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

朱元璋瞧著張希孟替朱英討要好處的架勢,心頭好笑……此刻的張先生,才更像是一個崢嶸的年輕人。

想來自己當初也是好運氣,撿來了一個好兒子,又撿來了一個輔國大才!

“先生,要圍獵張定邊這頭猛虎,咱怕徐達還不行,你和咱一起去吧。順便看看那小子,他守城好幾天,看看他嚇尿沒有?”

張希孟心中一動,去看看朱英?

不行,絕對不行!

我要是去了,這小子還不上天?

他偷了這麼多年的俸祿,氣得自己肝疼……等他去了雲南,就讓他加倍償還……雲南可是個好地方,不光有吃不完菌子,還有銅礦,務必要讓那小子好好孝敬自己,每年送個幾百萬兩。

讓你偷我的,咱要你萬倍償還!

張希孟咬牙切齒,像個奸商。

“主公,對付張定邊,臣就不摻和了……其實臣還有一個更緊要的所在要去。”

朱元璋一怔,“先生要去哪兒?”

“去臣的戰場!”張希孟意味深長道。

……

張希孟騎著一頭小毛驢,在一隊護衛的簇擁之下,從江州南下,直奔五老峰南麓,在那裡有一座天下第一的書院,名叫白鹿洞書院。

理學鴻儒朱熹曾經在這裡講學。

心學的開創者,陸九淵也在這裡講學過。

一座書院,兼具理學心學,左右華夏數百年文脈,這是何等成就!

而張希孟這個新進崛起的張夫子,要想取代理學,自成一家,最需要征服的就是白鹿洞書院!

朱元璋身爲君主,放眼萬里河山,總想著併吞四海,囊括八荒,恨不得把天下旳疆土,都寫上一個大大的朱字。

但是和朱元璋不同,張希孟是另外一條路,他鼓搗的東西,是要取代理學,引領千年大勢,主導華夏重興。

他的格局大著呢!

所以別人擊敗了陳友諒,想的是地盤,想的是人口,兵馬錢糧……唯獨他的目光放在了所有人都忽略的書院之上。

“朱熹啊朱熹,不要怪我來挖祖墳,搶你的基業,斷你的文脈了。”

隨著張希孟前來的除了護衛之外,還有孫炎,葉琛,另外高啓,徐賁,還有幾個年輕人,也都身在其中。

他們倒是不知道張希孟的打算,只是覺得張相果然是文人,這天下第一書院,久負盛名,大凡文人,誰能不仰望那些先賢人物,能沾一沾文氣,也是好的。

大傢伙走得很歡樂,張希孟騎著驢,突然問道:“你們誰能說說,江西文脈悠長,白鹿洞書院,天下聞名……到底是因爲什麼?”

衆人遲疑,這個問題,不是理所當然嗎?

過了好一會兒,高啓才試著道:“張相,白鹿洞書院面向鄱陽湖,背靠五老峰,匯聚天下文脈,江西自古以來人傑地靈,英才輩出,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張希孟呵呵道:“聽君一席,如聽一席話啊!”

“多謝……”高啓後面的話沒說出來,他意識到了不對,英俊的小白臉瞬間通紅,其他幾個人看著也忍不住發笑,吃癟了吧?

高啓憋了半晌,只能躬身道:“請張相賜教。”

張希孟一笑,“其實問這話,也是想和你們說說我最近的心得體會。畢竟要在朱子講道的地方,沒有一點不一樣的東西,著實是不敢面對先賢前輩,怕是被人嘲笑啊!”

張希孟眉宇之間透著一股子傲然的氣息,衆人微微恍然,難怪張希孟要過來,他是來砸場子的。

按理說張希孟批評宋儒,抨擊理學,推翻綱常的事情幹得多了。但是張希孟所闡發的東西,還是欠缺完整的體系,缺少一個立論基礎。

這也不能怪張希孟,儒家從仁義王道出發,經過兩千年的豐富闡發,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體系,內容非常豐富完備。

相比之下,張希孟將天理粗暴解釋爲均田,劃分三個千年,又讓趙構跪拜,顛覆君臣綱常……這些東西雖然十分有力,但也僅僅是衝擊儒家體系,敗壞理學根基。

問題是破壞夠多了,要拿什麼取代呢?

