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

張希孟在濟民學堂,完成了第一次講學,他前半段主要講了師德問題,其實拆開之後,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

張希孟講的是他的教育觀,認爲老師需要嚴格約束自己,明白自己從何而來,肩負的責任……有人或許會覺得張希孟對待老師,並不客氣。

但是不要忘了,張希孟處在什麼時候!

這還是個師徒如父子的年代,憑著師徒關係,門戶之見,結黨營私,互相攻訐……這種破事在宋元兩朝都不少見。

等到了明朝,還要繼續發揚光大,並且最終形成複雜的朋黨,互相鬥爭。

張希孟的這番話,說的是當下,也說的是日後。

老師教學生,天經地義,不能以師生之誼,結黨營私,更不能靠著主持科舉的便利,大肆擴充黨羽,左右朝局,這都是絕對不能答應的。

凡事都必須有的放失,不能順便胡說八道。

以張希孟的身份,自然能把握其中的分寸。在明初的條件下,多約束老師,比要求學生,重要一萬倍。

除此之外,張希孟還講了文理分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要分開。

張希孟明確講,老師傳的是天下至理,天地正道。

行得正走得端,這也是要強調師德的另一方面。

研究學問,必須人品方正,立意正派,是爲國爲民……

總體而言,張希孟是淺嘗輒止,沒有再多說下去,這些內容大可以在接下來的具體授課中,給大傢伙仔細講解。

一個上午的愉快時光,很快結束。

劉三吾打算召集所有老師,重點研究這個師德的問題,所以學生們提前放學。

只是聽完了張希孟講課,大傢伙哪裡捨得離去啊!

因此學生們三三兩兩,不斷討論著。

譬如說張庶寧幾個,湊在一起。

許觀就說道:“張相這番話,真是醍醐灌頂,非比尋常,我記得很小的時候,想要看書,別提多難了。全都敝帚自珍,根本不願意拿出來。”

胡儼點頭,“沒錯,我記得宋廉宋學士就寫過一篇文章,講述幼年求學之難。倘若那些藏書衆多,學問精深的人,能像張相說的一樣,視傳播知識,提攜後輩爲天職,以傳道爲樂。真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收益!張相這番高論,當真是說盡了天下師道,弄得我都想當個老師了。”

胡儼感嘆道,張庶寧突然擡頭,問道:“胡師兄,你也想當老師?”

胡儼怔了怔,“也想?這麼說你想當老師了?”

“嗯!”

張庶寧點了點頭,十分認真,“我們的文明,我們的國家,依賴的就是文化傳承,知識學問傳播……師者擔負這個使命,至尊至貴,至高無上!我自然是想成爲一名老師!優秀的老師!”

張庶寧說完,低頭看了看沉默不語的夏知鳳,“你,你怎麼想的?”

夏知鳳還在低頭思索,突然被問到,愣了好一會兒,這才咬著嘴脣道:“我,我有些事情,想請教張相公。”

張庶寧看了看四周,他給夏知鳳使了個眼色,過了一會兒,兩個人單獨到了學校院牆的旁邊。

夏知鳳突然擡起頭,鼓足所有勇氣,以堅定的語氣道:“你知道嗎?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球上面?”

張庶寧愣了好一會兒,夏知鳳以爲他是被嚇到了,就自顧自道:“我也覺得很匪夷所思,可我看了很多算學的書,又觀察了好久,我還動手算了……雖然我還算不出來,但我很確定,我們就是在一個大球上面……我也知道這個很荒唐,我從來沒敢和別人說。一方面是我根據書籍所學,自己推到出來的,一方面是我聽從身邊聽到的,所有人都堅信不疑……你說我該信哪一個,是自己,還是我爹他們?”

張庶寧此刻才聽明白,大地是圓球……貌似他還穿開襠褲的時候,老爹就說過,張庶寧也記得清清楚楚。

可大地爲什麼是圓的,他就不太能弄清楚了。但他絕對相信老爹不會說錯,因此深信不疑。

今天夏知鳳告訴他,她不但知道生活的是球體,還試圖用算術計算出來。

乍聽之下,張庶寧萬分驚駭,稍微平靜之後,他又感到了一份驚喜。

這丫頭比自己想的還要天才!

