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萬歲,大明萬歲

張希孟和楊述聊天,隨後也吸引了朱標,聽說他是一位老師,朱標露出了敬佩的神色。而在今天的大殿之上,老師出身的人不少,比如韓林兒,他就是一位老師,還是得到了優秀教師稱號的老師。

“教化的真諦在於建立起共識,塑造思想,形成一個結實的拳頭,組成穩固的基石……有了這個基石在,上面的國家才能扛得住風風雨雨,即便國家崩塌了,還能有英雄人物,重新崛起,一統寰宇,把我們的文明帶向新的境界!”

張希孟微笑著侃侃而談,周圍衆人,都忍不住點頭。

大傢伙天南地北,口味鹹甜不一,甚至五官長相,都有明顯的差異……如同真要是區分彼此,著眼不同,大明天下,能夠立刻碎成千百塊。

就比如江南之地,這邊的情況就很有意思,每一個城市,每一個鎮子,甚至是每一個村子,大傢伙的口音都是不一樣的。

有些地方的話,乾脆就跟加密了一樣,外人根本聽不懂,學習起來,也是難上加難,絲毫不比外語輕鬆。

但是這個天下,並沒有崩塌,恰恰相反,還在越發緊密。彼此聯繫,互相交融,密不可分。

這就是文明,就是教化的功勞。

這也是楊述這種人的功勞。

他是個彝民,但是能主動辦學,教化當地百姓。當土人子弟,能和漢人百姓,讀一樣的書,做一樣的題,一起考試,一起升學,一起給這個國家做貢獻。

他就等於是擴展了華夏文明。

正因爲如此,他纔有資格同享有開疆拓土之功的人,坐在一起,享受至高榮耀。

“太師,我,我想去貴州。”韓林兒突然道。

張希孟一怔,看了看他,忍不住道:“你家的孩子還小,教書也很有成效,就不必了吧!”

韓林兒搖了搖頭,“太師,這一次進京,我是代父親受賞。朝廷待我韓家,天高地厚,大明天子,處事公允,用心良苦。身爲大明子民,我也該竭盡全力。河南雖然也缺少教師,但相比起貴州等地,還是好的太多了。我願意去貴州,去更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張希孟略沉吟,隨即點頭道:“你有這個心,自然是好的,不過我們還要妥當準備,不能像個口袋一樣,就把你扔過去!”

這時候老朱也走了過來,聽說之後,忍不住大笑,“先生,朱英那小子可跟咱抱怨許久了,說北平能有個學堂,他在雲南,也要建學堂,雲南的教化,不能落到北平之後。”

聽到這話,張希孟也是微微一怔,因爲過去的目光都放在了北平方向,雲南的成就,有點被忽視了。

其實這些年,朱英也做了好些事情。

雖然還叫雲南,但是此雲南非彼雲南。

在朱英的主持下,明軍不斷向外開拓,招降納叛,擴充地盤……眼下的雲南,絕對是大明朝最複雜的一個省了。

而且扣掉西域和嶺北兩個行省,雲南行省還是大明朝面積最大的行省。

向西,雲南行省到達了昌都,向南,那就更了不起了,緬甸境內,超過一半的邦國,悉數併入雲南。另外南掌國也是雲南的地盤。

南掌在當地語義裡,是百萬大象的意思……顧名思義,就知道南掌的優勢,這裡山溪複雜,氣候溼熱,大象衆多,武力不俗。

朱英收攏了南掌之後,隨即派兵南下,進入了暹羅北邊,另外他還向安南和占城方向發展……簡言之,眼下的雲南布政使司,除了管理著龐大的雲南省之外,還收攏了小一半的中南半島土地。

單論開疆拓土之功,朱英絕對不下於朱棣。

只不過中南半島倒黴的地形,讓朱英很是無奈。

這一片高山大河相間,山是真高,河水湍急,把地形切割得和壓過的方便麪差不多,碎了一地。

而每一塊碎裂的地形,都會像一個天然的堡壘,容納一夥人,成爲一個部族,發展成一個土司,變成一支割據一方的勢力。

和他們仔細交流,還能發現一件有趣的事。他們絕大多數,都來自北方,有人甚至自稱孟獲的後代,是被諸葛亮驅趕過來的。

乍聽之下,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可仔細瞭解,就笑不出來了。

就像江南等地的客家人,每一次北方戰亂,就會衣冠南渡,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中原百姓,一次次背井離鄉,僑居江南,把北方先進的文化技術,帶到了南方,促進了整個南方的發展。

而這些舉家遷徙的可憐人,背井離鄉,在陌生的土地,建立起一個個村鎮,有人還乾脆挑選險惡的地形,全家都搬進了山谷之中。

其實這就是桃花源的由來,跟什麼鬼蜮沒有半毛錢關係,純粹是當時衣冠南渡的結果。只是後人已經把這些事情忘得差不多了,只能瞎猜。

目光回到中南半島,情況也差不多。

每一次中原大亂,巴蜀動盪,就會有人向南遷徙,其中遷居人數最多的,就是元軍南下。

而且相應的,在元朝建立之後,緬甸,南掌,暹羅……這些地方,也出現了最早的王朝,一下子涌現出一大批國家。

毫無疑問,這也是“衣冠南渡”的結果,大批漢人百姓從巴蜀雲南等地,向南逃跑,落腳之後,發展壯大,結合當地勢力,建立起一個個全新的國家。

朱英曾經給張希孟寫過一封長信。介紹雲南的情況,也說明了那些土司的問題。

他跟張希孟講,收服這些土司,很多時候,靠的不是武力,而是跟他們攀親戚,敘舊,講故事……當他們知道元朝滅亡,重新恢復了漢人天下,都非常高興,心向大明,願意接受冊封,高興地不得了。

