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

朱英終於成功激怒了張希孟…所以高啓等人就有幸見到,張相公提著雞毛撣子,在後面猛追。

朱英撅著屁股,在院子裡亂跑,一邊跑,還一邊大呼,“救命!快救命啊!要死人了!”

面對此情此景,這幫人別說幫忙了,整個人都不好了,實在是有損張相形象啊!

要不我們就假裝沒看見吧!

就像儒家弟子對孔老夫子的包裝似的…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總比一個兩米多的鋼鐵猛男吸引人多了。

畢竟一想到孔老夫子的真實模樣,就很難想象,兩個小孩,敢攔著他的馬車,當著他的面,辯論太陽大小,還敢恥笑老夫子。

估計這麼跟孔子這麼說的,早就被掄到太陽上去了。

由此可見,美化聖賢,就是門人弟子的使命啊!

“張相真是用心良苦啊!”

大傢伙還在遲疑之時,孫炎竟然激動地用袖子擦眼淚,連聲讚歎,“朱公子鎮守浮樑,苦戰連連,初見張相,張相是怕他受傷瞞著自己,所以才這麼追打,查驗公子傷勢,可真是兄弟情深啊!”

這麼追打,竟然是爲了驗傷?

我怎麼看像是要把孩子打出傷勢來啊?

幾個人面面相覷,一時間竟然找不到更好的說法…大約就是張相和朱公子兄弟情深,朱公子在外領兵,歸來之後,

張相唯恐兄弟隱藏傷勢,故此持雞毛撣子追之。

繞房數圈之後,見公子健步如飛,身體健康,張相大喜過望,兄弟相擁而泣。

很好,很溫馨…再努力潤色一下,可以寫入課本,當做小學生必讀了。

至於以後有多少孩子遭了雞毛撣子毒打,就不是他們考慮的事情了。

朱英提前回來了,浮樑之圍解了。

朱家軍徹底贏得了勝利,朱元璋不日就會押解俘虜,抵達忠誠的江州。

而張希孟也抓緊時間,連夜趕稿……

他借用了朱熹的白鹿洞教規,只是做了少許註釋,並沒有大刀闊斧改動…爲什麼沒改?

因爲不需要改!

這個教規講的是什麼?

講的是書院教學育人的目標,講的是讀書明理的方法,講的是爲人處世之道,講的是如何修身治學…

哪怕到了幾百年之後,學生們依舊要背三人行必有我師,一樣要知道溫故而知新。

就算是搞科學研究,只怕也不能否認“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順序。

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經刻在了國人的骨髓裡。

說白了,這就是一套工具,一套正確的廢話。

單獨拿出來,是沒有多少價值的。

真正關鍵的東西,是治學立論的根基,是最原始的參數,這東西確定下來,輸入這套工具之中,然後灌輸給學生,

最後變成學生心中的真理,社會的共識,教化工作也就差不多完成了。

那張希孟要講什麼東西呢?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

這也是張希孟詢問高啓等人的問題,江西何以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教化大興?這可不是什麼文脈彙集,老天偏愛。

江西繁榮的背後,有著深刻的區位優勢,商業邏輯。

梅嶺開關,貫通贛粵,河海聯運,貨物通達南北,鄱陽湖周圍,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有錢,有人,有糧食,有商業,有許多可以供養子弟讀書的殷實之家,這纔有了白鹿洞書院。

試問一下,朱熹爲什麼選擇江州建立學堂,又爲什麼要面向鄱陽湖?

白鹿洞書院又怎麼能成爲天下第一書院?

是不是隨便什麼地方都行?

要不讓朱老夫子去塞北大漠,

設立一個學堂,看看他能不能讓蒙古人存天理,滅人慾? 張希孟講清楚了衣食爲本這四個字,自然而然,日用爲道,也就呼之欲出了。

讀書人不是憑空冒出來的,是民生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出現的產物…那讀書治學是爲了什麼?

追逐天理,空談人慾?

很顯然,這都不合適。

讀書人的目的,還是回饋百姓,從民生入手,研究百姓日用。

以百姓日用爲道,進行紮紮實實的研究。

循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思路,輔國治民,做好學問,當好官員,無愧自己,無愧百姓.

“總算是拿出來了一份粗略的大綱,你們都看看吧。”

張希孟滿臉疲憊,將一摞文稿遞給了葉琛,高啓等人,讓大傢伙傳閱。

這幫人爲了能快速瀏覽,直接把張希孟的文稿鋪在了桌面上,一張挨著一張,大傢伙快速瀏覽,一頁一頁看下去幾乎每個人都變了顏色。

葉琛第一個看完,也是最先一屁股坐在地上,忍不住感嘆,“張相,如此,則孔孟之道可以休矣!”

這時候徐賁不免反駁道:“我看不是這樣,孟子不也是民爲重,社稷次之嗎?張相講衣食爲本,日用爲道。這也是孟夫子主張的。

葉琛忍不住搖頭,似乎可以這麼說,但實際卻是南轅北轍,十萬八千里。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孟之道,說得再多,也不過是自仁義而起,以仁義王道,治天下,撫百姓。說來說去,這是說給君王的,勸說君王要如何治國

,可是張相這裡,主張衣食爲本,衣食何來?農夫田耕,織工紡線,衣食源自百姓。日用也是百姓日用,這個道也不是朱夫子講得天道,而是紮紮實實的富國裕民之道,歸結起來,還是民本之道啊!”

