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

站在上帝的視角,你會覺得孛羅帖木兒這一招,簡直臭得不行……他等於背刺察罕,逼著察罕和大明決戰,幾十萬元軍,大元朝最後的長城,就會因此折損殆盡。

這行爲簡直跟秦檜陷害岳飛差不多了。

可問題是察罕算得嶽元帥嗎?

顯然不是。

元廷任命孛羅帖木兒接任中書省平章,就是因爲孛羅帖木兒的父親答失八都魯是老懞古正黃金旗的貴胄,和察罕出身草根完全不一樣。

讓他執掌大權,也是爲了牽制察罕,甚至有那麼一點督戰隊的意思。

如果讓察罕順利撤回河北,光憑著幾十萬兵馬,就足以搶佔整個河北之地,到了那時候,排擠掉孛羅帖木兒,甚至如大都,行董太師故事,也不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爲什麼放你回來?

逼著你跟朱元璋死戰到底,兩敗俱傷,到時候我來收拾殘局,難道不好嗎?

同樣都是幾十萬大軍,沙場對拼,贏了也要元氣大傷,這不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嗎?老子正好坐收漁人之利。

孛羅帖木兒把算盤打得叮噹響。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證明了跟孛羅帖木兒一樣想的,竟然大有人在。

首先,這兩家發生了爭鬥,元廷不可以無動於衷,因此派出了平章答失帖木兒、參政七十,讓這兩位一起前往冀寧,調停爭端。

察罕這邊不用說了,由於年輕人不講武德,投吸他們,致使丟失了冀寧要地。按照道理來說,該讓孛羅帖木兒把冀寧讓出來,然後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好好緩解察罕的怒火。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經過這兩位大臣的瞭解,一致認爲,察罕帖木兒需要把冀寧讓出來,交給孛羅帖木兒。

消息傳到杏花營,察罕暴怒!

有這麼一羣蟲豸治國,還需要敵人嗎?

他的大軍要返回山西,把冀寧給了孛羅帖木兒,他的兵去哪裡?

朝廷處事不公,這是要把他們逼上絕路。

察罕立刻就要調兵遣將,先把孛羅帖木兒滅了算了。但是幸好有王保保等人在,總算攔住了察罕,沒有幹出這種傻事。

畢竟在他們面前,最可怕的還是幾十萬明軍。

“父親,不如這樣,我們上書朝廷,讓孛羅帖木兒派兵,和我們同心同德,一起對付明軍?”

保保給他爹出了個主意,但是察罕果斷否定了!

“孛羅帖木兒欺我太甚!如果我還求著他,讓他幫我對付明軍,那豈不是顯著咱們太廢物了?今後豈不是予取予求,還怎麼在朝中立足?”

保保下意識一怔,“父親,那咱們現在要如何是好?”

察罕沉吟了良久,突然幽幽道:“自然是要出人預料!不管是孛羅帖木兒,還是大都的皇帝,都別想牽著我的鼻子走!我出招,要讓你們絕對想不到!”

……

目光回到了濟寧方向,張希孟安排使者去見察罕,商談阿魯溫的事情,果不其然,察罕竟然傳來了消息,他願意和大明講和,只要大明能放回他的父親,他願意退回河北,並且將開封讓給大明處置。

察罕的高招,終於呼之欲出了。

他打算和大明講和。

“察罕這人還挺聰明的,確實如此,只要咱們不打,他憑著兵力優勢,足以壓制孛羅帖木兒,獨攬元廷大權,誰也擋不住。”

但他很顯然錯估了形勢。

“察罕到底只是一員大將,眼界格局,限制了他……主公,咱們的勝算又增加啊!”張希孟不無喜悅道。

朱元璋臉上含笑,微微點頭。

張希孟卻又想起一件事,“主公,莫非你早就料到,察罕沒法順利撤兵,孛羅帖木兒會給他添亂掣肘?”張希孟都驚訝了,因爲不只是他,也包括朱升,兩個人都覺得決戰時機不是那麼成熟,如果察罕選擇撤兵,就讓所有佈置功虧一簣。

可問題是如果朱元璋能算定察罕沒法順利北歸,不得不在黃河兩岸,同大明決戰,那這個境界就太不一般了。

老朱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厲害了?

