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船是雙桅的,一個大大的前帆掌握主要的方向,後面一個角帆起轉彎平衡的作用,那個時候的翻船都是依靠風力和人力劃動爲前進的動力的,儘管趙飛花帶領的人只有不到一百個,所用的船工卻每艘船需要至少五十人,爲了讓海船平穩,船隻都是底寬甲板窄的那種,跟鄭和的甲板寬底尖的船隻不同,造型的不同,決定了兩個不同的海船在大海里航行的速度不一樣,相比之下,還是鄭和的海船速度快,更加適合遠洋航行。
楚風召集船工打造的海船由於經驗的原因,還不能打造出第一流的海船,他們當然不會想到,四百年之後,中國的造船事業會居於世界最先進的地位,鄭和的遠洋輪船走到南美洲和好望角一帶,實現了首次世界環球航行的歷史。
當然,趙飛花等人大肆打造海船還是推動了中國航海業的發展,對中國的航海業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任何事物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正因爲造船有利可圖,纔會推動這個事業的發展,相對於當時的水平看,楚風打造的海船還是比較先進的,商業利益驅動了生產力的發現,只不過,當時人人注重的都是自己一方的利益,還看不到給社會整體帶來的長遠效益。
趙飛花帶來的都是北方人,包括她自己在內,平時很少見到船隻,一下子就出海,四處水茫茫看不到陸地會不適應的,在出海前的一個月之內,趙飛花天天帶著衆人出海,並且請教一位老船工,從劃船掌舵到掛帆落帆擺放角帆的角度對船隻的影響都提前熟悉了一下,要做到種種技巧,需要長久的時間,各人都是軍事專家,對航海還是比較好奇,技術上不能掌握全部。
戴書詩剛開始就出現暈船的情況,暈的她七葷八素,趴在甲板上狂吐不止,讓人很是擔心,沈飛雄屢次勸她下船,戴書詩就是不從,仍然閉著眼睛躺在甲板上,沈飛雄只好把她抱在懷裡,不但戴書詩的樣子很不雅觀,一個人呆在甲板上更是危險,十幾天之後,戴書詩暈船的情況纔得到緩解,而此時的她體重已經銳減十多斤,簡直骨瘦如柴了,其他的人只有幾個人依舊改變不了暈船的反應,已經打起了退堂鼓,相比起來,戴書詩這個女孩子還是比較堅強的一位,不管怎麼暈船,就是不下船,堅持下去就是勝利,她漸漸適應了船上顛簸起伏不停的狀態。
雷州靠近熱帶海洋氣候,即使是內陸的冬天,這裡的氣候也不算是太冷,這裡的人也從還沒見到結冰下雪的情景。
西夏的武士跟船工說起北方的冰天雪地,船工說的是大海里的種種傳說,還有長著人頭魚身的一種海神守護者的傳說,讓人聽得如癡如醉,其實,那些船工所說的就是現在的美人魚,此外海里還有夜叉等鬼怪,夜叉也就是現在的大烏賊,爪子非常長,那個時候,人對自然還是比較敬畏的看到自己沒見過的東西都是敬畏恐懼遠離的,用種種的傳說來說明對未知的恐懼,恐
怕招來災禍,不像是現在的人,唯恐天下不亂的樣子,不管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務都要去經歷一下嘗試一下。
據史書記載,自宋代以後,中國大陸的海上貿易得到了更加廣泛的發展,尋找原因是由於西北地區軍閥割據,管理混亂造成的,更深層次的是各地政府對貿易稅收政策的加大,導致了海上貿易的繁榮,趙飛花出海跟南洋的人貿易,也是順應時勢,做了當時的先驅,不過,她卻是爲了避開李繼遷和骨裡裴羅的劫掠才南下走海路的,她的手裡沒有了軍隊,不能更好保護自己的商隊,被劫掠一次,損失是巨大的,楚家的人這幾年在各地遊歷貿易,說起過南洋的富裕,有很多中國不知道的寶貝掌握在南洋的土著人手裡面,趙飛花對商業消息十分敏感,既然是南洋那邊屬於貿易的盲區,自己去開發這片區域的商業應該會得到最大的利潤。
此時歲月正是公元1001年的春天,今年距離李繼遷之死還有三年,南海是一片祥和的平靜,凡是南海的大風暴都是在秋季從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一代來的,這個時節南北地球轉換,氣流變化最是厲害,纔有了颶風和暴風雨的襲擊。
選擇了一個黃道吉日,祭祀過海神之後,一十二條大海船正式開拔,海岸上歡送的人羣多達萬餘人,在雷州,這麼多的海船一次性出海,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盛事,不但十二條海船上使用的水手六百人都是雷州半島上的居民,趙飛花還在當地臨時征討了三百人的護船士兵,還有當地一些冒險的商家,十二條大海船加起來的總人數超過一千人,每一條船上裝載了五十噸的貨物和兩個月的給養,重量是滿載。
