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

張希孟很頭疼,讓朱元璋鬧得。

“主公,承天那小子已經夠順利了,你就別給他撐腰了。我怕有一天,他真的肆無忌憚起來,那就麻煩了。”

朱元璋哈哈大笑,滿不在乎,“他還能怎麼折騰?而且這小子畢竟是你兒子,就算有點毛病,也不會怎麼樣的。放心,咱們還是商量一下大事吧!”

朱元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隨手倒了一杯茶,才喝了一口,就皺眉了。

“不對啊!怎麼不喝龍井了?”

張希孟道:“沒什麼,就是換換口味,這是貴州的高山茶,主公喝著怎麼樣?”

老朱又喝了一口,這才道:“滋味很足,苦澀清香,都十分明顯,有些類似鐵觀音……適合武人喝,像先生這樣的,還是應該喝龍井。”

張希孟一笑,“不了,我還是喝這個吧……主公要是覺得好,也幫著多推銷一下。如果運氣好,貴州幾十萬茶農,就有生路了。”

老朱沉吟少許,突然笑了起來,“先生這是關心貴州父老鄉親啊!說實話,咱現在也是憂心忡忡,不知道如何是好。”

老朱感嘆道:“現在有一批鳳陽的鄉親,答應出海,願意去外面開拓。可他們這一要走,咱纔想起來,這裡面的事情還不少……先生覺得,他們算是大明棄民嗎?”

張希孟連連搖頭,“自然不是,不說血脈相連的那些話,他們此去是幫了大明,咱們反而拋棄這些人,那成了什麼?忘恩負義嗎?”

老朱面色凝重,“先生說得對,但是這人一旦出海,到了外面,又該怎麼算?他們安家之後,生息繁衍,下一代人怎麼算?”

朱元璋接連發問,涉及到的問題越來越多……張希孟也是一陣沉吟,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比如說啊,鳳陽出去一夥移民,揚州也出去一夥,兩邊選擇了一條河的兩邊安家……爲了爭奪水源,他們打起來,那該怎麼算?

兩家不打,聯合起來,欺負了當地的土人,弄死了一大堆,這要怎麼算?

如果土人背後有國家兵馬,他們來討伐大明移民,需不需要出兵?要不要雖遠必誅?

他們順利產出糧食,要賣回大明,關稅需要怎麼徵收?

若干年後,他們在那邊安家,生兒育女,他們的孩子算不算大明子民?能不能返回大明,參加科舉考試?

這些問題,還都算是好的,還有另外一些,就比較複雜了。

如果有大明子民,他們假扮倭寇海匪,反過來劫掠大明的商船,那該怎麼辦?

是歸刑部負責,還是歸兵部負責?又或者由外務部過問?

再比如,大明百姓,假冒外藩,跑來朝貢,要怎麼處理?

外面的疆域遼闊,土地衆多,萬一真發展出一個強悍的國家,反過來,調兵遣將,攻打大明,進犯中原。想要入關華夏,取代大明,那又該怎麼辦?

面對這一大堆的問題,張希孟突然有點理解了。

爲什麼歷朝歷代,都奉行出則夷狄,入則華夏的簡單套路了。

畢竟面對這種複雜到了極點的事情,一刀切下來,未必是好的,但絕對是最簡單的。

所以說,向海外移民,不光是文化問題,也不光是技術條件的問題。

這裡面還包含了複雜的法律問題,亂七八糟,糾纏到一起。

別說放在大明朝,就算放在後世,也一時半會兒,難以講清楚,說明白。

管不了,那就索性不管。

很顯然張希孟沒法偷懶迴避,這就是他的職責所在。

“主公,咱們要先確定幾個基本的原則,對待海外的土地上,我認爲應該秉持先佔原則。”

朱元璋道:“什麼意思?”