怎麼沒人告訴我?

許是感覺到了張希孟眼神之中的驚訝讚歎,老朱大爲受用,滋味很美妙。

不過老朱卻也知道,這不是裝蒜的時候,任何一點誤會,都可能引起誤判……因此他決定和張希孟說實話。

“咱是看出了元廷的內鬥,但……咱想的是元皇帝和皇太子,他們父子反目!”

老朱和張希孟說了實話,由此也引出了當世第一大孝子,大元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的故事。

愛猷識理達臘的母親是高麗妃子奇氏,按理說他不是老懞古正黃金旗的,是沒有資格成爲儲君的。

但是他的運氣很不錯,元廷殘酷的內鬥,加上皇后嫡子早喪,給了他往上爬的機會。

而且愛猷識理達臘很好學,是皇族裡面的做題家。

從小他還在脫脫的府中長大,脫脫經常抱著皇子,策馬狂奔……爲了培養愛猷識理達臘,請來了最好的老師,拼了命灌輸知識。

給他講解《孝經》,編纂教材,又給他講貞觀政要等等書籍。

可以說是萬般功夫,都用在了他的身上。

如此一來,究竟學到了什麼,是不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呢?

很顯然,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當初脫脫曾經阻止冊封愛猷識理達臘爲儲君,脫脫的理由也很簡單,皇帝還不算老,皇后還可能生產,急著立庶子幹什麼?

結果就因爲這一句話,給脫脫招來了殺身大禍。

當初哈麻害脫脫的時候,愛猷識理達臘和他媽,高麗皇后奇氏都出了大力氣,最終促成罷免脫脫。

一出手就毀了他們大元朝最後的支柱,這孩子是真有前途,很值得培養,遇到了坑害大元的事情,他是真上!

成功弄死了脫脫之後,愛猷識理達臘還是不遺餘力,在坑大元朝的路上,越走越遠……他覺得犬父無能,必須把皇位讓出來,效仿宋徽宗,內禪皇位。

很顯然,這種事情朝中稍微有點腦子的,都不可能答應。

然後愛猷識理達臘就跟他媽,還有同樣來自高麗的太監樸不花互相勾結,沆瀣一氣,不停殘害大元朝最後的忠臣。

朱元璋在南邊打天下,愛猷識理達臘就在北邊勤勤懇懇挖牆腳。

就衝他坑大元朝這麼使勁兒,還以爲他是朱元璋失散的親骨肉呢!

不然外人怎麼可能這麼孝順啊!

這些事情,涉及到了宮廷秘事,外人很難知道,朱元璋又是從哪裡聽到的?

別忘了,愛猷識理達臘小時候不是在脫脫府上嗎!

他跟脫脫的兒子哈剌章是玩伴,童年好友。

結果脫脫遇害,哈剌章跟他叔叔也先帖木兒一樣,都到了大明這邊。

很快老朱也就有了針對元廷內部消息。

哈剌章指路,老朱安插人手,小心收買,探查情報……這個間諜是張希孟都不知道的。

這事情跟信任無關,只是權限等級不一樣,不可能讓誰都知道的。

而根據最新消息,愛猷識理達臘又跟察罕勾搭在一起,希望藉助察罕的力量,實現他逼著老爹退位的宏圖大志。

老朱判斷,只要元朝皇帝還有那麼一點腦子,就不會放任察罕順利北上。

那些在京的蒙古貴胄也會拼命阻止察罕。

看到沒有,這就是老朱敢於決戰的原因所在。

他能掌握元廷內部的秘密。

但說實話,老朱只覺得會有貴胄文臣反對,元皇帝會拒絕……但是窮盡朱元璋的想象,也沒有料到,竟然是孛羅帖木兒直接出兵冀寧,朝察罕屁股後面捅刀子。

只能說一個蒸蒸日上的國家,是沒法理解亡國之時,會冒出多麼離譜窒息的操作。

審視著眼前的局面,張希孟覺得勝算已經到了八成之多。

“主公,冀寧易手,察罕想要北歸山西的路已經堵死了,現在只剩下一條路,如果也能拿下,察罕就不得不在河南之地,跟我們決一死戰!到了那時候,察罕必敗!”

