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29章 初戰

在城樓上,信陵君大約能望到二三十里外。視野之內盡是奔跑的士卒,以及揚起的一條條塵土:這應該就是中軍在佔領陣地。遠處基本看不到人,但也是塵土飛揚,完全遮擋住了地平線:前軍的調動情況完全看不見。至於秦軍的位置,只能聽前軍報告了。在一片塵土之上,一面大纛高高飄揚:這裡就是晉鄙大夫的所在。

大戰來臨前,晉鄙沒有留在中軍,而是在儘量靠近前軍的地方找了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小聚落,把大纛樹立在那裡。這幾座小房舍是周圍的制高點,爬到房頂上,可以清晰地看見前面各個方向的戰況。前軍將也把旗鼓設在這裡,隨時根據晉鄙的指示下達命令。

昨天,晉鄙將前軍所駐守的整個地域都巡查了一番,指示了各支部隊的行動概要,以及溝壘的建築要點。前軍將自然是魏氏王族,本來對晉鄙不甚瞭解,但見晉鄙臨危不亂,處事井井有條,樂得把指揮作戰的任務都交到晉鄙手中,自己只做個上傳下達的角色。

哨探一遍遍來報,“秦人列隊”“秦人進餐”“秦人出營”。然後就看見遠處塵土飛揚。漸漸地,大地都震動起來……

無數的旗幟和無數的人馬在百步之外停下來。這時太陽已經高高地掛在天上。秦人背對陽光,佔據著有利的一面。不多久,秦人齊聲大喊:“魏人來戰!魏人來戰!……”聲音一直傳到晉鄙所在之處。前軍將看了眼晉鄙,見他面色沉穩,渾如不覺。

大約半個時辰後,秦人陣中鼓聲大作,一羣盾手從陣後直透過來,來到最前面;隨後,秦人在盾牆的遮蔽下,以緩慢但堅定的步伐向前而來。在大約五十步後,魏軍射出了第一批箭,幾乎全部都被盾牆擋下,沒有發生什麼效果。又走了二三十步,前面正好有一條水溝。水溝不寬,但正好不能跳過,必須下到溝底,趟水過去。秦人鼓聲不停,盾手毫不猶豫地下到溝裡,這時,魏營中一陣梆子響,弩機的迸裂聲隨即響起,一片“嗖嗖”的箭聲,直撲溝邊而去。秦人齊齊臥倒,有動作稍慢的即爲箭所中,痛苦的叫喊聲此起彼伏。

第一波傷亡並沒有讓秦軍陣中的鼓聲停息,相反敲得更響了。盾手攜著沉重的幾乎一人高的盾從溝底爬出來,就又迎來一批箭矢。他們儘管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蹲伏和將盾豎起的動作,但還是有人中箭。

在盾牆的掩護下,所有秦人都過了溝,在盾後整好隊,重新向營壘發起進攻。等他們衝進胸牆後面,發現牆後早已無人,而這時,第二道胸牆後又射出無情的弩箭……

時至近午,秦人終於衝到第三道胸牆內,只要整好隊,就能向魏軍營壘發起衝擊。這時,魏營中突然響起鼓聲,各營武卒在兩側,民軍在中間,突然壓上來,整齊地高聲吶喊。突擊三道營壘,雖然傷亡並不大,但需要不斷衝擊、整隊,秦人已經耗盡體力,突然出現的生力軍讓他們難於措手。而這時,秦軍陣中終於傳來鐘聲,——第一波進攻結束了。秦人直接退回自己的陣中。魏營中的鼓聲也不急迫,魏人並不追殺,只是慢慢地吊在後面,收復了全部營壘。被弩箭所中的秦人,無論死傷,都被自己的戰友從容地擡回,連器械,包括厚重的盾也一併收走,只留下一灘灘血跡。

魏軍營地發出一陣陣歡呼聲。

這一情景被前軍將看在眼裡,興奮得高聲叫起來:“吾勝矣,吾勝矣!”

晉鄙回頭看了他一眼,道:“秦人但以少人攻我,無必勝之心;不過探吾虛實耳。攻之無損,時日尚早,必有其次。”

前軍將道:“如之奈何?”

晉鄙道:“不過如法守之耳。”

前軍將道:“大夫之才,雖孫吳何以加之!”

晉鄙聽到這毫無營養的奉承話,心裡很反感,這些公子哥哪裡知道這其中的甘苦!但臉上不能露出來,只是淡淡道:“全賴大王威德,臣何以當之。”轉身對軍使道:“報捷將軍:秦人攻我,盡爲我所退,吾營陣安若磐石;正整頓軍士,以備再戰。”軍使行禮,轉身跑去。邊跑邊喊:“前軍捷報~前軍捷報~”

晉鄙復對前軍將道:“願將軍巡視全軍,激勵士氣!”

