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75章 戰略方針

第175章

戰略方針 王嘉胤的死,如同一塊巨石砸入平靜的湖面,在一衆首領之間激起了千層浪。

一時間,帳內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所有人都被這個消息震得有些發懵,久久說不出話來。

那信使嘆了口氣,只是一味地請求江瀚發兵支援,聲淚俱下。

但江瀚卻沒有第一時間回話,只是沉聲表示,此事幹系重大,他也需要和麾下的將士們好生商討一番,才能做出決斷。

那信使雖然心急如焚,但他也知道事關重大,只能暫時在陝州城內小住幾日,耐下性子等待江瀚的答覆。

出了這檔子事情,江瀚自然也沒心思再和各位首領繼續攀談,只能遣散了衆人。

隨即他便派人,將幾位帶兵的把總,以及書辦趙勝都給叫了過來,準備集體商議此事。

炭火燒得正旺,將屋子烘得暖洋洋的,但屋內的幾人,心頭卻還是很沉重。

“都說說吧,”

江瀚率先開口,打破了帳內的沉默,他的目光逐一掃過衆人,

“關於王嘉胤這檔子事情,你們是怎麼看的?”

“王自用的信使千里迢迢跑來求援,咱們是去還是不去?”

此話一出,屋內的幾人紛紛面露難色,顯然這個問題也讓他們感到十分棘手。

李老歪最是心直口快,他撓了撓頭,甕聲甕氣地說道: “大帥,要我說,咱們還是別去淌這趟渾水。”

“咱們好不容易纔從官軍的包圍圈裡殺出來,又佔下了陝州城,總算有了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過冬。”

“何必再千里迢迢地跑去懷慶府,跟官軍打生打死?

話音剛落,邵勇也點頭附和道: “我覺得老歪說得對。”

“咱們這一路反圍剿下來,弟兄們死傷不小,全軍上下疲憊不堪,早已是強弩之末。”

“眼下最要緊的,還是讓弟兄們好好休養生息,抓緊時間修復軍械甲冑。”

“正好也能緩解一下,大夥兒這小半年以來四處征戰,時刻緊繃的情緒。”

江瀚聽罷,微微頷首。

看起來,這幾位帶兵的將領,想法和自己相差無幾。

發兵肯定是不能發兵了。

江瀚好不容才把曹文詔、左良玉等人給打退,怎麼可能再千里迢迢的,帶著這點殘兵疲卒鑽進洪承疇的包圍圈? 再說了,他和新上位的王自用之間,可沒什麼交情。

況且,根據江瀚的記憶,這王自用也沒太大的作爲,崇禎六年他就會病死軍中。

算下來,也就一兩年的光景了。

爲了這麼一個註定要涼的盟主,去消耗自己寶貴的實力,純屬不智。

可江瀚的心中,仍然心存疑慮。

萬一自己袖手旁觀,這幫人被洪承疇給剿滅了怎麼辦? 脣亡齒寒的道理,他還是懂的。

萬一這幫人被殲滅了,那朝廷就可以集中全力,對付自己。

到那個時候,江瀚可就獨木難支了。

一旁默不作聲的趙勝,似乎是看出了江瀚眉宇間的憂慮,於是他輕咳了一聲,試探著爲問道: “大帥,您可是在擔心東路義軍的存亡,會影響到咱們日後的處境?”

江瀚點了點頭,嘆道:

“是啊,我就怕他們頂不住官軍的圍剿。”

“要是東路的義軍都被官軍給剿滅了,那洪承疇騰出手來,咱們的日子,可就難過了。”

趙勝聞言,卻微微一笑,拱手道: “大帥此言雖有理,但我倒認爲,大帥不必過於憂慮。”

“東路義軍,不是還有三萬多人馬逃出來了嗎?”

