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號漢王?

朱元璋定下了決戰大計……同時清點手下兵馬,他從金陵帶來的士兵,加上丁普郎和傅友德的舊部,差不多有十萬之衆,此外還有一萬五千名水師。

這就是朱元璋的現有的陣容。

如果大軍決戰,朱元璋還能動員出十萬人投入戰鬥,如果把時間縮短到一個月,還能追加五萬人。

也就是說,朱元璋的極限是二十五萬人。

超過了這個數字,就要抽調防備張士誠的兵馬,就要集中地方散落的士卒,降低對地方的控制。

總而言之,後患無窮。

這裡面有個很無奈的事情,陳友諒因爲肆無忌憚,不用在乎治下百姓生死,反而能在短期內,快速集中大軍,做殊死一搏。

反而是朱元璋,由於處處把百姓放在前面,講究愛惜民力,因此在爆兵的這件事上,束手束腳,不能放開蠻幹。

而在這種兩大集團進行生死較量的緊要關頭,兵力優勢能帶來的巨大信心,甚至會影響最終旳結局。

大約就是因爲相信優勢在我,所以最終真的打了大勝仗。

所以張希孟和朱元璋商議的內容,就是分散陳友諒的力量,爭取戰略優勢。

不管是明玉珍,還是五溪的苗兵,都是這個思路,包括送去一頂白帽子,也是要打亂陳友諒的節奏……

而就在他們剛剛結束討論,一份密信,送到了張希孟的手裡,來信之人正是劉伯溫。

張希孟簡單看了看信中內容,就迫不及待去見朱元璋了。

“主公,明玉珍果然發動了。”

老朱一喜,“怎麼說?”

“他派兵封鎖夔門,切斷和陳友諒的聯繫,並且追尊徐壽輝爲應天啓運獻武皇帝,建立廟宇,四時祭祀。他自號蜀王,還揚言要替徐壽輝報仇!”

老朱抓過信,仔細看了看,忍不住哈哈大笑,“陳友諒噬主的後患果然來了,明玉珍在這時候,給他這一擊,可不尋常!”

張希孟也頗爲贊同……明玉珍實力雄厚,威望也高,進軍巴蜀,戰功赫赫。

哪怕他只提供除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持,也足以形成一股強大的壓力,畢竟他代表了一個行省。

如今陳友諒只剩下兩個行省的地盤,面對朱元璋的一個行省,也不是那麼不可一世了。

“主公,劉學士還提到他們現在的兵力已經發展到了八萬人,實力相當了得,但是他們缺少一些東西,還請主公慷慨賜予。”

老朱本以爲那邊能有三五萬人就不錯了,沒想到竟然發展到了八萬,著實是了不得。

“說吧,想要什麼?是兵器,還是錢財,又或者是糧食,咱都給他們想辦法!”老朱答應得很乾脆。

奈何張希孟微微搖頭,竟然全都不是。

劉伯溫寫信,要的是罪行的文章,要的是印刷造紙的工匠,要的是能教讀書識字的文人!

“主公,他們說了,兵器可以自己造,可以繳獲,糧食也能自己種,還可以從陳友諒手裡搶……唯獨文章書籍,教書先生,他們變不出來,也搶不了。他們最需要人手,去把道理講清楚,把苗民的鬥志動員出來。”

朱元璋忍不住錯愕,彼此相隔千里,處在交戰的前沿,他們不要兵器,不要糧食,竟然要文章,要教書先生……聽起來似乎有點荒唐,但是仔細想想,卻也震撼。

兵器和糧食,都能解決。

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起兵反抗的理由,就是改變千年命運的綱領……從均分田畝開始,到華夏重興,再到十六字的戒石教誨……在這段時間裡,張希孟已經極大完善了整個思想主張,越發邏輯縝密,內容豐富。

當初湯和和劉伯溫他們,選擇千里迢迢,前往苗部,就是懷揣著理想,心中熱血涌動,才義無反顧出發。

尤其是劉伯溫,以文弱之軀,跋山涉水,不辭辛勞,不計生死……就是想真正爲了恢復中華做出貢獻,彌補半生侍元的過錯。

他們現在所出的地方,十分偏僻,能得到外界的東西不多,便是張希孟的最新文章,也不夠完整。

這樣劉伯溫如何能忍?