朱元璋點頭,隨即道:“先生說的是關中?”

張希孟點頭。

老朱又盯著地圖,沉吟良久,“只怕不行,潼關有察罕重兵守護,不是輕易能拿下的。”

張希孟笑道:“不一定需要潼關,只要在這條要路上,切上一刀,察罕幾十萬人馬,就不敢貿然返回關中。”

老朱眉頭一挑,隨即道:“先生的意思?”

“這裡!”

張希孟把手指按在了陝州之上!

老朱思忖再三,終於緩緩點頭,君臣再度達成了一致意見,一個關門打狗的方案,終於成型了。

張子明負責和察罕聯絡,解決阿魯溫的問題,因此他能順利前往南陽,向馮國用傳旨。兩支明軍,竟然靠這種方式傳遞消息,也是沒誰了。

馮國用拿到了老朱的旨意,放在火上烤了烤,隱藏的旨意就來了。

“奪取陝州,以最精銳的力量,駐守陝州,扛住察罕和李思齊夾攻,爲了贏得決戰,堅持到勝利爲止!”

馮國用一看這個計劃,竟然和他的想法不謀而合,自是喜不自勝。

但這麼艱難的任務,誰能承擔得起來?

他下意識看向兄弟馮國勝,哪知道在這時候,剛剛趕到的朱文正竟然站起身。

“讓我去吧!”

馮國用下意識搖頭,可話還沒說出來,朱文正就道:“我是上位的侄子,此戰生死未卜……朱家人不衝上去,讓別人去,終究是說不過去的。馮大都督,你給我挑選八千精兵,我即刻就走!”

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四百九十一章 親事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俘營覆盤事件第三百七十章 稱帝的第一步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七十三章 羅貫中來訪第四百五十四章 聰明的孔家人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著!第三十八章 大帥丟了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下立判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八百九十章 放眼世界第九十三章 立功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飯的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萬歲,大明萬歲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八百六十章 我們應該反思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二百七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八百二十三章 皇孫的樂園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九百零四章 聖人出第五百二十三章 天下一統拖不得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一百一十八章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二十八章 糧和人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七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三十九章 好女婿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八百七十九章 開國舊事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決戰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間之屑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八百六十七章 華夏大會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們是陛下的鄉親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一百八十二章 實幹興邦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稱帝了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偷襲!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六百七十五章 尷尬的老朱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二十八章 糧和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五十七章 聲威大振第四百九十六章 輔國元師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
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四百九十一章 親事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俘營覆盤事件第三百七十章 稱帝的第一步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七十三章 羅貫中來訪第四百五十四章 聰明的孔家人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著!第三十八章 大帥丟了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下立判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八百九十章 放眼世界第九十三章 立功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飯的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萬歲,大明萬歲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八百六十章 我們應該反思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二百七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八百二十三章 皇孫的樂園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九百零四章 聖人出第五百二十三章 天下一統拖不得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一百一十八章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二十八章 糧和人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七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三十九章 好女婿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八百七十九章 開國舊事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決戰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間之屑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八百六十七章 華夏大會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們是陛下的鄉親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一百八十二章 實幹興邦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稱帝了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偷襲!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六百七十五章 尷尬的老朱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二十八章 糧和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五十七章 聲威大振第四百九十六章 輔國元師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嘴山市| 洞口县| 色达县| 济源市| 姜堰市| 同仁县| 武宁县| 民权县| 华坪县| 浙江省| 惠安县| 潜江市| 宁化县| 渝中区| 财经| 仁化县| 华宁县| 新绛县| 新干县| 卫辉市| 庐江县| 九寨沟县| 宣城市| 永城市| 凌云县| 南澳县| 株洲县| 南昌市| 金华市| 天长市| 呼图壁县| 山阴县| 潞西市| 弥渡县| 旅游| 日土县| 米林县| 永城市| 西乌| 南京市| 广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