“況且,這幾個月下來,大帥應該也看清楚了,這幫義軍的戰鬥力究竟如何。”

“除了那個闖將還算有點本事,其他人都是一羣烏合之衆罷了。”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 “與其率兵去救他們,倒不如抓緊擴充自己的實力。”

“大帥現在要考慮的是,咱們這幾千人該何去何從。”

江瀚聽罷,點了點頭,隨即便將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 “我想過了,咱們先在陝州休整一個月。”

“然後趁著黃河還在封凍,咱們從潼關,殺回陝西去!”

衆人聽完嗎,大吃一驚,什麼?回陝西? 李老歪十分不解,出聲詢問道:

“大帥,咱們好不容易纔從陝西殺出來,怎麼現在又要跑回去?”

“這不是自投羅網嗎?”

江瀚擺了擺手,示意他稍安勿躁,解釋道: “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陝西,官兵數量根本不夠。”

“洪承疇帶著大軍主力,現在還在河南的慶陽府一帶,忙著圍剿王自用呢。”

“除了那幫還在鎮守邊牆的邊軍外,整個陝西,我估計也沒多少官兵了。”

“咱們正好可以趁此機會,直取關中!”

“取了關中的糧食,咱們就能繼續招兵買馬,擴充隊伍。”

江瀚頓了頓,繼續補充道,

“你們別忘了,寧夏、固原、甘肅三鎮,那裡鎮守的邊兵可不在少數。”

“那幫人,估計也是羣吃不飽飯的苦哈哈,到時候咱們扛著糧食,打出旗號,正好把他們全收編了!”

聽了這番話,幾位帶兵的把總皆是連連點頭,十分認可江瀚的計劃。

但趙勝卻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大帥,招兵買馬可以,但是奸細不得不防啊”

“王嘉胤的前車之鑑,歷歷在目。”

“萬一官軍故技重施,派遣奸細混入我軍當中,前來臥底挑唆,咱們該如何是好?”

不等江瀚回答,李老歪便大大咧咧地說道:

“這還不簡單?”

“咱們軍中吃穿用度,哪一樣不比朝廷強?”

“一天三頓飽飯,再加上月餉,我就不信,他們還能生出叛變的心思!”

趙勝搖了搖頭,苦笑道:

“李把總此言差矣。”

“這吃穿用度固然是一方面,但問題在於,有的人,可能並不會滿足於簡單的吃飽喝足。”

他環視衆人,繼續說道:

“就拿王嘉胤來舉例,他的同族兄弟王國忠,難道會吃不飽穿不暖嗎?我看未必。”

“大明立國二百六十三年,國朝餘威尚在。”

“朝廷的許諾和官職,對於不少人來說,依舊有不小的吸引力。”

“你想想,如果你現在是個最底層的大頭兵,現在朝廷說,只要你肯反正立功,協助朝廷剿滅賊寇,事後再封你個世襲千戶,你會不會心動?”

李老歪被問得一愣,連忙反駁道: “我對大帥忠心耿耿,朝廷就是給個總兵,我也絕不會換!”

趙勝嘆了口氣:

“我自然是信得過李把總,可下面的人呢?”

“那些新招募的邊軍降兵,他們不會心動嗎?”

“萬一出了個奸細,造成的後果,很可能不堪設想。”

趙勝的一番話,有理有據,如同一盆冷水,將在場的衆人澆了個透心涼。

屋內再次陷入了沉默。

是啊,就連王嘉胤那樣聲勢浩大的巨寇,都會因爲親信的背叛而身死,誰又敢保證自己的麾下,絕對不會出現叛徒呢?

