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奸細 夜色深沉,火光搖曳。
神一魁站在城下,瞪著垛口上的賀凱,臉上滿是震驚與憤怒。
他現在就算是再蠢,也想明白了,這賀凱就是官軍的奸細! 可賀凱是什麼時候被官軍策反的? 他這個做主帥的,爲什麼絲毫沒有察覺? 賀凱站在城頭,火把映得他臉龐陰晴不定,一雙眼睛輕蔑的打量著城下的神一魁,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 “賀凱,你這狗賊!”
神一魁咬牙切齒,怒吼聲在夜空中炸響, “你何時投了官軍?!”
賀凱仰頭大笑,聲音裡滿是嘲諷:
“將軍,你也莫怪我。”
“杜總兵前些日子派人來招降,許了我一個遊擊將軍的位置,叫我如何不動心?”
賀凱本就是寧塞人,是杜文煥的鄉黨。
如今杜文煥又許下重利,於是賀凱便一口應下,承諾到時候打開城門。
等神一魁率部從東門突圍時,他還特意在東面插了桿旗子,給官軍指引神一魁逃跑的方向。
然後便帶著一衆降卒果斷反水,不僅開了城門,還親手砍了神一魁的副將李元。
神一魁這一路征戰,不僅收編了幾個堡子裡的邊兵,而且還收編了各地散兵遊勇。
有新安邊營的、新興堡的、寧塞的,隊伍魚龍混雜。
如今看來,這大雜燴一樣的軍營,簡直就是官軍的獵場。
官軍只要輕輕一勾手,許以高官厚祿,很容易就能在軍中發展奸細。
神一魁盯著賀凱那張得意的嘴臉,氣得咬牙切齒,但眼下卻不是算賬的時候。
城外,大批的官軍已經漸漸朝著東門圍了過來,火光沖天,人聲鼎沸。
眼看著就要被包圍,神一魁的麾下的管隊衛平,扯著嗓子大聲勸道:
“將軍!趕緊突圍吧,弟兄們給你開路!”
神一魁剛想拒絕,可衛平根本不給他開口的機會,帶著人就直撲敵陣,勢必要爲神一魁殺出一條生路。
官軍如狼似虎,層層壓來,喊殺聲震天。
神一魁見狀,也只能咬緊牙關,翻身上馬,跟在衛平等人身後面。
官軍見他想突圍,立馬調轉矛頭,箭矢從四面八方,鋪天蓋地向神一魁射來。
“將軍小心!”
幾名親兵立刻舉盾,一把將神一魁從馬上拽了下來,同時護住了戰馬和神一魁。
周圍的騎兵將神一魁緊緊圍在隊伍中央,用血肉之軀爲他擋下不斷飛來的箭矢。
一名又一名的騎兵被射翻下馬,身旁的官軍一擁而上,將他們亂刀砍死。
麾下兵將們用命鋪路,終於撕開了一道口子,神一魁這才帶著殘部百餘人,殺出重圍,狂奔而逃。
神一魁一行人馬不停蹄,拼了命地逃竄,連戰馬都累死了好幾匹,也不敢稍作休息。
他們穿過延安府地界,一路逃至吳旗縣附近,方纔喘上一口氣。
神一魁看著麾下死傷殆盡,悲憤欲絕。
他兄長神一元和高應登拼了命纔打下的保安縣,如今一夜之間就被他丟了。
從起兵造反以來,一路跟著他攻城略地的邊軍弟兄們也死傷殆盡,原本三千多人的隊伍,如今只剩下不到百餘人。
“我無顏面對兄長,無顏面對死去的弟兄啊!”
神一魁越想越難受,放聲痛哭起來。
哭著哭著,神一魁猛地拔出腰間長刀,就往自己脖子上砍去。
他一時間想不開,竟然想要自刎謝罪。
身旁的僅剩的幾名親兵見狀,連忙攔住了他: “將軍,不可啊!”
幾個親兵小心翼翼地,把神一魁手上的的刀取了下來,不停地勸解道: “將軍,你要是死了,弟兄們的仇怎麼辦?”
“是啊,李元將軍還等著您給他報仇呢!”
神一魁面如死灰,自嘲一笑: “報仇?”
“就咱們這一百多殘兵敗將,拿去什麼報仇?”
聽了這話,一旁的親兵壓低聲音,湊了過來: “將軍,不如出塞去,聯絡河套的蒙古人。”
“他們肯定願意借兵!”
神一魁皺了皺眉頭,一臉嚴肅的看著那親兵: “蒙古人?”
“咱們和蒙古人可是世仇,他們憑什麼要借兵給咱們?”
親兵搖了搖頭,解釋道:
“蒙古人可不管什麼世仇不世仇的,他們只想越過邊牆,進來搶掠一番。”
“咱們鎮守邊牆多年,哪裡有空子還不是一清二楚嗎?”
親兵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咱們帶路,讓蒙古人出兵,搶到的錢糧對半分!”
“有了錢糧,咱們才能招兵買馬;有了兵馬,咱們才能報仇雪恨!”
神一魁權衡良久,遲遲不願下這個決定。
他本來是邊軍出身,讓他去找蒙古人談合作,他的內心十分抗拒。
但神一魁一想到賀凱那小人得志的嘴臉,想到副將李元那死不瞑目的表情,以及麾下各部慘死的弟兄. 最終報仇的心思還是佔了上風。
於是他一咬牙,下令道:
“走,去河套!”
沒能抓到匪首神一魁,杜文煥勃然大怒,氣得一腳踹翻了眼前的桌案,不停地在大帳內踱步。
良久後他才終於平復下來。
算了,這神一魁已經是喪家之犬,麾下部隊不過百十來人,想必再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了。
只可惜沒能親自砍了他,爲自己的族人報仇雪恨。
杜文煥長嘆一口氣,召來了傳令兵: “立刻發捷報給榆林,就說保安縣叛軍已被剿滅!”
“招降一千餘人,斬首八百,失蹤者不計其數,匪首神一魁僅剩百餘騎,逃往吳旗去了。”
捷報順著邊牆一路北上,不到一日的功夫,便抵達了榆林。
楊鶴看著杜文煥傳來的戰報,大喜過望: “好!沒想到那神一魁竟敗的如此之快!”
“現在東路和西路的匪寇皆已掃平,只要再拿下盤踞在延安府的江瀚,整個陝北便再無強寇。”
他長舒一口氣,
“介時,本官便能推行招撫之策,將這些反賊遣返回鄉!”
楊鶴最近得知了朝中的消息,聽說皇上對他的觀點頗爲贊同,不日便會降下旨意,同意他的政策。
得到消息的楊鶴暗自竊喜,立馬著手準備招撫事宜。
只等延安府的江瀚一敗,他便能在陝北招降羣寇,將他們一個個都遣返回鄉。
只要這件事情做成了,他或許就能調回京師,更進一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