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

朱元璋的表態,讓張天騏感到了羞愧,相比起老朱對待百姓的態度,張士誠的確是差得太遠了。

似乎成王敗寇的確是錯了,王以王道而成,寇以寇道而敗!

難道說,張士誠不過是一個巨寇而已?

張天騏無法回答,他暫時依舊被押入了戰俘營,跟其他俘虜一樣,都要接受清點,而後就會被送去洪都,進行屯田,興修水利。

總算是人盡其才,張天騏也沒有什麼抱怨的。

他每天都在戰俘營,看著朱家軍清點人數,登記造冊。同時詢問俘虜出身,家庭情況,有無親人等等……詢問之細緻,簡直讓張天騏都汗顏。他領兵這麼長時間,貌似對手下的瞭解還沒有到這個程度。

他們的戰俘營就在軍營旁邊,由於知府衙門被燒了,老朱和一衆文武也只能住在軍營,好在大傢伙都習慣了。

這一天早晨,吹吹打打,熱鬧非凡,有不少湖州的士紳百姓, 舉著萬民傘, 帶著金銀布匹,酒肉糧食,前來拜見朱元璋,犒賞三軍。。

他們送來的禮物絡繹不絕, 數量驚人。

張天騏站在戰俘營這邊, 仔細數著,光是馬車, 就有上百輛不止……氣得他忍不住罵了起來。

“這幫孫子, 原來跟我哭窮,現在吳國公來了, 都搶著送禮,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天騏忍不住痛罵, 卻也無可奈何。當年彭和尚殺過來, 這幫人迎接彭和尚, 元兵回來,他們恭迎大元朝。

後來張士誠佔據了這些地方, 他們又成了張士誠的忠臣。

反覆橫跳, 這是人家的本事, 瞧這意思,就算老朱家完蛋了, 人家也能找到新主子。有千年大族,沒有千年朝廷。

還不就是這麼點破事嗎!

張天騏感嘆之後, 返回了住處,他心中喟嘆,中午飯都沒有吃,直到晚上, 到了廚房, 領了食物,正準備去吃飯, 突然聽旁邊的人議論。

說的是什麼留氏後人,讓吳國公給抓了,現在正下令徹查,這個奸賊之家, 總算是完蛋了。

張天騏皺著眉頭, 思索了好一會兒,這才猛然驚醒,對啊,原來在湖州, 還有留氏的一支哩!

朱元璋竟然要跟留氏算賬?

這家人要倒黴了?

真要是這樣,我,我心服口服!

張天騏匆匆吃了口飯,就跑去找管理戰俘營的千戶,詢問事情,他太迫切要知道發生什麼了……

早上的時候,一羣士紳地主,前來拜見朱元璋,還送上來了厚禮。

朱家軍來了,那些事情他們也聽說了,有膽小的已經準備跑了。可大多數人還是選擇留下來,沒有辦法,誰讓他們的家產都在,想走就要捨棄這一切,真是捨不得。

從湖州變幻大王旗開始,他們就湊在一起,積極商討,這纔有今天的舉動。

老朱對此只是淡然一笑,咱的張先生,光是在江北,就存了幾百萬石糧食,區區幾百車禮物,就想讓咱高擡貴手,那是不可能的。

不過老朱還是見了這些人,不教而誅還是不合適的。

如果他們能主動配合,也能減少很多麻煩。

朱元璋也在摸索著,他想要找出一套成熟穩妥的辦法,還有那麼多土地等著他去佔領,總不能每一處都親力親爲。

只有拿出合適的方案,才能推廣到各處,成爲放之四海皆準的規矩。

正是出於這個考慮,連張希孟都來了,老朱讓他給衆人講解朱家軍的政策。

張希孟制定這些法令,自然是從容不迫。

“土地法令經過了多次修正,到了現在,就是最根本的兩個字:平均!”張希孟道:“均分田畝,把丁稅合併入田賦,根據人丁田畝徵稅。過去歷朝歷代,都分成田賦,丁稅,按照田畝,人丁收稅。也有人提議,不管丁口多少,只把丁稅攤入田畝,按照土地徵稅。”

