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

“起來,快起來!”

朱元璋伸出大手,如鐵鉗子似的,抓住方國珍,硬生生把他提了起來,然後把屁股往旁邊一挪,露出了半個位置,又把方國珍按在了自己的身邊。

老方那也是海上搏殺的漢子,身強體健,筋骨粗壯,愣是讓老朱像小雞崽兒似的擺弄,臉上也不免尷尬。

“方兄,你知道咱爲啥要封你越王,爲啥讓你坐在咱的身邊不?”

方國珍略微沉吟,他這人雖然反覆橫跳,但絕對不傻,換句話說,傻子是沒本事反覆橫跳的。

“上位,想來臣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還有些戰船,在海上也有些本事。再有……”

“再有什麼?”

“再有三家當中,論起兵力,臣,臣是最弱的!”

“哈哈哈!”老朱忍不住朗聲大笑,用力拍著方國珍的肩頭,“方兄果然是聰明人,那咱也就不藏著掖著了,封你這個越王,咱能像你保證幾件事……其一咱給你實封,讓你能享受封地,便宜行事。其二,你不叛咱,咱不廢你方家……同爲亂世豪傑,一起抗元的好漢子,咱也希望有你這樣一個朋友,兄弟!”

朱元璋抓著方國珍的胳膊,用力搖晃了一陣,“方兄,意下如何?”

方國珍頗爲震撼……以他對朱元璋的瞭解,這人還真不太願意說假話,基本上是說到做到。

方國珍爲什麼願意過來,還真如他所說,綜合實力,他連陳友定都不如,而且在糧食上又有求於朱元璋。

如果老朱連他都容不下,直接就給吞了,那麼那倆人,甚至是天下人,都會小覷朱元璋的。

東南四強,老朱是一把手,張士誠二把手,陳友定三把手,方國珍排第四……大約就是個元末小印度的地位,只要他會玩,三個大哥都會對他多少客氣一點。

正因爲對自己地位的準確認知,方國珍纔會對越王十分滿意,畢竟就算他使出渾身解數,這輩子的高度也就這樣了。

甚至方國珍判斷,這種狀態都維持不了多久,畢竟朱家軍的勢頭太猛了。

可是朱元璋的這番表態,卻大出方國珍的預料,給他封地,準他世襲罔替,這話似乎藏著玄機,來不及參悟,但總歸不是壞事。

能坐穩一方之主,也算是老天垂青了。

“上位,國珍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願意奉上位爲主,鞍前馬後,永遠忠誠!”

朱元璋忍不住大笑,隨即起身,從身後的托盤取下一頂九旒冕,一轉身,到了方國珍的面前,笑道:“這個帽子是他們給咱準備的,做了兩頂,讓咱選。咱選了一個給自己戴,多餘出來的,就給你了,你先試試合不合適,讓他們再調整。”

方國珍一看這頂做工精良的九旒冕,就渾身顫抖,眼珠子都直了。

天子戴十二旒,親王九旒,朱元璋將一頂餘出來的王帽賞給自己,那意味不言自明啊!

他哆嗦著想要去接,但目光和朱元璋相對,竟然情不自禁低下了頭,“謝上位賜帽。”

朱元璋含笑,親手把九旒冕戴在了方國珍頭上,讓他擡起頭來,仔細看了看,十分周正,老朱也很滿意。

“方兄,你說這漢家的冠冕,是不是比蒙古人的舒服多了?”

方國珍大振,連忙道:“上位教訓的是,國珍再也不會給元韃子賣命了……國珍,國珍願意追隨上位,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這位看起來沒少看張希孟的文章,口號喊得十分熟練。

朱元璋見他這麼上道,也心中歡喜,連連點頭。

“很好,很好!方兄,這個九旒冕你要先拿下來,讓他們略調整,回頭連同蟒袍,大印,一起賜給你!”

方國珍戀戀不捨,摘下九旒冕,退出去的時候,還捨不得偷看了兩眼,這才離去。

朱元璋心情大好,一頂帽子,一個王位,拴住了海上的一條蛟龍啊!

