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67章 再入鄭地

大戰(zhàn)來臨前的晚餐上,信陵君與樑尉公子及三司暢論吳子治軍治國之道,各各皆有收穫。待鼎中粥盡,四人辭去,都有不捨之意。

樑尉公子提及士卒不得盡飽一事,信陵君當(dāng)著四人的面不好深談。待四人辭去,乃呼衆(zhòng)先生聚議,糧秣問題當(dāng)如何解決?

仲嶽先生帶隊,一衆(zhòng)門客親自探巡華陽城的存糧情況。大家先沿城牆轉(zhuǎn)了一圈,原來這裡堆滿了糧食,現(xiàn)在已經(jīng)了無蹤跡。仲嶽先生介紹道:這是因爲(wèi)半量供應(yīng),才得以維持這麼長時間;要按定量供應(yīng),兩三天就光了。

信陵君對華陽城到處堆滿糧食印象很深,每天糧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退,也習(xí)以爲(wèi)常。但今天隨仲嶽先生巡查才發(fā)現(xiàn),遍街堆積的糧食已經(jīng)沒有了,而這才進入華陽城不過數(shù)天,韓國的糧食甚至還沒有起運。

仲嶽先生道:”明日當(dāng)開倉。君上且往倉城一觀。“一衆(zhòng)又隨仲嶽先生進入倉城。

倉城有嚴格的守衛(wèi)措施,一般人進來都要脫光衣物,只披一塊布,在嚴密看守下進入;出來時,把布取下,再穿回衣服。這次看在信陵君的面子上,沒有脫衣,但嚴格限制不得入倉,只能隔著老遠觀望。

守衛(wèi)倉城的不是魏武卒,而是韓卒,他們熟悉倉城的運作和管理規(guī)範(fàn);領(lǐng)隊的是信陵君的門客,主要起個監(jiān)督作用。信陵君一行在一隊披著布片的韓卒監(jiān)視下,一一巡查倉城的各個倉囷。

華陽城的倉囷是永久性的,深掘於地下,這纔可以儲存萬石糧食;如果是地上堆放,一個倉囷最多能放二三千石。四排五行,共二十個倉囷,清清楚楚。一名門客打著火把,各倉守卒按特定手續(xù)開了門,門客引入,探著往裡觀看。窖內(nèi)的糧食並不滿,有些差得還挺多。前三排都是糧倉,最後一排放的是秸稈。巡查完畢,信陵君忽然問道:”旦日運糧奈何?“

門客道:”從倉內(nèi)出糧,本必待符節(jié)兩清而後可。然卒口待哺,而倉卒有數(shù),日五千石,非所能辦。正躊躇難爲(wèi)。“

仲嶽先生道:”華陽以千人爲(wèi)率,以五十人爲(wèi)倉卒,足以供之。今十萬之衆(zhòng),必五千倉卒乃得應(yīng)也。——何可得也?“

信陵君忽道:”諸公子中有善數(shù)術(shù)者誰,得無請之!“

張輒有些印象,但也記不清了,於是派一名門客跑去找芒辰打聽,很快就把公子最年少的魏喆找來了。衆(zhòng)人見過禮,信陵君道:”旦日發(fā)糧應(yīng)軍,日五千石,需卒幾何,而可一時齊備?“

魏喆道:”願觀其道,而查其遠近。“於是衆(zhòng)人引著再走了一圈。

魏喆道:”是廿倉也,倉得廿人搬運,二人計數(shù),二人監(jiān)督,共四百八十人。倉門驗節(jié)符二人,監(jiān)督二人,護衛(wèi)十人。約需一營之衆(zhòng)。“

信陵君見魏喆張口便來,問道:”得無惑乎?“

仲嶽先生道:”若得千人,可乎?“

魏喆道:”若得千人,必相避於道。過猶不及也。“

仲嶽先生道:”善哉,公子之算也!“

信陵君道:”願公子暫依仲嶽先生,以輔佐之,勿辭勞苦!“

魏喆道:”公子之命,焉敢辭!“一衆(zhòng)人從倉城出來,仲嶽先生就和魏喆一道,仔細計算起糧食的出倉事宜;再與張輒等商議,從何處調(diào)集人手。

信陵君只道了句”戰(zhàn)之時,以制食之“,就什麼都不管了。

仲嶽先生要忙著供應(yīng)全軍的糧食,張輒則要想著明天怎麼赴鄭,聯(lián)絡(luò)上陳筮,最起碼也要找到曾季。但他兩眼一摸黑,完全不知道應(yīng)該如何著手。所以與仲嶽先生商量了幾句,定下一個運糧的大框架,就跑去找郭先生等,商量明天的事;又找到鄭安平,再次仔細問了問訪問須賈大夫時的情況,特別追問了幾個細節(jié),大致可以確定須賈大夫是在沒有任何前提的情況下,突兀地說出了”陳公“二字。瞭解到這個,張輒心中才有了點底:陳筮其實也在尋找與魏國溝通的渠道,自己放出風(fēng)去,應(yīng)該不會沒有結(jié)果。

