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69章 誘供

張輒沒想到韓不申竟然如此迴應,順勢笑道:“何以當之。君既出入君上,必非常人!”

韓不申道:“某鄭人,韓氏。雖然,上無片瓦,下無寸土,遊食於韓,見侍於華陽尉。”

張輒讚歎道:“蓋貴族也!聞華陽尉歷華陽經年,蓋庶子以立身乎,嫡子以爲功乎?”

韓不申見張輒不再談國事,而聊起家常,遂放鬆道:“華陽雖非大子,其母亦韓華族,此來華陽,自是建功立業。”張輒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默默點頭。身旁的車右先生突然道:“鄭國段氏,有子幹者,其狀如何?”

韓不申沉吟片刻,道:“韓國段氏望族有二,一主鍛金器,爲王主兵;一爲故鄭公叔段之後,耕讀持家。不知先生所謂何人。”

車右先生道:“是人號段子幹,自薦於王,而王器之。”

韓不申道:“是二族子弟,一爲王工,一事耕讀。不聞自薦於魏王。”

車右先生道:“段氏世爲王工,司金。段子幹自言能爲簇事,其王工段氏?”

韓不申道:“非也。韓之鐵簇,天下聞名。凡能簇事者,敝王豈許其離國,必也尊禮厚?以奉公也。君言段子幹,其段幹之裔乎?段氏出於李姓,老子之子也,世於魏爲將,有功,封段幹,乃氏焉。段幹木乃其後也,有義焉,文侯師事之。段子幹蓋其後乎?”

車右先生垂膝坐於車上,不能行禮,只能拱手當胸,道:“得君一言,頓啓愚魯。段子幹必也舊魏故士!”

張輒也恭維道:“韓君大才,通曉古今,非人所及也。”

韓不申道:“臣豈敢。張君常隨君王,必知臣之說當否。”

張輒沒料到韓不申會反擊,含糊答道:“段子何人,非臣微賤所能知也。”

韓不申道:“不然,王器之人,君焉得不知。”

張輒轉向車右先生,道:“願先生道其詳。”

車右先生道:“臣亦不知。敝主奉王命,歸功於段子幹。敝主不知段子何人也,聞其韓人,故就教於韓君。今得韓君之教,乃魏故人,如此則知之矣。”

張輒道:“王歸功於段子,欲授何職?”

車右先生敏感地看了張輒一眼,道:“聞王欲段子總武庫……”

張輒發現車右先生起了疑心,不再繼續追問,轉而對韓不申道:“華陽使君入啓封糶糧,必有所託。”

韓不申道:“微賤臣事華陽,華陽有命,臣不敢不從。”

張輒不與他兜圈子,直接道:“秦入魏地,即寇仇也。韓,魏兄弟之邦也,即不助魏伐秦,奈何親之。”

韓不申也決然道:“君之所言,非臣所敢知也。兩國交兵,不絕商道。先王煌煌,而在茲也。華陽命臣糶糧,乃行商道,非絕兄弟之交也。願張君察之。”

張輒猶豫再三,還是沒有把陳筮說出來。沉吟了片刻,決定稍稍露一點,以觀其動靜,遂道:“秦人輕軍赴啓封,糧秣何在?而華陽繼之糧秣,得無疑乎?”

韓不申不認,道:“華陽行商,但逐利耳。秦軍糧秣,非華陽所敢知也。”

張輒聽了哈哈一笑,轉換了話題——華陽運到啓封的糧秣肯定是秦軍的軍糧。既然打聽到了真實情況,進一步如何利用是需要仔細考慮的事,沒必要繼續糾纏。於是遂轉到華陽的身上,問道:“歸功段子幹,王欲得武庫。歸功華陽,王欲何得?”

韓不申慶幸轉換了話題,回道:“華陽者,王之庶子也,甚不肖,惟王因寵其母而及之。略得微功,得封君侯可也。”

張輒似閒閒一問,道:“華陽年幾何?”

韓不申道:“年方及冠。”

張輒道:“真翩翩公子也。君總其事,富貴亦可期也。”

韓不申道:“但得保首領足矣!”

張輒道:“何出此言?”

韓不申道:“王之諸子,各不相下,爲臣者何日不戰戰兢兢,稍有差池,即招滅族之禍。臣事華陽,實不得已也。”

張輒盯著韓不申看,韓不申道:“君其謂不然乎?”