擺弄明白方國珍,朱元璋下一項任務就是去祭祀天地。

又有杭州並沒有天地壇這種建築,老朱只是帶著衆多文武,到南郊臨時祭壇,宣讀祭文,而後就草草返回,整個過程都十分簡短。

短到大傢伙還沒什麼感覺,就已經結束了。

雖說咱們崇尚節儉,但是把一個即位大典弄得這麼倉促,似乎也不好吧!

就在大傢伙遲疑的時候,李善長才站出來,告訴大傢伙,先別急,真正的關鍵在祭祀岳飛,上位在嶽王墳前有重要的事情宣告!

這時候大傢伙才明白,敢情祭天只是一個過場。

其實這也符合一路走來,形成的理念,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那麼祭天地的動作,自然可以簡化,關鍵還要落在人心上!

那又該如何收攏人心呢?

這個答案馬上就要呼之欲出了。

以朱元璋爲首,率領所謂文武,外加上方國珍,還有其他各方使者,聚合杭州百姓,各地前來的讀書人,一起趕到岳飛墓前。

祭祀先賢朱家軍做過一次,上次是祭祀鎮江的宗澤,這一次卻是落到了岳飛身上,規模竟然大了十倍不止。

上一次是由宋濂閱讀祭文,他歷數歷史,講三皇五帝,華夏傳承綿延,以至於趙宋敗於崖山,社稷斷絕……又以人心不死,矢志不渝爲意,得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之真意。

宋濂捫心自問,再重寫文章,或許文辭能夠更加優美,但是格局氣度萬難超過。

正因爲如此,朱元璋的即位文稿,他萬萬不敢操刀,甚至連碰都不敢碰。

這麼大的事情,只能讓張希孟來。

五千年曆史擺在那裡,還能如何闡釋,如何繼往開來?

一切都看張先生的一支大筆……說來說去,還是要看張希孟的。

果然,張希孟也不負衆望,把這篇文章寫出來,遞給了老朱,其他外人是無緣得知詳細內容的,本來想著讓老朱當衆宣讀就好了。

誰知道朱元璋在見了方國珍之後,在祭天的路上就跟張希孟說了,這篇文章還是由他宣讀,老朱只是宣佈那些具體策略就好。

張希孟怔了怔,他撰寫文章,讓他來讀,難度不大,對整個流程也沒有多大的影響。

唯一的問題,就是這種登基即位的詔書,有著非比尋常的地位。

放在後世,怎麼也是要背誦並默寫全文的。

沒瞧見宋濂老頭讀了一次,都感激涕零,銘刻肺腑嗎!

想來這是老朱要把出風頭的機會留給自己。

張希孟到底無話可說,只能一身大紅袍,在萬衆矚目當中,昂然闊步,到了岳飛墓前,先是進香施禮,而後高舉祭文,面對著所有人,大聲朗讀。

“自三皇五帝,華夏興焉,天下大勢,分合不斷,仔細梳理脈絡,王朝之上,尚有兩起兩落,各有千年以上……”

張希孟這個開頭,就把不少人嚇了一跳。

真是好大氣魄,歷代王朝更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張希孟卻說在王朝之上,還有兩場更多的起落,倒要看看,你怎麼超越王朝,怎麼闡釋歷史?

“上古之時,洪水肆虐,萬里黃河,民生舉步維艱,華夏諸部落,難以自保,故有賢人挺身而出,聚合萬民之力,治理水患,結成國家,是爲夏朝之始……”強犧

讀犧

有關大洪水的記憶,幾乎是每一個文明源頭處,共有的東西。似乎在幾千年前的時候,整個世界都下起了大雨,水患考驗著所有人。

在這個時候,東方神州,大禹扛起斧頭,率領民衆,劈開山嶽,疏通河流,前赴後繼,終於制服了洪水。

沒有屈服,也沒有祈求神明幫助,就是靠著我們自己,馴服洪流,將中原大地,變成適宜人們生息繁衍的神州大地。

從此開始,中華大地,就展現出和其他地方不同的畫風……歷經夏商周三朝,分封制走向終結,春秋戰國,無時不戰,天下該往何處走?