別的都能通過打仗繳獲,唯獨這個不行。

不光是他期盼著,還有不少開始讀書識字的苗族少年,他們也急需這些東西……讀書識字,爲的就是明白道理,而張相的這些文章,就代表著至理。

朱元璋心中感嘆,他也不得不承認,張先生給自己的幫助實在是太大了,正因爲張希孟的存在,因爲這一整套主張,才讓他脫胎換骨,和陳友諒、張士誠之流,徹底區分開。

當然了,就算有好的主張,沒人願意執行,那也是不行的。

甚至可以說,只有落實下去的主張,纔有意義。

從這個角度上看,張希孟和朱元璋是互相成全。

我給你理想,你幫我實現。

配合默契,天衣無縫。

朱元璋果斷答應了劉伯溫的請求,準備派遣一批讀書人過去。

消息傳下去,很快就有人主動響應。

高啓、張羽、徐賁,這幾個著名的才子,都願意主動前往。

另外又準備了幾十個木箱,裡面堆滿了書籍文章。

而且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想法,這邊又徵調一批造紙印刷的工匠,也隨著同過去,把文化送入苗寨。

值得一提,高啓等人準備出發,去傳經佈道。

另一個年輕人卻選擇了一項更危險的事情,那就是前往江州,面見陳友諒,把這頂白帽子給他送過去。

這個年輕人身形高大,形如病虎。

正是姚廣孝。

“果然是少年虎膽,只不過你的身份還是太低了。如果你不怕死,可願意跟著老夫前往?”

姚廣孝大爲驚訝,因爲說話的人正是朱升!

這老爺子一把年紀,德高望重,哪怕張希孟和朱元璋,都對他十分尊敬,他老人家沒事去見陳友諒幹什麼啊?

那傢伙兩次噬主,什麼事情幹不出來,萬一對老大人不利,豈不是一大損失?

朱升看出了姚廣孝的遲疑,忍不住笑道:“正因爲老夫一把年紀,纔沒有什麼用了。有張相輔佐上位,不會出什麼紕漏。老夫正好去瞧瞧陳友諒,看看這傢伙到底配不配當上位的對手?”

姚廣孝再三遲疑,只能道:“晚生不認爲老大人該去見陳友諒,但是晚生卻是不怕。”

“那就好!”

朱升大笑道:“如果老夫沒有看錯,久後你必然爲棟樑之才,輔弼君王,出將入相,也不在話下!”

朱升去見了朱元璋,也不知道他是怎麼說的,竟然真的得到了老朱的認可,就這樣,朱升攜帶著禮物,在姚廣孝的保護之下,離開銅陵,坐著船,直奔江州。

朱升很順利見到了陳友諒。

這並沒有什麼稀奇的,畢竟朱升代表的是一個和陳友諒勢均力敵,等量齊觀的對手。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耍弄傲嬌,半點價值也沒有。

“孤即位漢王,漢人之王……相比之下,朱元璋只敢稱吳王,是不是太過膽小了?”陳友諒笑著問道。

朱升淡然一笑,“漢王殿下,您定國號爲漢,果然是大勇之舉……中原百姓,以漢人自居。四百年大漢天下,留給後世子孫,太多的東西。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橫掃大漠,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兩漢武功之盛,高山仰止,五體投地。明犯強漢,雖遠必誅,錚錚鐵骨,耿耿丹心,這纔是大漢氣象。”

朱升目視著陳友諒,笑道:“漢王以此爲號,想必也有和兩漢爭雄之意吧?”

陳友諒怔了怔,他定國號爲漢,都沒有想的這麼多,這個老頭兒,還挺會說話的。陳友諒突然大笑道:“不愧是楓林先生,孤早就聽說你的大名了。”

朱升淡然一笑,“多謝漢王誇獎。老朽卻還有一些疑問。既然殿下以大漢爲號,可有什麼恢復漢家河山之舉?”

