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32章 逆襲之策

信陵君聽了晉鄙的顧慮,勸慰道:“好大喜功,此朝臣之通病也,魏亦不免。惟大夫持重而進,無機則守,勿他慮也。”晉鄙也只能稱是。

中軍離前軍不過五里,轉眼即至。前軍將的車乘原來一直在信陵君的左後方跟隨,到營邊了,加快車速追上,於車中行禮道:“容臣先入營整隊,再迎君上!”

信陵君看了看晉鄙,見晉鄙沒有表示,就道:“如卿所議。”

前軍將的車飛馳而去,隨行的隨從們也都飛快地跑起來。不久就聽到鼓聲,隨後營門大開,前軍將在一羣軍官和僚臣的簇擁下,再次出營,列隊兩邊。夏侯先生輕攬馬繮,車乘以輕快的步伐快速通過,身後張輒等人也迅速通過,一行人直驅營帳而去。

到帳門前,馬車停下,晉鄙並沒有下馬,而是對前軍將道:“將軍竟日爭戰勞頓,可回帳歇息。但遣一精細得力之人,引將軍巡營即可。”

前軍將高興地高聲應喏,然後稱願請諸先生入帳歇息。門客們哪裡肯歇,信陵君也主要是讓這些門客觀看各種細節,自己能懂什麼!只讓跟隨前來的武卒就地休息。由於接近前線,晉鄙讓前軍將另派一隊武卒以爲隨衛。

魏軍的防衛正面大約有十餘里,站在軍帳的瞭望哨上,正好可以望見全貌。左偏爲武卒,右偏爲民軍。本部武卒五千人,已在滎陽損失殆盡。後軍爲信陵君所居,遂以後軍與前軍合併。後軍將自然有情緒,只推自己有病,每天就在晉鄙的帳中高臥,一應事務都交給前軍將,自己一概不管,軍事會議也不參加。衆人彷彿也自覺理虧,都放過了他。信陵君爲全軍主將,實際兼任後軍將,但只有自己調集的民軍五千,武卒一千,加上樑尉公子帶來的二千多人,不過三千多武卒。當然,人數雖少,卻是全軍精銳。

前軍的武卒是原後軍武卒,現在頂到第一線,一線排開十個營。他的兩翼由中軍派出兩個營負責保衛。營寨的前方百步,是開闊的空地,任何可掩蔽的地形地物都被移除。開闊地的前端,是三道用來消耗敵軍的突前防線,每道防線相距五十步,就地挖土,壘起齊胸高的土牆。每個營的土牆之間有大約十步寬的空隙,方便自己人回撤下一道防線;如果敵軍要從這裡滲透,則要暴露在兩個營的交叉火力之下;相比之下,從牆上翻過去還要更安全些。第一道防線的前面有一條近一人深的壕溝,溝底有水,但不是很深,大約只及膝下。白天作戰時,部分壕溝和胸牆爲秦軍破壞,民軍正在連夜搶修。

右偏的民軍全都設營於武卒的後面。經過圃田城外的整頓,老弱盡去,留下的都是精壯,仍舊依鄉里編伍。雖然也設十營,但有些營明顯比別的營要長大許多。按晉鄙的安排,接戰時,民軍正面迎敵,武卒從兩翼突擊。民軍戰鬥力雖遜,但強在人數衆多,只要短時間不崩潰,支持到兩翼接敵,就可衝開敵陣。

前軍將指定那名在會議前作戰場介紹的家臣驅車爲前導,信陵君一行在後,從中間先向左行,到邊沿後再向右橫穿整個陣線。三乘時行時停,速度並不快,後面跟著的門客不需要太加快步伐就能跟上。那名家臣倒也健談,在實際戰場不同於沙盤,依然指點江山,把作戰經過介紹得清清楚楚。由於邊行邊介紹,有些細節是會前概述中沒有提到的。身後的門客有時也提出些問題,家臣也都能給予明確回答。晉鄙也來了興致,時不時補充兩句。信陵君十分讚賞,問道:“先生高名?”

那名家臣答道:“臣魏氏照,前軍將乃臣族兄。”

信陵君見是同宗,便改了稱呼,道:“卿諳于軍事,從學何人?”

魏照道:“不過塾師耳!少好武,乃加意焉。”

信陵君道:“今於府上充何職?”