甚至可以說,老爹在這方面的學問,她就是最合適的傳人。

“夏知鳳,你還有什麼稀奇古怪的想法嗎?”張庶寧追問道。

夏知鳳頓了頓,就用思忖的語氣道:“我在去年的時候,看過一次天狗食月……我現在正在觀察月相,我感覺這背後必定有規律在,並不是什麼天狗,而是我們看到的日月星辰,都在運轉!”

聽到了這裡,張庶寧已經萬分篤定,這丫頭豈止是天才那麼簡單!

必須儘快讓老爹見見她才行。

“這樣吧,你寫過這方面的東西嗎?”

“寫過,放在我的書房裡,沒人知道……我怕有人害怕。”

難不成還能把你當成妖女燒了?

張庶寧感嘆小夥伴的嚴謹,笑道:“那好,你先回家,取來這些東西,然後去我家後院。等張相去休息,我想辦法領你進去,張相很好說話的,他今天能那麼講,就必定樂意傳授知識,解答疑惑。見了張相,估計就能幫你答疑解惑了。”

夏知鳳眼睛冒光,十分用力點頭。

從小到大,她還從來沒有這麼興奮過。

自己滿肚子的疑問,總算有了能幫著解答的人了,這種快樂,簡直無法想象。

她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裡,翻出了她寫的地圓論,這是一篇很潦草的文章,只有幾百個字而已。

拿這個去請教張相,簡直是犯罪!

夏知鳳看了看時間,她覺得距離張相回來,還有好長一段時間。

夏知鳳就提起筆,重新潤色,爭取把文章寫得仔細清楚一些,然後再交給張相公看。

至於張庶寧的承諾,到底做不做得到,她是沒有什麼懷疑的。

張老闆肯定說到做到!

除了夏知鳳,受到震動的學生,還有很多,其中一人,名叫黃子澄!

這人今年二十歲,長得極好不說,還頗具詩才,按理來說,他絕對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備受矚目。

但是對不起,知道黃子澄的人並不多。

主要的問題是黃子澄年紀稍大,在進入濟民學堂之前,他已經學有所成。

進入學堂,僅僅是旁聽生的身份,並不參與學堂的考試,因此大傢伙並不知道。

黃子澄能進入學堂,多虧了一位老先生,此人名爲樑寅,他學問極好,但是運氣奇差,在元廷治下,屢試不第。

後來劉三吾擔任濟民學堂山長,把他請了出來。

樑寅早年教過黃子澄,他進入學堂之後,閱讀了張希孟的文章,又研究了學堂的設計,發下多了諸如天文曆法,農學醫學等課程。

樑寅就覺得以前黃子澄所學的東西,遠遠不夠,因此寫信請黃子澄過來。

黃子澄果然聽命,來到了濟民學堂,

不得不說,作爲一個天生的做題家,黃子澄儘管不能參加考試,捲起來也是相當恐怖……他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自學了所有課程,並且在算學,醫學,農學上面,頗有造詣。

作爲一個旁聽生,黃子澄準備進京參加科舉,或者另外尋找出路。

偏巧這時候,張希孟來了濟民學堂講課。

僅僅這一堂課,就讓黃子澄想了許多。

他找到了樑寅,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打算去北平,去文化的荒漠,去一片蠻夷之地,傳播教化,把自己所學,帶給北平的孩子。

樑寅在聽到這話之後,頗爲感動,因此在午休之後,就跟劉三吾提到了此事,意思也是想說,咱們學堂的後輩,也是頗有擔當,不都是無修小人!

劉三吾聽完之後,也是很感動,就趁著張希孟要回去的時候,把黃子澄的事情說了。

黃子澄?

還要去北平?

幹什麼去?

輔左朱棣嗎?