“從此之後,滋生丁口,永不加賦……可我要說,這也是不行的。人丁滋生,豈能棄之不顧?難道一個國家只需要向百姓徵稅,不用負擔責任嗎?按照我們的主張,按人口均田,人和田,是綁在一起的,每一個農村百姓,不管曾經是什麼身份,哪怕是佃戶家奴,從今往後,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田畝,丁稅即田賦,田賦即丁稅。目前的稅率是十分之一,分成夏秋兩稅,依次完糧納稅。”

張希孟道:“這一點是我們的原則,大傢伙都有什麼說的,可以提出來。不過在均田這一塊,我想能夠退讓的空間不大了,大家還有什麼便民要求,好的建議,我們會採納的。”

張希孟直接把地丁銀的搞法給否定了。

這玩意的想法和他不能說珠聯璧合吧,也可以說是南轅北轍了。

地丁銀的核心,是朝廷要徵收這麼多的稅,爲了減少徵收困難,把丁稅和現有的土地綁定,也就是說,不光是小民百姓也出錢,包括士紳地主也要割肉。

穩定稅基,擴大稅源,保證國家歲入。

說到底,還是把老百姓當成韭菜,只是收割的時候,會溫柔一些。

不會只在一塊地割,不會光從一隻羊身上薅。

而張希孟主張的均田,源於公平對待每一個人的樸素觀念,而一個人生活在世上,就該享有一份生活資料,在當下,也就是一塊屬於自己的田畝土地。

同樣出於公平的考慮,纔有接下來的稅制安排。

可以說是環環相扣,嚴絲合縫。

在場的士紳卻是大吃一驚,因爲他們結伴過來,希望的就是割一些肉,跟朱家軍做個交換。

這個割肉就是,田畝我們可以退一些,賦稅也可以承擔一些,但好歹準許我們豢養家奴……或者乾脆把家奴也算作人口。這樣在均田的時候,他們就可以保住大部分的土地。

很顯然,這一切如意算盤,都被張希孟打破了,這個年輕人的精明,遠超他們的預料,十幾號士紳地主,都陷入了詭異的沉默。

該怎麼辦吧?

過了好一會兒,這纔有一個麪皮白皙,細眉長目的文士起身,對張希孟施禮道:“久聞張相之名,今日一見,果然思慮周全,非同凡響。我們都願意聽從張相安排,只是還有個小小請求,希望張相恩準。”

張希孟一笑,“主公在這裡,我哪有什麼權力給你恩典?只要你的建議合理,我們必然會採納就是了。”

此人稍微沉吟,立刻笑容滿臉,“張丞相教訓的是,小人的意思是我們想爲朱家軍效力,能否準許我們徵收田賦,運輸到倉庫,也算是爲吳國公分憂。”

“不!”

張希孟乾脆道:“田賦徵收必須是均田之後,由推選的糧長負責……如果提前交給你們,靠著徵收田賦的權力,不還是一樣能壓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嗎?百姓又怎麼會相信均田?到時候不還是陽奉陰違,南轅北轍嗎?”

這人聽到張希孟的話,老臉一紅,他的如意算盤輕易就被戳破了,只能再次轉動心思。

“張相,這均田固然是妙策,只是不知道族裡的田產,可是也要均分?畢竟這些族產就是爲了接濟族裡窮人,供養私塾,奉養祖宗祠堂的……似乎都是正事,算不得盤剝壓榨吧?”

張希孟再次搖頭,“什麼叫族產?官和民,朝廷和百姓,中間沒有什麼家族!天下也不存在什麼可以逃避田賦的土地。族產不行,學堂的土地不行,寺廟的土地更不行!”

張希孟一口氣堵死了所有可能,讓場中氣氛再度尷尬起來。

這些士紳也是踢到了鐵板,就在這時候,朱元璋突然站起,走了過來,“咱剛剛看了名冊,你姓留?”

此人連忙點頭,“回吳國公的話,小人留熙。”

“哦!剛剛你口口聲聲說什麼族產,咱問你,你的家中可有什麼有名的人物,傳下了多大的產業?”

留熙愣了,竟然不知道怎麼回答。

朱元璋看著他的神情,突然笑道:“是不是留夢炎的後人?”

