以其子司馬喜爲相。司馬喜繼承了司馬稠一切爵位。”

趙雍問道:“司馬喜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爲國相,會不會對我國不利。”

李兌見衆人不答話,率先答道:“司馬稠是魏國人,曾跟隨中山樂氏一族和李氏一族,共同管理中山國。司馬稠能文能武,文能安國,武能定邦。其子喜權術,好權謀。爲人嫉妒賢才,其能力不及司馬稠萬分之一。中山王以他爲相,中山國必會被他搞得烏煙瘴氣。”

趙雍問道:“何以見得。”

李兌答道:“司馬喜能爲相,是仰仗其父司馬稠之恩德。司馬喜爲相後,大力變革中山國風俗和內外朝政。中山國不學齊、魏、秦、楚四國變法圖強,竟然選擇以儒家治國。大爭之世,何談仁義,中山國在儒學的治理下,遲早會完。”

國柱趙鼎嘆道:“是啊!儒家是顯學。大爭之世,無一國敢用儒家。中山國以儒治國,怕是真的病了。”

田不禮也道:“儒家堅持‘親親’、‘尊尊’的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當今天下,羣雄涿鹿,都是你死我活的爭霸,講的是實力,拼得的是拳頭。諸侯不重禮,也不崇親。天下局勢變化無常,對於諸侯而言,實現自己利益的機會也是稍縱即逝。只要機會來臨,沒有抓住,也就再也遇不上。”

李兌接話道,“儒家治學,諸侯敬重,而不重用。法家、縱橫家和兵家等就當然成爲諸侯的座上賓。”

公子成趁機道:“君上,司馬稠已死,中山國已經沒有人能夠統帥三軍。我們出兵攻打它,正是最佳時機。攻伐中山,也是報先君之恥。”

太子章問道:“攻伐中山,齊、燕兩國插手又如何。”

公子成道:“齊、燕兩國和中山國都有間隙。我國出兵攻打中山國,燕、齊兩國也不會幫它。如今,中山王厝年老,又以崇儒的司馬喜爲相,治理國家。中山國不重武士,重文人。此國大亂,正是我們出兵之時。”

趙鼎、趙爵也附和道:“君上,臣也贊成攻打中山國。”

李兌也道:“臣也贊成。”

肥義默然不說話,田不禮也保持沉默。

趙雍看了看衆人說道:“寡人不願意攻伐中山。”

趙君此言一出,大殿一片譁然。

公子成驚道:“君上爲何要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趙鼎也道:“君上,我們不能錯過攻伐中山國的機會。”

趙爵進言道:“請君上下令,攻伐中山。”

李兌也正色道:“請君上下令攻伐中山。”

公孫璞也道:“臣也贊成攻伐中山國,以報先君之恥。”

趙雍面對衆人請戰的聲音,不爲所動,“中山國和趙國交好。寡人不願承擔破壞盟約的誓言。中山國與趙國和平來之不易,我們要好好珍惜。”

李兌急色道:“君上,我們不攻打中山國。中山國也會攻打我們。我們趁著中山國和諸侯交惡,一舉攻破它。”

趙雍招了招手,拒絕道:“趙國和與中山國好不容易和平相處。一旦,戰火重開,兩國再也不能回到現在的局面。”

“君上不需要擔心。”趙鼎厲聲道:“趙國是強國,中山國是弱國。趙國豈會怕了中山國。”

趙爵請命道:“末將願意領軍攻伐中山國,不破中山,不還。”

公孫璞也道:“臣雖年邁,也願意攻伐中山。”

“你們的心意,寡人明白。”趙雍頓了頓,低沉道:“寡人不願意再起戰火,生靈塗炭。攻伐中山國之事,休要再提。”

趙雍說完,便宣佈散了朝會,往後宮而去。

趙鼎、趙爵、公孫璞、李兌等人皆不明白君上到底是什麼意思。

司馬稠甍逝,中山王年邁,司馬喜亂國,中山國和諸侯國交惡,此刻正是攻伐中山國的最佳時機。奈何,趙君不趁機攻打中山國,反而和中山國交好。這讓任何人都想不明白。

公子成聳了聳肩,注視著趙君離開的背影,感到很無奈。趙君的心思,他從來都沒有琢磨透徹。

趙爵哼了一聲,嘆道:“君上不再是以前那位銳氣風發的人?”

