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60章 京師亂局,盧象升受命剿匪

第260章

京師亂局,盧象升受命剿匪 十月深秋,蜀王朱至澍的求援奏章,終於穿越千山萬水,送抵了京師。

可這封十萬火急的奏報,卻一頭陷進了京師朝堂的泥潭裡。

崇禎七年,溫體仁踩著周延儒的“屍骸”如願登頂,成了大明帝國名義上的二把手。

可這位首輔的心思,九成九都用在揣摩聖意和剷除異己上。

溫體仁不久前才借御史高捷等人之手扳倒了周延儒,此刻又想故技重施,扳倒另一位和他不對付的內閣同僚吳宗達。

朝堂之上,黨爭的陰雲密佈,吵吵嚷嚷如同菜市口,哪有半分心思去管千里之外的烽火狼煙?

就在這烏煙瘴氣之中,戶部尚書侯恂頂著巨大的壓力,拋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方略:

“啓奏陛下!”

“川省糜爛,賊酋江瀚已成燎原之勢,非雷霆手段不可平息!”

“臣請調五省總督洪承疇,率麾下秦軍勁旅出漢中,兵發川北!”

“再請勳陽巡撫盧象升,整合湖廣、河南精銳,溯江而上,強攻夔門!”

“兩路大軍共計十萬,東西對進,必能犁庭掃穴,將江瀚賊衆絞殺於蜀地!”

可侯恂的奏摺呈上去沒多久,整個朝堂就炸開了鍋,到處都是反對之聲。

十萬大軍?! 侯恂這廝身爲戶部尚書,難道不知道國庫早已難以爲繼?

庫房空得都能溜耗子了,哪來的錢糧湊夠十萬大軍?!

陝西、河南、湖廣,哪一處不是嗷嗷待哺? 大明財政早已千瘡百孔,維持現有幾處戰場已是捉襟見肘,如果再開四川戰場,無異於雪上加霜。

洪亨九在陝西三邊正與蒙古察哈爾部對峙,盧建鬥在湖廣彈壓流寇,尚左支右絀。

要是再抽走精兵入川,陝、豫、楚空虛,流寇蒙韃勢必復起,這不是拆東牆補西牆嗎?

再者,十萬大軍想要入川何其艱難?

如今馬政廢弛,就連對付中原那幫賊騎都力有不逮,哪來多餘畜力入川進剿 現在的京師朝堂已經淪爲了一個怪圈,每當問題出現時,沒幾個人能站出來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可一旦真要有人提出方案的時候,質疑之聲就從四面八方傳了出來。

還好侯恂正值壯年,要是換個年長點的官員,說不定能被氣得一病不起。

就在衆人爭執不下的時候,遼東的監軍太監高起潛得知消息,給崇禎皇帝獻上了一策。

“朝堂諸公心繫國事,老奴感佩。”

“既然國庫一時週轉艱難,何不號召在京百官,捐出數月俸祿?”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用這捐來的俸銀購買戰馬,以充軍需,豈不是臣子爲君父分憂的忠義之舉?”

高起潛的奏疏一出,整個京師朝堂瞬間安靜了下來,生怕皇帝把算盤打到自己頭上。

就在這百馬齊喑的時候,首輔溫體仁卻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政治妙用,率先站出來力挺此議。

“爲國分憂,正是臣子本分!”

“臣溫體仁,願首捐俸祿三月,以爲天下表率!”

“懇請陛下恩準,號召在京文武,共襄義舉!”

金鑾殿上,溫體仁振臂一呼,把自己塑造成了忠君愛國的急先鋒。

此話一出,周圍的同僚看著溫體仁牙根兒直癢癢: “狗東西,就屬你清高是吧?!”

“你當上了首輔當然不缺俸祿,咱們其他人怎麼辦?”