張希孟越發感覺這世道魔幻了,不過一想到這兩個死對頭即將湊在一起,他還挺高興的。

“這樣吧,讓黃子澄過來,我跟他聊聊。”

不多時,一個很帥氣的小夥子,前來拜見張希孟。

確實很帥氣,張希孟也不能說人家不如自己,就不帥氣。

事實上黃子澄在歷史上鄉試第二名,會試更是考了個會元,到了殿試,考了第三名探花……雖然沒有連中六元那麼恐怖。

但三場大考,全都在前三,而且還拿到了象徵著才貌俱全的探花郎,黃子澄的實力,同樣不容小覷。

絕對是卷王級別的,還是王中王!

“張相,學生在上午聽完相公所講師德之後,頗爲震動。學生覺得,師者不該端居學堂之上,只是高臺教化,似乎應該去最艱苦的地方,傳播教化。北平之地,古爲幽州,又是元廷都城,數百年隔絕,胡風瀰漫。學生雖然學問不濟,但是願意略盡綿薄,拋磚引玉,前往北平,教導學生。”

張希孟聽著黃子澄的話,並不覺得他是虛情假意。

“現在北平牽著遼東,又牽著高麗,數省之地,諸部混雜,想要傳播教化,難度不小啊!”

黃子澄忙道:“事在人爲,學生覺得,只要憑著一顆心,全力以赴,便不能成就大功,也足以問心無愧!”

張希孟沉吟少許,“這樣吧,我以私人身份,給燕王寫封信,讓他給你提供些便利!”

黃子澄連忙拜謝,“張相,有意去北平的,不止學生一人,我們勢必全力以赴,教化學生,義不容辭!”

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十六章 打地鼠第六百八十四章 你爹要來了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二百四十九章 畢業了第八百六十六章 衣冠大明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九百零四章 聖人出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二百六十一章 再次被盜的張希孟第六百二十章 紀念館第二百五十六章 耕讀傳家的真相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鄉的味道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錢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六百二十九章 請你吃牢飯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四百八十六章 至高榮譽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二百三十九章 必勝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賈,不可自拔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俘營覆盤事件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三百九十六章 吳王的請帖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學正統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二百八十八章 得手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著老朱做生意第四十六章 平平無奇的張希孟第九百零三章 張太師的境界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四百三十五章 姚廣孝的新官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四百一十六章 鉅貪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難爲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講話第二百八十九章 軍心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六百零二章 什麼叫洪武大帝啊!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二百四十章 紅燒肉有的是第六十六章 郭子興,你不要過來呀!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二百七十八章 富裕仗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國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國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當亡國之君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五百九十四章 頑強的朱標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七百五十六章 罷相
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十六章 打地鼠第六百八十四章 你爹要來了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二百四十九章 畢業了第八百六十六章 衣冠大明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九百零四章 聖人出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二百六十一章 再次被盜的張希孟第六百二十章 紀念館第二百五十六章 耕讀傳家的真相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鄉的味道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錢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六百二十九章 請你吃牢飯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四百八十六章 至高榮譽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二百三十九章 必勝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賈,不可自拔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俘營覆盤事件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三百九十六章 吳王的請帖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學正統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二百八十八章 得手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著老朱做生意第四十六章 平平無奇的張希孟第九百零三章 張太師的境界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四百三十五章 姚廣孝的新官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四百一十六章 鉅貪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難爲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講話第二百八十九章 軍心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六百零二章 什麼叫洪武大帝啊!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二百四十章 紅燒肉有的是第六十六章 郭子興,你不要過來呀!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二百七十八章 富裕仗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國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國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當亡國之君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五百九十四章 頑強的朱標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七百五十六章 罷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市| 正蓝旗| 甘南县| 讷河市| 大兴区| 江川县| 宜宾市| 通化县| 明星| 荃湾区| 金川县| 阿图什市| 开平市| 杭锦后旗| 红原县| 霍林郭勒市| 泽库县| 濮阳县| 达孜县| 任丘市| 长寿区| 桑日县| 秦皇岛市| 分宜县| 聂荣县| 靖边县| 惠安县| 襄城县| 芦溪县| 高邮市| 龙泉市| 鹤岗市| 石景山区| 吴堡县| 永善县| 大新县| 大冶市| 诸城市| 红安县| 奉化市|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