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20章 亂中取閒

信陵君與大梁尉議定,諸魏公子暫不出城,就在大梁尉帳下混個職位,到時大小取個功勞——雖然沒有說在明面上,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本來樑尉公子是可以擔(dān)任這些職位中最肥的美差的,但他定要赴城外就職,還偏要在正在遭受秦人偷營的右營駐留,這讓信陵君大出意外,不由於得多看了看面前這位身材瘦弱、面色有些蒼白的青年兩眼。其他公子,連須伯岸在內(nèi),也都投來各種各樣、內(nèi)涵複雜的目光。樑尉公子不爲(wèi)所動,敬禮後就垂首不語,也不左右張望。信陵君試探大梁尉的意思,大梁尉竟視同當(dāng)然,這同樣讓信陵君感動。大梁尉找信陵君要人,信陵君本來就是想把門客安插進(jìn)新到的武卒中,以便完全控制這支部隊(duì)。但大梁尉父子堅(jiān)定地要求樑尉公子到右營當(dāng)差,不敢說大梁尉沒有直接控制這支部隊(duì)的企圖——儘管代價很大;所以信陵君也不把話說死,只說如果只要十幾個人的話,可以找仲嶽先生商量。

既然說到右營,信陵君問道:“不知右營現(xiàn)在若何,有何策相救?”

雖然沒有點(diǎn)名,但自然問的是大梁尉父子。大梁尉首先答道:“右營雖只二百五十人,然皆全軍精華。營司空亦魏公子,然久在行伍,功勞甚多,非釣名者可比。”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幾個公子都有些面潮。大梁尉似乎不覺,仍接著道:“秦軍夜至,雖出意外,亦合兵法。想司空必有策應(yīng)之。”

信陵君道:“奈何城外有散兵出沒?”

大梁尉道:“此司莽所以令近城者盡射殺之。莽與空,素相識相知也,空治軍之嚴(yán),莽亦素知。焉得空不至,而散兵至者。”

信陵君擊節(jié)嘆道:“微大梁尉,孰能爲(wèi)解此惑!空、莽二司,後必重用!”

大梁尉道:“其材足以當(dāng)之,奈遠(yuǎn)親何?”

信陵君聞言也有些無奈,道:“何親?”

大梁尉道:“武侯庶子之後,蓋士矣。得任營司,已比其功!”

信陵君道:“司莽司大梁門,爲(wèi)王所親。”

大梁尉道:“雖然,亦營司也,求其爲(wèi)校尉而不得。”

信陵君猛然想起,問道:“聞王有賢士名段子幹者,頗欲重之,而麗之以軍功。”

大梁尉道:“段子幹,韓人也,能爲(wèi)客卿,而不能主司也。”又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芒氏兄弟心中一陣寒顫,但又不能在臉上表露出來,欲待要笑,卻也笑不出來。好豐大家的心思都集中在大梁尉身上,沒有往二人這邊看。

信陵君道:“大梁尉知段子幹其人乎?”

大梁尉笑道:“但逞口舌之辯,胸中實(shí)無一策,難爲(wèi)用也。夫治國者,如烹小鮮,必也世家相襲,慢火細(xì)烹,其味方醇。縱有三牲,焉得過水便熟!”

諸公子齊道:“大梁尉言之有理。”

大梁尉道:“燕人於國柄妄相禪讓,遂有子之之亂。吾觀秦人亦授國柄於他姓,其亂不遠(yuǎn)矣!”

信陵君道:“蓋聞秦掌國柄者,乃太后與穰侯,亦王之近親。何其亂不遠(yuǎn)矣?”

大梁尉道:“《書》曰:‘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把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道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爲(wèi)大夫卿土。俾暴虐於百姓’今秦王惟太后之命是從,是‘惟婦言是用’;所用者穰侯、武安、華陽,皆匹夫走卒,是‘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道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爲(wèi)大夫卿土’;重法制,輕仁義,是‘暴虐於百姓’。今之秦王,可比昔之紂王也。”

信陵君讚歎道:“不意大梁尉乃通《書》若此也。以古喻今,以情證境,正讀《詩》《書》之法也!”

大梁尉笑道:“此學(xué)於庠序,泰半復(fù)歸於祭酒矣!”

信陵君道:“世人皆道秦人之強(qiáng),願聞秦政之弊。”

大梁尉道:“男女有別,是婦人之言不可從也。尊卑有序,是微賤之人不可用也。親疏有間,是疏不間親也。世事惟艱,非世家孰能窮其精微?故非世家不能司其事也。而秦每每與之背:信太后,是從婦人之言;穰侯、華陽,皆太后微時故舊,卑賤之臣,而居尊位,是以卑爲(wèi)尊也;秦之貴戚,非軍功不得任用,所用者皆偏敝之人,是以疏間親也;以首級計(jì)功授爵,是糾糾屠夫居廟堂之高,而謙謙君子伏於草莽,任事者皆非其人。是皆亡國之徵也。”

信陵君道:“然則秦百戰(zhàn)百勝,雄霸天下者,何也?”