趙鼎問道:“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趙爵沉重地出了一口氣,“君上繼位,不惜國力弱小,膽敢與齊、楚、燕、魏、秦五國針鋒相對。燕國犯邊。君上不顧衆人反對,親自領軍北征。秦王駟行王道,君上也敢前往秦國賀喜。秦國借道韓魏攻伐齊國,慘敗桑丘。我國合縱魏、韓、楚、燕,兵發函谷。”

李兌也走過來,嘆道:“秦國東出,攻打韓國。我國出兵援助韓國,東邊與齊國戰於觀澤,西邊與秦國戰於修魚。儘管兩次作戰,我們都輸了。但那兩場戰役,打出了趙氏男兒的傲骨。”

趙爵鼻息沉重,“韓魏抵不住秦國的壓力,君上也不向秦國求和。秦國復來攻我,奪我西陽、中都。離石、藺城也慘遭秦人踐踏。藺老將軍、趙莊將軍等衆多將士爲國戰死。能征善戰,戰敗不屈,纔是我趙氏風骨。”

“齊、中山兩國攻破燕國。君上不惜得罪兩國,選擇扶持燕國遠在韓國質子歸國爭位。公子職回國後不負使命,藉助諸侯力量,不但繼承王位,光復燕國,還將齊國、中山國驅逐出境。”李兌也是心有不甘地說道:“我國和燕國、秦國締結了互不征伐的同盟關係。也進一步鞏固了韓、魏兩國的關係。趙國建國至今,從未取得如此好的局面。”

趙爵哼道:“攻伐中山既是洗刷先君之恥,也是解決我國腹心之患。中山國如一顆毒瘤,不摘出,遲早會禍害我國的。”

公子成突然出現在兩人的後方,冷聲道:“君上的心思都在君夫人身上。君上不願意兩國再起戰火也是可以理解的。”

趙鼎憤憤不平道:“中山國和趙國早晚都會打。無論君上願不願意,兩國戰火皆會重燃。”

公子成嘆息道:“是啊!中山國和趙國早打晚打,早晚都要打。此時攻打中山國,我們佔據上風。”

“君上,爲了一個女人,竟然不關心國事。”趙鼎神情激動,“放過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恐怕想攻破中山國,難啊!”

肥義和田不禮不想加入他們,悄無聲息地離開大殿。

肥義淡淡地問道:“你認爲我們的君上真的是被君夫人迷惑了?”

田不禮看了一眼大殿內,笑道:“君上真的如他們所說,那他們是真的一點也不瞭解君上。”

肥義仰望著飄拂著地雲層,問道:“你認爲,我們的君上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田不禮撫摸下顎,正色道:“壯志雄心藏於心中。”

“人的心智,也會隨著年齡變化。”肥義轉過頭看著他,吸了一口氣道:“魏王嗣繼位之初,也是雄心勃勃振興魏國國力。魏王趁著秦國敗於齊國,以公孫衍爲將,聯合韓魏燕楚四國兵發函谷、合縱攻秦。然,攻秦不克。修魚敗於秦,觀澤敗於齊。三戰皆敗,早已經磨滅了魏王嗣的雄心壯志。”

田不禮淡淡地回答道:“君上不是魏王。”

肥義苦笑道:“君上繼位,破五國,平內亂,北御燕國,少年英雄。然,五國攻秦不克。修魚敗於秦,觀澤敗於齊。西陽、中都再敗秦國。藺城、離石又敗給秦國。這幾年,我國對外征戰,屢次敗給秦、齊。君上的傲骨恐怕也所剩無幾啊!”

田不禮沉思少許,回道:“我的看法和你恰恰相反。”

“哦。”肥義問道:“你有何看法。”

田不禮俯視著邯鄲城,邊走邊說道:“君上和魏王嗣不是一樣的人。”

“有何不一樣。”

“贏姓趙氏子孫,從來不怕戰鬥。趙氏的風骨,天下諸侯皆知。”

“君上的風骨所剩無幾吧!”

“五國圖謀趙國,君上不惜國力弱小,與之爭鋒相對。這是趙氏風骨,寧折不屈。修魚一戰,我們敗給秦國;觀澤之戰,我們敗給齊國。韓魏兩國都向秦國求和。君上寧可降下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過錯,也不願意向秦國求和。這份膽識和魄力是魏王嗣不能比的。”

“按你說來,君上的雄心並未減退。”

田不禮續道:“中都、西陽,戰況對我們不利。藺城、離石也被秦人踐踏。君上也不懼秦,親自領兵前往太原郡,抵禦秦人。我們方有不歸谷大捷,驅逐秦人出境。這難道還不能說明一切嗎?”

