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40章 蓋聶

呂伯和呂仲陪著呂伯階拜訪了一位女子,號稱是伯階外室。信陵君在軍事會議結束後,抽空和仲嶽先生找到呂氏兄弟,瞭解詳情。聽了兩人的介紹,仲嶽先生心中疑雲大起,但也找不到什麼頭緒,只是本能地聯想到小奴母子。雖然鄭衛之地,倚門賣笑盡成風俗,但這兩人明顯與衆不同——但又說不清道不明不同在哪兒。想不出頭緒,只得往下繼續,道:“伯階何歸?”

呂伯道:“自歸於車行。”

仲嶽先生道:“何處相別?”

呂伯道:“南門之外。”

仲嶽先生又道:“城外相別,何以歸?”

呂伯知道仲嶽先生問什麼,答道:“唐叔自持節送歸。”

仲嶽先生似乎有些線索了,急問道:“適城內大宴,唐叔何在?”

呂伯道:“未見其歸,想在車行就餐。”

仲嶽先生道:“其節……”

信陵君接口道:“載糧至前軍,寧勿誤乎!”

仲嶽先生道:“臣請自往車行,迎回唐叔。”匆匆禮辭而去。

信陵君目送仲嶽先生離開後,對二呂笑了笑,問道:“此婦顏色何如?”

呂伯也笑了,道:“粗蠢農婦,不過和順耳。”

信陵君道:“連孕二子,亦可取也。伯階其有後乎?”

呂仲道:“初見之時,伯階引臣入內室,妻妾兒女俱全,均一一見禮。”

信陵君道:“既如此,其妻必非妒婦,奈何外室生子而不歸?”

呂仲道:“婦人之心,甚難測也。其妾若其親眷,若其心腹,或可容之;素昧平生,或難容也。”

信陵君道:“容或有之。先生但請自便,此事斷不可對他人言及,恐有不妥。”

二呂口稱不敢,相辭而去。

廣場上的餘燼已經清理得差不多了,未燃盡的枯枝也送回府中,府門前的大帳已經完全撤去,廣場基本恢復了往日的面貌。各位門客也都各回自己的房舍。信陵君沿途拱手作揖,口中說著慰勞的話,一直向府門而去。

進了府門,衆先生皆未歸,但見小奴的孩子於東閣階下跳躍正歡。不過兩日,他已經能把信陵君所教像模像樣地演練出來,信陵君大喜,又著實地教了他幾樣。小奴過來見禮,信陵君道:“殘粟未足,但得裹腹否?”

小奴道:“甚足,吾二人皆得盡飽。”

信陵君看著小奴,無來由地身上一陣燥熱,可能是受了呂伯階故事的影響,身不由己地向小奴靠過去。小奴察覺到情況不對,一時沒有心理準備,慌亂地向後退了一步。正此當口,那孩子練功正酣,猛然發力,開氣吐聲:“哈!”兩人同時回過神來,面紅耳赤,同時轉過身,來看孩子,見其身姿端正,勁力順達,信陵君不由得叫了聲“好”。小孩未受影響,繼續練習。信陵君對小奴道:“其父何人,得子如此,可無憾也!”

小奴道:“小奴以色事人,但求一粟,人盡可夫,焉知其父!”

信陵君道:“依基形貌,或可得之?”

小奴道:“難知其詳。”

信陵君道:“既失其父,孤引以爲庶子,可乎?”

小奴全身一震,慌亂得不知道該說什麼;猛然間明白過來,“撲通”跪倒,以頭觸地。孩子發覺這裡情況不對,趕緊跑過來;小奴一把拉住,道:“君上引汝爲庶子,速謝!”

小孩不明所以,但從母親的話中知道信陵君要給自己些什麼,學著母親的樣子跪下磕頭。信陵君扶起二人,回了三拜。然後對孩子道:“汝雖幼,自此與吾爲君臣,君臣之義知否?”

小孩答道:“知也。士爲知己者死,女爲說己者容;君以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信陵君大驚,道:“何人教汝此言?”

小孩道:“聞之於母也!”

小奴道:“此豫讓之言也。豫讓,俠義志士,三晉無不聞,吾亦得聞其故事,旦夕教之!”

信陵君道:“昔者,孤亦聞聶政之事於卿,今又聞豫讓故事。卿之聞何廣也!”

小奴道:“往來者皆俠客,故傳之於耳,志之於心,而甚慕焉。”

信陵君道:“卿之父,必非常人也……是子何所名?”

