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

“交趾本爲華夏故地,先秦之時,列身百越,漢收嶺南,設交趾郡……”

使者抑揚頓挫,讀著朱元璋的聖旨,開宗明義,就說交趾屬於華夏之地,算是站穩了腳跟,牢牢佔據大義名分。

隨後使者又道:“安史以後,中原衰微,雄傑並起,野心之輩,紛紛擾擾,數百年間,不絕如縷。以致社稷變爲丘墟,百姓飽受塗炭之苦。豈獨華夏之民哉?”

“丁朝,黎朝,陳朝……盡皆僞主叛中原而自立,蔑視華夏,不歸正統,殘虐黎民,罪行累累……”

這一段旨意,更加是殺氣騰騰,透著千般故事。

安南離開中原時間並不長,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彼時要是有本事收回來,也就和許多邊疆地區一樣,失而復得,無甚緊要。

可偏偏五代之後的趙宋,連燕雲都拿不回來,就更不要說遙遠的安南了。

所以旨意才說,自安史之亂以後,中原百姓,飽受塗炭之苦,安南的百姓,也是一樣的。我們都是因爲這一場禍事,綿延幾百年,飽受摧殘,還沒有恢復過來。

這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安南百姓的關係。

咱們不是兩家人,而是分開的兩兄弟。

這又是進一步拉進雙方的關係,順著炎黃子孫,華夏苗裔往下說。

僅僅憑著這個開頭,就看出撰寫旨意之人的高明,訴諸情理,收攏人心,慎終追遠,尋找根據。

字裡行間,都透著萬般考慮。

不用說,這道旨意,正是張希孟起草的。

接下來的筆鋒就直指安南的幾個朝代,丁朝、黎朝、陳朝,全都是竊據一方的僞朝,與割據藩鎮無異。

而且虐待百姓,罄竹難書。

隨後張希孟筆鋒一轉,“安南百姓,本爲華夏苗裔,與中原血脈相連,實爲一家。人人有土,戶戶得田。唯有如此,才能民生安然,百姓樂業。既爲華夏之民,又是理所當然之舉。中原上國,大明君父,理當全力以赴,支持義舉,安我骨肉。至於日後如何,則靜待民心向背……欽此!”

最後這一段,寫得也頗有意思。

等於是承認了安南爲華夏苗裔,骨肉相連的一家人……身爲大明天子,自然要支持百姓義舉。

但是到底是不是要吞併安南,這就有學問了,我們只是幫忙的,最後如何,還要看人心向背。

這篇旨意妙就妙在,該說的都說了,而且還非常直白,誰也不會誤會。

至於退路,也留足了,反正怎麼解讀都行。

張希孟很久沒幹這事了,現在寫起來,竟然也可圈可點,寶刀不老。

消息傳來,百姓無不歡欣鼓舞,這下子可徹底放心了,上國是垂憐我們的,大明君父願意幫我們。

均分田畝,是理所當然的義舉。

上國仁義!

大明聖明!

“吾皇萬歲,萬萬歲!”

百姓的呼聲此起彼伏,簡直比過年還熱鬧,大傢伙歡聲笑語,滿臉都是喜悅。

至於一切的始作俑者張東,他也是倍感激動,心裡頭暖烘烘的。說實話坐船來的時候,他想的就是求財,要是能拿到一塊地方,也是爲了可持續竭澤而漁。

但是當他真正看到成千上萬的百姓,因爲拿到了土地,而歡喜鼓舞的時候。他突然明白了,明白了自己的老爹。

張子明立了大功,分到了土地,卻沒有想著往上爬,或者再幹點什麼驚心動魄的大事業。

他想的就是守著田畝,老實耕種,生生世世傳承下去。

他對後代的要求,也僅僅是讀書考試,日後爲官,光宗耀祖……千百年來,農耕民族最大的期盼,就是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

僅此而已。

有了土地之後,就給衙門做事,當個穩妥的官吏……哪怕到了後世,在農耕氛圍深重的省分,你當個億萬資產的大老闆,未必得到丈母孃的歡心,但你要是某地的公職,保證刮目相看。