肥義道:“人總是會變的。”

“趙相莫非忘了”田不禮眸色堅定,“我國剛和秦國結束戰事,燕國被齊、中山攻破。按理說,秦、趙大戰後,我國國力虛弱,應該休養生息,靜觀中原亂局。君上,做了什麼。”

肥義答道:“君上力排衆議,讓樂池將軍前往韓國,護送燕國在韓國的質子歸國。”

“這幾年,我們對外戰爭敗多勝少,但總會看到希望。看到君上身上的趙氏的風骨。”田不禮邀請趙相往前走,又道:“不歸谷擊退秦人,看到了希望。扶持公子職光復燕國,也看到了希望。三十萬大軍試探中山,離間中山國和齊國的關係,也是希望。君上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之中,一次又一次站起來,重新燃燒了鬥志。我認識的君上胸懷寬廣、氣吞天下,絕不會被女色所迷。”

肥義點了點頭,問道:“司馬稠甍逝,中山王厝年邁,司馬喜以儒亂國。中山國和齊燕兩國交惡。我國對外無憂,對內安定。正是我們攻伐中山國最好時機。君上不攻打中山國,豈不糊塗?”

“君上不糊塗。”田不禮道:“司馬稠甍逝,但中山國能征善戰的武將俱在。中山王厝年邁,國事也不糊塗。司馬喜以儒治國,不一定會誤國。”

“此話怎講。”

“儒家已有數百年,其弟子成千上萬,分佈每個諸侯國。中山國以儒治國的消息,傳了出去。也會有大量的儒家弟子前往中山國施展才華。如果儒家在中山國成功,天下諸侯也會效仿之。”

“嗯。你說的不錯。”肥義一步不走下臺階,“儒家能夠在亂世存活百年,發揚壯大,足以見得,儒家的地位,舉足輕重。儒家不但不會誤國,反而會令國大治。”

“君上不攻伐中山國,不是他糊塗,也不是因爲君夫人。”田不禮道:“君上認爲還不是攻伐中山國最佳時機。”

散了朝會,趙雍往後宮而去。司馬望族問道:“君上,我有話要說。”

趙雍停下腳步問道:“你想說什麼。”

司馬望族指了指涼亭道:“請君上移歩。”

涼亭四面環水,環境雅緻。趙雍注視著平靜地水面,問道:“你有什麼話要說。”

司馬望族質問道:“君上,中山乃我國腹心之患。我們爲何不趁此攻打它。”

趙雍仍舊注視著水面,揹著他,也不說話。

穆澗插嘴道:“司馬望族,攻取中山,君上自有安排。”

司馬望族道:“望族不懂。請君上賜教。”

趙雍轉過身來,對視著他,問道:“寡人在你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司馬望族眼神遲疑,他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趙雍似乎從他的眼神看到了什麼,“大臣不理解寡人的用心,你也不理解?”

司馬望族果斷道:“無論君上做出什麼決定,望族誓死追隨。”

趙雍脣角露出喜色,“十幾年前,犀首來到邯鄲,有說寡人稱王,送了寡人一份大禮。你可還記得,這份大禮是什麼。”

“望族自然記得。”

“中山不滅,趙國難興。攻滅中山,一直藏在寡人心中。但犀首說了,中山明君、賢臣、名將猶在,不可伐中山。”

司馬望族見君上沒有消沉,問道:“司馬稠已死,正是我們攻伐中山最好時機。”

“司馬稠雖死,但良將俱在。中山國要越亂,纔對寡人越有利。寡人等了十幾年,再等幾年又有什麼關係。”

“臣不懂。”

“局勢看似對我國有利,也是攻伐中山的時機。”趙雍雙眸露出果斷地神色,“寡人不覺得這是最好的時機。除非,寡人能夠對中山國一擊而中,諸侯也沒有能力插手。否則,寡人不會輕易發動戰爭。攻取中山是手段,寡人最終目的是北霸草原。”

“君上,要更改先君南下爭霸中原的國策。”

