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戰略方針 王嘉胤的死,如同一塊巨石砸入平靜的湖面,在一衆首領之間激起了千層浪。
一時間,帳內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所有人都被這個消息震得有些發懵,久久說不出話來。
那信使嘆了口氣,只是一味地請求江瀚發兵支援,聲淚俱下。
但江瀚卻沒有第一時間回話,只是沉聲表示,此事幹系重大,他也需要和麾下的將士們好生商討一番,才能做出決斷。
那信使雖然心急如焚,但他也知道事關重大,只能暫時在陝州城內小住幾日,耐下性子等待江瀚的答覆。
出了這檔子事情,江瀚自然也沒心思再和各位首領繼續攀談,只能遣散了衆人。
隨即他便派人,將幾位帶兵的把總,以及書辦趙勝都給叫了過來,準備集體商議此事。
炭火燒得正旺,將屋子烘得暖洋洋的,但屋內的幾人,心頭卻還是很沉重。
“都說說吧,”
江瀚率先開口,打破了帳內的沉默,他的目光逐一掃過衆人,
“關於王嘉胤這檔子事情,你們是怎麼看的?”
“王自用的信使千里迢迢跑來求援,咱們是去還是不去?”
此話一出,屋內的幾人紛紛面露難色,顯然這個問題也讓他們感到十分棘手。
李老歪最是心直口快,他撓了撓頭,甕聲甕氣地說道: “大帥,要我說,咱們還是別去淌這趟渾水。”
“咱們好不容易纔從官軍的包圍圈裡殺出來,又佔下了陝州城,總算有了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過冬。”
“何必再千里迢迢地跑去懷慶府,跟官軍打生打死?
話音剛落,邵勇也點頭附和道: “我覺得老歪說得對。”
“咱們這一路反圍剿下來,弟兄們死傷不小,全軍上下疲憊不堪,早已是強弩之末。”
“眼下最要緊的,還是讓弟兄們好好休養生息,抓緊時間修復軍械甲冑。”
“正好也能緩解一下,大夥兒這小半年以來四處征戰,時刻緊繃的情緒。”
江瀚聽罷,微微頷首。
看起來,這幾位帶兵的將領,想法和自己相差無幾。
發兵肯定是不能發兵了。
江瀚好不容才把曹文詔、左良玉等人給打退,怎麼可能再千里迢迢的,帶著這點殘兵疲卒鑽進洪承疇的包圍圈? 再說了,他和新上位的王自用之間,可沒什麼交情。
況且,根據江瀚的記憶,這王自用也沒太大的作爲,崇禎六年他就會病死軍中。
算下來,也就一兩年的光景了。
爲了這麼一個註定要涼的盟主,去消耗自己寶貴的實力,純屬不智。
可江瀚的心中,仍然心存疑慮。
萬一自己袖手旁觀,這幫人被洪承疇給剿滅了怎麼辦? 脣亡齒寒的道理,他還是懂的。
萬一這幫人被殲滅了,那朝廷就可以集中全力,對付自己。
到那個時候,江瀚可就獨木難支了。
一旁默不作聲的趙勝,似乎是看出了江瀚眉宇間的憂慮,於是他輕咳了一聲,試探著爲問道: “大帥,您可是在擔心東路義軍的存亡,會影響到咱們日後的處境?”
江瀚點了點頭,嘆道:
“是啊,我就怕他們頂不住官軍的圍剿。”
“要是東路的義軍都被官軍給剿滅了,那洪承疇騰出手來,咱們的日子,可就難過了。”
趙勝聞言,卻微微一笑,拱手道: “大帥此言雖有理,但我倒認爲,大帥不必過於憂慮。”
“東路義軍,不是還有三萬多人馬逃出來了嗎?”
“況且,這幾個月下來,大帥應該也看清楚了,這幫義軍的戰鬥力究竟如何。”
“除了那個闖將還算有點本事,其他人都是一羣烏合之衆罷了。”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 “與其率兵去救他們,倒不如抓緊擴充自己的實力。”
“大帥現在要考慮的是,咱們這幾千人該何去何從。”
江瀚聽罷,點了點頭,隨即便將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 “我想過了,咱們先在陝州休整一個月。”
“然後趁著黃河還在封凍,咱們從潼關,殺回陝西去!”
衆人聽完嗎,大吃一驚,什麼?回陝西? 李老歪十分不解,出聲詢問道:
“大帥,咱們好不容易纔從陝西殺出來,怎麼現在又要跑回去?”
“這不是自投羅網嗎?”
江瀚擺了擺手,示意他稍安勿躁,解釋道: “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陝西,官兵數量根本不夠。”
“洪承疇帶著大軍主力,現在還在河南的慶陽府一帶,忙著圍剿王自用呢。”
“除了那幫還在鎮守邊牆的邊軍外,整個陝西,我估計也沒多少官兵了。”
“咱們正好可以趁此機會,直取關中!”
“取了關中的糧食,咱們就能繼續招兵買馬,擴充隊伍。”
江瀚頓了頓,繼續補充道,
“你們別忘了,寧夏、固原、甘肅三鎮,那裡鎮守的邊兵可不在少數。”
“那幫人,估計也是羣吃不飽飯的苦哈哈,到時候咱們扛著糧食,打出旗號,正好把他們全收編了!”