但事情也僅此而已。

長時間的分離,大明和大宋的情況也迥然不同,想要更進一步,卻是想也不要想。

所以朱英目前的狀況,就像是一個武林盟主,壓制著其他的勢力,讓他們歸附到大明的麾下。

而且這個武林盟主,還非常尷尬,就是沒法消滅其他的勢力。

各地土司,仰仗著地形險阻,絕對有著強大的自保能力。

在地形複雜,溼熱多雨的地方行軍,往往不用打仗,自己就會崩潰。

朱英面臨著更進一步的超級難題。

這事情甚至不是投資能解決的。

道理很簡單,如果投資管用,張希孟怎麼可能便宜朱棣?在他的心裡,真正的兄弟只有一個,那就是朱英。

只不過朱英的雲南,沒法靠著單純投資改變面貌,也不適合發展工商業……張希孟也只能等待。

所幸到了如今,機會出現了。

“主公,臣以爲鼓勵教師,前往西南,傳授文化課程,教導當地百姓,非常重要。尤其是廣泛存在的土司,需要我們投入成千上萬的優秀教師,才能改變當地的面貌。”張希孟道:“眼下我們很需要的是兩種本事……其一,就是敲開各國門戶,要讓他們配合大明的行動,其二,就是鼓勵一些不怕辛苦,願意付出的教師,進入這些地方,教導學問,傳播文明,讓這些土司百姓的心,和大明聯繫起來。”

張希孟當然不會天真到只有文化交流,就能囊括這些地盤……但是貿然改土歸流,也絕對行不通。

一旦開戰,這些地方,別的不說,扔進去一百萬全副武裝的明軍,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即便一時打敗了地方的勢力,要不了多久,又會反叛。

反反覆覆,耗光耐心,消耗掉財力,最終的結果,就是難以維繫……比如永樂之後,放棄安南等地,就是這個原因。

很無奈,也很現實……張希孟的主張卻是武力和教化並行,要不遺餘力,培養親近大明的勢力,全力以赴,推動交流改變……不放棄在關鍵時刻,必要條件下,動用武力。

而且從雲南向南推,也到了極限。

現在也該換個思路,比如從沿海下手。

那誰又是善於海上突襲,靠著小股兵馬,就鬧出大動靜的人呢?

毫無疑問,又是張子明的寶貝兒子張東!

張希孟不介意花點力氣,扶持一個海賊王出來。

聊了一大圈,朱元璋和張希孟也都看了一大圈,最後老朱返回寶座,張希孟站在旁邊,其餘衆人,也都回歸座位,屏息凝神。

真正關鍵的東西要來了。

張希孟巡視全場,朗聲道:“崖山之敗,華夏沉淪,百年之後,有豪傑臥薪嚐膽,以三千義士,振臂高呼,起兵反元,天下震動,遂有紅巾義軍百萬……故宋國公韓山童,爲義軍之源流,華夏之英雄!”

伴隨著張希孟的話,有翰林文士,在兩名大漢將軍的護持之下,捧著一枚金質勳章走了上來,在勳章旁邊,還有一卷金紙製作的證書,一併送到了韓林兒的面前。

“替令尊收下吧!”張希孟笑道:“這是他應得的。”

韓林兒短暫遲疑,隨即雙膝跪地,失聲痛哭,他高舉雙手,接過勳章和證書,高聲大呼,“吾皇萬歲!大明萬歲!”

昔日韓宋的天子,徹底變成了大明的人……

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五百零七章 皇子待遇第五百六十六章 封王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納稅逃不掉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七百七十章 小張先生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三十章 淮西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四百八十章 張相立大功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講話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一百章 軍中不許賭博(三更求票)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七百四十五章 霸道的朱元璋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三百八十四章 俺老方,降了!第六百八十八章 趕快叫爹第八十四章 四位元帥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十二章 示兒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六百一十章 冠軍……侯,回來了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應,可以休矣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七百八十九章 駙馬牽連其中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十八章 不屈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師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開疆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二百三十六章 老驥伏櫪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五十六章 破橫澗山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八百六十九章 瘋狂的大明科學家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第八百零二章 老朱求救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二百五十二章 聯手李善長第三百四十四章 喪子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號漢王?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六百八十九章 張相住我家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
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五百零七章 皇子待遇第五百六十六章 封王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納稅逃不掉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七百七十章 小張先生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三十章 淮西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四百八十章 張相立大功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講話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一百章 軍中不許賭博(三更求票)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七百四十五章 霸道的朱元璋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三百八十四章 俺老方,降了!第六百八十八章 趕快叫爹第八十四章 四位元帥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十二章 示兒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六百一十章 冠軍……侯,回來了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應,可以休矣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七百八十九章 駙馬牽連其中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十八章 不屈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師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開疆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二百三十六章 老驥伏櫪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五十六章 破橫澗山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八百六十九章 瘋狂的大明科學家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第八百零二章 老朱求救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二百五十二章 聯手李善長第三百四十四章 喪子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號漢王?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六百八十九章 張相住我家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城市| 大邑县| 金寨县| 和顺县| 石首市| 太保市| 迁安市| 得荣县| 静乐县| 安西县| 肥东县| 台江县| 洮南市| 彭州市| 浮山县| 桦南县| 文昌市| 黔西| 寿光市| 阜新市| 平潭县| 砀山县| 韶关市| 衡阳市| 麟游县| 伽师县| 深水埗区| 邢台市| 鸡东县| 济阳县| 白水县| 信丰县| 海宁市| 仪陇县| 武义县| 新巴尔虎右旗| 山西省| 田东县| 平利县| 华坪县| 永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