大梁尉道:“國之亡,在百戰(zhàn)百勝也!”

信陵君道:“百戰(zhàn)百勝,國之福也,而大梁尉以爲(wèi)亡國之因,必有所謂?”

大梁尉道:“百戰(zhàn)則民疲,百勝則主驕,以驕主御疲民,國必亡也。”

衆(zhòng)人皆伏拜道:“不意得聞如此大義。”大梁尉哈哈大笑,十分得意。

信陵君道:“人皆畏強(qiáng)秦如虎,獨(dú)大梁尉視若垂死,此天所以賜大魏也。大梁尉必有破秦之策。”

大梁尉道:“自秦王即位,三十餘年,無年不徵,無年不戰(zhàn),屍骸遍於野,民不堪其勞。今則遠(yuǎn)征,就糧於敵,本合兵法,不掠於民,乃設(shè)軍市,以重利糴糧,此倒行而逆施之也。國帑將何以堪?以吾之見,不若糶之以糧,以取倍利,而重削於秦,不待戰(zhàn)而秦必罷也。商賈之道,在平價平糶,乃得各取其利。今以倍價求糴,雖得逞於一時,焉得持久!”

一名魏公子道:“大梁尉一語道破,實(shí)乃快哉!”

信陵君轉(zhuǎn)向須賈大夫問道:“大夫以爲(wèi)如何?”

須賈大夫微笑道:“倍價糴糧,實(shí)非遂利之道也,乃從其權(quán)也。若論遂利,自當(dāng)賤買貴賣:以半價糴之,以倍價糶之。”

信陵君道:“秦人反其道而行之,奈何?”

大梁尉道:“此必國中少糧,而就糧於敵也。此窮寇也,迫之則急戰(zhàn),緩之則內(nèi)鬥,必可乘也。”

信陵君道:“何以緩之?”

大梁尉道:“以兵臨之,而不與之鬥。徐以糧草耗其錢財(cái),虛其庫帑。秦人縱有金山,終有虛空之日。”

信陵君道:“約需幾日?”

須賈大夫計(jì)算道:“秦人十萬,人日食一斗,約萬石,所費(fèi)六十萬錢,日不過百金。誠九牛一毛也。十萬衆(zhòng)之起也,率日費(fèi)千金。今只百金,而欲耗其國帑,誠難也。”

大梁尉道:“貨貿(mào)者,有利有失。常價糧石三十錢,今價六十,是吾石得利三十錢,而秦失其利,是吾獲倍利也。”

須賈拱手道:“大梁尉之言甚當(dāng),臣深領(lǐng)。”

信陵君心中十分失望。聽到大梁尉的豪言壯語,以爲(wèi)他有什麼奇策妙計(jì),原來卻是這個——荒謬得連須賈都懶得和他爭論。剛剛升起的信心當(dāng)即破滅,但又不能在臉上表現(xiàn)出來,遂微笑讚歎道:“滴水穿石,此大梁尉之謂也。雖不中,不遠(yuǎn)矣。秦人,虎狼之師,關(guān)東六國皆不能抗,固非旦夕所能破之。持之以久,是乃上策。敢問持久之策?”

大梁尉道:“昔者,秦人以五十萬寇河西,武卒不過五萬。吳子乃一陣殺之,秦人破膽,三十年不敢窺河西,此武卒之力也。今秦人不過十萬,吾武卒乃二萬餘,若得其用,一陣可滅也。”

信陵君道:“敢問用武卒之法?”

大梁尉道:“戰(zhàn)陣之運(yùn)用,乃在臨機(jī)而變,又豈能預(yù)定哉!”

信陵君道:“願大梁尉早整戰(zhàn)陣,以破秦人!”

大梁尉道:“非敢遲也,實(shí)力難從心也。小兒頑劣,願爲(wèi)驅(qū)馳。”

信陵君道:“公子少年掌軍,起止合法,動靜有度,真公之子也。”

大梁尉道:“犬子何以當(dāng)之。”

眼見得從大梁尉這裡得不到什麼乾貨,信陵君又轉(zhuǎn)向芒氏兄弟,問道:“二公子久隨芒公,必得其傳。將以何教我?”

芒亥拱手道:“臣愚鈍,不堪策劃。君上但有所用,萬死不辭!”

衆(zhòng)人皆道:“真勇將也!摧鋒折銳,必也公子!”

芒辰道:“家父守大梁,君上軍華陽,正相犄角,得其大勢。秦軍向大梁,君上出其肘腋;秦軍向華陽,大梁捬其後背。秦人左右不得其意,必退走。而吾可躡而乘之。”

信陵君道:“公子此言,甚合兵法。原交通內(nèi)外,勿使斷絕。”

芒辰道:“日一使,必?zé)o斷絕。”

信陵君道:“芒大子其有訊否?”

芒辰道:“今者軍使方出,明日方歸,未得其便。”

信陵君道:“一日一使,旦日方得互通消息,勿乃遲乎?可一日三使,晝夜不絕,方合公子我的犄角之說。”

芒辰道:“謹(jǐn)諾!”

