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

中文域名一鍵直達

宋濂是金華人,在浙東文人圈子,有著相當的地位,劉伯溫,葉琛,他們都屬於這個圈子,也就是所謂的浙東文人。

有人在分析明初的朝局之時,很願意提到浙東和淮西兩個集團,還煞有介事分析這兩夥人是怎麼爭鬥的。

可事實上,浙東文人又怎麼能和淮西勳貴抗衡?雙方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光是看看明初功臣是怎麼封賞的,就一清二楚了。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浙東文人也的確和皇帝,和淮西勳貴,多有分歧……如果自己推究,就會發現,這些文人其實是想恢復理學之下,天子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

諸如劉伯溫等人,就天然看著勳貴不順眼,宋濂也盡力教導太子,希望培養出一個符合他們期望的聖君。

而一路打下天下的朱元璋,又不甘心被文官奪權,雙方你爭我奪,矛盾衝突到了最高點,就是廢除了宰相制度,天子乾綱獨斷。

但是由於張希孟的參與,加上他鼓搗出來的新的理論,劉基、宋濂,甚至是高啓,還有許許多多的文人,站在了張希孟這邊,秉持著恢復中華,再造乾坤的信念,投入到了時代的洪流當中。

鐵板一塊的士人集團,在這裡被撕扯開了。

宋濂私下裡得到了不知道多少老朋友的請託,都是希望他規勸朱元璋,不要自毀綱常,以免人心大亂,天崩地裂。

對於這些言辭,宋濂有著深深的擔憂,他真怕朱元璋會改變主意,到時候他們鼓搗的東西,全都成了一場空。

但是當他聽到了張希孟的這番話之後,宋濂竟然有另一番想法……朱元璋那是當世雄主,又處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時候。

一面是程朱理學,一面是張希孟提出的學說,二者孰優孰劣,究竟哪個更好,選擇權應該交給朱元璋纔對。

這纔是臣子的本分,而且身爲臣子,似乎對自己的主公也該有足夠的信心纔對。

宋濂越發平靜了,你們隨便出招吧,倒要看看,能拿出什麼東西來!

朱元璋和朱熹有親戚嗎?

如果仔細推究,似乎還真有那麼一點聯繫,朱元璋祖上最初在句容當佃農,後來過不下去,就遷居盱眙,有遷居濠州。

而句容的朱氏,往上數,的確和朱熹是一家子,大約的情況就是朱熹的七世祖,和朱元璋的十五世祖,是同一個人。

又因爲朱氏源自黃帝后裔,朱熹是一百二十五世孫,朱元璋是一百三十三世孫。

再說得直白一點,兩個人約等於都是炎黃子孫的關係,或許能稍微親近一點,但也僅此而已。

不過既然是朱老夫子的後人,又是登門認親,朱元璋也沒有怠慢,而是親自請進了住處,對坐相談。

來的這個人叫做朱銘,據說是句容朱氏的人,在當地還小有名望。

“上位面容剛毅,神色威嚴,竟然真如家中黃帝畫像一般,乃是人主之相,日月之姿,龍鳳之表啊!”

面對如此清新脫俗的馬屁,朱元璋忍不住大笑,“黃帝幼年早慧,出生不久,便能夠言語,十五歲就無所不知……咱十五歲的時候,還在給人放牛,在地裡耕田,上樹下河,字都不認得幾個??!”

老朱的坦白讓朱銘一陣錯愕,忍不住道:“上位乃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如今上位雄踞江表,氣吞東南,以成坐斷之局,他日席捲中原,一統神州,也只是翻手之間?!?

