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

一篇祭文讀下來,宋濂已經(jīng)是汗流浹背,氣喘吁吁。

這不是一篇普通的祭文,而是一套完整的綱領(lǐng),是整個朱家軍集團,對於歷史的看法,對於未來的展望。

從盤古開天闢地講起,是爲了區(qū)別華夷,歌頌賢臣,甚至把陳勝吳廣寫進去,是爲了讚揚反抗。

歸根到底,又落在救民之上,民意即天意,天心即民心……說到了這份上,等於是徹底和元廷還有其餘紅巾軍區(qū)分開。

朱家軍已經(jīng)成爲了一支徹徹底底,與衆(zhòng)不同的力量。

什麼名分爭執(zhí),要怎麼號令治下,怎麼對外宣稱……全都沒有了疑問,紀年使用華夏吳國,以老朱入金陵的次年算起,也就是至正十六年爲華夏吳國元年,用國號爲吳,但國主號爲吳國公,並不稱王,入境華夏吳國,簡寫成吳,或華夏均可。

至於紅巾軍,朱家軍的稱呼,在正式文件裡面,也多以華夏代之。

總而言之,老朱的勢力徹徹底底獨立起來,而且展現(xiàn)出與衆(zhòng)不同的氣質(zhì)。

朱元璋就任吳國公之後,任命屬官,宣佈新政,而諸般大政的頭一條,就是發(fā)行華夏寶鈔。

而這個任務(wù),也就落在了張希孟的頭上。

“諸位都商議一下,看看要怎麼辦吧?”

張希孟也有了自己的值房,他居中而坐,劉伯溫,宋濂,甚至賈魯,龔伯遂等人都來了。

尤其值得一提,連也先帖木兒也被叫來了。

這位剛剛修了好幾個牛蹄,身上還帶著糞土的味道,索性大傢伙也沒有在意,認真做事的人,總是值得尊重的。

“也先,大元的寶鈔似有一段還不錯,你能不能分享一下經(jīng)驗,讓我們都仔細聽聽?”

也先怔了怔,寶鈔,這破玩意簡直是他們兄弟心中的痛,紅巾軍興起的一大原因就是變鈔。

正是有了切膚之痛,談起來才更加深刻……有些書中盛讚元朝的寶鈔,認爲這個寶鈔儲備金充足,幣值穩(wěn)定,非常先進,比起大明寶鈔強多了。甚至可以得出元朝統(tǒng)治者比起農(nóng)民出身的朱元璋更懂經(jīng)濟。

至於哪本書,也就不用多說了。

其實論起幣值穩(wěn)定,商民便利,元朝寶鈔維持的時間,還真沒有大明寶鈔長……只不過在古代的條件下,搞紙幣,下場大概都能預料。

元朝最初發(fā)行寶鈔,甚至不是以白銀作爲儲備金,而是用生絲,一千兩生絲作價五十兩銀子,然後一兩銀子做寶鈔兩貫,也就是說一千兩生絲,換一百貫寶鈔。

後來元朝乾脆以銀子作爲儲備,隨路設(shè)立官庫,貿(mào)易金銀,平準鈔法。每花銀一兩,入庫其價至元鈔二貫,出庫二貫五分。赤金一兩,入庫二十貫,出庫二十貫五百文。

按照元廷的設(shè)計,如果外面拿一兩銀子,可以換出兩貫寶鈔,而每多一兩銀子的儲備,可以多發(fā)行兩貫五分寶鈔,赤金按照十倍銀價計算。

其實從這個比例看,元廷甚至算是保守的,紙幣和儲備金的差距可以更大一點,比如有三成的儲備金,就能發(fā)行十成的紙幣。

但是也不用擔心什麼,因爲很快元廷就堅持不住了。

大量發(fā)行紙幣,遠遠超出儲備金,無力繼續(xù)維持,元廷乾脆來了一手美帝的傳統(tǒng)藝能,宣佈寶鈔不在和金銀掛鉤。

大元朝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了。

從此開始,元廷就放飛自我,大約從1276年開始,元廷就瘋狂發(fā)行寶鈔,個別地方,幾百貫寶鈔都買不下來一斗小米。

而元朝的統(tǒng)治者,爲了滿足揮霍需要,每年增發(fā)300萬錠寶鈔,甚至還弄出了大額的新鈔,取代舊的寶鈔,把金圓券的招數(shù)也學來了。

這些事情就發(fā)生在忽必烈在位時期。

說起來諷刺,這位大元朝的開國之主,在他的治下,大元朝就已經(jīng)露出了亡國之態(tài),簡直能和西晉比爛了。

隨後的事情也就不用多說了,元廷瘋狂發(fā)行寶鈔,變著花樣發(fā)行,民間抵制,就改用金銀銅交易,元廷又不許金屬交易,誰敢不用寶鈔,就要殺頭。

可寶鈔又不停貶值,就這樣,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一直混到了黃河決口……脫脫主政,要治理黃河,就必須花錢,偏偏國庫又是空的。