該如何建立新的體系呢?

似乎還沒有眉目,大傢伙也沒有期待這麼高,畢竟上面的那些東西,已經很讓人驚歎了,張希孟又不是像某個寫手一樣高產,怎麼肯能持續穩定輸出呢?

但似乎情況有些不同,張希孟真的打算弄出點新東西來!

“張相,我們都洗耳恭聽啊!”

張希孟一笑,“學問可不是光聽就夠了,必須要有討論才行,我給你們說的東西,務必要回溯歷史,要拿事實去驗證,經得起考驗,才能說服大多數人。如果僅僅是我自說自話,那就未免自欺欺人了。”

幾句話交代,話鋒一轉,張希孟突然道:“我記得孟浩然有一首詩,是贈給張丞相的,如今我也姓張,位居右相,如果有人也給我寫這麼一首詩,你們說我會怎麼樣?”

這一次高啓不說話了,徐賁倒是開口道:“孟浩然也算是詩才蓋世,以張相愛才之心,必定會重用的。”

“錯!”張希孟斷然道:“我纔不會用這種狂生!”

徐賁一怔,下意識道:“張相,孟浩然仕途困頓,不媚俗世,算不得狂生啊!”

“算不得?不狂妄怎麼寫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合著讓這麼個大才子,高坐端居,無事可做,就是我們這些掌權人的恥辱嗎?我們都是瞎子,不識人才,不辯賢愚,以至於野有遺賢,宰相之過是吧?”

徐賁愕然,這兩句是這個意思嗎?

孫炎在一旁道:“管他孟浩然是什麼意思,反正我相信兩個張丞相,保證都是這麼想的!”

他這一句話,引得大家都是一陣大笑。

高啓好奇道:“張相,莫非你要說孟浩然不識好歹?”

張希孟笑道:“我跟你們說一個拎不清的糊塗文人幹什麼?很有意思嗎?我要說的是張丞相,我的同行,是他開啓了江西的繁榮!”

衆人都大爲驚訝,這是什麼道理?

足足過了好一會兒,葉琛才緩緩道:“張相,你說可是鑿開梅嶺關?”

張希孟點頭,“說得就是這件事。”

梅嶺又名大庾嶺,正好在江西和廣東之間,一道關山,隔開兩地,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經濟文化圈。

張九齡曾經幾次翻越梅嶺,他深感道路艱難,翻山越嶺,十分不便。因此張九齡上書唐玄宗,最終促成了鑿開梅嶺,修建了一條寬闊的官道。

時人形容坦坦而方五軌,闐闐而走四通。

試想一下,在唐朝的時候,有一條可以並行五駕馬車的官道,該是何等壯觀?

四面八方,大庾嶺南北的商人,都走這條路。

瞬間就商賈繁榮,貨物往來不絕。

如果僅僅是一條商道也就罷了,等人們匯聚過來的時候,突然發現在梅嶺的南方,就是北江航道,沿著水域向下,就能到達廣州。

而梅嶺以北,竟然是贛江流域。

從贛江出發,經過鄱陽湖,進入長江,隨後走運河,直達京城重地。

也就是說,這條商路,貫穿南北,溝通了海運,河運,漕運……距離之遠,輻射之廣,簡直難以形容。

而且鄱陽湖流域,人口衆多,物產豐富,長江上下游的物資,也會匯聚過來,然後一起轉運北方。

一條商路,造就了江西經濟的騰飛。

只不過這條路在唐朝還沒來得及發揮作用,就因爲安史之亂,天下分崩離析,戰火連綿,一直到了五代十國,人們朝不保夕,商業被壓制到了最低點。

直到北宋立國,總算迎來了難得的太平歲月,商人往來,貨物匯聚。

江西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兩宋年間,雖然江浙和巴蜀都是頂繁華的區域,但是江西異軍突起,卻是進步最快的。

商賈雲集,財富匯聚,有了物質基礎,江西各地,書院遍佈,人才輩出。

這一點只要稍微查查史料就知道了,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晏殊、晏幾道、黃庭堅、朱熹、陸九淵、楊萬里、姜夔、文天祥……這些光輝燦爛,金光閃閃的名字,悉數出自江西。

而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了元朝,就在紅巾起義的前幾年,全國人口統計,江西的人口數量近一千四百萬,達到了一個驚人駭目的地步!