魏照道:“不過廄下耳,甚不稱職。”魏照所說“廄下”,自然不是指廄人,而是司馬的謙稱。信陵君滿意道:“前軍將可謂得人也。”

戰線長不過十里,兩車雖邊走邊停,一個時辰也把整個陣地巡查完畢。信陵君登軾而望,今天天上沒有月亮,遠處一片黑暗,偶有點點火光,也不十分清晰,便對晉鄙道:“願往瞭望秦營,大夫其有意乎!”

這句話把晉鄙嚇得半死,急忙道:“切……切不可!”

信陵君道:“只得數人,潛行而去,潛行而歸,必無他異。”

晉鄙急了,道:“君上千金之軀,何立危牆。如以臣不堪,可即斬臣首,斷不敢令公子身犯險境!”

行列中郭先生道:“臣請代君探查,願君上聽大夫!”

信陵君只得作罷。目遂郭先生帶著幾名門客越過壕溝,藉著夜暗掩護前行,不久就消失在黑暗中。晉鄙這才放下心來,對信陵君道:“軍情已了,願君上歸城。”

信陵君知道,晉鄙想盡快讓自己離開這危險之地。他也不勉強。先回前軍,引了中營的武卒,同歸中軍。在中軍與晉鄙分手。出軍營後,信陵君道:“風清氣爽,盍與諸君行議!”坐在另一乘上的張輒和仲嶽也下了車,御手夏侯先生等也下車牽馬而行。張輒讓隨行的二十名武卒以十人突前五十步爲前導,十人拖後五十步爲後衛,把門客們夾在中間。門客的行列中,兩乘馬車夾在信陵君兩側,成爲一個臨時的議事廳,張輒和仲嶽先生在內,其他先生在外。

信陵君依次將各位門客請到裡面,詢問他們對戰事的看法,或一二人,或三五人,因人而異。與張輒等略議片刻後,再請相關的先生進來商議一些具體的事宜。漸漸地,華陽城在望。前導的武卒叫開城門,一行人進入。經過一番儀式感極強的相辭禮後,待各人入室歇息時,已經能聽到雞叫了。

晉鄙大夫不等日出,就擂鼓整軍。鼓聲在各營漸次傳開,尤其是城上的大鼓擂響,聲音震天。點軍已畢,分撥已定,張輒出城到車行,請唐叔等往前軍運糧。仍然是呂不韋出來開門,問及呂氏兄弟和呂伯階的情況,呂不韋道還未見歸。張輒越發心驚。見了唐叔,先說請唐叔派人運糧的事,後提及呂氏三人兩日未歸。唐叔應喏,派唐氏往鄉下探尋。出車運糧的事自然也應承下來。各車行徵來的牛車,就近的都回了家,路遠的不敢走,就依著車行食宿。西門外的呂氏車行,由於相對遠離戰場,還顯出一副寧靜的樣子。東門外的陳氏車行車乘已被華陽尉徵用,車行已經成爲後軍右偏裨所在,車行門口有高高的旗鼓車。南北兩門的巴氏和白氏車行也都沒有車,但還沒有被徵作軍用。

待張輒回到城中,郭先生正好剛剛回來。

來不及說其他事,張輒就在衆先生身後坐下,聽郭先生講述夜間偵探所得:“……臣等細數火堆,秦軍乃萬人;候至天色漸明,擊鼓聚軍,未見有他軍至。今日之戰,不過此萬人耳!”

張輒道:“既秦人只萬人,盍往擊之!”

信陵君道:“先生何策?”

張輒道:“秦人與前軍戰,必盡全力。吾以後軍潛出其左右而襲之,或將破之!”

信陵君沉默片刻道:“請司莽來議!”