朱元璋沒有反駁,畢竟這的確是他想的,只是老朱笑道:“你看看咱,不都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嗎?咱並非因爲與衆不同,纔有了今日。恰恰相反,因爲咱跟老百姓一樣,飽嘗家破人亡的痛苦,知道民生艱難,百姓想的是什麼……這也是元廷無道,把老百姓逼得沒了活路,和咱一樣的人太多了,爲求活命,不得不憤然起兵,能有今天的局面,也是無數將士前赴後繼打出來的,你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朱元璋不緊不慢,將這番道理說出來,如果說張希孟對老朱最大的影響,估計就是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了……

過去的朱元璋或許會因爲出身低微,有所介懷。

也可能會因爲有人提到光頭,而遷怒於人,覺得是在詆譭自己。

但是如今的老朱卻對自己出身,還有曾經受過的苦難格外驕傲。

瞧瞧,這些事情都打不倒咱,那咱就是百鍊成鋼,一無所懼!

朱元璋的這個心態,外人是很難知曉的。

朱銘準備了一肚子馬屁話,此時都不知道該如何說下去了……他只能低頭假裝喝茶,快速轉動心思,但思索再三之後,也還是沒有什麼頭緒,只能咬著牙道:“上位可是準備晉位吳王?”

朱元璋笑著點頭,“咱在渡江之後,就用了華夏吳國的年號,如今稱吳王,也算是順理成章,並無不妥之處,朱學士以爲然否?”

朱銘慌忙道:“上位所言極是,中原大地,百年之間,必有聖人降世,中原喪亂,社稷分崩,上位應運而生,爲救民而來,實在是萬民之福??!”

朱元璋含笑接受了這話,他也喝了口茶,隨後道:“百年前,成吉思汗亦是聖人乎?”

輕飄飄的一句話,漫不經心的發問,朱銘聽在耳朵裡,竟然一陣膽戰心驚。

這話要怎麼回答?

要知道當下大元朝尚在,劉福通還在三路北伐,朱元璋也主張驅逐胡虜,成吉思汗要是聖人,那紅巾軍是什麼?

可成吉思汗不是聖人,那元朝法統何在?一百年間,無數儒士,又在幹什麼呢?侍奉昏君嗎?

朱銘的鬢角流下汗水,斟酌再三,這才緩緩道:“上位,宋運既終,天命真人,降於大漠,入主中原,以爲天下之主……如此看來,成吉思汗,世祖皇帝,皆是聖人。只是子孫不肖,昏聵無能,以至於江山淪陷,社稷崩頹,豪傑並起。上位,上位便是當世聖人!”

朱元璋聽到這裡,終於忍不住哈哈大笑。

這話雖然勉強,但到底還能說得通。

“誠如是,咱只要糾正元廷弊政,開一朝新局,不在話下了?”

朱銘立刻點頭,甚至是長出一口氣,總算到了他擅長的領域了。

“回上位,來之前,小人反覆思量,給上位提出了一些建議……上位應當親賢臣,遠小人。廣開言路,察納雅言。尤其是愛惜民力,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敬天法祖,勵精圖治。不需數年之功,必定能一統宇內!”

朱元璋哈哈大笑,“說得好!咱請問先生,誰是小人,誰是賢臣?你不妨說說看?”

朱銘這下子都傻了,我就是那麼一說,你怎麼能直接詢問???

給我多大的膽子,我也不敢誹謗你手下的文臣武將,要知道我現在還是個白丁,萬一惹惱了對方,不是要了老命!

“上位,我,我……”

朱元璋擺手,打斷了他,“你也不要說了,咱就問你,張希孟如何?”

“這,這個……”朱銘支支吾吾。

朱元璋繼續道:“他早早追隨咱,幫著咱運籌帷幄,籌謀大計,能有今天,他居功厥偉,你說,他算不算賢臣?”

“算!”

朱銘咬著後槽牙說,能不算嗎?

老朱笑道:“那他不敬孔孟,尤其厭惡理學,主張重新闡釋綱常,他還認爲,天下到了今天,讓蒙古人入主中原,歸結起來,都是士人之過……這也算是賢臣?”