千百年的傳承如此,無關對錯。

安南的情況也大致如此,畢竟接受中原千年統治,雖然自立之後,幾個王朝,都和中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包括陳朝開國君主,據說向上追溯,祖上也是漢人。

雙方聯繫緊密,不是一下子能割捨的……當然了,就算再親密的關係,也架不住日削月割,長長久久,千百年下來,骨肉也就不是骨肉,血脈文脈,也都不管用了。

但是在大明立國的當下,還是有那麼一絲絲機會的。

“你就是張東吧!”來人笑呵呵道:“陛下的旨意你都聽到了。安南列入華夏疆土,你們要想建國,只怕是不行了。”

張東連忙道:“陛下英明,這是理所當然的,我沒有什麼說的。”

對方搖頭,“沒有什麼說的可不行……你還要協助均田才行,畢竟你現在在安南頗有名望!”

張東怔了怔,爲難道:“草民,草民願意,只是,只是我現在以什麼身份,只怕不方便……”

對面之人哈哈大笑,“什麼身份,你看看這個就行了。”

說著,他把一封書信遞給了張東。

張東接在手裡,展開之後,看了又看,面色漸漸驚駭起來。

“這,這真是,真是太師寫的?”

對面的年輕人呵呵一笑,“怎麼?你還不信!也不知道你什麼福氣,太師竟然認了你這個侄子!你說說,你怎麼不說是太師的兒子啊?”

張東嘿嘿一笑,“我可不是想說來的,就怕我爹知道了打我屁股!”

對面的年輕人也忍不住笑了起來,竟然伸出手,跟張東握在了一起。

“我叫胡儼,算是太師執導過的學生,奈何他老人家沒有正式收下我,不如你運氣好,我這次過來,就是想了解一下安南的均田情況,少不得要麻煩張兄,辛苦你了!”

張東怔了怔,他還不知道胡儼是誰,這時候張玉突然道:“我好想看過大人的文章……您,您是駙馬吧?”

這一句話,可把張東嚇壞了,他連忙抽手,開玩笑……他怎麼敢和駙馬爺相提並論啊!

哪知道胡儼的手勁十足,竟然掙脫不了。

“張兄,你都是太師侄子了,你不會不知道這個身份有多尊貴吧?再說了,咱們和衷共濟,要一起聯手,才能把事情辦好!”

張東終歸於無言以對,只能點頭答應。

派胡儼過來,也是深思熟慮的。

像錢唐那個級別的,過來了就必須大刀闊斧,沒什麼好說的。

胡儼年輕,雖然和公主訂婚,但卻沒有成親,地位不算太高。但是他作爲一個學者,十分踏實肯幹,懂得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屬於張希孟也比較賞識的年輕人。

讓他過來,也是理所當然。

雙方互相通氣之後,胡儼立刻意識到了問題,安南這個國家,老百姓確實太苦了……按理說這裡水熱條件極好,產出也算不少,老百姓應該能過得很好。

但是對不起,自從安南自立以來,就總是處於戰亂之中。

自己打,和外人打,元朝三次進攻,安南勉強抵抗,付出了巨大代價,總算保住了國家,但是安南卻沒有休養生息,與民休息。

反而繼續向南,對占城發動攻勢,北邊捱了揍,跑南邊找補。

這個思路也是絕了。

國家時刻處於戰亂之中,老百姓一刻不得安生。

安南還推行世兵,這麼大的國家,一次動員出十二萬人,簡直讓人咋舌。

胡儼瞭解情況之後,立刻制定了相應的方略,支持均田,但同時要降低稅賦,把田賦定在百分之十,除此之外,再也沒有額外的稅收。

這條命令下去,安南就不是沸騰了,而是直接炸鍋了,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最先完成均田的清化百姓,唱著歌,跳著舞,把稅糧送到了張東的軍營中。

這個舉動,簡直把人都看傻了,還有樂顛顛去交稅的,這是什麼樂事嗎?