陳友諒不免驚訝。

朱升繼續道:“大漢有雖遠必誅的霸氣,如今中原淪陷百年,社稷化爲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啊!漢王殿下,既然號爲漢人之王,可有拯救黎民之心,匡扶蒼生之念?”

朱升目光迥然,盯著陳友諒,不緊不慢道:“我家吳王已經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綱領。並且和劉福通結盟,待到時機成熟,必然北伐,驅逐逆元。漢王以爲我家上位膽小,不如漢王,那老朽倒要請教,漢王打算如何超越我家上位?”

陳友諒的臉色瞬間難看起來,論起比拼格局,由於張希孟的存在,其他所有勢力加起來,也趕不上老朱的腳指頭。

陳友諒號爲漢王,以爲能佔便宜,卻不想讓朱升抓到了把柄,幾句話就把他逼到了很尷尬的地方。

你有什麼作爲?

陳友諒有些語塞,一旁的潑張張必先急了,冷笑道:“說那些都是沒用的,靠著漂亮話,就能打勝仗,還要手裡的刀劍幹什麼?讓朱元璋把脖子洗乾淨了,我們立刻出兵,滅了朱元璋,而後揮師北伐,一統天下。這皇帝蒙古人做得,我們漢王如何做不得?”

朱升忍不住哂笑,果然是匹夫之輩!

他索性不再廢話,只是讓姚廣孝拿出了準備好的禮物。

“這裡有一頂白帽,戴在頭上,漢王變漢皇……殿下,你自己思量吧,就憑你現在的種種作爲,可能君臨天下?當得起漢王尊號嗎?”朱升嘴角帶著淡淡的嘲諷,蔑視著陳友諒。

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一百五十章 菩薩兵來了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五百五十六章 美好的姻緣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一章 元末第八章 名滿濠州的朱公子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四百六十章 痛斥孔家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二百四十一章 敗得真慘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個大日子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三十章 淮西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龍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元朝最後的忠臣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三百四十九章 鐵索連舟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兒大孝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二百六十二章 歧路(補昨天的)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六章 論守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樂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銀消失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懸賞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八十一章 珍珠翡翠白玉第六百三十五章 繡春刀,出鞘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粥之恩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三十六章 只有元廷受傷的世界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二百五十二章 聯手李善長第五百九十三章 狠人第二十九章 朱重八闖關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一百九十一章 威力無窮的宣傳戰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七百五十一章 徹查倉場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們第二百四十章 紅燒肉有的是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戰後總結第六百九十三章 請張相爲學生複姓第二百二十二章 實踐出真知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懸賞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準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八章 名滿濠州的朱公子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
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一百五十章 菩薩兵來了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五百五十六章 美好的姻緣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一章 元末第八章 名滿濠州的朱公子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四百六十章 痛斥孔家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二百四十一章 敗得真慘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個大日子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三十章 淮西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龍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元朝最後的忠臣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三百四十九章 鐵索連舟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兒大孝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二百六十二章 歧路(補昨天的)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六章 論守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樂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銀消失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懸賞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八十一章 珍珠翡翠白玉第六百三十五章 繡春刀,出鞘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粥之恩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三十六章 只有元廷受傷的世界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二百五十二章 聯手李善長第五百九十三章 狠人第二十九章 朱重八闖關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一百九十一章 威力無窮的宣傳戰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七百五十一章 徹查倉場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們第二百四十章 紅燒肉有的是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戰後總結第六百九十三章 請張相爲學生複姓第二百二十二章 實踐出真知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懸賞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準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八章 名滿濠州的朱公子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来县| 江津市| 长海县| 德惠市| 宜宾市| 大庆市| 普安县| 吕梁市| 文昌市| 西城区| 宁城县| 台州市| 长治县| 田阳县| 芜湖市| 延庆县| 井研县| 永新县| 丁青县| 瑞丽市| 清涧县| 涪陵区| 诸城市| 平泉县| 衢州市| 赫章县| 民和| 赞皇县| 阿鲁科尔沁旗| 保德县| 莆田市| 宜丰县| 长岛县| 永和县| 民乐县| 明星| 麦盖提县| 饶阳县| 白朗县| 芜湖县|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