聽了這番話,幾位帶兵的把總皆是連連點頭,十分認可江瀚的計劃。
但趙勝卻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大帥,招兵買馬可以,但是奸細不得不防啊”
“王嘉胤的前車之鑑,歷歷在目。”
“萬一官軍故技重施,派遣奸細混入我軍當中,前來臥底挑唆,咱們該如何是好?”
不等江瀚回答,李老歪便大大咧咧地說道:
“這還不簡單?”
“咱們軍中吃穿用度,哪一樣不比朝廷強?”
“一天三頓飽飯,再加上月餉,我就不信,他們還能生出叛變的心思!”
趙勝搖了搖頭,苦笑道:
“李把總此言差矣。”
“這吃穿用度固然是一方面,但問題在於,有的人,可能並不會滿足於簡單的吃飽喝足。”
他環視衆人,繼續說道:
“就拿王嘉胤來舉例,他的同族兄弟王國忠,難道會吃不飽穿不暖嗎?我看未必。”
“大明立國二百六十三年,國朝餘威尚在。”
“朝廷的許諾和官職,對於不少人來說,依舊有不小的吸引力。”
“你想想,如果你現在是個最底層的大頭兵,現在朝廷說,只要你肯反正立功,協助朝廷剿滅賊寇,事後再封你個世襲千戶,你會不會心動?”
李老歪被問得一愣,連忙反駁道: “我對大帥忠心耿耿,朝廷就是給個總兵,我也絕不會換!”
趙勝嘆了口氣:
“我自然是信得過李把總,可下面的人呢?”
“那些新招募的邊軍降兵,他們不會心動嗎?”
“萬一出了個奸細,造成的後果,很可能不堪設想。”
趙勝的一番話,有理有據,如同一盆冷水,將在場的衆人澆了個透心涼。
屋內再次陷入了沉默。
是啊,就連王嘉胤那樣聲勢浩大的巨寇,都會因爲親信的背叛而身死,誰又敢保證自己的麾下,絕對不會出現叛徒呢?
江瀚眉頭緊鎖,食指在案幾上輕輕敲擊著。
這確實是一個致命的問題,一旦處理不好,王嘉胤的下場,很有可能在他的身上重演。
思索良久後,江瀚終於緩緩開口: “這種事情,防不勝防,咱們也只能儘量做到防患於未然。”
“這樣吧,我決定,在軍中增設‘掌令’一職。”
掌令?衆人皆是一臉疑惑: 江瀚解釋道:
“這掌令,將作爲基層軍官,下放到每個什裡。”
“我的想法是,每十名士卒之中,除了什長外,再設置一名掌令。”
“而且每一隊設隊掌令,每一哨設哨掌令,每一司也要設司掌令,層層負責。”
“掌令平時負責體察士兵勞苦,瞭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引導隊內的風氣,宣講我軍的紀律和理念。”
“戰時,則負責充當督軍,監察戰場,督促作戰,嚴懲臨陣脫逃、動搖軍心之輩!”
其實,在大明軍制中就有掌令一職。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後,兵部尚書于謙主持軍改,爲重整軍隊,便設立了掌令官,負責申明號令,嚴肅軍紀。
此外,于謙還推動邊防督撫牽頭,返聘那些閒住的退休武將和未授實職的武舉人、將他們和各級武官、武生等,組成了“武會”。
一方面是爲了訓練武官,彌補土木堡之變造成的巨大軍官缺口; 另一方面,也是爲了積極培養,明軍各小部隊作戰時的主觀能動性。
只可惜,想法雖好,但還是架不住欠餉。
如今江瀚增設此職,是想效仿後世軍隊中的文化工作者的角色。
他希望能通過這些深入基層、經過專門培訓的掌令,將自己的思想、理念以及軍中的規章制度,準確無誤地傳遞給每一個最基層的士卒。
從而最大限度地凝聚軍心,提升部隊的組織度和紀律性,減少麾下將士叛變投降的機率。
定下此事後,江瀚轉頭看向趙勝,吩咐道: “趙書辦,你回去統計一下。”
“將全軍上下,覺悟高的、識字的統統給我集中起來。”
“我打算趁著這段時間,將他們培訓成掌令官,下放到軍中各司去。”
趙勝精神一振,連忙躬身應道:
“明白了,大帥!”
但他話鋒一轉,接著問道:
“那大帥,既然咱們決定了要去陝西,是不是可以考慮從關中進入巴蜀,在四川開闢一片根據地?”
江瀚點點頭:
“我確有此意,四川天府之國,確實是建立基業的好地方。”
“但是,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四川自從播州之役,再到後來的奢安之亂,前前後後打了快二十多年的仗。”
“說不定川軍中,就有不少能征善戰的隊伍。”
“所以,咱們還是先未雨綢繆。”
“你們回去之後,通知麾下的將士,如果遇到四川本地人,尤其是熟悉川中地理、民情的,要儘量留在軍中,好生優待。”
“這羣人,說不定日後可以充當咱們入川的嚮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