張輒道:“豈惟不然,恐相悖耳。君深入險處,成不世之功,獲不世之利,非惟華陽,即王亦器之矣。”

韓不申道:“惟願如君所言。”

張輒突然道:“百乘糧秣,滿載而云,空乘而歸,其利安在哉!”

韓不申大驚,知道落入了張輒的語言圈套,張皇不知所措。張輒追上一句道:“寧勿以糧秣資秦乎!”

韓不申急道:“非也,直取其利也。……惟其不便示人耳……”

張輒拿眼盯著韓不申,道:“韓君亦非鄙野,出入廟堂,往來貴戚,出則車劍,入則金玉,真大丈夫也!夫丈夫立世,行則道義,退則無慚,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何不便之有哉。今此三衆,車先生,魏卿芒卯門下,久歷世事,富貴其有與哉!郭先生,信陵尊以西席,早晚參謁,朝夕請教,諾不離口。以吾之卑劣,忝列魏公子門下,供其驅使,亦經歲月矣。魏與韓,兄弟也;魏公子、魏卿,皆韓王卿;其門下,即韓卿門下,何者不可示人!華陽以君市啓封,乃求其利也,非求其敗也。今信陵引大軍救啓封,臨華陽,華陽即不從於東道,得無片聲以援乎!韓君之言,實寒天下之心。”

韓不申額上青筋暴起,不知所言,惟喏喏而已。郭先生從身後悠然道:“君縱不言,豈無物證。”韓不申一驚,下意識地雙手抱胸。郭先生續道:“此物之重,非君所堪,亦非君所能棄也。韓魏,兄弟之邦也,義則互通。立廟堂者,襟懷坦蕩,豈市井小人,扭捏作態之輩!虛言恫世,於事何補?事即至此,盍坦言相告,直抒己意,俾兩獲其便,兩得其利。韓不負魏,魏寧負韓乎?即或兄弟有隙,凡吾臣子,得無彌縫其間。縱君無相告,其所欲隱者寧不白乎,而所欲行者寧不賁乎?願韓君思之。”

韓不申平靜了下心情,道:“微賤少能無行,難堪大任。諸君皆高門望人,久歷世事,願以教我。”

車右先生在一旁聽得目瞪口呆,難道這樣三言兩語就行了?難道不是要鞭笞加於身,三番五次拷掠,才能得到真實情報嗎?

張輒道:“秦人糧秣,留華陽者幾何?”

韓不申道:“秦人自荷餱糧,非有輜重隨軍。並無糧秣留於華陽。華陽所賈者,實華陽糧秣也。”

張輒道:“華陽奈何以已糧入秦軍?”

韓不申道:“不過利耳。”

張輒道:“華陽欲賈糧幾何?”

韓不申道:“每日百乘,但秦在一日,即賈一日。”

張輒道:“秦人荷戟,韓人荷糧,與魏戰於大梁之下。秦韓豈兄弟之邦乎!”尖刻的話語,讓韓不申無言以對。

郭先生道:“即秦駐經年,韓亦經年秦糧乎?”

韓不申道:“焉得如此。秦入魏重地,秦魏不相能,必相鬥。鬥則必傷,秦焉得持久,不過三五日即去也。即糧秣,不過萬石。”

郭先生道:“何人居中,能令兩國相知相守。”

韓不申道:“此則非臣所能知也。”

張輒終於笑道:“陳公久居鄭國,得無恙乎!”

韓不申終於顏色大變,道:“君何以知之?”

張輒道:“陳公身負天下之重,凡居廟堂者,誰不知之。”

韓不申猶豫片刻,終於道:“陳公暮春至鄭,與王夜談經日。王遂遣王子與臣等赴華陽,必也成其事。”

張輒追問道:“必也成何事?”

韓不申再度猶豫了片刻,道:“秦入中國,韓供糧秣。”

郭先生道:“此必陳公所謂。韓背晉而交秦,寧爲敵於天下乎?此乃破國亡家之禍也。”

韓不申道:“華陽深以爲然,故命臣以商賈爲名。”

張輒道:“韓王之命,華陽之職司,非君所能爲也。以君之意,韓應何爲?”

韓不申道:“三晉同出,義同兄弟,自當共同進退。”

張輒道:“昔先王初立,諸晉皆欲乘隙弱之。魏王即立,數攻韓趙,幾陷邯鄲。所謂三晉義同兄弟,共同進退,實濫語也。願聞君肺腑之言。”

韓不申道:“君所言誅心,臣所難對。”

張輒道:“盍直言其實。出君之口,入吾三人之耳,又何疑焉。韓王之命,華陽之任,君之所司,事已至此。君其以實告之,乃得共謀成事之道。所言不詳不實,吾將何以助之,君其身受其害乎!”