可這正是溫體仁想要的結果。

他率先響應號召,首先就是投皇帝所好。

朱由檢最恨大臣奢靡,時常以節儉自詡。

溫體仁這出捐俸大戲,簡直是演到了皇帝心坎裡,完美貼合了他心中“清廉忠臣”的模板。

再者,溫體仁也需要找個由頭,把自己摘出來。

眼下大明各地烽煙四起,民怨沸騰,他溫首輔對此責無旁貸。

現在拋出“捐俸”這個冠冕堂皇的議題,瞬間就把朝野的炮火從“爲何剿匪不利”引向了“到底捐不捐,該捐多少”上,巧妙地掩蓋了自己的無能與失職。

而最後,他更是將捐俸一事與忠君愛國捆綁在了一起,藉此打壓異己。

誰要是不捐,或是捐少了,就是不忠不義之輩,自然要剔除朝堂。

比如工部右侍郎劉宗周,面對溫體仁的無恥行徑,實在看不過眼,憤然上疏痛斥: “首輔沽名釣譽,此議乃剜肉補瘡,絕非治國安邦之道!”

可上疏的結果就是,溫體仁指使其黨羽,彈劾劉宗周“心懷怨望,誹謗朝政”。

一番凌厲操作,這位清流轉眼就被排擠出朝堂,徹底噤聲。

至此,明眼人也終於看出來了,皇帝在背後給溫體仁撐腰呢,要不然他哪敢膽子這麼大。

而他們猜得也沒錯,當朱由檢收到高起潛的奏摺時,確實狠狠地心動了。

在京的官員不下千餘人,要是每人都能出點銀子,想必軍費就有著落了。

可現實卻狠狠地抽了朱由檢一耳光。

對於一些不入流的小官小吏來說,大明那點可憐的俸祿,就連養家餬口都勉強,哪裡還有餘糧捐出來?

而對於位高權重的部堂級官員來說,真正有油水的差事,都是見不得光的。

讓這羣習慣了中飽私囊的碩鼠,把自己貪贓枉法得來的財產捐出來,無異於癡人說夢。

要他們忠君愛國可以,但掏銀子不行。

於是,朝堂裡的各級官員不約而同地開始哭起了窮。

“啓奏陛下,臣.臣家徒四壁,老母沉痾在牀,湯藥無繼,實在有心無力”

“微臣俸薄,一家五口嗷嗷待哺,實在是捉襟見肘.”

當然了,其中也不乏一些“慷慨解囊”之輩, “爲國分憂,臣萬死不辭!”

“這是臣節衣縮食省下的紋銀二百兩!雖然杯水車薪,亦是臣一片赤誠!”

哭窮的,裝病的,抹眼淚的,還有掏出點散碎銀子糊弄事兒的. 最終籌集到的銀子,別說充作軍需了,就連買幾十頭拉車的駑馬都夠嗆!

這場由高起潛點火、溫體仁煽風的政治鬧劇,雖然開場鑼鼓敲得震天響,可最終卻在滿朝文武心照不宣的抵制和哭窮聲中,灰溜溜地落幕,不了了之。

可雖然錢沒刮多少,但匪還是要剿的,決不能再讓四川的賊寇坐大。

朝會上,崇禎臉色又青又白,透著一股病態般的潮紅。

他看著大殿內的這幫忠臣良將,只覺得一股邪火直衝天靈蓋,燒得他眼前發黑。

“夠了!捐俸一事就此作罷!”

“還是老樣子,加派!”

“侯恂!”

“即刻傳旨北方諸省,今秋再加派白銀二百三十萬兩!”

“專款專用,平定蜀亂!敢有拖延者,以通賊論處,立斬不赦!”

下方的侯恂聽罷,還想開口再勸,可皇帝卻沒給他開口的機會。

朱由檢扭頭看向一旁的兵部尚書張鳳翼,一字一句地砸在殿中:

“兵部!”

“著令洪承疇,暫時移交陝西、山西防務,專心應對四川匪寇,設法從漢中方向入川進剿。”

“命宣大總督,大同宣府巡撫嚴防蒙古、後金韃虜趁隙犯邊!”

“另,擢升盧象升!”

崇禎的目光銳利起來,他經過一番苦思冥想,最終還是決定明確權責歸屬, “免去盧象升鄖陽巡撫之職!”

“命其總理南直隸、河南、山東、湖廣、四川五省軍務,賜尚方寶劍,準先斬後奏!”