在這個時候,那個男人站了出來!

“書同文,車同軌,天下大一統……始皇之功,功在千秋。秦漢成就大一統格局,一路走來,直至宋朝滅亡,又是一起一落。”

聽到這裡,在場的讀書人已經開始點頭了。

尤其是宋濂,更是眼前一亮。

因爲上一篇祭文說到趙宋之後,士大夫和君王共天下的路走到頭了。

但具體該怎麼看,似乎還沒有說清楚。

這一次張希孟把這塊給補上了。

從大禹治水,一直到春秋戰國,這是差不多兩千年的時間,張希孟總結爲第一個起落,也就是華夏諸國,逐漸向外開拓,佔據東亞這塊土地的時期。

由於向外面開拓比較容易,所以產生了分封制。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可分封的土地沒有了,各國開始捲起來,不斷兼併就出現了,所謂的三代之治,到這時候,也走向了終結。

第二個起落,則是以秦始皇開闢大一統格局開始,經過秦漢完善,到了唐朝,達到了一個頂點,隨著安史之亂,這個格局走向了衰敗,直至蒙古人南下,宋朝滅亡,差不多又是一千幾百年,完成了一個輪迴。

“元廷殘暴,萬民憤然,天下洶涌,豪傑並起……此乃華夏第三次興起,此次興起的核心在於君王不再只是受命於天,更是秉持百姓之心,治理天下,撫育萬民,君民一心,上下同德……”

“故此,華夏必勝!萬民必勝!”

樂文

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講話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五百二十七章 從絲綢作坊開始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七百四十四章 有競爭,纔有突破第一章 元末第五百一十章 有教無類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六百三十八章 百萬補貼朱多多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二十九章 朱重八闖關第九百零七章 清掃乾淨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三百一十四章 主公知道了?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賈,不可自拔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四百四十五章 諸將才幹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懸賞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二百章 張希孟被盜了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一百七十九章 一劍誅心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難爲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開疆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二百六十一章 再次被盜的張希孟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標的教育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一百三十六章 文正第六百八十二章 張庶寧的大生意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動天下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四百三十五章 姚廣孝的新官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爲民除亂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九百零四章 聖人出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頭了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八百六十九章 瘋狂的大明科學家第八百一十四章 張太師的高招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個大日子第二百二十六章 又是一年豐收時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間之屑第九百零九章 財富的力量第七百四十九章 無愧朱元璋之子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一百三十六章 文正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四百四十四章 六位國公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給百姓的禮物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
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講話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五百二十七章 從絲綢作坊開始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七百四十四章 有競爭,纔有突破第一章 元末第五百一十章 有教無類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六百三十八章 百萬補貼朱多多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二十九章 朱重八闖關第九百零七章 清掃乾淨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三百一十四章 主公知道了?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賈,不可自拔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四百四十五章 諸將才幹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懸賞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二百章 張希孟被盜了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一百七十九章 一劍誅心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難爲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開疆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二百六十一章 再次被盜的張希孟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標的教育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一百三十六章 文正第六百八十二章 張庶寧的大生意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動天下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四百三十五章 姚廣孝的新官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爲民除亂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九百零四章 聖人出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頭了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八百六十九章 瘋狂的大明科學家第八百一十四章 張太師的高招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個大日子第二百二十六章 又是一年豐收時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間之屑第九百零九章 財富的力量第七百四十九章 無愧朱元璋之子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一百三十六章 文正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四百四十四章 六位國公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給百姓的禮物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林县| 毕节市| 个旧市| 甘孜县| 桦南县| 乌兰浩特市| 承德市| 板桥市| 新乡市| 香格里拉县| 自贡市| 汽车| 吉安县| 达拉特旗| 侯马市| 吴桥县| 永靖县| 临漳县| 微博| 定陶县| 开化县| 包头市| 台南县| 泸西县| 安陆市| 林芝县| 凤台县| 白银市| 上思县| 南江县| 武鸣县| 新巴尔虎右旗| 台中市| 清苑县| 广南县| 武冈市| 内黄县| 博兴县| 绍兴市| 桓台县| 东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