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二十二章 實踐出真知

張希孟帶著羅貫中去查驗苗兵數量,這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士兵非常排斥,他們根本不願意接受,甚至有人鼓譟,驅逐張希孟。

羅貫中看在眼裡,都覺得氣憤難平。

“張相公,你好心好意來看他們,這些苗兵竟然不知好歹。我看用不著客氣,把他們關起來,也不給糧食,餓些時候,他們就明白好歹了。”

張希孟聽著,只是搖了搖頭,“傳令下去,把他們的菜金加兩成,讓大傢伙先吃好了,回頭再想辦法。”

當天張希孟又叫來了劉伯溫和宋濂等人,大傢伙聚在一起,商議辦法。

劉伯溫之前就聽張希孟提過這事,因此他沒有那麼上頭,反而十分認真地思考。。

“張相,楊家的這些苗兵起自飛山蠻,往上數,就是兩漢的五溪蠻,再往上追溯,甚至能追溯到蚩尤,也就是三苗,或者苗蠻。”

聽劉伯溫說到了蚩尤,羅貫中忍不住笑了起來,“伯溫先生,這又不是講古,用得著那麼複雜嗎?”

劉伯溫呵呵一笑,根本不搭理羅貫中, 你的那點水平, 跟幾年前的老夫,都沒法比,更遑論現在了。

“苗兵和漢家有著千百年的隔閡,摩擦衝突不斷, 互相戒備, 也是有的。若是一下子就讓他們放棄戒心,親如一家, 反而是癡心妄想了。張相, 這樣吧,我和景濂兄去苗兵那邊瞧瞧, 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張希孟笑道:“伯溫先生願意辛苦,自然是好的。但是我也不能閒著, 這事情關係到能不能從側翼包圍天完的大事情, 馬虎不得。我記得納哈出, 還有別不華,他們都跟苗兵有過往來, 對了, 還有阿魯灰, 禿堅,咱們一起動手, 多管齊下,走訪瞭解, 打開心扉,摸清楚苗兵的心思,只要能溝通,就贏了一大半!”

劉伯溫點頭, 宋濂雖然不願意, 但勉爲其難,也決定辛苦一下。

羅貫中對此卻是不以爲然, 這些苗兵都投降了,他們的主將也被控制了。

解決他們還不容易?

給他們賞賜,願意聽話的就用,不願意聽話的就除掉, 只要手段霹靂, 足夠強悍,就不愁他們不聽話。

張希孟純粹是沒事給自己找麻煩。

那可是好幾萬人,一個一個聊,能聊到什麼時候?

根本是笑話!

羅貫中是一肚子不解, 但是他又沒法干涉什麼,只能忍著。

這一次走訪,一下子就持續了半個月之久。

張希孟和大傢伙早出晚歸,有時候乾脆就住在軍營,不光是他們,就連孫炎,還有他的許多同學,都被劉伯溫發動起來。

悉數到了苗兵中間,跟大傢伙同吃同住,一起聊天,詢問彼此的想法,打聽他們的心思……足足半個月下來,大傢伙再次坐在一起,臉上既有疲憊,也有釋然。

有些事情你是不仔細瞭解,就沒法真正掌握的。

“讀書萬卷,只怕不如行步萬里,過去我都覺得書上看來的,纔是先賢至理名言,微言大義。可如今走了這些日子下來,我倒是有些疑惑,真正的學問,怕是要用腳走出來才作數!”

說話的正是宋濂,他最初並不怎麼喜歡這個舉動,只是硬著頭皮去做,可是半個月走下來,宋濂真的有了頗爲深刻的認識,再看苗兵,已經全然不同了。

感觸更深的還有劉伯溫。

前面張希孟就跟他說過,要行走萬里,踏遍天下,才能恢復中華,再造山河。當時說的是等天下一統之後,可是很快就遇到了苗兵的問題,就讓劉伯溫開了大眼。

說炎黃戰蚩尤,好像有些扯得太遠,跟現在的事情不挨著……可真正走下來,聊下來,大傢伙有著清楚認識,這還真不是神話傳說那麼簡單。

蚩尤戰敗之後,大部分部衆被黃帝兼併,融入了中原文明,但也有少數人向南遷徙……後來在堯舜年間,這些三苗部落繼續起兵作亂,堯舜派兵征討,把他們又給打敗了,迫使繼續南遷。