“即刻整合兵馬,務必於明年開春,親率主力由湖廣入川,與漢中兩地東西呼應。”

“務必將賊酋江瀚及其黨羽,悉數剿滅於四川境內!”

“剋期蕩平,不得有誤!”

“期間所需糧秣軍資,自行設法籌措,朝廷糧餉翌日便到!”

可這還不算完。

爲了將洪承疇徹底從流寇和蒙韃手中解放出來,同時也爲了追責此前後金大軍破關南下,攻佔宣府萬全左衛一事。

朱由檢還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調整。

宣大總督張宗衡,喪師失地,奪官戍邊;擢楊嗣昌接任宣大總督。

宣府巡撫焦源清,守土無方,一併奪官流戍;由陳新甲接任宣府巡撫一職。

大同巡撫胡沾恩同罪,奪官流戍;其職由焦源溥接任。(焦源溥是焦源清的堂弟)

山西巡撫戴君恩,難辭其咎,奪官流戍;由吳牲接任山西巡撫。

皇帝的聖旨,很快就下達到了洪承疇和盧象升兩位前線主帥的手上。

對於自行籌措糧草一事,兩位前線指揮官都很發愁。

洪承疇發愁的是,陝西這地方,天災人禍輪番肆虐了十幾年,早已是赤地千里,餓殍遍野。

百姓都成窮鬼了,哪有什麼油水可榨? 而與洪承疇不同,盧象升愁的是他治下的勳陽府剛有了點起色;現在讓他去籌措糧草,他實在開不了這個口。

與洪承疇這種出身底層,卻對底層百姓毫無憐憫之心的官員不同。

盧象升雖然出身名門,同樣是地主階級,但他對於百姓還是有著傳統讀書人的憐憫之心。

盧象升出身江南宜興名門“茗嶺盧氏”,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便是盧家先祖。

盧家自南宋起定居宜興,世代耕讀傳家,兼具文韜武略。

而論起對付農民起義,盧象升也是家學淵源。

其祖先東漢名臣盧植,對付起黃巾軍來,也是一把好手。

可顯赫的出身並不是盧象升最令人畏懼的地方,更可怕的是他還自幼聰慧過人,努力刻苦。

盧象升六歲就進入了私塾,二十二歲中舉,二十三歲時就已經成了爲進士。

對於四書五經這些應試的書籍,盧象升並不喜歡。

他更偏愛孫武兵法,三略六韜等兵書,時常感慨岳飛、于謙等人的遭遇,並以此自居。

在江南士子們都在逛青樓喝花酒的時候,盧象升卻鍾情於舉石鎖,耍大刀。

而且還是一丈長,重達一百三十斤的大刀。

盧象升不僅能文能武,而且還是個極其重情之人。

這一點不管是從他的個人婚姻,還是今後仕途中,都能窺見一二。

天啓初年,盧象升在父母之命下迎娶了大家閨秀的汪氏。

成婚後,夫婦二人舉案齊眉,恩愛非常,盧象升也從未納妾。

在這個江南人均一妻多妾的年代,這種行爲無疑是其對汪氏寵愛的證明。

甚至盧象升因公出差揚州時,有美姬被他吸引,自願贖身想要倒貼他,都被盧象升一口回絕。

“豈以精神銷粉黛耶?”

可好景不長,就在盧象升進士及第的消息傳來時,家中卻接二連三傳來噩耗。

他一向敬重的祖父去世,而妻子汪氏更是得了絕癥,一病不起。

盧象升得聞,立馬趕回家中,一邊料理祖父後世,一邊照料妻子汪氏,寸步不離。

在汪氏臨終的乞求下,盧象升纔不得不續娶了一位。

可續娶歸續娶,但盧象升的感情卻一直在亡妻身上,還時常作詩緬懷:

“匪石堅貞誰氏妻,芳魂已逐杜鵑西;千里時懸關塞目,百年空對遠山眉。”