“不錯。”趙雍眼神明亮,聲音洪亮,“先祖簡子,歷盡千辛萬苦才創下基業。襄子繼位,晉陽大戰戰敗智氏,北掠胡地,方有今日之代郡,今日之趙國。其後歷代先君將重心放在爭霸中原,遷都邯鄲。我國南下爭霸之路受阻,也無半分成就。邯鄲劫難,趙氏英明險些葬送於諸侯。今,天下局勢不平,我國沒有爭霸中原的實力。寡人不如學先祖襄子,北掠胡地,以壯趙國的疆土。”

司馬望族沉默良久,看著趙君。此時,他也不知道,應該說點什麼。

“南下,不能使趙國強大。北上,才能讓趙國屹立諸侯。寡人不能做中原霸主,就北上掠胡人領地。欲掠北地,必伐中山。寡人不僅要成爲北方草原上的雄鷹,還要成爲北方草原上的霸主。寡人要讓胡人,爲我效力,臣服趙國。”趙雍神情平靜,激昂道:“寡人要北疆太平,再無胡人寇邊。”

第一百三十四章 藺城失守,趙將趙莊陣亡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丘宮變(下)第三百六十章 先定北疆,再取咸陽第四十八章 宣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原大戰(下)第三百二十五章 馬踏靈壽,踏平中山第一百五十一章 丹陽血戰(上)第六十二章 九王並立第五十八章 三晉恩怨第六十四章 齊欲伐中山第三章 佈局第六十五章 中山國的天子夢第三百二十七章 秦王稷之謀第三百七十六章 擔當生前事,何懼身後名第一百四十二章 燕國質子公子職第三百五十章 爲大秦而戰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姬延和秦王蕩第一百五十三章 楚國國殤第二百一十七章 強國和大國第二百五十三章 父兄之志第一百一十章 張儀離間燕國第一百七十七章 祭天告祖第三百六十一章 北尋樓煩,肅清邊患第九十三章 與君初相識第二百八十四章 垂沙之戰(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秦惠後第二百六十六章 申息之師對戰競技之師第一百零四章 秦國稱臣,公孫衍再掀合縱第九十四章 成親大典(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的女人,我來保護第二百四十九章 我不想和你交戰第二百九十九章 美人熒熒兮第一百八十九章 宜陽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張儀離間燕國第一百五十一章 丹陽血戰(上)第七十三章 公孫衍入韓第三十九章 迷霧第一百六十五章 張儀第二次欺楚第九十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第一百四十六章 秦國攻韓間楚第一百二十八章 秦滅巴蜀,姬平回國爭位第一百七十七章 祭天告祖第二百六十一章 借刀殺人第四十三章 親征第八章 分化第二章 魏國謀第兩百一十一章 胡服(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三晉撤軍,義渠再起風雲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子兵法之美人計第二十一章 趙氏雄風第一百一十九章 罪己詔(上)第六十六章 齊王田因齊之怒第三十八章 暗處第六十八章 齊國撤軍第二百八十四章 垂沙之戰(上)第一百七十六章 長袖折腰舞第二十七章 卸劍第一百二十五章不能流芳百世,安懼遺臭萬年第一百一十一章 楚國撤軍,三晉與秦開戰第二十八章 邯鄲令第四十九章 決戰第三百四十五章 齊、韓、魏三國伐秦第二百三十五章 破長城,下東垣第三百零五章 秦有羋八子,無秦王第一百九十九章 秦國諸公子之亂第十三章 宮廷比試第七十章 公孫衍離魏第一百九十八章 秦惠後第二百六十五章 楚國,諸侯共同的敵人第二百六十章 司馬喜巧立陰姬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的女人,我來保護第二百三十八章 中山王姿獻城求和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一百四十八章 張儀欺楚第五十九章 中山不滅,趙國不興第八十九章 迎鳳殿第二百九十八章 塞北四郡 (下)第四十七章 遭遇第一百零三章 公孫衍歸國,張儀離魏第二百三十五章 破長城,下東垣第二百八十八章 趙破扶柳第五十一章 城下之盟第三十九章 迷霧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胡謀趙第一百二十六章 姬噲讓國,燕國禍亂起第四十一章 戰與和第一百二十五章不能流芳百世,安懼遺臭萬年第三百四十九章 不世之君?禍亂之君第八章 分化第一百八十一章 齊趙換地,誰是最大的贏家第七十五章 自由第一百九十四章 九州神鼎第七十二章 各自的路第十三章 宮廷比試第二百五十一章 第三條路第二百一十八章 攻伐中山開始第一百一十二章 三晉撤軍,義渠再起風雲第一百五十九章 關雎第六十二章 九王並立