小奴道:“小兒無父無傅,但兒娘相稱。”

信陵君道:“孤今爲名。孤首聞聶政之事於卿,卿其聶姬;汝子非凡器也,後必大作,過於聶政,可名蓋聶!”

小奴拜道:“謝君上賜名!”轉對小孩道:“汝名蓋聶,當志之,行爲處事,過於聶政!”

信陵君對蓋聶道:“汝適言‘士爲知己者死,女爲說己者容;君以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固爲臣之道也。今有君臣之道,汝其志之: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蓋聶望著信陵君,臉上有些茫然。信陵君解釋道:“君待臣,必以己下士,使臣以道,待臣以德,非禮勿言,非道莫用,非德莫行。臣待君,必以忠,所謂忠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此其義也。如嚴仲子以禮待聶政,而聶政報之以死,蓋嚴仲子受辱於韓傀也。君辱臣死,此之謂也。”

蓋聶道:“吾知之矣。吾與君上爲君臣,君上有辱,臣當以死報之,依聶政之例。”

信陵君道:“汝年幼,力甚微,縱死亦無補於君。當立志於學,文成武就,而後輔助君王,成天下霸業,乃忠之極也。”

小孩道:“喏!”

信陵君問聶姬道:“卿識字否?”

聶姬道:“不識。”

信陵君道:“願書子名,卿其志之。”跪在地上,隨手撿起一支枯枝,在沙土上刻下“蓋聶”二字。

教讀了幾遍,讓聶姬督促蓋聶刻畫,自己站起身來,記起仲嶽先生去請唐叔,他也惦記著唐叔的事,覺得其中有蹊蹺,與聶姬相別,出來轉到西城門上,眺望遠處的呂氏車行。

呂氏車行離城不遠,城樓上一望無餘。和東門外的陳氏車行被徵爲右偏裨營帳,十分冷清不同,呂氏車行由於車伕們盡住於此,顯得十分熱鬧,各個院子人來人往,無比繁忙。又過了良久,信陵君纔看到道路上出現一羣人,往華陽城而來。他悄悄下了城,就在城門邊等待。不久這行人到了城門口,不待守軍盤查,信陵君於門中揖道:“幸得諸先生至!”守軍自然認得是信陵君,而仲嶽先生手裡還握著節符,也就不再查驗,放一行人進了城。信陵君一臉恭敬,親自引著他們到廣場旁套車,又引到南城門運糧。——他們早上拉來的車已經就近停在廣場周邊的圈內。一路上,信陵君沒有絲毫怨色,反而不住對打擾諸唐表示不安,偶爾插上一句“尋伯階勞神。”或“徑知伯階所有耶?”唐叔答道:“並無多勞。”“伯階外室,一問便知。”在和諧的氣氛中,這些問話顯得親切自然,充滿關愛。

各營運糧的車隊已經在南門外裝車。前軍的車隊一到,早有驗節的門客通報信陵君。信陵君一面讓唐叔等與之一起裝車,一邊與帶隊的卒伯見禮。雖然車只十乘,但擔心路上有難,又爲快速裝車,故前軍派出了百人押車。比較近的後軍都只派了一二十人過來。

卒伯顯然對信陵君的問候感到突然,有些受寵若驚,匆匆見禮,顯得有些慌亂。信陵君和氣地詢問這兩天的戰事,他所領導的隊都在什麼位置。卒伯答道“在帳前聽令”。信陵君問都發了哪些令?卒伯答道,不外通知某營敵軍靠近,準備迎戰;敵軍退卻,轉入追擊,云云。信陵君問:“旗鼓令之,奈何復以卒傳?”卒伯答:“旗鼓或有不至者,故必待卒而後可。”但又道,仙境傳令是軍使的任務,自己只是在帳前待命,以備隨時投入戰鬥,真正傳令的並不是自己。

信陵君問道:“前軍何營亡失衆多?”

卒伯答道:“聞有被創,未聞有失。”

信陵君道:“汝何知之?”

卒伯答道:“如有陣亡,必扶至大帳,以驗其身,削其籍,論其功,而行其賞。帳外未聞,諒無所亡。”

信陵君又問道:“秦人亡失如何?”

卒伯道:“如斬秦首,亦必於帳中驗明,以正其功,行其賞。帳外未聞,諒無斬獲。”

信陵君又問道:“箭矢弓弩兵械,所失幾何?”

卒伯道:“若有所失,亦當於帳前驗看,以補所缺。無所聞也。”

信陵君道:“前軍奮戰,日得食否?”