當(dāng)應(yīng)卯的鼓聲響起時,張輒和兩名門客都以家臣打扮,一起出了華陽城,往鄭地而來。三人有意走走停停,以引人注意。到了鄭地,還專門跑到亭上,找亭長買水。到亭下的酒肆坐飲了幾盞酒。然後才慢騰騰地往北渠門而來。

與前一次惟恐被打扮成車伕的門客看到相反,張輒主動和出逆旅打扮成車伕的門客見禮。門客見是張輒,大吃一驚,但見張輒是一副家臣打扮,不敢造次,只作陌生人見禮。

張輒故意問道:”少時欲車,敢部便否?“

門客不知何意,只得含糊答道:”要問當(dāng)家的才知!“

見門客很知機,張輒很滿意,道:”少時拜訪。“兩人還像模像樣地相互留了名。

三人先沒有往驛館去,而是進了城,在市場裡轉(zhuǎn)了兩圈,再次來到以前的那個酒肆,三人點好酒菜,張輒還是讓酒肆主去請一位中人進來。

酒肆主出去,不久就帶著一名中人進來。

張輒等見過禮,請中人坐下,張輒斟上酒,敬了三盞,又請中人吃了好幾片肉。中人道:“敢問貴家欲問何事,若不知,不敢領(lǐng)。”

張輒道:“秦魏戰(zhàn)於華陽,聞韓運糧於啓封,所獲甚多。敝主思之,秦既有糧,復(fù)糶之,所得必少。若糶之於魏,奈何?”

中人道:“魏未設(shè)軍市,貴家如何糶之?”

張輒道:“是實難也。然韓、魏,盟也,若得厚利,必有可爲(wèi)也;若無利,則早棄之。”

中人道:“韓秦交通,有定製也,貴家糶之必得其利。若糶之於魏……尚無其制,利弊難言。”

張輒道:“願聞秦韓交通之道,及韓魏背盟之狀。”

中人道:“偶聞宮中傳言,有陳公者,不知其何人也,說王和秦。王難下決斷,而秦入關(guān)東,王驚而厥,臥病至今,太子與諸卿監(jiān)國。諸卿議論不一,或欲和秦者,或欲和魏者,太子難以決斷,拖延至今。”

張輒道:“聞魏使已至,太子何不見之?”

中人道:“非獨太子也,諸卿亦難見也!”

張輒道:“何也?”

中人道:“汝試思之,魏使若責(zé)韓背盟,當(dāng)以何言應(yīng)之?”

張輒道:“吾聞韓相曰,韓資秦糧,爲(wèi)圖重利也,非背盟也。故敝主思之,若爲(wèi)盟而得厚利,豈非一舉兩得!”

中人道:“聞韓相亦頗悔之。何也?秦軍日得糧萬石,四鄉(xiāng)糧價騰貴,民爭糶於秦,而不入於鄭,鄭糧亦無幾矣。”

張輒道:“縱如此,秦猶倍價而糴之?”

中人道:“未曾稍歇。”

張輒道:“鄭糧將盡,胡不停糶?”

中人道:“秦人十萬坐於城外,給欲停,豈可得乎?”

張輒心裡樂開了花:韓人終於嚐到了通秦的苦頭!遂問道:“太子欲何爲(wèi)?”

中人道:“焉得有他,但欲送秦歸國而已矣。故謀秦魏連衡,猶未可也。”

張輒道:“秦魏連衡,太子主之?”

中人道:“微太子應(yīng)允,他人何敢。”

張輒道:“其中得無陳公之力乎?”

中人道:“陳公雖說韓和秦,然說魏連衡者,非陳公也,實韓也。”

張輒道:“鄭地尚有餘糧幾何?”

中人道:“是則有定數(shù)也,鄭倉囷無幾,皆賴外運,已連運四日,四萬石。”

張輒道:“鄭地餘糧不足,得之何人?”

中人道:“是亦中人議論,非聞之於貴人也。”

張輒道:“何則議論?”

中人道:“一日,食中腐敗不可咽。吾等怪之。主管曰,鄭糧盡付於秦,但得陳糧爲(wèi)繼。過幾日,恐陳糧亦不可得也。”

張輒道:“食陳糧幾日矣?”

中人道:“食腐者,但一食,焉得長久!若論陳糧,則食二三日也。”

張輒等明白此人在宮中地位不高,難以獲得什麼有價值的情報,遂殷勤勸酒,執(zhí)禮甚恭,道:“公於家國大事知之甚明,必爲(wèi)人所敬也!”

中人道:“但聞之於故老,或有差池,曾無怪也。”

張輒道:“微庶豈敢!公之德,銘記於心,不敢忘也。”

三人付完錢離開,只留下中人一人把剩下的酒菜吃盡。

三人離開後,並不出城,而是順城而南,沿途見制銅、制鐵、製陶等各種窯口,濃煙滾滾,聲音鼎沸,顯見工作繁忙。忽見一陶窯內(nèi)轉(zhuǎn)出一乘輜車,滿載燒好的陶器準(zhǔn)備出來。門口有一緩坡,牛不堪負重,發(fā)出“哞哞”的叫聲。張輒等三人見狀,一起上前,推了一把,把車推上坡去。駕車的停好車過來感謝。張輒等客氣地回禮,很自然地就在車旁緩緩跟著,聊起了天。

張輒道:“貴窯制器多入韓宮,奈何向南。”

拉車的道:“先生觀車上之器,皆粗陶碗盞,非爲(wèi)宮室,乃往啓封。”

張輒故意吃驚道:“聞啓封爲(wèi)秦人所據(jù),貴窯猶能買賣於彼乎?”