第一百三十四章 藺城失守,趙將趙莊陣亡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丘宮變(下)第三百六十章 先定北疆,再取咸陽第四十八章 宣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原大戰(下)第三百二十五章 馬踏靈壽,踏平中山第一百五十一章 丹陽血戰(上)第六十二章 九王並立第五十八章 三晉恩怨第六十四章 齊欲伐中山第三章 佈局第六十五章 中山國的天子夢第三百二十七章 秦王稷之謀第三百七十六章 擔當生前事,何懼身後名第一百四十二章 燕國質子公子職第三百五十章 爲大秦而戰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姬延和秦王蕩第一百五十三章 楚國國殤第二百一十七章 強國和大國第二百五十三章 父兄之志第一百一十章 張儀離間燕國第一百七十七章 祭天告祖第三百六十一章 北尋樓煩,肅清邊患第九十三章 與君初相識第二百八十四章 垂沙之戰(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秦惠後第二百六十六章 申息之師對戰競技之師第一百零四章 秦國稱臣,公孫衍再掀合縱第九十四章 成親大典(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的女人,我來保護第二百四十九章 我不想和你交戰第二百九十九章 美人熒熒兮第一百八十九章 宜陽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張儀離間燕國第一百五十一章 丹陽血戰(上)第七十三章 公孫衍入韓第三十九章 迷霧第一百六十五章 張儀第二次欺楚第九十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第一百四十六章 秦國攻韓間楚第一百二十八章 秦滅巴蜀,姬平回國爭位第一百七十七章 祭天告祖第二百六十一章 借刀殺人第四十三章 親征第八章 分化第二章 魏國謀第兩百一十一章 胡服(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三晉撤軍,義渠再起風雲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子兵法之美人計第二十一章 趙氏雄風第一百一十九章 罪己詔(上)第六十六章 齊王田因齊之怒第三十八章 暗處第六十八章 齊國撤軍第二百八十四章 垂沙之戰(上)第一百七十六章 長袖折腰舞第二十七章 卸劍第一百二十五章不能流芳百世,安懼遺臭萬年第一百一十一章 楚國撤軍,三晉與秦開戰第二十八章 邯鄲令第四十九章 決戰第三百四十五章 齊、韓、魏三國伐秦第二百三十五章 破長城,下東垣第三百零五章 秦有羋八子,無秦王第一百九十九章 秦國諸公子之亂第十三章 宮廷比試第七十章 公孫衍離魏第一百九十八章 秦惠後第二百六十五章 楚國,諸侯共同的敵人第二百六十章 司馬喜巧立陰姬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的女人,我來保護第二百三十八章 中山王姿獻城求和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一百四十八章 張儀欺楚第五十九章 中山不滅,趙國不興第八十九章 迎鳳殿第二百九十八章 塞北四郡 (下)第四十七章 遭遇第一百零三章 公孫衍歸國,張儀離魏第二百三十五章 破長城,下東垣第二百八十八章 趙破扶柳第五十一章 城下之盟第三十九章 迷霧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胡謀趙第一百二十六章 姬噲讓國,燕國禍亂起第四十一章 戰與和第一百二十五章不能流芳百世,安懼遺臭萬年第三百四十九章 不世之君?禍亂之君第八章 分化第一百八十一章 齊趙換地,誰是最大的贏家第七十五章 自由第一百九十四章 九州神鼎第七十二章 各自的路第十三章 宮廷比試第二百五十一章 第三條路第二百一十八章 攻伐中山開始第一百一十二章 三晉撤軍,義渠再起風雲第一百五十九章 關雎第六十二章 九王並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东县| 乌兰县| 同仁县| 泌阳县| 双辽市| 新蔡县| 伊川县| 滨海县| 会同县| 丰县| 元江| 古丈县| 灌南县| 精河县| 峡江县| 漳州市| 汾阳市| 灌云县| 丰都县| 隆林| 呈贡县| 奈曼旗| 盱眙县| 阿鲁科尔沁旗| 迭部县| 东乡| 宣威市| 资源县| 内丘县| 林甸县| 宜君县| 兴国县| 遵义市| 玉环县| 镇康县| 老河口市| 右玉县| 湖南省| 望城县| 于田县| 汶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