“是……不過是偏房,不是嫡系。”留熙突然有種不好的預感。

“不是嫡系?那你們在湖州還有這麼多產業,可見留氏子弟,活得不錯啊!”朱元璋笑瞇瞇問道。

留熙心怦怦亂跳,不談均田的事情,突然牽扯到了他們家,怎麼都不像是好事情。

“回吳國公的話,留氏耕讀傳家,清清白白啊!”

“好一個耕讀傳家…是百姓耕田,你們讀書吧?”朱元璋笑呵呵扭頭,“張先生,你看咱說得沒錯吧?”

張希孟忙點頭道:“主公聖明。”

朱元璋又道:“張先生,你說咱們最初只想著均分田畝,想著好說好商量,給窮苦百姓一條活路。可偏偏有人百般反對,想出了一大堆的理由,說白了,不就是想保住高高在上的位置嗎?”

張希孟再度點頭,“主公一針見血。”

“那這個位置怎麼來的?似乎是投降元韃子,害死文丞相,用忠良鮮血換來的吧?”

老朱說到這裡,留熙已經雙腿癱軟,跪在了地上。

可老朱還不想放過他,“咱要是留氏後人,多半會散盡家財,老老實實,替祖宗贖罪。咱怎麼也想不到,你還有臉到這裡,跟咱談條件……禍不及家人,可你們留氏,受了老賊這麼大的恩惠,綿延百年,也該到了還賬的時候了!”

朱元璋扭頭,看了看張希孟,“先生以爲如何?”

張希孟繃著臉道:“臣以爲十分妥當……不只是湖州留氏,包括衢州留氏,都必須立刻拿下,不能姑息縱容!”

第三百零七章 吃麪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八百六十章 我們應該反思第七百零九章 我們不會讓父皇失望的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七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三百七十二章 未來的官制第二百一十章 殺得好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二百二十六章 又是一年豐收時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報捷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張士誠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著!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三百三十四章 脫胎換骨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問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七百四十四章 有競爭,纔有突破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六百八十五章 張相公駕到第三百九十六章 吳王的請帖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應,可以休矣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八百六十七章 華夏大會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二百一十六章 勸降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學生第六百三十八章 百萬補貼朱多多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九百一十二章 朱英還債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六百六十七章 在大明,人最尊貴!第二百一十六章 勸降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二百四十章 紅燒肉有的是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錢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十二章 示兒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五百九十七章 懷王千古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試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三百五十章 詐降的人選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五百九十七章 懷王千古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四百零九章 最強防刺殺衙門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二百零一章 清官無敵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階段戰術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七百二十章 楊憲倒臺了第八十八章 糧長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書成
第三百零七章 吃麪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八百六十章 我們應該反思第七百零九章 我們不會讓父皇失望的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七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三百七十二章 未來的官制第二百一十章 殺得好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二百二十六章 又是一年豐收時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報捷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張士誠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著!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三百三十四章 脫胎換骨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問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七百四十四章 有競爭,纔有突破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六百八十五章 張相公駕到第三百九十六章 吳王的請帖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應,可以休矣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八百六十七章 華夏大會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二百一十六章 勸降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學生第六百三十八章 百萬補貼朱多多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九百一十二章 朱英還債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六百六十七章 在大明,人最尊貴!第二百一十六章 勸降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二百四十章 紅燒肉有的是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錢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十二章 示兒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五百九十七章 懷王千古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試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三百五十章 詐降的人選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五百九十七章 懷王千古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四百零九章 最強防刺殺衙門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二百零一章 清官無敵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階段戰術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七百二十章 楊憲倒臺了第八十八章 糧長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書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峙县| 万源市| 汝阳县| 会宁县| 浮梁县| 鹰潭市| 东明县| 肥西县| 平定县| 巴东县| 双城市| 崇信县| 开原市| 安义县| 潮安县| 延庆县| 西平县| 泗洪县| 丽江市| 左贡县| 循化| 文化| 通州市| 池州市| 左权县| 泗水县| 永善县| 遂溪县| 那坡县| 利辛县| 迁安市| 南漳县| 承德县| 剑阁县| 临潭县| 黄平县| 新蔡县| 靖州| 安达市| 广元市|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