祖父和妻子的相繼離世,讓盧象升悲痛欲絕,一個精壯的漢子在短短時間內就變得骨瘦嶙峋。

此時的盧象升才二十三歲。

按禮法,盧象升需要爲祖父披麻戴孝,守喪兩年。

可就是在這兩年中,盧象升脫離了高高在上的深宅大院,走向了田間地頭。

在這兩年裡,他見識了太多底層百姓的悲歡離合。

賣炭翁的真實故事就發生在眼前,賣兒鬻女的慘劇不斷上演,盧象升的心態也漸漸成熟了起來。

底層的百姓和矛盾的現實深深地教育了他,這使得盧象升深刻體會到了爲生民立命的真正含義。

想當年太祖爺起義,奮戰十幾年,犧牲了百萬人,終於推翻腐朽的元廷; 但時至今日,老朱家又搖身一變,成爲了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的蛀蟲。

可憐無數英雄血,換來今朝舊乾坤。

盧象升覺得自己不能再一蹶不振了,他必須做點什麼,改變現狀,改變大明。

可屁股決定腦袋,盧象升的家庭出身和階級,讓他不可能選擇重開大統。

他所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改革,學清流,學能臣。

像海瑞一樣直諫,像張居正一樣改革。

就這樣,盧象升帶著對底層百姓的憐憫,踏出了困守他兩年的陵園。

果不其然,在之後的主政生涯裡,盧象升對於治下百姓都充滿了惻隱之心。

天啓四年,爲了躲開朝中黨爭,盧象升自請外放臨清,治理當地的漕運和耕作。

在臨清三年,他謹守清、慎、勤,讓當地百姓吃飽穿暖的原則,真正做到了以工代賑,官民兩便。

他主政時期,“積羨數千,清逋三萬一千,有奇業”,連續在考課中獲最上等,令木匠皇帝十分滿意,甚至親自下旨表彰。

之後他因功升遷大名知府,更是把自己愛民的理念推行全府。

當時的大名府,吏治腐敗,豪強勾結官吏兼併土地、轉嫁賦稅,百姓無立錐之地,而賦役倍於往昔。

盧象升上任後,親自核查戶籍與田冊,將豪強隱瞞的土地重新登記,按“畝均賦役”原則分攤,同時嚴懲貪腐官吏。

而他自己則“布衣素食,衙內無私財”,爲下屬樹立標桿。

整頓吏治後,他又興修水利,賑災救荒,崇禎四年大旱,他除了申請朝廷賑災外,還帶頭捐出俸祿,設立粥廠。

他規定“凡老弱婦孺,每日一粥,不得間斷”,據大名府志記載,此舉“活民數萬”。

除此之外,他又訓練鄉勇,兼顧防務,練出了一批可戰之兵,擋住了當初後金入寇的劫掠。

盧象升在大名府治行卓異,百姓稱其“盧青天”。

據盧忠肅公年譜記載,他離任時,“大名百姓沿街跪送,哭聲數十里不絕,有老者捧麥飯送行,曰:‘公去,誰復念我等疾苦?’”

當地士民後來爲他立“生祠”,碑文中寫道: “公來則田不荒、賦不重、夜不閉戶;公去則民思之,如飢渴待飲”。

再之後,盧象升接替了倒黴蛋蔣允儀,上任勳陽巡撫。

盧象升接手時的鄖陽可謂是殘破無比。

由於當時五省總督陳奇瑜組織的大會剿,各路流寇和官軍在鄖陽府共襄盛舉,來來回回颳了不知道多少層地皮。

因戰亂和災荒,各地流民不下百萬,而且多依附起義軍求生。

面對如此情形,盧象升提出撫先於剿的政策,他劃定荒田爲屯墾區,給流民發放種子、耕牛,並規定墾荒三年不徵稅。

而且他還親自帶人到流民聚集的山谷,勸告各路百姓重歸朝廷治下,僅半年便招撫流民十餘萬。

在盧象升的種種舉措下,鄖陽府終於重新煥發出了一點生機。

他離任時,鄖陽一帶百姓自發建祠,香火不絕。

有民謠傳唱:“盧公來,流民歸;盧公去,誰護衣?”

甚至連曾參與起義的流民也感嘆:“若早有盧公,我輩何至於此!”

