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

土豆絕對是張希孟心心念念許久的東西,突然送到了手裡,說不喜悅,那是假的。只不過遠沒有到驚天動地,激動不已的程度。

甚至朱英資助,完成了環球航行,也沒有在大明朝掀起多大的浪潮。

按理說這是比鑿穿西域還要激動人心的勝利,怎麼就沒有任何的動靜?完全不合理??!

慶祝啊,建廟啊,重賞,立碑,封爵……從上到下,全都動起來,這纔是應該有的排場。一筆帶過算什麼?

張希孟倒也是不想這樣,實在是他也無能爲力。

其實人們常有一種錯覺,覺得某些歷史事件,改變了世界走向,值得大書特書,完成了壯舉的英雄,應該頂禮膜拜,五體投地。

可事實上,放在歷史中,就不免有些出入。

更多的是後人不斷拔高,不斷挖掘豐富,才讓某些事件,有了足夠的地位。如果推究事情發生的時候,人們的關注重點,似乎根本不在這上面。

就比如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應該好好吹捧吧!但是對不起,直到哥倫布死,他都以爲自己發現的是印度,哪有什麼新大陸,他不過是漂洋過海,來到了遙遠的東方罷了。

確實,從歐洲向西航行,通過海洋,的確能到達印度,但必須要越過美洲,跨過太平洋,駛入印度洋,才能做到。

而哥倫布只是完成了一小段。

發現新大陸的事蹟不斷被讚頌,不斷拔高,甚至寫入教材,讓人頂禮膜拜。那是開發新大陸,提供了無窮財富,甚至新大陸上面,崛起了山巔之城,燈塔國度,而這個國度又把持了話語權,有著龐大的文化輸出能力。

那麼作爲一切開端的發現新大陸的行爲,才變得與衆不同起來。

至於哥倫布,他還真沒有覺得有多了不起,他只是想著到印度發財,而且還沒有成功,就帶著錯誤的認知,稀裡糊塗死掉了。

放在大明朝這邊,情況也是好點有限。

完成了環球航行,不過是證明了腳下大地是圓的罷了。

真正關心這事的,只有夏知鳳,還有那些愛好天文地理的學者,對於普通人來說,地球是圓的,沒錯,明天不還要下地幹活嗎!

難道知道了地球是圓的,就可以不勞而獲了嗎?

張希孟當然不會覺得老百姓就淺薄,就需要批評……事實上只有新大陸帶來的作物,財富,甚至是廣闊的生存空間,徹底改變了大明,讓人們意識到環球航行的價值。

那時候人們纔會重新回看歷史,把早年的英雄請出來,大肆紀念,感恩戴德。

雖然這種行爲有點事後諸葛亮,但也確實沒有辦法。

張希孟能做的,似乎只是快點讓土豆種出來,展現出足夠的價值,讓人們趕快意識到,這些開拓者的貢獻。

似乎到了那時候,紀念起來,才名正言順。

當然了,這麼重要的時候,肯定要選擇大明朝最尊貴的一對農民了。

朱元璋和朱雄英義無反顧接下了這個活兒。

馬三寶不出意外,給朱雄英當起了幫手,一大兩小,偶爾張希孟也會過來。

他們整地,施肥,觀察天氣……甚至還查了萬年曆。

找一個吉日吉時,把土豆順利種了下去。

馬三寶帶來的這一袋子土豆,到了真正開始種的那一天,已經有大半腐爛,剩下的只有三分之一。

而且這些土豆並沒有後世的那麼大,只是和鴨蛋差不多。

張希孟也不感覺奇怪,後世那麼大的土豆,甚至經過太空育種,花費了巨大的壓力,可不是一開始就那麼大的。

而且土豆帶有毒性,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適應,不然種出來的土豆又小又澀,遠不是什麼高產作物。

其實想想也知道,如果拿到了土豆,就能畝產好幾千斤,立刻就創造一個土豆盛世,張希孟幹嘛不早點就把土豆弄來,然後橫掃天下??!

