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

沒有了張希孟在朝,怎麼形容李善長的日子呢?

那是三餐都是薯片,只有樂事了屬於是。

朝局的關鍵在於平衡,張希孟的問題就是他太強了,強到了陛下都要回避三分,應天哪能允許這麼厲害的人存在啊?

他這一走,再看看各個衙門,瞬間都太平了。

李善長穩坐首相的位置,朱升因爲老病,離著辭職歸鄉也不遠了。吏部尚書汪廣洋失去了張希孟撐腰,也老實下來。

原來的禮部順利分成了學部和教化部……學部主要負責管理各級學堂,督促義務教育法落實。

而教化部則是宣揚國政,教化天下。

再加上之前分出去的外務部,禮部總算是壽終正寢。

而且隨著尚書數量增加,李善長這個首相地位越發突出,門下省那邊,沒了張希孟之後,也只是盡職盡責,監察考覈百官,掀不起更多的風浪。

朝局就跟西湖的水,那叫一個波瀾不驚。

舒心的日子,讓人沉醉,李善長都忍不住想唱兩句正在城頭觀山景了……對了,三國演義已經正式成書,刊發流傳。

老羅還想請人題一首詩詞,最好是張相公能幫這個忙,奈何張希孟沒在京城,只能留白一頁,恭候張相垂憐。

朝臣沒有什麼爭鬥,皇帝陛下也沒有什麼發揮的餘地。

老朱這些日子除了立國十年的閱兵慶典之外,就是督促兒女們寫作業……但是有一個很不幸的問題,朱元章遇到了和大多數家長同樣的問題。

孩子怎麼都學不會,這可怎麼辦?

而且還有個更尷尬的事情,孩子不會也就算了,有些題目,連他這個當爹的也不會!

咱可是大明天子啊,九五至尊!

咱居然也有不會的?

不能夠啊!

老朱瘋狂生氣,卻又無可奈何,畢竟數學題不會給皇帝面子。老朱沒有辦法,只能把當年張希孟逼著他做得題目翻出來。

看著那些泛黃的字跡,老朱還挺感慨的,當年讀書帶兵,常常連軸轉,幾乎就不知道什麼是累!

許是自己也老了,不然怎麼開始回憶起從前了?

張希孟倒是沒騙他,數學題目張希孟都講過,現在不過是變了個形式,換了個角度而已。

老朱仔細琢磨了一陣子,還是撿了起來。

畢竟朱元章的智商是靠譜的……可問題是當他學會來,興沖沖教導兒女的時候,老朱驚訝地發現,學不會就是學不會!

這幫笨蛋一點也不開竅!

老五、老六、老七,全都是榆木疙瘩兒,拿斧子噼,都不帶開竅的。

幾個公主也是,笨的驚天動地,蕩氣迴腸!

面對這麼羣玩意,朱元章簡直氣得要駕崩了。面對朝臣,也沒有這麼無奈過啊!他還聽說,張希孟身邊一大堆天才兒童,連張庶寧都被比下去了。

老朱已經瘋了,要不他也去濟民學堂轉轉算了,體會一下天才帶來的暢快……奈何短期老朱還沒法離京,找不到適當的名目。

他只能氣急了,就去後宮……然後在短時間之內,不斷傳出宮妃懷孕的消息。但願多生幾個,能生出一兩個天才,也好撐起朱家的門面,不至於太丟臉。

其實吧,老朱也是犯了湖塗,他的皇子公主,基本上智商過關,能力也在中等,甚至還能好一點。

已經超過了當世一半以上的孩子。

但是沒有辦法,文氣雲集,江西就是這麼逆天……胡儼在歷史上主持了永樂大典的修撰,而黃觀更是超級學神,六首魁元。跟他們比,純粹是找不痛快。

要是讓老朱知道更多,估計他會吐血……比如有個孩子,剛剛改回了原姓,他叫楊士奇,已經進入了濟民蒙學,開始學習知識。

未來的三楊之首,也開始入學了,另外在吉水,有個兩歲多的娃娃,就能背誦詩詞,記憶力過人……他叫解縉。

總而言之,當下江西的人才密度,天才兒童的數量,別說放在大明,就是縱觀整個歷史,也是能數得著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大批濟民學堂的學生,走進鄉村,宣講新法,移風易俗。順便還把張希孟講的天文學,算學知識,帶到了民間。

除故布新,讓百姓的文化水平都提升了一大截。

還有一點就是華夏書坊的設立,活字印刷使用,各種教材,層出不窮,價格也降到了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

就這麼說吧,眼下的江西,就像是一潭養料充足的泥水,裡面埋藏著無數的蓮子,正在瘋狂吸收水肥養料,只等時機,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老朱想不通這些,成天生氣,攢了一肚子的怒火,當看到江西送來的消息,老朱終於炸鍋了。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居然有人登基稱帝,就在咱的眼皮子底下,中書省到底是怎麼回事?”

李善長頗爲驚訝,他看到這個呈報,只是一笑了之。任誰都知道,這是個無聊的瘋子,圈地自萌。

抓起來的人裡面,沒有一兵一卒,這要是能威脅到大明江山,朝廷上下,也就不用活了。

這種事情放在以往,或許是要滅九族的。

不過最近幾年,大明在律法上面,進展很快。像這種帶著搞笑性質的桉子,判個流放,就差不多了,連死人都不會。

李善長是想當個笑話處置的。

可朱元章疾言厲色,使得老李大驚失色,難道陛下要借題發揮?

“回上位的話,中書省立刻派人徹查,對這種大逆不道的惡徒,嚴懲不貸,夷滅三族!”

“等等!”朱元章打斷了李善長的話,“李先生,近日江西清查三姑六婆,處置民間亂象,收效如何,你可看到了?”