當然了,盧象升不光下馬能理政,上馬他還能衝鋒。

面對高迎祥和張獻忠等人的數十萬農民起義軍,盧象升沒有絲毫的畏懼。

不久前,他親率麾下不足萬人的明軍,日夜兼程,在河南汝州一帶,成功截住了高迎祥的數萬主力。

盧象升親自披甲執銳,衝鋒在全軍的最前方。

據史料記載,他作戰時,常常“自被二矢,麾下士卒,無不一以當百”。

盧象升這種不要命的打法,讓那些早已習慣了與明軍將領作戰的流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

有人試圖上前阻攔,合力將盧象升打落下馬。

可下馬後的盧象升依舊死戰不退,硬生生地頂著數百人的圍攻,揮舞著手中關刀,大開殺戒。

眼見拿不下他,其餘的流寇只能狼狽逃竄。

此戰,盧象升大獲全勝。

他不僅成功擊潰了高迎祥的主力,更是斬首三千餘級,俘獲賊首十餘人,繳獲了大量的騾馬和物資。

經此一役,盧象升威名大震,流寇軍中,開始流傳著一個對他又敬又怕的綽號,“盧閻王”。

之後,盧象升並未給高迎祥、張獻忠等人任何喘息之機。

他率領麾下各路明軍,對倉皇逃竄的流寇,展開了長達數月的、千里大追擊。

他從河南,一路追入湖廣境內,先後在光州、信陽州、德安府等地,與流寇,爆發了十餘次大規模的戰鬥。

其中,在蘄州、黃州一帶,他再次大破張獻忠所部,斬首數千,溺死於長江者,不計其數。

在追擊的過程中,盧象升大軍一度深入湖廣西部的山區,糧草不濟。

當時軍中斷糧三日,盧象升便也跟著三日不食,只是每日喝水,與麾下的士兵同甘共苦。

全軍上下,無一人有怨言,更無一人逃亡。

這種強大的凝聚力,是當時任何一支明軍,都無法比擬的。

經過他一年多的不懈努力,高迎祥和張獻忠已經從中原腹地被驅趕到了西邊的崇山峻嶺之中。

眼看就能全殲這股賊寇,可偏偏皇帝的聖旨又送到了他的手上。

盧象升對於此次入川進剿,其實是持反對意見的。

他曾多次上書據理力爭,言明最好先剿滅外圍流寇,然後再圍剿四川匪寇。

反正這幫匪寇已經生了根,就算跑也跑不出四川盆地。

可崇禎是個不聽勸的,只要他認定的事情,哪怕八匹大馬也拉不回來。

幾次上書都被駁回後,盧象升也認清現實,開始全力準備入川剿匪一事。

經過長達數天的思索,他最終制定了水路並進的剿匪計劃。

首先是水路,眼下夔州還未失陷,盧象升打算從溯長江三峽而上,進入四川。

湖廣明軍主力應在荊州完成集結,此地是長江中游重要樞紐,水陸暢通,便於調動湖廣各地兵力及物資。

隨後水師艦隊從荊州啓航,逆流西進。

此戰的關鍵在於,能否在賊兵反應過來之前,提前佔據三峽天險。

所以,盧象升特意找了一支精幹的小隊,準備從施州衛陸路,悄悄潛入四川。

施州衛地處武陵山區,其西向陸路在明初由傅友德開闢,專爲軍事行動設計。

該路線從施州衛經建始、巴東,翻越齊嶽山進入重慶石柱,再沿龍河河谷直抵忠州,能成功夠避開三峽天險。

如果漢中的洪督師能牽扯住部分賊兵的精力,那盧象升就多幾分把握能提前佔據夔州。

感冒是真難受啊,淦 (本章完)

