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

楊基護送著百餘名鳳陽鄉親,順利渡過長江,到了應天城。

還沒等他去通知孫炎,就有個小胖子手裡拿著金牌,趕了過來。

“楊尚書,奉陛下旨意,請諸位父老鄉親進宮,陛下要招待大傢伙。”

楊基認識這小子,來的正是張承天。

他半點廢話沒有,趕快把人交給了張承天,而後躬身告退。

張承天卻道:“楊尚書,你還是去中書省等著吧,估計會有旨意。”

楊基連忙拜謝,匆匆告辭。

張承天長得胖胖乎乎,年紀又小,沒什麼壓迫感。

他笑著對大傢伙道:“都別怕,我們家祖墳就埋在鳳陽,不會幹那種惹人刨祖墳的事情,你們隨著我走吧。”

張承天笑呵呵的,把這些人帶到了左順門,隨即進入皇宮。

傳說中的登聞鼓並沒有敲響。

朱元璋穿著一身常服,等在這裡。

眼見張承天把百姓帶來,立刻滿臉含笑,“都請坐吧,自家鄉親,用不著多禮。快坐,坐吧!”

這幫老百姓仗著膽子,坐了下來。

朱元璋掃了一圈,看到了爲首的那個人,老朱認真想了想,突然道:“你是劉繼祖的什麼人?”

這個爲首之人慌忙跪倒,“小的是劉繼祖的外甥,小的拜見陛下!”

朱元璋哈哈大笑,“伱瞧,當年一面之緣,咱還沒忘。咱不糊塗吧?”

老百姓們哪敢說皇帝糊塗,都爭著誇老朱聰明睿智。

老朱又是一笑,“咱不管怎麼說,都是一個人,一雙眼睛,一對耳朵,總有聽不見,看不清的時候。既然是鄉親,咱們就好好聊聊,把你們遇到的事情,都給咱說出來。”

老朱笑道:“告訴御膳房,準備些菜餚,咱跟鄉親們邊吃邊聊。”

不多一時,有人送來了食物,這幫老百姓一路艱辛,在即將進京的時候,又遭逢危險,險些被抓起來。

早就是身心俱疲,此時朱元璋完全以招待鄉親的禮節,對待大傢伙,和藹可親,讓衆人放鬆了許多,胃口大開,吃得很高興。

漸漸的,大傢伙敞開心扉,把一肚子的委屈都跟老朱講了。

朱元璋聽得格外認真,一個字不落。

鳳陽府的困境,歸結起來,還是人口土地的問題。

老朱剛起家的時候,濠州等地因爲戰亂,人口流失不少,而且當時可以查抄豪強土地,從蒙古貴胄手裡搶田。

因此濠州等地分田的時候,很是大方,有口糧田,有正常的納賦田,甚至還給分了山林荒地,準許種植桑麻。

這些措施在當時都堪稱德政,深得老百姓支持,一轉眼,也有二十年出頭了。

這二十多年,有些人家,已經繁衍了兩代人。

也就是說當初的少年郎,現在已經當爺爺了。

整個鳳陽府,人口快速膨脹,不但恢復了元朝的鼎盛時期,甚至還超出了一大截。

彼時鳳陽百姓,產出的糧食足夠吃,甚至還能拿出許多到集市上賣。

可現在除了繳納田賦,剩下的都要充當口糧,即便如此,還有些缺口,一些年輕人已經走出家門,到鳳陽等地務工,賺錢,添補家用。

大傢伙的日子遠不如從前。

這是當初定的國策不好嗎?

顯然不是啊!

多子多福,百姓們都卯足了勁頭兒生,又有什麼辦法?

