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

張希孟覺得自己被針對了。

“主公,這,這罰俸祿不妥吧?現在百官俸祿也不高,民生艱難??!”

朱元璋呵呵道:“民生艱難,官員更應該做表率……此事就這麼定了,察罕授首,元軍大敗,千頭萬緒,先生還要辛苦辛苦??!”

老朱說完,乾脆打馬返回御帳,在轉身的剎那,老朱一臉壞笑??偹隳芄饷髡蟠呋榱?,當朝少師,右丞相,年滿二十還不成婚,估計最少能扣八成俸祿,你敢不結婚,咱就敢讓你連陽春麪都吃不上。

就這麼幹了!

老朱彷彿是打了個大勝仗,就連陣斬察罕,都沒有這個快樂。

高興得朱元璋都哼起了小曲,開心飛起……

只是張希孟卻想到了另一件事,一件讓他困惑了很久的大事。

當然了,跟結婚沒什麼關係。

他在琢磨著,爲什麼中原大地,沒有走上工業化的道路,到底是什麼在制約著?

高高在上的皇帝,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小農經濟,歧視商賈,保守內斂,不思進取,懼怕海洋……甚至說乾脆就是人不行!

各種奇談怪論,教材上的言之鑿鑿,張希孟也知道不少。

但是說實話,都很難讓人完全信服。

如今面對著中原凋敝,赤地千里。

張希孟和朱元璋的解題方法,似乎能說明一些情況了。

什麼結婚啊,什麼俸祿啊,那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如果不把眼前的難題解了,他醞釀許久的工業發展計劃,估計就要讓老朱弄得胎死腹中了。

因此張希孟立即派人,把劉伯溫和宋濂叫來,這倆人原本都在濟寧處理軍需輜重事宜,聽到了張希孟的命令,急匆匆趕來。

“兩位先生,主公和我談到了恢復中原的設想……我提到了剿匪,消除兵禍,治理水患,均分田畝等等事宜。但是在主公看來,眼下的當務之急是生孩子,你們看看,這事情該怎麼解決?”

劉伯溫和宋濂互相看了看,幾乎沒有遲疑,一起點頭,“張相啊,這一次可是你錯了。上位的想法是對的?!?

宋濂也道:“當初勾踐臥薪嚐膽,積蓄力量,滅吳復仇,最緊要的一項,便是十年生息,十年教訓。培養出一代年輕人,有了充足的兵丁,才能反攻吳國,一雪前恥??!”

張希孟低垂著眼皮,突然道:“兩位先生,一定要多生孩子才行嗎?”

“那,那不多生孩子?哪來的農夫,哪來的兵丁?。俊眲⒉疁夭唤獾馈?

張希孟深吸口氣,緩緩道:“那能不能發明新的機器,讓耕田效率更高?原本一個人能耕三十畝,現在能耕三百畝。還有織布,一個人能織出十個人,一百個人的布匹,那多出來的人,不就能充作兵丁,加入軍中,報仇雪恥了嗎?”

宋濂和劉伯溫繃著臉不說話……這要是別人說,他們保證能翻臉……讓一個人耕十倍的田?你想把人累死怎麼滴?

你的心也太黑了!

不過這話是張希孟講的,這倆人就不能貿然反駁了,還要仔細思量。

劉伯溫博學多識,倒是沉吟道:“我倒是聽說,在宋朝的時候,江南已經有一次織幾十根絲線的織機,光是零件就有一千八百多個,十分雄偉壯觀……甚至還有精巧的工匠,藉助水流,推動織機。倒是能用一人頂得上十人百人?!?

他剛說完,宋濂就擺手了,“伯溫兄,這東西我也聽書過,但是紡出來的線,粗細不一,根本沒有人要,也就是能工巧匠比拼心智罷了。尋常人家,尤其是富裕大戶,還要用普通的織機。”

張希孟聽到這裡,也來了興趣,忍不住道:“宋學士,你說說看,一次能紡出幾十根線,用的人工少了,價錢自然低了,難道普通百姓也不願意要嗎?”