卒伯道:“昨奮戰竟日,日只一餐。今則接敵諸營均二餐,餘者一餐。”

信陵君道:“聞民軍或有食餱者?然耶?否耶?”

卒伯道:“或有聞之,未其見也。十乘之糧,不過三五千人一日食,民軍半之,亦或有之。”

信陵君道:“汝觀民軍幾何?”

卒伯道:“民軍號稱十萬,大半在前軍。雖於圃田城外汰其老弱,敢莫猶有三萬餘。”

信陵君道:“汝何年入武卒?”

卒伯道:“微末入武卒幾廿年矣,積功乃至卒伯。”

信陵君問道:“何名何氏?”

卒伯道:“微末起於野,無氏無名,以面黑,上司呼爲黑卒,下卒呼爲黑伯,同列呼爲仲黑,以卒伯中,年齡爲序耳。”

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357章 管祭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136章 宴前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313章 貪而致敗第59章 拜將第311章 戰耶和耶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284章 巴氏車行第261章 秦箭第291章 密書戰報第70章 蔡澤第55章 段子幹第142章 刺探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109章 啓封籌糧第76章 敬賢之道第376章 二邑之危第57章 樑尉公子第143章 夜行第279章 晉見魏齊第4章 信陵君第294章 陰謀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281章 夜歸華陽第156章 過橋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217章 和秦罷兵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257章 議論天下第275章 和議第116章 大夫何行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113章 計糧第103章 危機第169章 誘供第51章 棄民第263章 密議第37章 點兵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97章 月下清談第138章 席次第370章 新婚燕爾第99章 義士曹包第99章 義士曹包第68章 城北驛第281章 夜歸華陽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327章 夜守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293章 韓援第369章 賜婚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44章 入城第19章 邂逅第186章 多嘴的陳四第56章 計謀第246章 使命難達第103章 危機第350章 不可富且庶也第348章 管仲明第109章 啓封籌糧第98章 敵乎友乎第41章 備戰第72章 節鉞第304章 廟堂大事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71章 吹臺第123章 豪傑鄉里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87章 武將第69章 芒氏大子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179章 再入長城第57章 樑尉公子第22章 俠客第131章 麻太公第298章 離華陽第209章 乘其隙第107章? 一身擔之第205章 武卒歸營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121章 豪強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224章 司莽授機第167章 協合之策第303章 韓襲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195章 覆命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219章 夜襲第49章 庭議第318章 退兵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
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357章 管祭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136章 宴前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313章 貪而致敗第59章 拜將第311章 戰耶和耶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284章 巴氏車行第261章 秦箭第291章 密書戰報第70章 蔡澤第55章 段子幹第142章 刺探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109章 啓封籌糧第76章 敬賢之道第376章 二邑之危第57章 樑尉公子第143章 夜行第279章 晉見魏齊第4章 信陵君第294章 陰謀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281章 夜歸華陽第156章 過橋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217章 和秦罷兵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257章 議論天下第275章 和議第116章 大夫何行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113章 計糧第103章 危機第169章 誘供第51章 棄民第263章 密議第37章 點兵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97章 月下清談第138章 席次第370章 新婚燕爾第99章 義士曹包第99章 義士曹包第68章 城北驛第281章 夜歸華陽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327章 夜守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293章 韓援第369章 賜婚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44章 入城第19章 邂逅第186章 多嘴的陳四第56章 計謀第246章 使命難達第103章 危機第350章 不可富且庶也第348章 管仲明第109章 啓封籌糧第98章 敵乎友乎第41章 備戰第72章 節鉞第304章 廟堂大事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71章 吹臺第123章 豪傑鄉里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87章 武將第69章 芒氏大子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179章 再入長城第57章 樑尉公子第22章 俠客第131章 麻太公第298章 離華陽第209章 乘其隙第107章? 一身擔之第205章 武卒歸營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121章 豪強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224章 司莽授機第167章 協合之策第303章 韓襲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195章 覆命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219章 夜襲第49章 庭議第318章 退兵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安县| 积石山| 徐闻县| 肥城市| 定西市| 兴仁县| 德安县| 云林县| 邛崃市| 格尔木市| 安丘市| 盖州市| 安丘市| 茂名市| 保靖县| 正定县| 平昌县| 巴塘县| 都匀市| 楚雄市| 忻城县| 京山县| 资源县| 临武县| 莒南县| 台山市| 伊宁县| 嘉义县| 二手房| 海伦市| 兖州市| 绿春县| 阳西县| 龙州县| 沙河市| 柘城县| 东乌珠穆沁旗| 五峰| 龙岩市| 巴青县| 彰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