趙飛花坐在中間的大船上,船頭上畫著一個龍的影像,意思是領頭的元帥座船,剩下的海船每一艘都有一個標誌,分別是十二生肖,這樣,在稱呼上就可以用兔船,馬船或狗船來稱呼,廢棄了一號船二號船的稱呼,這個稱呼還是屬於舊制,就是沿用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在這個事情上,趙飛花等人沒有創舉,還達不到隨機應變活學活用的程度,當然了這也是當時文明發展的侷限性,雖然她創造了一些奇蹟出來,骨子裡的思想還是沿用中國古老的思想體系,沒有完全打破舊文化的束縛,這是從現在的眼光看待趙飛花當時的言行來說的,在當時來說,趙飛花的海船上進入了女性,已經屬於破例了,當時,女性被認爲屬陰,不許上船出海,認爲女人上船會招來陰魂勾魄,對船上的人不利,不過,趙飛花沒有迷信這個,堅持上船,她帶來的二十幾位女性都集中在龍船上面。
每一艘船的間距相隔在一里之外,防止船與船相撞,由於是帆船遠航,船行的航道是弧形的,不明白帆船的人可能會不明白,帆船的動力來自於船帆,當正面是風的時候,船會直行,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不可能有直面的風,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風分成八個方向,那就是至
少是八個方向的風,因此,凡是帆船出海,都是用一個弧形來航行的,用指南針取直,找準航向,纔不至於在茫茫大海中迷路。
趙飛花看到船長每天在一個宣紙訂成的本子上寫寫畫畫,心裡感到奇怪,問過之後才知道,船長使用的是海航日記,就是每天把見到的天氣海水變化和船上人的情緒記錄下來,作爲日後的經驗,不過,船長不識字,他做的都是一些記號,這些記號只有船長自己才能看得懂,假如船長死了,那麼,他做的這些日記沒人能夠領悟,而且,就是船長親手記錄的,恐怕時間長了,他也會在某些細節上弄不清楚。
趙飛花把天書一樣的日記拿在手裡,船長唯唯諾諾地解釋了半天,趙飛花才勉強知道他記錄的是什麼意思,不屑地把日記扔給船長,趙飛花要自己做航海日記,她既然要做,就做得比船長還要詳細,一聲令下,十二艘海船都派出一個識字的人來書寫航海日記,每天不但要從太陽寫到月亮,還有船行的航速,四周的景物,不時測量到的海水深度以及海水的溫度,這些都需要經過專業的培訓之後才能記錄。
應該說,趙飛花對中國的最大貢獻就是這些航海日記,商業只是促進了她一個人或幾個人幾百個人的富裕,航海日記卻是最真實最忠誠的記錄,這些記錄珍貴無比,可惜,當時沒有人認識到,就是趙飛花的一個偶然發現,才使得這些航海記錄完整化系統化制度化書面化,這才能讓人看得懂,看得明白。
三天之後,看到了現在的臺灣島,駕駛船隻的水手大部分都來過這裡,知道這是屬於大宋的地界,趙飛花等人沒有想到,在大宋的海外還有這麼一大片孤懸海外的荒島,其實,那個時候已經有人在海島上面居住了,這些人都是窮苦人,生活條件十分簡陋,還處於半野人半開明的人的境地。
海船從臺灣島的西面擦肩而過,航向由正南改爲西南方,那邊是第一個目的地,就是現在泰國的暹羅灣,那是屬於南洋的第一個站點,海船需要在那裡補充淡水和食物,跟當地人交換貨物,修理船隻,之後繼續沿著印度洋向西航行,那裡還有婆羅洲(文萊)和阿瓦州(緬甸),再向西就是佛教的發源地印特迦國(印度),這也是趙飛花此行的目的,她沒想著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這一次只要到達印特迦國就好。
果然,過了臺灣島,海洋上面的海浪更大,搖得船隻像一片樹葉一樣,戴書詩暈船的毛病又犯了,每天吃不下去飯,每一個人都很擔心,如此下去,終有一天她會死在大海上。
船上的水手只有在風力對航向不利的時候纔會用船槳劃動大船,每當這個時候,風浪由於是頂著船頭,顛簸得還能小一些,但是這樣的時候並不多,畢竟,船行的速度快慢是次要的,船長需要看準航線,水手劃船需要付出的體力太大,不能持久。戴書詩每天還是飽受暈船折磨的時間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