韓不申道:“容某思之。”

郭先生道:“事關重大,自當深思。惟兵機微妙,難測難覓;戎機一發,千牛難挽。事不先計,臨機難全。願君思之。如有不測,恐君與華陽俱失於王。”

韓不申道:“君言是也。臣賁於事,失華陽所望,負王所託,自當自裁以謝之。”

郭先生道:“事既已失,君不思彌救,但知自裁,於事何補?豈王與華陽所望於先生哉!”

韓不申道:“事已至此,尚有何補。”

一直默不作聲,似置身事外的車右先生突然道:“韓諸王子,各有其勢。華陽出守,先生佐之,邂逅不如意,華陽與君,將何所歸?欲存全屍,豈可得乎?韓王首鼠兩端,一旦暴於天下,其罪於誰?公子兵臨城下,事未絕望,不得棄之。願君急謀之。”

第52章 私議第167章 協合之策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91章 美酒美姬第340章 三牲第124章 華陽城第96章 隻言片語第368章 五倫之首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150章 陳筮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83章 俠士第240章 蓋聶第22章 俠客第346章 芒府拉攏第95章 郭子仲謹第93章 故地重遊第54章 賣王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26章 謀定第48章 真心第250章 盤點情報第195章 覆命第220章 亂中取閒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195章 覆命第69章 芒氏大子第244章 慰功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167章 協合之策第243章 伐兵第68章 城北驛第302章 報喪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108章 故事重溫第14章 定計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127章 呂氏尚父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103章 危機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171章 信用第189章 各方動作第107章? 一身擔之第131章 麻太公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298章 離華陽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56章 計謀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136章 宴前第361章 車行與驛站第280章 京中貴人第155章 共其利第222章 善後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305章 再遇秦軍第67章 交酒第63章 商賈第182章 爭武卒第11章 離城第246章 使命難達第54章 賣王第295章 示警第23章 大梁門衛第57章 樑尉公子第51章 棄民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274章 大梁之狀第136章 宴前第152章 賈匏第251章 相持之道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88章 武卒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344章 神蹟第150章 陳筮第93章 故地重遊第361章 車行與驛站第246章 使命難達第258章 陳筮連衡第222章 善後第357章 管祭第132章 晉見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92章 整軍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85章 軍市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71章 吹臺第282章 疑雲第55章 段子幹第25章 仲嶽
第52章 私議第167章 協合之策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91章 美酒美姬第340章 三牲第124章 華陽城第96章 隻言片語第368章 五倫之首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150章 陳筮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83章 俠士第240章 蓋聶第22章 俠客第346章 芒府拉攏第95章 郭子仲謹第93章 故地重遊第54章 賣王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26章 謀定第48章 真心第250章 盤點情報第195章 覆命第220章 亂中取閒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195章 覆命第69章 芒氏大子第244章 慰功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167章 協合之策第243章 伐兵第68章 城北驛第302章 報喪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108章 故事重溫第14章 定計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127章 呂氏尚父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103章 危機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171章 信用第189章 各方動作第107章? 一身擔之第131章 麻太公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298章 離華陽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56章 計謀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136章 宴前第361章 車行與驛站第280章 京中貴人第155章 共其利第222章 善後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305章 再遇秦軍第67章 交酒第63章 商賈第182章 爭武卒第11章 離城第246章 使命難達第54章 賣王第295章 示警第23章 大梁門衛第57章 樑尉公子第51章 棄民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274章 大梁之狀第136章 宴前第152章 賈匏第251章 相持之道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88章 武卒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344章 神蹟第150章 陳筮第93章 故地重遊第361章 車行與驛站第246章 使命難達第258章 陳筮連衡第222章 善後第357章 管祭第132章 晉見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92章 整軍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85章 軍市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71章 吹臺第282章 疑雲第55章 段子幹第25章 仲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县| 舒兰市| 汝城县| 洛南县| 吴川市| 海兴县| 宁波市| 仁化县| 乌审旗| 吉林市| 高淳县| 沾化县| 涟源市| 墨脱县| 湘阴县| 永康市| 宁海县| 天镇县| 清水河县| 天峻县| 奉节县| 孟津县| 尤溪县| 西丰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安图县| 从江县| 邓州市| 德清县| 托里县| 泉州市| 黎平县| 白沙| 西平县| 古田县| 兴海县| 永修县| 水富县| 呼伦贝尔市| 曲松县|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