至於美洲土人,他們不光有土豆,還有紅薯,有玉米,全都是高產作物,他們爲什麼沒有積累足夠財富,反過來,橫推舊大陸呢?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土豆紅薯,確實高產,但是還沒有到逆天的地步。

這些作物真正的價值,是不挑土地,什麼地方都能種。

也不用精耕細作,就能收穫不少,可以供窮苦人填飽肚子,不至於餓死。

說實話,此時的大明百姓,還真未必就能接受這些粗糧……

既然如此,張希孟還對土豆寄予厚望幹什麼?

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雖然眼下土豆還不行,但是過幾十年,經過妥當培育之後,就會迅速增加產量。日後人口再度膨脹,也就有了果腹之物。

而且大明百姓不愛吃,北平那麼多工廠,還有呂宋的甘蔗田,倭國,高麗,那麼多莊園……能把寶貴的糧食浪費在他們身上嗎?

不能夠??!

土豆、紅薯、玉米,這些可都是開工廠的最愛,絕對能大大節約成本,加速工商業進步的。

一句話,土豆絕對是未來可期的好東西。

張希孟的這些算盤,別人還不都知道,尤其是朱雄英,他就是一心一意,盯著自己的這點寶貝。

今年是洪武十五年,小傢伙也到了進蒙學的年紀。

以朱雄英的腦子,在蒙學沒什麼難度。

而且他背了很多詩詞,算學也非常好,老師經常誇獎,還時不時給個小紅花。

這可把朱元璋高興壞了。

畢竟那麼多兒子女兒,聰明的太少了,一個皇孫,算是把面子掙回來了。他是越發偏愛朱雄英,連帶著朱標都靠邊站。

而且愛屋及烏,朱元璋瞧著憨厚老實的馬三寶,也挺喜歡的。朱元璋甚至會拉過馬三寶,教他長拳。

朱元璋的功夫可不是花架子,事實上早年這位洪武皇帝,領頭衝鋒,不比常遇春弱多少。

他會兵器,騎射,拳腳,甚至是摔跤,而且還都是頂級的。

馬三寶身體粗壯,骨骼結實,非常適合練武。

只是短短幾個月下來,馬三寶就功夫大進,很是厲害。

而且這小子還認準了朱雄英,把小傢伙當成親弟弟來疼,這也讓老朱很歡喜。

在朱元璋心裡,朱標手下已經聚集了足夠的大臣。像朱英,朱棣,都能幫襯朱標,他是不缺幫手的。

到了朱雄英這裡,能庇護他的人就不多了。

張承天算一個,這小子聰明,有心機,會辦事……絕對是最好的臂膀之一。

但是張承天壞就壞在太聰明瞭,把他爹的那一套學了個十成十。

老朱甚至有點擔心,皇孫駕馭不住張承天。

有了馬三寶,情況就不一樣了。

這孩子老實厚道,心思單純。

練好了武功,長大以後,絕對是皇孫的左膀右臂。

一文一武,有這倆人給皇孫保駕護航,老朱也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別看嘴上說不爲兒孫做馬牛,可朱元璋就是這個脾氣,當真改不了了。

“皇爺爺,你快來看!”

這一天,朱雄英拉著朱元璋,到了田間地頭。

前兩日的雨水,衝去了泥土,在地邊出現了一顆土豆,僅僅比朱雄英的拳頭大一點。

而且露在外面的土豆皮已經泛綠了。

再看土豆秧,已經開始枯黃。

“皇爺爺,是不是能收穫了?”

朱元璋認真看了看,突然低聲道:“去,讓三寶把太師叫來了?!?

不多時,張希孟來了,不光他來了,連小胖子張承天也來了,順道夏知鳳也來了。

看到了師父,朱雄英很高興,“先生,先生!”

夏知鳳幾步跑過來,伸手摸了摸朱雄英的頭,隨即道:“先生教你的東西,還記得嗎?”

“記得……這次收穫,要統計產量,看看到底怎麼樣?”

夏知鳳一笑,“聰明!那就別愣著了?!?

從老朱開始,張希孟,張承天,馬三寶,每人拿個鏟子,先清理土豆秧,然後開始挖掘……他們全都很小心,生怕損壞了任何一個土豆,畢竟這點東西漂洋過海,拿人命換來的,著實是不容易。

經過了小半天的忙活,總算是收穫完畢。

張希孟也很關心產量,他親自跟著一起估算。

當初種下去的土豆,不到半袋,現在收穫,足足有二十五袋。

也就是說,幾乎翻了五十倍!