前軍將應喏而去,乘上革車,往各營巡視。

秦人進攻的鼓聲傳到華陽城,信陵君一行緊張地向前張望,但只能看到塵土,其他什麼也看不見。鼓聲延續了很長時間,這讓城中的人倍感煎熬——自然,隔著這麼遠的距離,信陵君他們聽不到梆子聲,更聽不到弓弦聲。直到日近中天,才突然傳來魏軍的鼓聲,隨即是鐘聲。魏人的鼓聲雖然不急迫,也不十分響亮,但卻令人心情振奮。這段鼓聲也持續了很長時間,但與聞到秦人鼓聲的煎熬感明顯不同,這是一種緊張的期待。

信陵君問道:“吾軍勝乎?”

司莽道:“吾雖擊鼓而進而不急,秦雖鳴金而退而不迫,是秦人雖退,其陣尚整,無隙可乘也。”

金鼓之聲停下,前軍的歡呼聲隱隱傳到後軍,華陽城內緊張的氣氛也迅速被歡樂所代替。信陵君欲振臂高呼,司莽連忙攔下道:“不可,軍使未至,不可少鬆懈,以防不測。”報捷的軍使從三十里外跑進華陽城時,已在一個時辰以後了。華陽城內一片歡呼聲。

歡呼聲未絕,遠處又傳來秦人進攻的鼓聲,於是城中的氣氛再度轉爲緊張。張輒把略事休息的軍使帶上來,信陵君道:“復大夫,敵爲我退,孤心甚慰,願激勵全軍,以獲全勝。其有功者,必依律而賞,不敢吝也。”

軍使行禮欲退,張輒問道:“能騎否?”

軍使愣了一下,答道:“然也!”

張輒道:“廄下有馬,可少待之。”引著軍使下去。不久,軍使騎馬而去。

遠處秦人的鼓聲一直響到太陽偏西,才傳來大家期待已久的魏人的鼓聲,以及陣陣鐘聲。信陵君一衆又長長舒了口氣,司莽看了看天色,道:“今只此耳,期於旦日。”

果然,不多久,軍使騎馬來報,秦人的第二次進攻已經爲我所擊退。信陵君再次勉勵了衆軍,許以獎賞。軍使騎馬回去了。

信陵君對張輒道:“先生賜馬,竟得如此大用,遠見卓識,雖古人無以加也。”

張輒道:“大夫之馬不足,而傳令者衆,故使軍使走至華陽。城中馬匹尚充,可稍援之。”

信陵君道:“今後先生若見所宜,可徑行之。”

張輒道:“喏!”

司莽望了望遠處,道:“雲氣漸暗,秦人將退。願君上與諸先生回府,略進飲食。站立時久,滴水未進,想已飢疲。”

信陵君等聞此言,方纔覺得雙腿痠痛,渾身乏力,兩目乾澀,竟然提不出一點勁來。信陵君苦笑道:“設秦人至,吾等不戰而敗矣!”

司莽道:“惜士卒之力,養士卒之氣,此戰勝之一道也。秦人竟日不得食,累戰而無功,雲氣漸灰,必氣沮而退。”

信陵君道:“卿能觀雲氣?”

司莽道:“所謂雲氣者,不過天象也。天與人合,人有所思,天必應之,故知之。”

信陵君道:“卿且觀此戰勝敗若何?”

司莽道:“兩軍皆無敗象,正堪敵也。”信陵君沉默下來,良久道:“若相持不敗,亦得勝也。”

司莽道:“君之言甚合兵法。先爲不可勝,而待敵之可勝,此取勝之道也。”

信陵君道:“諸先生可退而進膳!”門客們紛紛離去。信陵君對司莽道:“卿其同餐?”

司莽道:“臣竟日未入營,於心不忍。願與士卒同之。”

信陵君讚歎道:“身與士卒同,雖古名將,無以加之。孤欲同餐,可得間焉?”

司莽行禮道:“君上若能出此,必能使士卒戰不旋踵,而效死力。”

信陵君忽道:“中營若此,左右二營奈何?”

司莽道:“容臣計較之。”遂與張輒、仲嶽二先生一旁商議,信陵君沒有參與,把一切都交給這三人,獨自走到城牆邊,繼續向遠處眺望。

少時,一騎飛至,軍使報道:“秦人收兵回營。大夫有令,全軍收營,饗士卒。”

信陵君就於城上行禮道:“喏!”軍使騎馬而去。信陵君回頭道:“全軍收營,饗士卒!”