脫脫就主張變鈔,重新發(fā)行新鈔,新鈔的幣值是舊鈔的兩倍。

但是在操作中間,新鈔和舊鈔又是一樣的,僅有一個區(qū)別,就是在新鈔背後蓋個戳……這麼扯淡的手段,自然是不可能維持的。

有高手乾脆僞造個戳,自己收舊鈔蓋戳,利潤翻倍,用不了幾天,就能上市飛昇。

假幣遍地,鈔法崩潰,短短幾年,物價暴漲七萬倍,然後纔有了紅巾軍造反,大元朝山窮水盡……

稍微梳理一下元朝寶鈔的歷史,就能發(fā)現(xiàn)這裡面有無數(shù)似曾相識的橋段,比如佈雷頓森林體系,馬克超發(fā),金圓券改革,津巴布韋的惡性通膨,甚至有葡萄牙埃斯庫多崩潰……整個一個紙幣的一百種崩潰方法了。

果然歷史上沒有新鮮事,不過是穿著不同衣服的人,把同樣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上演罷了。

聽也先帖木兒把這些事情說完,尤其是講脫脫變鈔的這段,他拼命給老哥往回圓,但是到了最後,他也不得不長嘆一聲。

“百姓民力凋敝,變鈔太急,官吏太惡,鈔法太爛……如此一來,百姓山窮水盡,安能不反!”

聽到了也先如泣如訴的抱怨,諸如宋濂等人都搖頭了,要不咱們就別折騰鈔法了,這玩意根本是害人的東西!

倒是龔伯遂比也先有見識,他說道:“寶鈔意在財貨流通,匯通天下,利國利民……只是不要濫發(fā)就好。如今上位佔據(jù)江南富庶之地,商賈繁華,古已有之。如果不發(fā)行寶鈔,不鼓勵商貿(mào),唯恐對朱家軍不利。”

這時候賈魯突然開口了,“老夫也得到了消息,張士誠發(fā)行了銅錢,如果我們拿不出應(yīng)對的手段,他派人到我們境內(nèi),大肆採購物資,只怕會造成很大的麻煩!”

張士誠造的銅錢叫做天佑通寶,這玩意在後世還屬於名幣大珍,在拍賣行賣出過410萬的天價。

說回當下,張士誠這個私鹽販子,常年經(jīng)商,擺弄銀錢,他發(fā)行銅幣,還是很靠譜的,也相當受百姓的歡迎。

宋濂遲疑道:“既然張士誠能發(fā)行銅錢,我們爲什麼不能效仿?”

賈魯笑了,“張士誠佔據(jù)淮東之地,鹽商雲(yún)集,金銀銅錢的儲備本就很多,加之他又有大批的食鹽,只要規(guī)定收取金銀即可,他每年都能結(jié)餘下許多銀錢,發(fā)行銅子,不成問題。”

這時候劉伯溫突然低聲道:“這麼說,張士誠其實是靠著淮鹽嘍?”

賈魯點頭,“沒錯,他的確靠著淮鹽,奈何我們沒有啊!”

衆(zhòng)人又議了一陣子,大家基本上達成了共識,貨幣這玩意,不能不搞,如果不搞,就會被張士誠等人佔便宜,也不利經(jīng)貿(mào)發(fā)展。

但是一個不好,寶鈔崩潰,後果也不堪設(shè)想。

而且朱元璋治下,缺少足夠的金銀儲備,總是不能讓人放心。

“諸公,咱們已經(jīng)說了這麼多……我倒是想請教大傢伙,爲什麼發(fā)行寶鈔要以金銀爲儲備,元廷最初用生絲,爲什麼也可以?”

劉伯溫立刻道:“寶鈔不過是一張花花綠綠的紙,以紙換物,乃是空手套白狼,非有金銀背書不可!唯有如此,百姓才能接受。至於生絲,也是這個道理!”