宋濂突然呵呵笑道:“張相,你怎麼也糊塗了,人工少了,怎麼價錢就低了?織布還要絲綢,棉花,原料可不便宜??!”

劉伯溫也笑道:“張相,你忘了,咱們在江南均田,還特意對桑麻田課稅,怕的就是多種桑麻,減少了糧食。若是按照張相所想,必須要人工少了,原料價錢不變,產出的絲綢布匹才能便宜,不然的話,價錢還是那樣!”

張希孟閉目思忖……漸漸頷首。

田地不增加,分配多少種糧食,多少種植桑棉,其實是有上限的。

也就是說從原材料這一關就給卡死了。

想要搞什麼工廠機器的大生產,根本行不通。

張希孟略沉吟,就又道:“兩位先生,你們再想想,就算原料不變,每人每年的衣料不變。如果都改用織機,節省織工數量,行不行得通?”

宋濂直接搖頭,“張相,明明有好的,又何必要穿差的?這不是找不痛快嗎?”

劉伯溫也跟著道:“是啊,張相,就算不招募織工,她們在家裡,也要整日紡線……多少農婦在家裡針織女紅,把眼睛熬瞎了,就爲了換點錢,添補家用。畢竟力氣越用越有,錢可不會越花越多?。 ?

張希孟聽到這裡,觸動了心絃……他終於可以給自己的疑問寫上一個差不多的答案了。

不是中原大地沒法領先其他地區,先發展出工業,而是工業這條路,違背這個龐大農業國家的天性,甚至說完全不符合經濟規律,屬於用手走路,拿腳用筷子了。

宋濂提出的原材料制約,是一個前提。

也就是說,一年就能產出這麼多東西。

如果都用高效的紡織機,織出來質量並不好的絲綢布匹,老百姓是不認可的。

物資稀少的條件下,人力就變得不值錢……一個碗破了,也要想辦法補上,繼續使用,一小塊布頭,也不能隨便扔了,要用來補衣服,做鞋墊。

人們更願意耗費無數精力,增加那麼一點點收成。

在種田上,表現就是精耕細作。

在工藝上,就是那些後世也做不出來的精妙工藝品。

就像前面提到的千工牀一樣,歸根到底,就是存量競爭之下的瘋狂內卷……捲到了無以復加,捲到了地老天荒。

比起除了效率稍微高一點,別的一無是處的大機器,人們更願意用傳統織機,用自己的雙手,小心翼翼,打造出更加精緻的東西。

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問題,歷史上的明朝,不是出現海外貿易繁榮,每年出口千萬,賺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嗎?

難道那也不夠推廣機器嗎?

對不起,還真不夠。

彼時江南幾千萬人,心思機巧的織工,何止幾百萬!

要知道長久以來,中原大地,人口稠密,佔全世界的比例,也通常在三成左右。

能享用絲綢的,只是貴族富商,每年賣一兩百萬匹,換上千萬兩銀子,僅僅是蘇杭等地的女工就夠了。

一兩銀子不到,僱一個女工……然後你跟我談機器?

讓我花幾百倍的價錢,投入前途未卜的織機?

是你有病,還是我有病?

就算織機出來了,你給我解決原料?你給我解決市場?你能讓外國的泥腿子也穿上絲綢嗎?

你難道不明白,絲綢瓷器都是奢侈品……你瞧瞧後世哪個奢侈品不是標榜純手工的?當然了,有些不是奢侈品的,也會手足並用的……

作爲有著後世習慣的張希孟,遇到了中原凋敝,民生艱難,他想著提升技術,適當點科技樹,發展工商,然後富國強兵。

可是在老朱看來,最省事的選擇就是鼓勵生育,用人口填滿中原大地,自然而然也就恢復了。

不光他這麼想,劉伯溫,宋濂,還有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也都是這麼看的。

你能說他們見識不行,食古不化嗎?

張希孟突然發現,有病的人或許是自己。

爲了幾百年後的事情,有必要折騰現在的大明百姓嗎?

這麼幹是不是有點自私了?