“就是誰先到達,誰先拿到手,就歸誰。插旗佔地,上報朝廷,我們就要予以承認,別人再想霸佔,那就不行了,我們向外移民,還是要避免械鬥,尤其是不能自相殘殺。”

張希孟倒不是杞人憂天,其實歷史上的下南洋,各地移民之間,就時常械鬥,血流成河也不新鮮。

廣東和福建,不同省的能打起來,漳州泉州這種,也能打起來……至於不同的村子姓氏,宗族械鬥,那就更不要多說了。

所以沒有定好規矩,沒有妥善安排,都用不著海外的蠻夷,自己人爭鬥,就能損失慘重。

因此在開發海外的問題上,排在第一的原則,那就是先佔原則。

誰先到就歸誰,不能胡亂搶劫,不能自相殘殺。

“這條很好,接下來還有嗎?”老朱問道。

張希孟道:“接下來的一條,應該是先商賈屯田,然後用兵建國。”

怎麼說呢,假如一支船隊,找到了一塊肥沃的荒地,可以耕種生產,那就要先進行屯田,種出糧食,紮下根基,然後再考慮下一步。

也就是說,要積攢足夠的家底兒,才能考慮設立國家,由朝廷頒佈政令,進行冊封等等事宜。

如果已經有國家存在,大明的移民過去,想要直接圈佔土地,人家多半是不答應的。

難道還能立刻就擺開車馬炮,打起來嗎?

顯然也不行。

因此張希孟主張以通商爲主,首先了解情況,要有一定基礎,然後才能進一步下手。

當然了,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高麗,比如倭國,這種在眼前的,大明海軍能觸碰到,門戶已經打開,問題不大的。

可以直接進去,根據情況,或是從事商賈,或是屯墾種田……但也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已經被大明確定掌控的土地,移民出去,那是不能隨便立國的。

因爲這些土地有的劃歸皇子,作爲封國,有的許給了勳貴,已經算是有主的地了。不能允許隨意圈佔。

你去生活可以,經商發財,全都沒問題,但是你不能建國。

張希孟又提到了一件事,“主公,咱們是不是還要定個標準……比如移民出去,他們佔有多大的土地,產出多少,能享受什麼樣的待遇!比如咱們已經確定的,有王國,公國,侯國,伯國,往下還有沒有,要不要安排子國,男國?”

朱元璋也聽得頭皮發麻,“還是不要那麼麻煩了,在伯國之下,就按照市鎮村來算吧!移民出去,幾十人,上百人,就是一個村子,有些商貿往來,可以升格成鎮。等商貿繁榮,人口超過一萬,就可以算作市,以此類推。”

“那要算當地人,還是隻算大明人?當地人……到底算不算人?”張希孟聲音不高,但是卻又問了個致命的問題。

人,什麼算人?

有手有腳,人科人屬。

這就是人,還有什麼疑問嗎?

對不起,還真有。

因爲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土著是不被承認的。

他們並不算是法律意義上的人,所以可以肆意殺戮。

一顆子彈,一條人命。

一張頭蓋皮,一片肥沃的耕地。

所以人籍問題,可不是個小事……萬萬不能被什麼很高大上的歷史文件騙了,不要以爲裡面的講的“人”,順理成章就包含你。

畢竟在某些人的眼裡,你只是黃色的牲口。

其實面對這事,朱元璋也是深有體會的。

畢竟在大元治下,南方漢人的命,也就和一頭驢等價!

朱元璋沉吟再三,終於道:“既然是要往外走,爭奪土地,開墾蠻荒,打仗殺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務必要戒殺,咱們還是要利用當地人的勞力。再有一點,如果當地人願意歸附大明,成爲華夏子民,也要給一條路。如果某些地方,華夏子民數量達到七成以上,心向中原,也可以納入本土,和中原一視同仁!”