只不過當初留下的口糧田完全不夠了,還有許多桑麻田,也被拿去種糧食。

人在填不飽肚子的時候,什麼也不如饅頭實惠。

本來鳳陽等地也到了艱難維持的時候,偏偏又接連鬧起了災荒,糧食產量大減。

到了這一步,很多人都要捱餓了。

幸虧朝廷幾次送去賑災糧食,這算是勉強渡過了難關。

但是毫無疑問,百姓已經沒什麼積累了。

今年又是個災年,有些田地顆粒無收,災民普遍沒了一半收成。

朝廷的賑災糧食還沒發下來,竟然有官吏去地方徵收田賦,而且還是按照正常年份徵收,一點餘地都沒有。

百姓瞬間炸開了。

這可是鳳陽,朱皇帝的龍興之地,讓我們活不下去,我們也拼了。這纔有了上百鳳陽百姓,扭送稅吏進京的舉動。

這事情微妙也就在了這裡,他們押解著稅吏,穿州過縣,竟然沒人阻撓,包括鳳陽府,全都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冷眼旁觀。

他們一直到了江岸,這纔有人跳出來,要拿下他們,結果很湊巧,楊基趕到,把人保下來,順利帶進了應天。

經過雖然弄清楚了,可是這個責任到底要落在誰的頭上,可就不好說了。

張希孟也到了中書省,他面沉似水,哪怕孫炎過來打招呼,他也沒說什麼,只能冷冷哼了一聲。

他直接到了中間的位置,一屁股坐了下去。

隨後張希孟道:“遇到了緊要政務,我這個太師還是能來中書省說幾句話的。”

衆人都是一怔,張希孟確實有這個權力,可問題是過去張希孟一直沒用過。畢竟還有太子監國,輪不到他來插手。

可是這一次張希孟打破慣例,直接來了,所有人都感到了一股莫名的壓力。

“孫首輔,你先說說吧,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孫炎連忙躬身,“回太師的話,根據我的瞭解,這裡面有地方隱匿災情,也有賑災不力的問題。但歸根到底,是負責徵收田賦的稅吏,膽大妄爲,激起民變……我以爲,此事稅務部難辭其咎!”

他也真不客氣,直接擺明了車馬炮,我針對的就是胡惟庸。

這其實也是孫炎多年總結的技巧,面對朱元璋和張希孟,耍小聰明是沒用的,與其費力氣遮遮掩掩,不如直接攤牌,反正朝臣爭鬥,也不算什麼大事情。

胡惟庸有機會,也不會放過孫炎,這不是顯而易見嗎!

果然,胡惟庸直接站了出來,先是向張希孟躬身,隨即道:“太師,諸位大人,該是我的罪過,我一點不會推諉卸責。但我也想請大傢伙把事情弄清楚。現在的田賦,已經劃到了地方收入上面。雖然那些徵稅的稅吏,還是要歸稅務部管理,但是我們根本指揮不動他們,現在說了算的是地方衙門!”

孫炎不客氣道:“胡尚書,你這還不是推諉卸責嗎?”

胡惟庸冷哼道:“孫相,你難道還不清楚?前面提到的稅制改革,是要把田賦留給地方,同時推行新一輪均田。這樣一來,把累進田賦拿掉,減輕百姓負擔,穩固地方財稅。”

孫炎點頭,“這是陛下定下來的,也是我們力推的,胡尚書有什麼意見嗎?”

胡惟庸嘆道:“孫相,田賦交給地方,這一條沒有問題,地方上很願意。但是要讓他們重新均分田畝,重新覈定稅額,他們就不願意了。地方拖延不辦,老百姓的擔子可沒有減輕。又遭逢災年,這要是不出民變纔怪!”

胡惟庸痛心疾首,“每次關乎財稅改革,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方上,也從來沒有老老實實配合過。這一次的事情,說不準是一個不錯的機會。總而言之,要如何整頓,還要看朝廷的意思。”

他的這番話說完,確實讓孫炎一時語塞,竟然無言以對。

胡惟庸講的東西,確實沒錯。

如果能重新均田,重訂稅額,老百姓的處境就不會這麼艱難,或許也就不會鬧出今天的事情。

毫無疑問,孫炎這個首輔難辭其咎。

張希孟默默聽著,突然問了一句,“爲什麼不是先重分土地,而是先把田賦交給地方?這個順序是怎麼弄的?”

他的目光盯著胡惟庸,胡惟庸立刻道:“回太師的話,這是中書會議決定的,孫相清楚的。”

孫炎微微低著頭,這事他確實知道,可當初卻不是這麼簡單。

“太師,重新分田,不是小事情。唯恐地方衙門不願意配合。彼時討論的時候,也說要先讓地方衙門看到好處,他們才肯行動。因此就,就把田賦先交給他們!”