張希孟陷入了沉思,宋濂和劉伯溫也給不了張希孟想要的答案,以至於張希孟意興闌珊的兩三天。

一直到老朱降旨,要他隨著進入開封,君臨趙宋故都。

張希孟這纔打起精神,隨著凱旋的明軍,向開封挺近……大軍過了陳橋驛,兩邊歡迎的軍民百姓,就多了起來。

扶老攜幼,都來觀看這一支與衆不同的兵馬。

百姓們竊竊私語,在過去的大半個月時間裡,明軍每天給開封提供二十萬斤糧食……劉福通發瘋屠戮大宋忠臣,等明軍接管開封,給百姓分了不少糧食,房產……

十年鏖戰,加上前面的水災,不斷蹂躪著可憐的百姓,水旱蝗災,接踵而至,中原百姓,十不存一。

事到如今,終於等到了一支願意關心民生的軍隊。

百姓們主動前來迎接,走出家門,歡迎新的君主。

在一邊萬歲聲中,張希孟的目光掃過人羣,他看到了面有菜色,衣不遮體的百姓,看到了老弱婦孺,就是沒有多少男丁。

甚至有的小孩子還光著屁股,晃著大大的腦袋,瞪著圓溜溜的眼珠子,四處亂看……他們急需要改善生活,急需要豐富的物資供應。

發展工商,提升技術水平,不是爲了能多賺多少錢,也不能只算簡單的經濟賬,必須落到改善民生上面。

張希孟靈光一閃,他給出了根本原則,叫做民本,如果在民本後面加上經濟……那不就是民本經濟學嗎!

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七百一十九章 來自李善長的一擊第三十章 淮西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五百零六章 張先生不常有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五百九十四章 頑強的朱標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間之屑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難的考試第三百零八章 怎麼當吳王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四百九十六章 輔國元師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頭了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職第九百一十章 張希孟的告誡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八百零九章 雙胞胎第六十八章 進城不是小事情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團圓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樂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六百七十五章 尷尬的老朱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夥在此!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誕生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一百五十八章 光復和州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一百三十二章 圖謀天下的雄心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著大元朝完蛋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軍出擊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八百五十八章 種田有功的朱雄英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七百八十章 親事來了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標之怒第二十二章 勢不可擋的朱重八第六百五十七章 朱標請看戲第八百六十九章 瘋狂的大明科學家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稱帝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張士誠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五百九十七章 懷王千古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號漢王?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寢食不安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九百一十章 張希孟的告誡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六百零四章 新舊交替
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七百一十九章 來自李善長的一擊第三十章 淮西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五百零六章 張先生不常有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五百九十四章 頑強的朱標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間之屑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難的考試第三百零八章 怎麼當吳王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四百九十六章 輔國元師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頭了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職第九百一十章 張希孟的告誡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八百零九章 雙胞胎第六十八章 進城不是小事情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團圓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樂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六百七十五章 尷尬的老朱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夥在此!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誕生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一百五十八章 光復和州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一百三十二章 圖謀天下的雄心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著大元朝完蛋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軍出擊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八百五十八章 種田有功的朱雄英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七百八十章 親事來了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標之怒第二十二章 勢不可擋的朱重八第六百五十七章 朱標請看戲第八百六十九章 瘋狂的大明科學家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稱帝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張士誠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五百九十七章 懷王千古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號漢王?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寢食不安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九百一十章 張希孟的告誡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六百零四章 新舊交替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百色市| 图木舒克市| 陇西县| 聂拉木县| 儋州市| 三河市| 察隅县| 澄江县| 海兴县| 恩平市| 泰宁县| 菏泽市| 太康县| 苍梧县| 峨边| 搜索| 杭锦旗| 泰和县| 东阳市| 新兴县| 桃园县| 平远县| 兖州市| 太仆寺旗| 宜良县| 镇坪县| 葫芦岛市| 温泉县| 宁远县| 门头沟区| 醴陵市| 伽师县| 香河县| 敦化市| 万盛区| 乌鲁木齐市| 米林县| 高尔夫| 文成县| 探索| 平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