拉車的道:“吾等小人,不知其事,但有命,不敢辭。非獨吾窯,周圍鐵窯、銅窯、骨窯亦賈往啓封,先生所聞勿寧虛乎?”

張輒道:“必有是也。待吾再事打探。”

第106章 破家爲(wèi)國第132章 晉見第54章 賣王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22章 俠客第142章 刺探第63章 商賈第105章 夜談第302章 報喪第270章 賞罰第158章 女閭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第346章 芒府拉攏第73章 樽俎折衝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78章 帳議第73章 樽俎折衝第152章 賈匏第263章 密議第294章 陰謀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183章 陰險狡詐信陵君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215 歃血爲(wèi)誓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186章 多嘴的陳四第158章 女閭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231章 戰(zhàn)後覆盤第108章 故事重溫第214章 劍道縱橫第79章 掌兵第41章 備戰(zhàn)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29章 降服(三)第206章 洗塵第292章 書名第375章 利害相權(quán)第71章 吹臺第312章 孰爲(wèi)背盟第73章 樽俎折衝第123章 豪傑鄉(xiāng)里第337章 祭禮之問第二章 戰(zhàn)警第6章 囿中第8章 管城第10章 麻三第30章 陷城第107章? 一身擔(dān)之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295章 示警第69章 芒氏大子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363章 韓警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289章 堅持一月第197章 車右求計第38章 列陣(一)第324章 垂手執(zhí)政第346章 芒府拉攏第245章 入韓第161章 啓封米鋪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40章 勵士第167章 協(xié)合之策第49章 庭議第160章 青樓老丈第238章 議兵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360章 豕三複現(xiàn)第12章 張輒第360章 豕三複現(xiàn)第330章 入土爲(wèi)安第359章 篝火晚會第222章 善後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247章 魏使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50章 防民第83章 俠士第169章 誘供第336章 管邑之祭第223章 秦人來犯第131章 麻太公第158章 女閭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63章 商賈第88章 武卒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239章 伯階外室第263章 密議第133章 呂太公第235章 貴公子第1章 鄭安平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197章 車右求計第23章 大梁門衛(wèi)第336章 管邑之祭
第106章 破家爲(wèi)國第132章 晉見第54章 賣王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22章 俠客第142章 刺探第63章 商賈第105章 夜談第302章 報喪第270章 賞罰第158章 女閭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第346章 芒府拉攏第73章 樽俎折衝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78章 帳議第73章 樽俎折衝第152章 賈匏第263章 密議第294章 陰謀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183章 陰險狡詐信陵君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215 歃血爲(wèi)誓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186章 多嘴的陳四第158章 女閭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231章 戰(zhàn)後覆盤第108章 故事重溫第214章 劍道縱橫第79章 掌兵第41章 備戰(zhàn)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29章 降服(三)第206章 洗塵第292章 書名第375章 利害相權(quán)第71章 吹臺第312章 孰爲(wèi)背盟第73章 樽俎折衝第123章 豪傑鄉(xiāng)里第337章 祭禮之問第二章 戰(zhàn)警第6章 囿中第8章 管城第10章 麻三第30章 陷城第107章? 一身擔(dān)之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295章 示警第69章 芒氏大子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363章 韓警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289章 堅持一月第197章 車右求計第38章 列陣(一)第324章 垂手執(zhí)政第346章 芒府拉攏第245章 入韓第161章 啓封米鋪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40章 勵士第167章 協(xié)合之策第49章 庭議第160章 青樓老丈第238章 議兵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360章 豕三複現(xiàn)第12章 張輒第360章 豕三複現(xiàn)第330章 入土爲(wèi)安第359章 篝火晚會第222章 善後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247章 魏使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50章 防民第83章 俠士第169章 誘供第336章 管邑之祭第223章 秦人來犯第131章 麻太公第158章 女閭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63章 商賈第88章 武卒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239章 伯階外室第263章 密議第133章 呂太公第235章 貴公子第1章 鄭安平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197章 車右求計第23章 大梁門衛(wèi)第336章 管邑之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盐县| 普安县| 北川| 繁昌县| 富裕县| 化隆| 津市市| 定襄县| 威远县| 佛学| 定边县| 繁昌县| 元阳县| 凌海市| 昭通市| 榆社县| 华蓥市| 布尔津县| 湛江市| 台湾省| 巍山| 贡山| 长治市| 政和县| 宜丰县| 绥宁县| 叙永县| 罗定市| 桑植县| 东安县| 资兴市| 连江县| 和平县| 连州市| 威海市| 阳谷县| 资中县| 营口市| 静宁县| 巩义市| 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