信陵君道:“敝府有車乘見在城中圃田,若軍使有需,即可乘之,以便其事。”

芒辰拜道:“臣何幸,得君如此。”

信陵君最後轉(zhuǎn)向須賈道:“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此大夫之謂也。大夫其勉之,大夫其勞之!”

須賈道:“臣何德,敢承君譽(yù)!”

第260章 議連衡第77章 聚兵第307章 北邙點(diǎn)穴第37章 點(diǎn)兵第171章 信用第160章 青樓老丈第7章 圃田第69章 芒氏大子第14章 定計(jì)第348章 管仲明第206章 洗塵第270章 賞罰第65章 梁氏賈米第105章 夜談第157章 交糧第217章 和秦罷兵第229章 初戰(zhàn)第323章 訪夷門衛(wèi)第214章 劍道縱橫第292章 書名第189章 各方動作第76章 敬賢之道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234章 旦夕評第10章 麻三第166章 變起肘腋第173章 夜議第200章 以尾搖狗第234章 旦夕評第130章 烤肉第63章 商賈第354章 復(fù)建車行第345章 除夕第158章 女閭第25章 仲嶽第244章 慰功第344章 神蹟第42章 失機(jī)第81章 換防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330章 入土爲(wèi)安第222章 善後第37章 點(diǎn)兵第348章 管仲明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76章 敬賢之道第122章 豕三第280章 京中貴人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65章 梁氏賈米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318章 退兵第14章 定計(jì)第230章 司勝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130章 烤肉第323章 訪夷門衛(wèi)第142章 刺探第310章 囿中守備第66章 濮陽呂氏第65章 梁氏賈米第158章 女閭第59章 拜將第155章 共其利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323章 訪夷門衛(wèi)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231章 戰(zhàn)後覆盤第107章? 一身擔(dān)之第248章 中人之失第5章 夜行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63章 商賈第173章 夜議第44章 入城第350章 不可富且庶也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69章 芒氏大子第51章 棄民第147章 尉氏第169章 誘供第197章 車右求計(jì)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34章 又見屍身第190章 須賈訪計(jì)第263章 密議第202章 倉城第135章 打探第103章 危機(jī)第68章 城北驛第193章 將相和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295章 示警第58章 藍(lán)田玉第190章 須賈訪計(jì)第15章 升帳第213章 贈劍
第260章 議連衡第77章 聚兵第307章 北邙點(diǎn)穴第37章 點(diǎn)兵第171章 信用第160章 青樓老丈第7章 圃田第69章 芒氏大子第14章 定計(jì)第348章 管仲明第206章 洗塵第270章 賞罰第65章 梁氏賈米第105章 夜談第157章 交糧第217章 和秦罷兵第229章 初戰(zhàn)第323章 訪夷門衛(wèi)第214章 劍道縱橫第292章 書名第189章 各方動作第76章 敬賢之道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234章 旦夕評第10章 麻三第166章 變起肘腋第173章 夜議第200章 以尾搖狗第234章 旦夕評第130章 烤肉第63章 商賈第354章 復(fù)建車行第345章 除夕第158章 女閭第25章 仲嶽第244章 慰功第344章 神蹟第42章 失機(jī)第81章 換防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330章 入土爲(wèi)安第222章 善後第37章 點(diǎn)兵第348章 管仲明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76章 敬賢之道第122章 豕三第280章 京中貴人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65章 梁氏賈米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318章 退兵第14章 定計(jì)第230章 司勝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130章 烤肉第323章 訪夷門衛(wèi)第142章 刺探第310章 囿中守備第66章 濮陽呂氏第65章 梁氏賈米第158章 女閭第59章 拜將第155章 共其利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323章 訪夷門衛(wèi)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231章 戰(zhàn)後覆盤第107章? 一身擔(dān)之第248章 中人之失第5章 夜行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63章 商賈第173章 夜議第44章 入城第350章 不可富且庶也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69章 芒氏大子第51章 棄民第147章 尉氏第169章 誘供第197章 車右求計(jì)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34章 又見屍身第190章 須賈訪計(jì)第263章 密議第202章 倉城第135章 打探第103章 危機(jī)第68章 城北驛第193章 將相和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295章 示警第58章 藍(lán)田玉第190章 須賈訪計(jì)第15章 升帳第213章 贈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通| 普格县| 卫辉市| 洛浦县| 恭城| 吉水县| 孟连| 阿尔山市| 河东区| 拉孜县| 正镶白旗| 庄浪县| 克拉玛依市| 沁水县| 和田县| 滨海县| 湄潭县| 溧水县| 出国| 山东省| 宁陕县| 永胜县| 治多县| 堆龙德庆县| 浦江县| 赣榆县| 耒阳市| 孟连| 刚察县| 滦平县| 威海市| 西充县| 三原县| 威信县| 托克托县| 安康市| 新野县| 奉新县| 红桥区| 丁青县| 大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