張希孟面帶笑容,跟老朱相處這麼多年,他很清楚,朱元璋雖然殺人的時候,不會手軟。但是對待普通百姓,他永遠都是最爲了他們考慮的。哪怕是海外的人,朱元璋也願意給他們一條活路。

Wшw ●Tтkǎ n ●c ○

所以從這點上來說,由大明主導海外開發,由華夏統領天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運氣,至少不會被輕易抹掉。

“主公,既然如此說,這就涉及到對海外的教化,還要我們的文明習慣,要向外傳播。學堂,寺廟,宗祠,這些東西,怕是也要一起送出去才行。”

朱元璋怔了怔,也不由得滿心感嘆。

先是寺廟啊,祠堂啊,宗族勢力,都是大明極力壓制,甚至需要徹底剷除的。但是到了對外開拓的時候,卻需要利用這些力量。

果然,權力厭惡真空。

沒有強大的行政體系,甚至沒有充裕的駐軍,帶來不了足夠的秩序,就需要依靠曾經的東西填充。

朱元璋突然涌起一陣強烈的擔憂,他突然想到了一種情況。

“先生,如果任由他們做大,發展起來,會不會借屍還魂,反過來影響大明啊?”

張希孟無奈苦笑,“所以說往外移民,大肆開拓,不是一件小事情,父子顛倒,主客異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張希孟又道:“所以說,如何掌控海外,也是一門大學問,趨利避害,咱們需要做的事情,還多著呢!”

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購第七十一章 有青天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誕生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一百七十四章 咱是來立規矩的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九百零二章 大明正黑旗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五百零九章 復旦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一百零五章 趙均用覆滅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八百八十九章 九鼎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萬歲,大明萬歲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八百三十章 偷家狂魔藍玉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納稅逃不掉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三百二十二章 婚姻大事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虜王保保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許加入華夏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民學堂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鄉的味道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四百九十四章 陛下給你們膽子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兒大孝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七百七十七章 貧家子的勝利第三百零八章 怎麼當吳王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一百零二章 朱元璋做好了戰鬥準備第七百九十章 公主北上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鄉的味道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六章 論守城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一百六十三章 輕鬆出獄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七百五十六章 罷相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八百五十八章 種田有功的朱雄英第七百八十六章 我會保你的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決戰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樂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六百六十八章 華與夷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著老朱做生意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二百一十六章 勸降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四百二十九章 連大戶都背叛了第六百四十一章 勳貴出路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溫侯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
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購第七十一章 有青天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誕生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一百七十四章 咱是來立規矩的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九百零二章 大明正黑旗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五百零九章 復旦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一百零五章 趙均用覆滅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八百八十九章 九鼎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萬歲,大明萬歲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八百三十章 偷家狂魔藍玉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納稅逃不掉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三百二十二章 婚姻大事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虜王保保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許加入華夏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民學堂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鄉的味道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四百九十四章 陛下給你們膽子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兒大孝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七百七十七章 貧家子的勝利第三百零八章 怎麼當吳王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一百零二章 朱元璋做好了戰鬥準備第七百九十章 公主北上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鄉的味道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六章 論守城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一百六十三章 輕鬆出獄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七百五十六章 罷相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八百五十八章 種田有功的朱雄英第七百八十六章 我會保你的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決戰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樂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六百六十八章 華與夷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著老朱做生意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二百一十六章 勸降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四百二十九章 連大戶都背叛了第六百四十一章 勳貴出路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溫侯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丹江口市| 慈溪市| 莱芜市| 上杭县| 祁连县| 新泰市| 库车县| 天台县| 鹤壁市| 鲜城| 汶上县| 桂林市| 育儿| 池州市| 博野县| 横峰县| 随州市| 洛南县| 左权县| 南陵县| 嵊泗县| 万载县| 枝江市| 吉安市| 涡阳县| 阳曲县| 纳雍县| 普宁市| 蒲江县| 翁源县| 沾益县| 巴中市| 庆云县| 平阴县| 柞水县| 平昌县| 集贤县| 谢通门县| 凌云县| 抚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