司莽道:“擂鼓收營。”復對信陵君道:“大夫饗士卒,計蓋出此也。君上可勒二輜車運糧至營,與士卒同歡。”

信陵君道:“全憑卿等熟籌之!”

司莽道:“可撥弩箭等以充諸營。”

信陵君道:“城中有弩不過千架,箭不過十萬。後軍二千餘衆,雖罄其所有,不能給也。前軍弩箭有失,全賴城中給之。孤意,待與大夫商議,先盡前軍,再與後軍。”

司莽道:“君上所慮是也。然武卒無弩,其戰無技。奈何?若單以戈戟相擊,技蓋與民軍同也。”

信陵君道:“願熟籌良策,孤謹奉之。”

第227章 司莽論策第84章 侯嬴第39章 列陣(二)第127章 呂氏尚父第100章 仁義之士第334章 訪友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196章 張祿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182章 爭武卒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284章 巴氏車行第179章 再入長城第95章 郭子仲謹第152章 賈匏第140章 糶於啓封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149章 羊入虎口第18章 城外的女人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347章 爲人所陷第135章 打探第298章 離華陽第263章 密議第333章 積竹柲第113章 計糧第200章 以尾搖狗第196章 張祿第199章 歸華陽第123章 豪傑鄉里第68章 城北驛第177章 點軍第155章 共其利第121章 豪強第327章 夜守第298章 離華陽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50章 防民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238章 議兵第82章 出城第158章 女閭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175章 車氏之奇第92章 整軍第5章 夜行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37章 點兵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51章 棄民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324章 垂手執政第363章 韓警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156章 過橋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177章 點軍第262章 傷營第107章? 一身擔之第98章 敵乎友乎第124章 華陽城第324章 垂手執政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219章 夜襲第5章 夜行第94章 再入小城第163章 船離啓封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60章 餱糧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113章 計糧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291章 密書戰報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55章 段子幹第196章 張祿第103章 危機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81章 換防第122章 豕三第11章 離城第132章 晉見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338章 祭壇第320章 封賞第94章 再入小城第181章 囿守宴席第41章 備戰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6章 囿中第157章 交糧第104章 夜訪第324章 垂手執政第74章 將相和第239章 伯階外室第99章 義士曹包
第227章 司莽論策第84章 侯嬴第39章 列陣(二)第127章 呂氏尚父第100章 仁義之士第334章 訪友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196章 張祿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182章 爭武卒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284章 巴氏車行第179章 再入長城第95章 郭子仲謹第152章 賈匏第140章 糶於啓封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149章 羊入虎口第18章 城外的女人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347章 爲人所陷第135章 打探第298章 離華陽第263章 密議第333章 積竹柲第113章 計糧第200章 以尾搖狗第196章 張祿第199章 歸華陽第123章 豪傑鄉里第68章 城北驛第177章 點軍第155章 共其利第121章 豪強第327章 夜守第298章 離華陽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50章 防民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238章 議兵第82章 出城第158章 女閭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175章 車氏之奇第92章 整軍第5章 夜行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37章 點兵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51章 棄民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324章 垂手執政第363章 韓警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156章 過橋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177章 點軍第262章 傷營第107章? 一身擔之第98章 敵乎友乎第124章 華陽城第324章 垂手執政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219章 夜襲第5章 夜行第94章 再入小城第163章 船離啓封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60章 餱糧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113章 計糧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291章 密書戰報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55章 段子幹第196章 張祿第103章 危機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81章 換防第122章 豕三第11章 離城第132章 晉見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338章 祭壇第320章 封賞第94章 再入小城第181章 囿守宴席第41章 備戰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6章 囿中第157章 交糧第104章 夜訪第324章 垂手執政第74章 將相和第239章 伯階外室第99章 義士曹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开封市| 萨嘎县| 水富县| 昌黎县| 安阳市| 合水县| 阿鲁科尔沁旗| 青川县| 疏附县| 姜堰市| 德格县| 呈贡县| 朝阳县| 庐江县| 威海市| 开封县| 谢通门县| 双城市| 宁远县| 舞阳县| 雷州市| 灌南县| 丹东市| 台南市| 桑日县| 从化市| 长海县| 马龙县| 五大连池市| 佳木斯市| 岢岚县| 鄂尔多斯市| 孝义市| 班戈县| 益阳市| 体育| 无棣县| 天峻县| 阆中市|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