夏知鳳看到這個結果,忍不住眼前一亮。

“師父,我感覺好像撈到了寶貝了!”

張希孟點頭,“確實,這二十幾袋,差不多有一千五百斤,這塊地還不到兩畝,也就是說,畝產足有好幾百斤!雖說到底產量如何,還需要放到普通田裡,進行測試,但絕對有研究推廣的價值!而且價值還不小?!?

老朱這時候也笑道:“還有些好處你們沒說,土豆收穫時間短,稻穀種下去之後,再種土豆,到了中元節之前,就能收穫。而且土豆秧長起來,也不需要除草施肥……很是方便,節省勞力。”

他們興奮聊著,說的都是土豆的好處。

小小的朱雄英可是美壞了,繞著袋子來回跑,喜不自勝。

“皇爺爺,伱說我厲害不?”

老朱喜得大笑,“咱的大孫當然厲害!咱們家的祖傳本事,算是在你身上發揚光大了!”

別人都在興奮聊著,唯獨張承天認真思索片刻,而後道:“陛下,現在就剩下最後一件事了……要是做不到,你們就白忙活了?!?

“什麼事?”

“當然是看看好不好吃了,這要是不好吃,誰願意種啊!”張承天發揮了吃貨的本能……

第二百三十六章 老驥伏櫪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忘功臣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一百零九章 人間清醒朱元璋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八百二十四章 愛好種田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四百六十八章 朱元璋,你不講武德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四百九十章 一對難纏的君臣第八百六十章 我們應該反思第八百七十一章 皇家科技進步獎第一百五十七章 裝備碾壓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四百五十四章 聰明的孔家人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六百二十章 紀念館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六百七十二章 爲陛下賀!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一百九十一章 威力無窮的宣傳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小明王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二百九十七章 糾錯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二百七十八章 富裕仗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個大日子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七十一章 有青天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六百九十三章 請張相爲學生複姓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二百八十九章 軍心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爲民除亂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八百零九章 雙胞胎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一百零六章 又要升官了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五百零六章 張先生不常有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七百六十八章 張太師的親戚第三百三十七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三百八十九章 紅巾大聯軍第六十八章 進城不是小事情第三百三十九章 送你一頂白帽子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七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二百三十八章 朱家軍的優勢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七百九十四章 金印到手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納稅逃不掉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
第二百三十六章 老驥伏櫪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忘功臣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一百零九章 人間清醒朱元璋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八百二十四章 愛好種田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四百六十八章 朱元璋,你不講武德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四百九十章 一對難纏的君臣第八百六十章 我們應該反思第八百七十一章 皇家科技進步獎第一百五十七章 裝備碾壓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四百五十四章 聰明的孔家人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六百二十章 紀念館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六百七十二章 爲陛下賀!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一百九十一章 威力無窮的宣傳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小明王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二百九十七章 糾錯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二百七十八章 富裕仗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個大日子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七十一章 有青天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六百九十三章 請張相爲學生複姓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二百八十九章 軍心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爲民除亂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八百零九章 雙胞胎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一百零六章 又要升官了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五百零六章 張先生不常有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七百六十八章 張太師的親戚第三百三十七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三百八十九章 紅巾大聯軍第六十八章 進城不是小事情第三百三十九章 送你一頂白帽子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七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二百三十八章 朱家軍的優勢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七百九十四章 金印到手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納稅逃不掉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湟中县| 安新县| 静乐县| 常熟市| 宜黄县| 南陵县| 岐山县| 内丘县| 宁都县| 长岭县| 崇仁县| 宁安市| 仙游县| 龙南县| 内丘县| 临西县| 平陆县| 嘉兴市| 铁力市| 临颍县| 图们市| 衡水市| 德昌县| 嘉兴市| 无极县| 海阳市| 晋城| 崇信县| 东安县| 额济纳旗| 怀化市| 海伦市| 股票| 会同县| 宁海县| 红河县| 闽侯县| 郑州市| 麟游县| 大安市| 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