“不!”

張希孟笑道:“說寶鈔是一張紙,並不值錢,所以必須有金銀爲儲備,看似是對的,但是田契,房契,何嘗不是一張紙?爲什麼就有價值?”

“這個……”劉伯溫再聰明也沒學過後世的金融,被張希孟問住了,只能勉強道:“田契代表田畝,房契代表房子,到底不同寶鈔。”

“不!其實大可以把寶鈔看做一份約書,只是這個約書非常特別,不是具體和某個人籤的,而是和所有人簽署的。按照約定,拿著這一份約書,可以到市面上換取相應(yīng)價值的商品……所以這份約書可以不要金銀,只是能買到東西即可。”

大傢伙忍不住吸了口氣,仔細思忖張希孟的話,這時候?qū)O炎突然開口,“張相的意思,是金銀不能吃,不能喝,拿著金銀,並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

張希孟笑了,“對了一半,但還有一半……那就是我們不知道市面上有多少東西,也不知道要多少寶鈔。如果隨意發(fā)行,肯定不可以。我們只有把寶鈔錨定在金銀之上,至少有個依據(jù),不至於亂了。”

貨幣這東西,本就是這些傳統(tǒng)讀書人的弱項,想讓他們想清楚其中的關(guān)鍵,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張希孟乾脆直接道:“其實我們可以拋開金銀……只要我們弄清楚境內(nèi)有多少糧食,有多少商品,每天交易,又需要多少錢,我們就能在內(nèi)部發(fā)行華夏寶鈔,方便百姓。只要拿著這一張紙,能買到糧食,能繳納稅賦,其實紙和金銀,沒有什麼差別。”

“而金銀只不過是跟外面交易結(jié)算時候,才需要用到的,只是彌補差價罷了。”

“歸根到底,發(fā)行寶鈔,不是考驗我們有多少金銀,而是考驗我們對治下的瞭解,考驗我們的執(zhí)政能力!”

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標之怒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們是陛下的鄉(xiāng)親第三百四十六章 好大兒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辭子孝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戲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yīng)天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十八章 不屈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決戰(zhàn)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民學堂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七百八十章 親事來了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八百一十一章 小兒輩的婚事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七百五十六章 罷相第五百六十六章 封王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三百四十七章 頑強的朱英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六百二十九章 請你吃牢飯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們贏了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五百五十六章 今日,超越大宋矣!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lián)P州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八百九十三章 鑄造金鼎第八百二十三章 皇孫的樂園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十六章 打地鼠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下立判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論和實踐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五百三十九章 門下省考試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三百二十八章 雙向奔赴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論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八十六章 緩稱王第三百九十四章 國號第六十章 落網(wǎng)(加更求票)第二章 朱重八(求收藏)第三十六章 只有元廷受傷的世界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五百七十三章 父慈子孝的大元朝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二百四十一章 敗得真慘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
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標之怒第二百零八章 撞槍口上了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們是陛下的鄉(xiāng)親第三百四十六章 好大兒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辭子孝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戲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yīng)天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十八章 不屈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決戰(zhàn)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民學堂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七百八十章 親事來了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八百一十一章 小兒輩的婚事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七百五十六章 罷相第五百六十六章 封王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三百四十七章 頑強的朱英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六百二十九章 請你吃牢飯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們贏了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五百五十六章 今日,超越大宋矣!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lián)P州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八百九十三章 鑄造金鼎第八百二十三章 皇孫的樂園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十六章 打地鼠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下立判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論和實踐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五百三十九章 門下省考試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三百二十八章 雙向奔赴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論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八十六章 緩稱王第三百九十四章 國號第六十章 落網(wǎng)(加更求票)第二章 朱重八(求收藏)第三十六章 只有元廷受傷的世界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五百七十三章 父慈子孝的大元朝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二百四十一章 敗得真慘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新余市| 泰和县| 英超| 禹城市| 津市市| 太白县| 余庆县| 老河口市| 凤翔县| 竹溪县| 威远县| 岳普湖县| 元江| 安吉县| 沈阳市| 南川市| 武汉市| 安龙县| 岳普湖县| 镇赉县| 嘉祥县| 若羌县| 荣昌县| 库尔勒市| 五莲县| 喀喇沁旗| 壶关县| 彭阳县| 合川市| 浮梁县| 平顶山市| 德清县| 麦盖提县| 岳普湖县| 大新县| 天长市| 临江市| 景东| 平南县| 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