葉琛是宋濂、劉基等人的好友,學問水平自不必說,他很輕易明白了張希孟的意思。

其實可以說這幾年張希孟的主張都沒有變過。

從最初的均田開始,講的是民生根本,隨後劃分千年,主張君王與百姓共天下,如今又幹脆指出衣食爲本,日用爲道。

等於是全盤推出了民本之道。

張氏學說的根基,在這一刻,已經確定下來。

高啓自然也能領會,他卻是心中狂喜,抑制不住激動,張相果然沒讓他們失望,期待了這麼久,一趟白鹿洞書院之行,果然有石破天驚之舉,驚世駭俗之作。

“葉學士,民本之道,其實自先秦時候,就有無數名家提出來過,諸子百家,也都有愛民之心。奈何歷代以來,

那張相的衣食爲本,日用爲道就是錯的?

很顯然,張希孟也掌握了儒家的絕學。

他從一堆主張裡面,挑出了民本兩個字,隨即總結出衣食爲本,日用爲道,這八個字。

就猶如仁政王道,三綱五常一樣,成爲了張氏之學的根基。

試問這二者誰高誰低呢?

貌似還真不好分辨。

至少不能一下子就說張希孟不如孔夫子…總算能勉強對抗一下。

可不要小瞧這個勉強一戰,自從儒家成爲顯學以來,還從來沒有主張,能達到這個高度,僅從這一點來看,張希孟已經足以自豪了。

著臉道:“我自是知道,只是張相主張雖好,卻還要有人支持,光靠著咱們,勢單力薄著不說別的江西幹一朝一之功啊

“那就用一百朝,

一千朝,一萬朝!”高啓的執拗勁兒又上來了,“道之所在,義無反顧。我以爲張相的主張,天經地義,遠勝理學百倍。我願意和他們辯經論道,不勝不休!

徐賁也繃著臉道:“沒錯,我也願意,能爲正道而死,死而無憾!”

眼瞧著大傢伙羣情激奮,張希孟連連擺手,“不必如此,也用不著!你們要是信了我的東西,反而出去跟人辯經,那就說明你們都是糊塗蛋,沒有真正看懂。

幾個人悚然,立刻躬身道:“請張相賜教!”

張希孟不客氣道:“我講衣食爲本如日用爲道飽穿暖,如何身體力行!日用爲道,

不是到此爲止了,

要讓大傢伙琢磨辦法,如何豐富百姓衣食要走入百姓中間,

總結出道理,研究出富民之策,便民之政,強民之法總而售之行這八個字不是讓你們掛在嘴邊而是要讓你們落到實處我希望自己的門人弟子,兩腳泥土,一身灰塵,行走在田間地頭兒,站在百姓中間,真以子兩腳泥故爲尖理行走用正研究些問題,

問也就和理學一樣,變成了士大夫空談的工具了。

張希孟說到這裡,心中突然有一絲觸動,或許日後的心學就是這麼被門人毀掉的吧!

高啓等人面色如血,侷促惶恐,“張相,我等慚愧,多謝張相教誨。”

“談不上。”張希孟擺手道:“如今主公即將到來,江西一省,也快要落到了我們治下,好好拿出點本事來,把江西治理好了。拿出真正的東西來,我這門學問,也就沒有誰能推翻了。

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五百九十二章 張希孟的大棋局第二百三十九章 必勝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大地大,國法最大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論和實踐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五百二十三章 天下一統拖不得第一百九十一章 威力無窮的宣傳戰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三百一十九章 權柄到手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二百四十九章 畢業了第五百二十章 不和親,不賠款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三百九十四章 國號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四百五十八章 收取山東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三百三十四章 脫胎換骨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九百一十四章 山路第三百二十章 度支局開工了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五百九十二章 張希孟的大棋局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三百四十一章 這是一個關於格局的故事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九十四章 飲馬長江(三更到))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三百四十九章 鐵索連舟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四十章 郭子興的饋贈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四百一十七章 國法無情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報捷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七百九十章 公主北上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三百一十章 你們想要多少?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夥在此!第二百五十六章 耕讀傳家的真相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第七百一十六章 水師猖狂第二百六十二章 歧路(補昨天的)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網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購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銀消失了第四百八十章 張相立大功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響深遠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三百四十六章 好大兒第八百一十一章 小兒輩的婚事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第二百一十章 殺得好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
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五百九十二章 張希孟的大棋局第二百三十九章 必勝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大地大,國法最大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論和實踐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五百二十三章 天下一統拖不得第一百九十一章 威力無窮的宣傳戰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三百一十九章 權柄到手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二百四十九章 畢業了第五百二十章 不和親,不賠款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三百九十四章 國號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四百五十八章 收取山東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三百三十四章 脫胎換骨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九百一十四章 山路第三百二十章 度支局開工了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五百九十二章 張希孟的大棋局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三百四十一章 這是一個關於格局的故事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九十四章 飲馬長江(三更到))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三百四十九章 鐵索連舟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四十章 郭子興的饋贈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四百一十七章 國法無情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報捷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七百九十章 公主北上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三百一十章 你們想要多少?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夥在此!第二百五十六章 耕讀傳家的真相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第七百一十六章 水師猖狂第二百六十二章 歧路(補昨天的)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網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購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銀消失了第四百八十章 張相立大功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響深遠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三百四十六章 好大兒第八百一十一章 小兒輩的婚事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第二百一十章 殺得好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邑县| 肇源县| 安乡县| 泗水县| 平远县| 德保县| 潍坊市| 渑池县| 宜川县| 普陀区| 瑞丽市| 桑日县| 日照市| 原阳县| 长兴县| 水富县| 绥化市| 平邑县| 肥东县| 亳州市| 潞西市| 曲阜市| 吉安县| 营山县| 巴青县| 虎林市| 连山| 漳浦县| 通化县| 英超| 五华县| 拉孜县| 肇源县| 清丰县| 西平县| 集安市| 鹤壁市| 柳河县| 惠安县| 淮北市| 湘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