江瀚眉頭緊鎖,食指在案幾上輕輕敲擊著。

這確實是一個致命的問題,一旦處理不好,王嘉胤的下場,很有可能在他的身上重演。

思索良久後,江瀚終於緩緩開口: “這種事情,防不勝防,咱們也只能儘量做到防患於未然。”

“這樣吧,我決定,在軍中增設‘掌令’一職。”

掌令?衆人皆是一臉疑惑: 江瀚解釋道:

“這掌令,將作爲基層軍官,下放到每個什裡。”

“我的想法是,每十名士卒之中,除了什長外,再設置一名掌令。”

“而且每一隊設隊掌令,每一哨設哨掌令,每一司也要設司掌令,層層負責。”

“掌令平時負責體察士兵勞苦,瞭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引導隊內的風氣,宣講我軍的紀律和理念。”

“戰時,則負責充當督軍,監察戰場,督促作戰,嚴懲臨陣脫逃、動搖軍心之輩!”

其實,在大明軍制中就有掌令一職。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後,兵部尚書于謙主持軍改,爲重整軍隊,便設立了掌令官,負責申明號令,嚴肅軍紀。

此外,于謙還推動邊防督撫牽頭,返聘那些閒住的退休武將和未授實職的武舉人、將他們和各級武官、武生等,組成了“武會”。

一方面是爲了訓練武官,彌補土木堡之變造成的巨大軍官缺口; 另一方面,也是爲了積極培養,明軍各小部隊作戰時的主觀能動性。

只可惜,想法雖好,但還是架不住欠餉。

如今江瀚增設此職,是想效仿後世軍隊中的文化工作者的角色。

他希望能通過這些深入基層、經過專門培訓的掌令,將自己的思想、理念以及軍中的規章制度,準確無誤地傳遞給每一個最基層的士卒。

從而最大限度地凝聚軍心,提升部隊的組織度和紀律性,減少麾下將士叛變投降的機率。

定下此事後,江瀚轉頭看向趙勝,吩咐道: “趙書辦,你回去統計一下。”

“將全軍上下,覺悟高的、識字的統統給我集中起來。”

“我打算趁著這段時間,將他們培訓成掌令官,下放到軍中各司去。”

趙勝精神一振,連忙躬身應道:

“明白了,大帥!”

但他話鋒一轉,接著問道:

“那大帥,既然咱們決定了要去陝西,是不是可以考慮從關中進入巴蜀,在四川開闢一片根據地?”

江瀚點點頭:

“我確有此意,四川天府之國,確實是建立基業的好地方。”

“但是,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四川自從播州之役,再到後來的奢安之亂,前前後後打了快二十多年的仗。”

“說不定川軍中,就有不少能征善戰的隊伍。”

“所以,咱們還是先未雨綢繆。”

“你們回去之後,通知麾下的將士,如果遇到四川本地人,尤其是熟悉川中地理、民情的,要儘量留在軍中,好生優待。”

“這羣人,說不定日後可以充當咱們入川的嚮導。”

(本章完)

