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代表什麼?竹笛公子被康茵弄懵了。護密王還躬身對著他,等他的答覆呢。憑著竹笛公子一貫對康茵的認知,於是尷尬地笑笑:“護密王,不好意思,雖說我不是康茵的家人,但對她還是比較瞭解的。康茵恐怕沒做好嫁人的準備,此事還得從長計議。”
護密王臉上溫和的笑漸漸收斂,並向康茵看去。康茵回過頭來瞪視著竹笛公子,聲音冷冷如刀鋒:“竹笛公子,你算是我什麼人?你有什麼權力決定我嫁誰不嫁誰?莫非你即使不要我,也要圈住我一輩子,不讓我跟別人結婚?”
這算是什麼話?竹笛公子被打擊得頭腦發懵。他不解地求證地盯著康茵:“康茵,你是什麼意思?我是沒有權力決定你嫁誰,可是我給你介紹過許多人都被你推了,所以我以爲你不想嫁。你明明知道我並非要將圈在身邊一輩子,你這麼說,莫非是想嫁護密王?”
康茵頭一昂,負氣地說:“我就是想嫁他怎麼樣?他比你強多了,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又有求必應,哪象你,一扔下我就是一年半載。”
竹笛公子轉頭打量護密王羅真檀,著孔雀羅暗紋圓領襴衫的護密王高大威猛,一頭烏黑的微卷及頸短髮。這中原唐服減輕了滿臉絡腮鬍子的他的粗獷,平添了一分儒雅。五官深邃耐看,的確是個不錯的人選。聽說他的妻子前幾年因病過逝,康茵配他也不算委屈了康茵。
竹笛公子脣角微微揚起,眸中有了笑意,肌肉一鬆,長長地呼口氣。他站了起來,對著護密王也是一揖:“護密王,恭喜你,康茵願意嫁你,我必託人向她父母帶去消息,她父母一定會很高興。準備什麼時候辦婚禮?要不要把她父母接來?”
看著他一副終於擺脫了自己的喜悅面容,康茵氣不打一處來,啪地拍響幾案咬牙喝道:“石-景-安!我康茵哪點不好?你就這麼想擺脫我?”
竹笛公子心
中又是一緊,怕康茵反悔,又非他不嫁,他急忙奉上茶盞陪笑:“康茵你別這麼說,咱們一起長大,我一直當你是妹妹,豈有想擺脫你的意思?你就是婚後,我也會經常來看你。”
康茵冷哼一聲,頭扭到一邊不理。
護密王哈哈笑著接過茶盞放於一邊,請竹笛公子入座:“竹笛公子,康茵就是這樣的脾氣,你別放在心上。以前剛見時,我雖覺得她可愛,也沒往婚姻上想,還遂了她的願將她送入皇宮。可這一年多的時間相處後,竟覺得她率真,感情熱烈奔放,於是漸漸愛上了她。但她一直對於你念念不忘,令我好生難過。也是最近我才終於求得她點頭,願意嫁我。”他自己也落座,喝了一口熱茶。
護密王這樣說著,表示他對康茵對竹笛公子的癡戀毫不介懷,因爲他知道竹笛公子心心念唸的另有其人,否則康茵也不會追竹笛公子這麼多年而不可得了。
康茵面上有些紅紅的,她貌美如花,這是不消說的。雖然已經同意嫁給護密王,可是一想到自己如此風姿,竟然追了竹笛公子許多年都沒能成功,自尊心還是很受傷,所以對竹笛公子總是耿耿於懷。
竹笛公子得知康茵真心願嫁護密王,而護密王對於自己也不介懷,這開心是從內而外散發的,從此便了了一件心事。他到長安來本就是考慮著怎樣給康茵一個完滿的結果,這許多年來,這件事他都沒有滿意答案,如今竟意外的真有了滿意結果,是護密王解決了他的難題,竹笛公子對護密王是由衷的感激,同時也真心希望他們幸福快樂,婚姻美滿。他也不管康茵對他的耿耿於懷,笑得容光煥發,與護密王商談他們結婚事宜。
護密王告訴竹笛公子,他打算近期春節過後,帶康茵回西域舉行婚禮,還要親自去康國徵求康茵父母的意願,這當然最好。對於康茵,竹笛公子放心了,可以撒手了,對她說話表情也柔軟了許
多。
此後,竹笛公子在長安住了一段時間,他原想找機會殺了高仙芝。可一想,這動靜太大,會壞了他的事,於是忍下。再想幹脆殺了玄宗,奪得李家天下。不過又一想,玄宗一滅,天下羣雄便會將焦點集中於他,依然難搞定。看起來,安祿山與楊國忠正鬥得白熱化,不如等他們兩敗俱傷再奪天下。
這此反反覆覆地改主意,竹笛公子便在長安多耽了幾個月,一直到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到來。
安祿山積極爲謀反做準備,他讓副將何千年入奏,請用蕃將三十二人代替漢將,如此明顯的反意,唐玄宗居然答允,命中書發日敕,給告身。
竹笛公子依然在長安,得知消息後他冷笑,玄宗這是將中結大唐的節奏,唐之國力資源落在李家手裡真是浪費。也罷,他樂得旁觀,等他們消耗得差不多了,讓他石景安來得漁翁之利吧。竹笛公子認爲,如果以大唐的資源與國力,能落在他手上的話,他一定治理得比李家強,那時將不僅是唐之臣民百姓的福氣,也將是所有屬國的福氣。他堅信他的追求是正義的。
韋見素明顯看出安祿山的反常,他對楊國忠說:“安祿山早就有反心,現在又讓朝庭用蕃將代替漢將,反意更加明顯。明天我要進諫皇上,如果皇上不聽,請你繼續進諫。”
楊國忠答允。第二天,楊國忠與韋見素入宮見玄宗,不等兩人開口玄宗便放下茶盞道:“你們是懷疑安祿山有反心嗎?”
韋見素與楊國忠相視一眼,韋見素看樣子明知玄宗心中早就有主見,依然堅決進諫,陳述安祿山反意如此明顯,更不能用蕃將代漢將了,否則天下不可收拾。
玄宗對安祿山極爲信任,聽韋見素如此說非常不高興,將韋見素狠狠批評一頓。楊國忠知道多說無益,便不敢開口。就這樣,玄宗答應了安祿山的要求,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漢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