“荒唐!”

張希孟氣得一拍桌子,“地方官吏什麼德行,你們不清楚嗎?他們屬鷹的,餓著肚子纔會捕獵。一旦吃飽了,只會懈怠敷衍!”

胡惟庸慌忙躬身,“太師教訓的是,都是當初思慮不周,纔有今天的情況……太師看,要不要將田賦收回朝廷?”

張希孟不動聲色,搖了搖頭,“出爾反爾,豈不是拿國家的信用開玩笑?更何況收回之後,豈不是這麼長時間,做了無用功?”

胡惟庸連忙點頭,“是下官糊塗,還請太師恕罪。”

張希孟微微哼了一聲,隨即又問孫炎,“你怎麼看?”

孫炎此刻也是萬分尷尬,他本想給胡惟庸致命一擊,可誰能想到,竟然變成了自己推行改革不利。

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太師,我,我現在就下令,讓地方衙門,立刻落實均田!誰敢敷衍搪塞,立刻斬首!”

張希孟沒搭理他,而是起身,一甩袖子,直接離去。

短暫的交鋒,胡惟庸贏得乾淨漂亮。

張希孟則是來到了老朱這邊,朱元璋和鳳陽的鄉親們聊得正歡。

“咱已經讓孩子們出外面打拼了。咱那個四兒子,可是很了得!你們現在子孫也多了,吃喝都不容易,就沒人想過,要出外面瞧瞧?”

一個老百姓無奈道:“陛下,你說俺們從鳳陽到應天,都困難重重,再往外面走,是不是性命不保啊?”

朱元璋微微一怔,“大家放心,咱會給你們一個妥當交代的!”

正在這時候,張希孟趕了過來……

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八百八十七章 清算皇家資產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七百八十九章 駙馬牽連其中第五百九十四章 頑強的朱標第七百四十三章 我把陛下抓了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三十章 淮西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涼王第八百四十七章 勳章來了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國第七百四十九章 無愧朱元璋之子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該退位了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六百八十八章 趕快叫爹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十四章 工科男的可怕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們並肩作戰吧!第五百九十三章 狠人第四百二十九章 連大戶都背叛了第二百四十章 紅燒肉有的是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八百四十三章 馬和三寶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四十九章 大刀向自家人頭上砍去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論第一百五十七章 裝備碾壓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五百八十六章 封狼居胥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二百五十二章 聯手李善長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來,不許跪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元朝最後的忠臣第八百四十二章 本少爺心善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報捷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三百零八章 怎麼當吳王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偷襲!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準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六百四十八章 遼東大捷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三百二十二章 婚姻大事
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八百八十七章 清算皇家資產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七百八十九章 駙馬牽連其中第五百九十四章 頑強的朱標第七百四十三章 我把陛下抓了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三十章 淮西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涼王第八百四十七章 勳章來了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國第七百四十九章 無愧朱元璋之子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該退位了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六百八十八章 趕快叫爹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十四章 工科男的可怕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們並肩作戰吧!第五百九十三章 狠人第四百二十九章 連大戶都背叛了第二百四十章 紅燒肉有的是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八百四十三章 馬和三寶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四十九章 大刀向自家人頭上砍去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論第一百五十七章 裝備碾壓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五百八十六章 封狼居胥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二百五十二章 聯手李善長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來,不許跪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元朝最後的忠臣第八百四十二章 本少爺心善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報捷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三百零八章 怎麼當吳王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偷襲!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準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六百四十八章 遼東大捷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三百二十二章 婚姻大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阳县| 南京市| 洪湖市| 双牌县| 嵩明县| 宝兴县| 庄河市| 婺源县| 江源县| 云南省| 英超| 奎屯市| 兴安县| 诸暨市| 虹口区| 辛集市| 龙海市| 宽甸| 马鞍山市| 怀柔区| 彝良县| 达拉特旗| 卢湾区| 临夏县| 嫩江县| 若羌县| 柯坪县| 农安县| 密山市| 潢川县| 仪征市| 泊头市| 安平县| 喜德县| 云梦县| 大丰市| 五寨县| 策勒县| 临朐县| 汉沽区| 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