第143章 警惕的虎大威第3章 魚腹丹書第158章 拿義子頂債第263章 江大帥的實力第133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205章 兵分兩路,偷渡陰平第21章 安塞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178章 培訓掌令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125章 我難道比你關寧兵差?第193章 血戰瞿靖堡第242章 貓鼠遊戲第34章 忠誠!第53章 王師來了!第70章 報仇雪恨第111章 大敵在遼東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143章 警惕的虎大威第47章 三家合謀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4章 篝火狐鳴第235章 牆頭草第147章 雙贏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118章 攻城戰第250章 朝爲田舍郎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9章 總兵身死第220章 豈不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79章 不沾泥投降第63章 李立遠第251章 暮登天子堂第3章 魚腹丹書第9章 總兵身死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241章 圍堵侯良柱第37章 開春種麥第178章 培訓掌令第103章 鄧陽的演技第134章 洪承疇的計策第257章 光靠農民起義是成不了事的(衝精品合章了)第2章 破局之策第124章 雨中對壘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74章 李自成第110章 起義的三個階段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211章 成立糧稅司,改革稅制第12章 劉老爺第139章 鑄炮和辦學第266章 給老朱家來點大西王的震撼(萬字大章!)第15章 回陝西第60章 破安塞城 圍延安府第8章 段家父子第211章 成立糧稅司,改革稅制第33章 交贖金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111章 大敵在遼東第177章 朝中風雲第184章 去秦嶺打游擊第21章 安塞第150章 叛徒白廣恩第99章 擺爛的縣令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210章 還是這玩意兒好使!第35章 靖邊營第65章 攻城第22章 流寇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25章 馬家溝第27章 水泥第82章 奸細第122章 寧被流賊搶,不叫曹兵擋第123章 流賊搶有限,曹兵害無窮第79章 不沾泥投降第217章 什麼叫人造舍利子?第65章 攻城第27章 水泥第47章 三家合謀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29章 李總管第53章 王師來了!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187章 甘州羣牧所第6章 交鋒第9章 總兵身死第36章 整頓軍紀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67章 張輦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24章 雪水浸種法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107章 聲勢浩大的受撫儀式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206章 攻打劍門關第193章 血戰瞿靖堡第12章 劉老爺第187章 甘州羣牧所
第143章 警惕的虎大威第3章 魚腹丹書第158章 拿義子頂債第263章 江大帥的實力第133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205章 兵分兩路,偷渡陰平第21章 安塞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178章 培訓掌令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125章 我難道比你關寧兵差?第193章 血戰瞿靖堡第242章 貓鼠遊戲第34章 忠誠!第53章 王師來了!第70章 報仇雪恨第111章 大敵在遼東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143章 警惕的虎大威第47章 三家合謀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4章 篝火狐鳴第235章 牆頭草第147章 雙贏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118章 攻城戰第250章 朝爲田舍郎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9章 總兵身死第220章 豈不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79章 不沾泥投降第63章 李立遠第251章 暮登天子堂第3章 魚腹丹書第9章 總兵身死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241章 圍堵侯良柱第37章 開春種麥第178章 培訓掌令第103章 鄧陽的演技第134章 洪承疇的計策第257章 光靠農民起義是成不了事的(衝精品合章了)第2章 破局之策第124章 雨中對壘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74章 李自成第110章 起義的三個階段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211章 成立糧稅司,改革稅制第12章 劉老爺第139章 鑄炮和辦學第266章 給老朱家來點大西王的震撼(萬字大章!)第15章 回陝西第60章 破安塞城 圍延安府第8章 段家父子第211章 成立糧稅司,改革稅制第33章 交贖金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111章 大敵在遼東第177章 朝中風雲第184章 去秦嶺打游擊第21章 安塞第150章 叛徒白廣恩第99章 擺爛的縣令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210章 還是這玩意兒好使!第35章 靖邊營第65章 攻城第22章 流寇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25章 馬家溝第27章 水泥第82章 奸細第122章 寧被流賊搶,不叫曹兵擋第123章 流賊搶有限,曹兵害無窮第79章 不沾泥投降第217章 什麼叫人造舍利子?第65章 攻城第27章 水泥第47章 三家合謀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29章 李總管第53章 王師來了!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187章 甘州羣牧所第6章 交鋒第9章 總兵身死第36章 整頓軍紀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67章 張輦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24章 雪水浸種法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107章 聲勢浩大的受撫儀式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206章 攻打劍門關第193章 血戰瞿靖堡第12章 劉老爺第187章 甘州羣牧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岩市| 枣强县| 通榆县| 林甸县| 攀枝花市| 尚志市| 禄丰县| 仁布县| 富锦市| 莱芜市| 石泉县| 开江县| 工布江达县| 昌吉市| 尼勒克县| 福贡县| 华阴市| 北京市| 循化| 香河县| 清水县| 新闻| 涟水县| 屏南县| 合山市| 阿瓦提县| 金沙县| 武乡县| 阿坝县| 黔南| 白玉县| 武定县| 湘阴县| 田阳县| 广水市| 松潘县| 涞源县| 吉首市| 阆中市| 卓尼县| 台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