李善長微微發怔,他自然是看到了,而且還被驚到了……短短時間裡,江西就抓住了一千多名媒婆,其中牽涉到拐帶、買賣人口的桉子,就有七百多件,這還只是有名有姓的,那些無從查起,根本不知道的,就不要說了。

除了人口買賣之外,其他的,壞人家庭,放印子錢,詐騙財物,甚至開設暗娼……這些事情,簡直不勝枚舉。

江西初步抓了五千多人,後續的桉子還在調查,這個人數,很可能超過一萬以上。

這還僅僅是一個省而已!

“回上位的話,確實是觸目驚心……這一次張相去講學,順便整頓地方,移風易俗,很是有成效,臣以爲可以授予張相全權,讓他來處置此事!”

朱元章呵呵一笑,“李先生,張先生的本事確實不錯,可你也不能好用就往死裡用!把他按在江西,處理這些瑣事,怕是不妥吧?”

李善長渾身一顫,他的這點小技巧,已經不管用了。

大明朝講的是人盡其才,和帶英那種,好用就往死裡用,一直用到廢爲止,是不一樣的。

張希孟何等身份,又是何等用處,想拿區區小事,纏住他的手腳,老朱纔不會答應。

那是咱的股肱重臣,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呢!

“李先生,咱要問你,是不是僅僅江西如此?別的地方,都是一片太平祥和?”

老李額頭冒汗了,他可不敢公然撒謊,“回上位的話,江西民風淳樸,比之其他地方,還是好了一些……地方上經過大力整頓的,只有淮西,應天,浙江等地。這些最早納入版圖的,從上到下,都進行了梳理。豪強大戶被剷除,土地平均,地方上大力興學,又有民兵保護,亂七八糟的東西,都被掃蕩一空……而其餘後打下來的疆土,由於時間倉促,加上千頭萬緒,事情太多,整頓得不算徹底,留下了不少隱患!”

“隱患?”

朱元章突然一拍桌子,怒喝道:“都有人稱帝了,這是隱患?難不成要等到他們帶著兵馬,殺到應天,奪了咱的龍椅,纔算是心腹大患?”

老朱暴怒,嚇得李善長連忙跪倒,汗流浹背,“啓奏陛下,老臣,老臣這就安排人,前往各省,全力以赴,清查亂象,一定嚴懲不貸,絕不姑息!”

“哼!說得好聽!咱問你,你打算讓誰去處理這事?是地方衙門,還是刑部,御史臺?”

李善長怔了怔,按照常理,是地方衙門負責落實,朝廷監督,幹得不好就換人。

如果實在必要,可以從御史臺派遣欽差下去。

可朱元章的意思,明顯不是這個。

“老臣一時湖塗,尚且不能領會聖意,還望陛下明示!”

朱元章冷哼了一聲,“事到如今,是不是該專門設立一個部,自上而下,清查這些亂象,把民間的蛀蟲,害羣之馬,全都抓出來,清理乾淨!”

又要成立一個部?

朱元章冷哼道:“李先生忘了嗎?你可是說過,要依照百姓的需要,設立官制……咱看當下,刑部也不夠用了,你覺得呢?”

李善長稍微一怔,連忙道:“陛下英明,確實該如此,老臣回頭就去安排!”

“不必了。”

朱元章道:“咱思前想後,爲了讓這個衙門運轉有力,處事果敢……咱決定了,從軍中挑選一個人,讓他來負責此事!”

李善長大驚,“陛下,誰能勝任?”

朱元章呵呵一笑,“鄭遇春就不錯!他當訓導員,把將士治理的很好!也革除了許多將士中間的陋習。現在把這事交給他,再給他派遣一批老兵,作爲幫手,從上到下,給咱重整乾坤!”

第五百一十章 有教無類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許加入華夏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三百七十章 稱帝的第一步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樂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六百六十九章 兄友弟恭的大明朝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粥之恩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五百一十七章 整編山東紅巾第八十二章 文忠第九百零三章 張太師的境界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應,可以休矣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三十章 淮西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元朝最後的忠臣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二百九十三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萬歲,大明萬歲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三百零八章 怎麼當吳王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職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一百二十二章 實力暴漲的朱元璋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七百一十六章 水師猖狂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階段戰術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軍的良心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希孟的爲臣之道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七百八十一章 拆王宮,建學堂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難爲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六百四十一章 勳貴出路第九百零二章 大明正黑旗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論和實踐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
第五百一十章 有教無類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許加入華夏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三百七十章 稱帝的第一步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三百五十二章 燒出新乾坤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樂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六百六十九章 兄友弟恭的大明朝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粥之恩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五百一十七章 整編山東紅巾第八十二章 文忠第九百零三章 張太師的境界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應,可以休矣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三十章 淮西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元朝最後的忠臣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二百九十三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萬歲,大明萬歲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三百零八章 怎麼當吳王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職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一百二十二章 實力暴漲的朱元璋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七百一十六章 水師猖狂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階段戰術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軍的良心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希孟的爲臣之道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七百八十一章 拆王宮,建學堂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難爲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六百四十一章 勳貴出路第九百零二章 大明正黑旗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論和實踐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阡县| 称多县| 黄大仙区| 奉贤区| 新野县| 呼和浩特市| 台北市| 荆门市| 巫溪县| 北安市| 本溪市| 宁城县| 乐昌市| 江门市| 启东市| 靖远县| 南丹县| 马山县| 石首市| 阳山县| 玉树县| 惠州市| 厦门市| 长乐市| 富阳市| 邵阳县| 辉南县| 固始县| 宜兴市| 宁强县| 湘潭县| 桃园县| 剑阁县| 英吉沙县| 博白县| 兰坪| 洞口县| 莱西市| 齐河县| 如皋市|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