朱銘額頭的汗珠已經連成片了,鼻子上的汗水都流淌下來了。

他的心怦怦亂跳,難以平靜。

張希孟這人是很讓士林撓頭的。

要說他的能力人品,絕對沒有問題,甚至是清廉這一塊,也無可挑剔,加上張希孟的出身,本來他該成爲士林在朱元璋身邊的代言人。

相比起李善長來,張希孟的優勢太多了。

可偏偏就是這麼個完美的人物, ww.竟然處處跟孔孟之道對著來,尤其是出手就挖程朱理學的根。

外人也就是罵罵而已,可是張希孟出手,哪一下不是捶到命根子上?

光是一個均田主張,再加上對女人分田,入學等事情的肯定,就把綱常倫理拆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搖搖欲墜。

君臣、父子、夫妻……張希孟已經解決了大半,現在就剩下一個君臣,如果再讓趙構跪下,真的就全都完了。

這是背水一戰!

想到這裡,朱銘只好跪倒地上,磕頭作響。

而後擡起頭,仰視朱元璋。

“上位,天子乃是九五至尊,口含天憲,爲萬民之主,至尊至貴,縱然宋高宗皇帝有錯,也不該跪在臣子墳前,如此則綱常顛倒,後患無窮!”

朱銘頓了頓,又道:“小人知道,上位雄才大略,固然不會擔心這些,但是還請上位替後世子孫思量啊?”

“怎麼講?”老朱淡淡問道。

“上位,這還不是顯而易見?有了前例之後,就會有人居心不良,欺君犯上,若是有朝一日,他們以此脅迫天子,又該如何?”

朱元璋竟然點了點頭,“也有你這麼一說……對了,那要是朱夫子的理學,便不會脅迫天子了嗎?那又何必有天人感應之說?”

朱銘頓時目瞪口呆,跪在地上,盯著眼前的地磚,呆呆不動。

一個朱元璋或許不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朱元璋讀書有文化了……

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七百三十二章 朱標的大討論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一百二十二章 實力暴漲的朱元璋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六百八十八章 趕快叫爹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八百六十九章 瘋狂的大明科學家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一百六十一章 三大紀律第四百二十三章 滅陳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七十章 好官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二百三十八章 朱家軍的優勢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四百九十三章 無懈可擊的張相公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六百八十九章 張相住我家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三百八十九章 紅巾大聯軍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給百姓的禮物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夥在此!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八百六十章 我們應該反思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三章 書與畫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五百六十二章 朱元璋北上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當亡國之君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元羣賢也湊齊了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國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四百八十章 張相立大功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一百九十八章 劉伯溫的大戰略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七百一十九章 來自李善長的一擊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俘營覆盤事件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鄉的味道第七百一十六章 水師猖狂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
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七百三十二章 朱標的大討論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一百二十二章 實力暴漲的朱元璋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六百八十八章 趕快叫爹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八百六十九章 瘋狂的大明科學家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一百六十一章 三大紀律第四百二十三章 滅陳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七十章 好官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二百三十八章 朱家軍的優勢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四百九十三章 無懈可擊的張相公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六百八十九章 張相住我家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三百八十九章 紅巾大聯軍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給百姓的禮物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夥在此!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八百六十章 我們應該反思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三章 書與畫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五百六十二章 朱元璋北上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當亡國之君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元羣賢也湊齊了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國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四百八十章 張相立大功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一百九十八章 劉伯溫的大戰略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七百一十九章 來自李善長的一擊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俘營覆盤事件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鄉的味道第七百一十六章 水師猖狂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南县| 巴中市| 河东区| 古田县| 抚顺县| 昌江| 文昌市| 岐山县| 万山特区| 涞水县| 普兰县| 辉县市| 岳阳县| 上高县| 濮阳市| 肃南| 杭锦旗| 苍南县| 鹤庆县| 温州市| 于田县| 凌海市| 乐平市| 盐山县| 蓬安县| 山丹县| 玉龙| 双鸭山市| 方山县| 太白县| 呼图壁县| 响水县| 巴林右旗| 阆中市| 平湖市| 江口县| 焉耆| 永城市| 临夏县| 元朗区| 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