第257章 光靠農民起義是成不了事的(衝精品合章了)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181章 詐降第126章 關寧軍的老傳統第184章 去秦嶺打游擊第40章 點燈子趙勝第41章 忠義堂第147章 雙贏第38章 李家張家第233章 連破江防 岸防(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75章 戰略方針第199章 突圍第28章 安塞縣城第114章 內應第118章 攻城戰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211章 成立糧稅司,改革稅制第197章 水淹銀川第9章 總兵身死第98章 投名狀第144章 虎大威戰歿第190章 甘肅鎮暴動第104章 招撫羣賊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65章 攻城第2章 破局之策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227章 陳代雲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6章 交鋒第29章 李總管第158章 拿義子頂債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81章 神一魁第37章 開春種麥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1章 明日校場發餉,勿著兵甲!第263章 江大帥的實力第254章 飛梭織布機和轉輪短銃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194章 大破銀川第232章 戰前偵測(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55章 開倉放糧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185章 烽煙四起第43章 砍瓜切菜第202章 準備入蜀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182章 渡河南下第32章 青皮無賴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158章 拿義子頂債第215章 武狀元?老子宰的就是武狀元!第85章 野豬嶺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88章 銜尾追殺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3章 魚腹丹書第68章 誰的錯?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166章 倉皇逃竄第212章 訓練民兵第84章 處處碰壁第35章 靖邊營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145章 鄧陽曆險記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249章 別開生面的恩科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185章 烽煙四起第134章 洪承疇的計策第227章 陳代雲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235章 牆頭草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244章 你要忠君死節,我要解民倒懸第148章 曹文詔八百破八千第155章 夜襲第65章 攻城第42章 流寇來襲第161章 夜襲茅津渡第216章 開闢商道,整治薛家第138章 練兵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147章 雙贏第210章 還是這玩意兒好使!第99章 擺爛的縣令第34章 忠誠!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227章 陳代雲第80章 逃出生天第66章 延安府破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69章 焦屍第101章 雞犬不留第39章 天傷星盧濤
第257章 光靠農民起義是成不了事的(衝精品合章了)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181章 詐降第126章 關寧軍的老傳統第184章 去秦嶺打游擊第40章 點燈子趙勝第41章 忠義堂第147章 雙贏第38章 李家張家第233章 連破江防 岸防(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75章 戰略方針第199章 突圍第28章 安塞縣城第114章 內應第118章 攻城戰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211章 成立糧稅司,改革稅制第197章 水淹銀川第9章 總兵身死第98章 投名狀第144章 虎大威戰歿第190章 甘肅鎮暴動第104章 招撫羣賊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65章 攻城第2章 破局之策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227章 陳代雲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6章 交鋒第29章 李總管第158章 拿義子頂債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81章 神一魁第37章 開春種麥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1章 明日校場發餉,勿著兵甲!第263章 江大帥的實力第254章 飛梭織布機和轉輪短銃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194章 大破銀川第232章 戰前偵測(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55章 開倉放糧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185章 烽煙四起第43章 砍瓜切菜第202章 準備入蜀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182章 渡河南下第32章 青皮無賴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158章 拿義子頂債第215章 武狀元?老子宰的就是武狀元!第85章 野豬嶺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88章 銜尾追殺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3章 魚腹丹書第68章 誰的錯?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166章 倉皇逃竄第212章 訓練民兵第84章 處處碰壁第35章 靖邊營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145章 鄧陽曆險記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249章 別開生面的恩科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185章 烽煙四起第134章 洪承疇的計策第227章 陳代雲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235章 牆頭草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244章 你要忠君死節,我要解民倒懸第148章 曹文詔八百破八千第155章 夜襲第65章 攻城第42章 流寇來襲第161章 夜襲茅津渡第216章 開闢商道,整治薛家第138章 練兵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147章 雙贏第210章 還是這玩意兒好使!第99章 擺爛的縣令第34章 忠誠!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227章 陳代雲第80章 逃出生天第66章 延安府破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69章 焦屍第101章 雞犬不留第39章 天傷星盧濤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力市| 萨迦县| 甘泉县| 武鸣县| 泗水县| 永德县| 扎赉特旗| 嘉义县| 偏关县| 邓州市| 册亨县| 邯郸市| 尚志市| 永兴县| 鲁甸县| 扎兰屯市| 绍兴市| 乡宁县| 岱山县| 通河县| 冀州市| 历史| 镇沅| 中宁县| 盐津县| 卢氏县| 齐齐哈尔市| 新密市| 潞西市| 道孚县| 玉门市| 门源| 巍山| 梁平县| 班玛县| 西宁市| 仪陇县| 迭部县| 崇明县| 邳州市| 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