這些事情都在夏商周三代之前,怎麼看都像是上古傳說,雖然史記中有記載,但總覺得不那麼真實可靠。

可瞭解了苗兵的情況之後,大傢伙竟然覺得這可能就是真的。

因爲苗兵主要分佈在西南的山區,也就是後世的湘西,貴州一帶……楊完者的大本營就在湘西南的邵陽、懷化一帶。

這也是三國時候,五溪蠻的主要分佈地區。

由於這一帶山嶺密佈,地形崎嶇,耕種條件遠不如平原,這也證明了發生在上古戰爭的結果,黃帝成了勝利者,佔據了肥沃的平原地帶,失敗者不得不退到大山,結寨自保。

而進入山區之後,苗兵就和中原的漢人,出現了差別,而且差別越來越大,宋濂率先道:“我跟幾個苗兵聊天,說他們的頭目將領,可有欺壓盤剝,可有苛捐雜稅……結果他們怎麼說?他們說頭領纔不收田賦,沒有盤剝!”

羅貫中一驚,他下意識搖頭:“怎麼會?他們撒謊!”

宋濂搖頭,“他們沒有撒謊,苗兵的確不收田賦。”

“那,那他們的日子很好啊?”

宋濂忍不住笑出來,苗兵怎麼會過得很好,常識告訴大傢伙,根本不可能。

當他再仔細瞭解,就弄清楚了情況。

“苗兵的確不收田賦,但是所有山寨青壯,都要給首領無償服役,還要充當兵卒,上陣打仗。”

他們是沒有田賦,也沒有苛捐雜稅,但是卻不意味著他們的負擔小。

恰恰相反,大多數苗兵自小生活在山寨裡,他們要替頭領無償做事,耕種,當兵,修橋鋪路,建府邸莊園……一言以蔽之,他們的處境更像是農奴,遠比一般漢民過得辛苦。

聽宋濂談到這裡,劉伯溫也笑了,“說起來我也發現了一事,我跟他們聊,是否有貪贓枉法,陷害無辜,有沒有冤假錯案?許多人竟然連什麼是法都不知道!”

還有沒有法令的地方嗎?

聽著都新鮮!

事實上的確是有的,又要回到了最初,苗兵山寨分散在一個個的山嶺中間,自成天地。

他們彼此聯絡不多,也不聽衙門的管束,就跟一個個小王國似的,怎麼可能有統一的律法?

但是要說他們就沒有規矩嗎?

那也是不對的。

這些地區自從隋唐開始,就演化出了一種組織形式,叫做“門款”,大約就是幾個,幾十個臨近的寨子,湊在一起,公推一個款首。

由款首負責治理這一片。

這個所謂公推,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自然是每個寨子的族老,頭人在一起商議的。

平時遇到了事情,由款首挑頭,各個寨子的族老湊在一起,還要開會解決事情,這個會議被稱作合款。

大約就可以把寨子的聯盟稱作門款,解決門款內部問題的會議叫做合款,而首領則是叫做款首。

一些大的門款,控制的人口衆多,實力強大,要對外用兵,光是一個款首還不夠,因此會推舉出負責軍事的“硬手”,還有負責行政的“行頭”,祭祀神明的祭祀等等職位。

而除了這些掌握權力的人之外,其他的人統稱爲田丁,也就是替首領們耕種的農奴。

遇到了戰爭,還要服役打仗。

他們完全被首領控制,一切都要聽從首領的號令。

這時候你跟他們說均分田畝,就有些好笑了。

我們本來就沒有田畝,土地都是老爺們的。老爺都是天生的貴種,別看中原王朝講究三百年的輪迴,我們可不講究這個,首領都是世代傳承的。

比如楊完者,他的祖先能追溯到五代時候的楊再思,這都改朝換代多少次了,他們依舊高高在上。

主宰著這一片土地的命運,哪怕楊完者死了,土地依舊是楊家的,大傢伙還是給楊家當奴僕,聽從楊家的號令,至於朝廷啊,衙門啊,國法啊,都是狗屁!