還真就是樂事,過去一半的收成要交上去,除此之外,還要供養地方豪強地主,層層疊疊,老百姓連三成收成都保不住,哪裡來的熱情。

現在可不一樣了,自己能留下了九成,這個賬誰都能算得清楚。

他們如此興奮,完完全全,感染了周圍所有的人。

還沒等明軍過來,各地就有軍戶牽頭,組成民兵,丈量土地,只等明軍過來,就可以大功告成。

шшш? TTKΛN? ¢ ○

因爲胡儼還頒佈了一條命令,均田之後,得到土地,就廢除所謂的世兵……所有百姓,全都一樣。

就算是世兵子弟,也能入學,參加考試,成爲官吏。

在大明,能進入軍中,那是一步登天。可是在安南,作爲世兵,卻是悽慘無比,被人鄙視的行業,屬於賊配軍。大宋正統在安南了。

有了這一條命令,數量衆多世兵子弟,完完全全,站在了大明這一邊,短短時間之內,就有三分之一的安南土地,落實了均田。

而安南的貴胄,也是惶恐驚駭到了極點……他們聚集在升龍府,聚攏了超過十萬兵馬,準備決一死戰!

對面的明軍也做好了準備,張東麾下三百多人,王弼調集了八千五百人,雙方加起來,還不到一萬人。

可是在他們的身後,有足足二十萬民夫,這二十萬人後面,還有百萬百姓,聲勢浩大,支持此次行動!

“我以爲此戰,我們必勝!”胡儼握緊了拳頭!

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六百一十一章 會說話的藍玉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三百二十六章 掄語來嘍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六百九十三章 請張相爲學生複姓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九百零五章 神州皆聖賢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應,可以休矣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七百五十五章 朱標戰李相第三百零八章 怎麼當吳王第三十章 淮西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根本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四百四十四章 六位國公第二百四十一章 敗得真慘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八百八十六章 公平無止境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統劉福通第四百九十一章 親事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負少年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四百四十五章 諸將才幹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八百零一章 北平,天下第一第六百四十一章 勳貴出路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義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十八章 不屈第二百八十九章 軍心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三百五十一章 俘虜樓船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奪一城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九百零四章 聖人出第四百三十五章 姚廣孝的新官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來,不許跪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六百九十七章 我太笨了第一百九十九章 格局打開了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五十七章 聲威大振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三百九十五章 籌備登基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衛司惹禍了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三百五十章 詐降的人選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六百章 廢了鹽運使司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
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六百一十一章 會說話的藍玉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三百二十六章 掄語來嘍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六百九十三章 請張相爲學生複姓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九百零五章 神州皆聖賢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應,可以休矣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七百五十五章 朱標戰李相第三百零八章 怎麼當吳王第三十章 淮西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根本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四百四十四章 六位國公第二百四十一章 敗得真慘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八百八十六章 公平無止境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統劉福通第四百九十一章 親事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負少年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四百四十五章 諸將才幹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八百零一章 北平,天下第一第六百四十一章 勳貴出路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義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十八章 不屈第二百八十九章 軍心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三百五十一章 俘虜樓船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奪一城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九百零四章 聖人出第四百三十五章 姚廣孝的新官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來,不許跪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六百九十七章 我太笨了第一百九十九章 格局打開了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五十七章 聲威大振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三百九十五章 籌備登基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衛司惹禍了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三百五十章 詐降的人選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六百章 廢了鹽運使司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州市| 大荔县| 石渠县| 新丰县| 梁山县| 德清县| 格尔木市| 新宁县| 句容市| 玉田县| 澄江县| 惠水县| 临武县| 竹溪县| 宝坻区| 蕲春县| 吉林市| 玉山县| 咸宁市| 阿巴嘎旗| 农安县| 信阳市| 奈曼旗| 慈溪市| 庆安县| 静安区| 永嘉县| 双牌县| 梁河县| 湛江市| 镇平县| 涡阳县| 那曲县| 如皋市| 砀山县| 赣榆县| 邵阳县| 黄石市| 夏津县| 乌兰浩特市| 江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