不時司莽趕到,聽了張輒的建議,道:“先生之策,可謂奇也。奇正相倚,似合用兵之道。然後軍兵不過三千,且罷極之餘,難以爲用。秦人攻後,必分前後,前軍嘗我,後軍接應,雖只萬人,猶爲不可勝之勢。且經昨日之戰,今者秦人必有他變。且觀其變,告之大夫,然後應之方妥。”

信陵君道:“卿言是也。正欲籍卿眼以正其道。其道可行,乃可言於大夫;不可,則當別議。”

司莽道:“兵法,先爲不可勝,可待敵之可勝。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動於九天之上。大夫之略,藏於九地之下;先生之策,動於九天之上。正相當也。惟其發也,其節短,其勢險。要在得機得勢,必得洞其機,查其勢,而後可。”想了想,對信陵君道:“臣願出城,觀其動靜之態,及虛實之道,以爲一愚之見。”

信陵君大驚道:“不可,戰事將起,正賴卿運籌,奈何棄孤而去。哨探之事,可託之於他人。”

司莽道:“不然。進退之機,虛實之變,成敗之道,必睹之以目,志之以心,方能得其要也。豈假他者所可爲也。”

這時,靳先生道:“臣無能,願往,圖兩下形勢之要,以爲司用!”

信陵君道:“靳先生深諳山川形勢之道,排兵佈陣之法,此去必有所得。”

司莽知道,自己今天是不可能出去了。他只得叮嚀靳先生道:“必志兩翼道路遠近,林木溝渠,兩軍陣勢。然後得之。”

靳先生道:“願司勿憂。或有其缺,不敢辭勞!”

第74章 將相和第372章 巴姊第14章 定計第238章 議兵第131章 麻太公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62章 兵符第282章 疑雲第352章 小四之心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336章 管邑之祭第202章 倉城第73章 樽俎折衝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97章 月下清談第79章 掌兵第144章 訪老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1章 鄭安平第322章 管邑之策第229章 初戰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340章 三牲第135章 打探第361章 車行與驛站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21章 籌謀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233章 次日再戰第182章 爭武卒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86章 尉府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340章 三牲第269章 再訪須賈第137章 軍市第147章 尉氏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52章 私議第31章 陷城(二)第208章 芒氏二子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130章 烤肉第11章 離城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26章 謀定第221章 除警第77章 聚兵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345章 除夕第34章 又見屍身第86章 尉府第166章 變起肘腋第195章 覆命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36章 定奪第263章 密議第33章 出城第49章 庭議第339章 再見虎仲第95章 郭子仲謹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193章 將相和第36章 定奪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50章 防民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337章 祭禮之問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43章 等待第9章 有刺客第342章 三牲入城第177章 點軍第23章 大梁門衛第214章 劍道縱橫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94章 再入小城第300章 樑西驛卒第195章 覆命第113章 計糧第136章 宴前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240章 蓋聶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15章 升帳第56章 計謀第130章 烤肉第36章 定奪
第74章 將相和第372章 巴姊第14章 定計第238章 議兵第131章 麻太公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62章 兵符第282章 疑雲第352章 小四之心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336章 管邑之祭第202章 倉城第73章 樽俎折衝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97章 月下清談第79章 掌兵第144章 訪老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1章 鄭安平第322章 管邑之策第229章 初戰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340章 三牲第135章 打探第361章 車行與驛站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21章 籌謀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233章 次日再戰第182章 爭武卒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86章 尉府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340章 三牲第269章 再訪須賈第137章 軍市第147章 尉氏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52章 私議第31章 陷城(二)第208章 芒氏二子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130章 烤肉第11章 離城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26章 謀定第221章 除警第77章 聚兵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345章 除夕第34章 又見屍身第86章 尉府第166章 變起肘腋第195章 覆命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36章 定奪第263章 密議第33章 出城第49章 庭議第339章 再見虎仲第95章 郭子仲謹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193章 將相和第36章 定奪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50章 防民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337章 祭禮之問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43章 等待第9章 有刺客第342章 三牲入城第177章 點軍第23章 大梁門衛第214章 劍道縱橫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94章 再入小城第300章 樑西驛卒第195章 覆命第113章 計糧第136章 宴前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240章 蓋聶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15章 升帳第56章 計謀第130章 烤肉第36章 定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饶县| 成都市| 新昌县| 会宁县| 彝良县| 高淳县| 阳西县| 南皮县| 兴化市| 获嘉县| 瑞丽市| 阜康市| 海伦市| 枞阳县| 新余市| 绥棱县| 临安市| 凌海市| 瑞安市| 铜陵市| 洪泽县| 莱芜市| 灵川县| 莆田市| 罗田县| 湖南省| 雷州市| 大冶市| 盖州市| 沂源县| 旌德县| 杂多县| 新乐市| 定陶县| 日照市| 天津市| 景东| 鹿泉市| 安多县| 安乡县|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