要知道整個元朝也沒有一億人啊!

經濟繁榮,人口衆多,帶來了文化昌盛,學說層出不窮。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理學大行其道,也就不足爲奇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並非文脈氣運,造就了讀書人,而是紮紮實實的財富……是糧食生產,是商貿往來……他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的時候,想來也是要吃米糧的,你們說是不是?”

衆人齊齊一怔,敏銳如高啓似乎已經明白了張希孟要說什麼!

不管是孔孟的仁政王道,還是天人感應,或者朱熹的天理人慾……其實這都脫不開道德決定論的範疇。

只要你是個好人,行王道,施仁政,修身齊家,保證能治國平天下……這在後世人看來,似乎是笑話一般的說法,卻是長久以來,統治文人思維的真理。

但是張希孟卻說,你們講反了,是因爲物質財富,是商貿交流,造就了文化繁榮。

果然是來砸場子的,這下子有好戲了。

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二十八章 糧和人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寢食不安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偷襲!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標的教育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許加入華夏第三百五十六章 到士兵中去第七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六百三十五章 繡春刀,出鞘第八百三十五章 固始鵝肉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四百一十六章 鉅貪第一百五十七章 裝備碾壓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四百二十八章 陷入絕境的陳友諒第十二章 示兒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統劉福通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六百零七章 張相回到了忠誠的應天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三十章 淮西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三百二十八章 雙向奔赴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八章 名滿濠州的朱公子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五百九十七章 懷王千古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錢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戰後總結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七百三十二章 朱標的大討論第八百二十四章 愛好種田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義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六百四十八章 遼東大捷第一百零六章 又要升官了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三章 書與畫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六百五十七章 朱標請看戲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三百二十六章 掄語來嘍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一百章 軍中不許賭博(三更求票)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誰?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許加入華夏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鬥法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五百三十九章 門下省考試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師第八百四十二章 本少爺心善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
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二十八章 糧和人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寢食不安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偷襲!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標的教育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許加入華夏第三百五十六章 到士兵中去第七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六百三十五章 繡春刀,出鞘第八百三十五章 固始鵝肉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四百一十六章 鉅貪第一百五十七章 裝備碾壓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四百二十八章 陷入絕境的陳友諒第十二章 示兒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統劉福通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六百零七章 張相回到了忠誠的應天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三十章 淮西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三百二十八章 雙向奔赴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八章 名滿濠州的朱公子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五百九十七章 懷王千古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錢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戰後總結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七百三十二章 朱標的大討論第八百二十四章 愛好種田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義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六百四十八章 遼東大捷第一百零六章 又要升官了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三章 書與畫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六百五十七章 朱標請看戲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三百二十六章 掄語來嘍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一百章 軍中不許賭博(三更求票)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誰?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許加入華夏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鬥法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五百三十九章 門下省考試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師第八百四十二章 本少爺心善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虞城县| 龙岩市| 桃园县| 翼城县| 调兵山市| 北票市| 东方市| 宜阳县| 新乡市| 安吉县| 吉木萨尔县| 日喀则市| 旬邑县| 亳州市| 稻城县| 莲花县| 乌拉特后旗| 喀喇| 石城县| 旬邑县| 固安县| 浦县| 那曲县| 卓尼县| 花莲市| 尖扎县| 乌海市| 石家庄市| 天津市| 鹤峰县| 偃师市| 红原县| 奉节县| 鸡西市| 林州市| 涡阳县| 保康县| 弥渡县| 临城县| 宁强县| 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