大傢伙聊到了這裡,都豁然開朗,苗兵這事情,的確不是那麼簡單的。

張希孟看到衆人,除了羅貫中之外,都感觸頗深的模樣,臉上露出了笑容。

“所謂對癥下藥,都說苗民的情況和漢民不一樣,但是要我說,除去表象之後,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比動員漢民更容易!關鍵是我們要把道理講清楚!”

大傢伙精神爲之一振,“請張相指點!”

“談不上指點,我們過去跟老百姓講,官吏貪墨枉法,陷害無辜,冤假錯案無數……可是到了苗民這裡,根本是沒有統一的律法,他們的命就捏在頭領的手裡,生殺予奪,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再有田畝的問題,他們不是均分不均分的問題,而是最基本的耕者有其田,他們需要明白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塊地方,還真不是楊氏一直說了算!”

“再說清楚一點,我們需要的是改土歸流,徹底解決土司的問題,用我們的官吏,去治理苗民。要讓苗兵知道,他們可以得到更多,擁有自己的土地,面對冤假錯案的時候,他們也有伸冤的可能。”

“正因爲壓榨的更深,受到的苦難更多!他們爆發出來的反抗力量會更強!”張希孟信心滿滿道:“諸位,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咱們能不能講清楚道理,能不能讓苗兵覺醒!”

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五百三十九章 門下省考試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三百八十四章 俺老方,降了!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鼓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五十七章 聲威大振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二百八十八章 得手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學正統第四百七十三章 張相的好學生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軍出擊第一百七十五章 金陵姓朱了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七百六十章 陛下叫我陛下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八百一十九章 真正的天子門生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四百六十八章 朱元璋,你不講武德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難的考試第七百七十二章 抓人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長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鼓第六章 論守城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一百七十五章 金陵姓朱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三百七十二章 未來的官制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講話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八十一章 珍珠翡翠白玉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二百五十八章 快刀第三百九十四章 國號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十八章 不屈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八百九十章 放眼世界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七百七十二章 抓人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四百二十九章 連大戶都背叛了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八百九十三章 鑄造金鼎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一百八十二章 實幹興邦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七百一十六章 水師猖狂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一百二十章 彭黨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四百一十八章 斬!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標之怒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夥在此!第三百三十七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五百三十九章 門下省考試
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五百三十九章 門下省考試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三百八十四章 俺老方,降了!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鼓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五十七章 聲威大振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二百八十八章 得手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學正統第四百七十三章 張相的好學生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軍出擊第一百七十五章 金陵姓朱了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七百六十章 陛下叫我陛下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八百一十九章 真正的天子門生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四百六十八章 朱元璋,你不講武德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難的考試第七百七十二章 抓人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長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鼓第六章 論守城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一百七十五章 金陵姓朱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三百七十二章 未來的官制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講話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八十一章 珍珠翡翠白玉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二百五十八章 快刀第三百九十四章 國號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十八章 不屈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八百九十章 放眼世界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七百七十二章 抓人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四百二十九章 連大戶都背叛了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八百九十三章 鑄造金鼎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一百八十二章 實幹興邦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七百一十六章 水師猖狂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一百二十章 彭黨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四百一十八章 斬!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標之怒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夥在此!第三百三十七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五百三十九章 門下省考試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南县| 铜鼓县| 佛教| 来宾市| 江永县| 峨边| 尉犁县| 沁水县| 察雅县| 房山区| 青海省| 香格里拉县| 上饶市| 子洲县| 麻江县| 贺州市| 喀喇沁旗| 平武县| 天台县| 翁源县| 中卫市| 嵩明县| 邳州市| 阿坝县| 古交市| 马鞍山市| 巴彦县| 辽阳市| 盖州市| 且末县| 密山市| 黑山县| 凤台县| 桐乡市| 吴堡县| 昌平区| 安西县| 紫云| 沂水县| 清涧县| 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