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訓練民兵 聽了這話,趙勝有些驚訝: “大帥,這餘承業和李定國兩人,如今不過才十二三歲的年紀,讓他們帶兵,這.合適嗎?”
他有些不解: “軍中驍將那麼多,您怎麼會突然想起他倆了?”
但江瀚卻沒正面回答他,他總不能說自己能未卜先知,知道李定國將來必定會是一員大將吧。
他只是擺了擺手: “無妨,你只管去傳令就是,我自有安排。”
趙勝見狀,立刻收起了所有的疑慮,乾脆地點了點頭。
他很清楚,在江瀚麾下做事,什麼事可以提意見,什麼事必須無條件執行。
兵權和人事,這兩件事,他從來不隨意摻和。
一來,他知道自己帶兵打仗的能力不行,遠不如邵勇、李老歪那些悍將;
二來,這也是江瀚作爲主帥的核心權力所在,作爲下屬,他絕不能越界。
做人啊,位置一定要擺正。
不多時,餘承業和李定國便被帶到了府衙大堂。
兩人看上去都有些激動和興奮,顯然是已經從趙勝那裡,提前得到了點小道消息。
行過禮後,兩個少年人站得筆直,滿臉期待地望著高坐上首的江瀚。
江瀚也不跟他們廢話,直截了當地開口道:
“今天叫你們來,不爲別的?!?
“我打算,讓你們帶兵……”
他話還沒說完,兩個小子已經驚喜地叫出聲來:
“真的?!”
兩人的歡喜之色溢於言表,他倆之前在輔兵營裡,已經幹了將近一年多了。
每天的工作,不是搬運糧草,就是整理軍械,有時候還要負責打掃戰場。
雖然日子過得苦點累點,但在此期間,他們也跟在那幫邊軍老卒的身後,學到了不少戰陣技巧。
後來,他倆又被調到江瀚帳下聽用,耳濡目染,更是學到了不少排兵佈陣、安營紮寨的本事。
自覺小有所成,兩人蔘軍入伍的想法,就越來越重。
哪個好男兒,不想提三尺劍,立不世功? 帶兵打仗,縱橫沙場,可比在輔兵營裡威風多了。
如今聽到江瀚親口說,要讓他們帶兵,兩人心裡自然是喜不自勝。
他倆本以爲,大帥是看他們學有所成,準備把他們編入戰兵營,當個隊官之類的角色,帶著麾下衝鋒陷陣。
可江瀚接下來的話,卻如同一盆涼水,潑到了他倆頭上。
“別高興得太早了?!?
“我打算讓你們去帶民兵。”
“民兵?”
餘承業和李定國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一絲難以置信。
而反觀江涵,則是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 “當然是民兵,你們倆想什麼呢?”
“就你們現在這小身板,也想進戰兵營?”
“還帶兵?你們能帶得動誰?誰又會服你們的管教?”
江瀚考慮的很清楚,這兩人現在最多也就是個半大的少年。
而自己麾下的那幫邊軍,個個都是身高六、七尺的西北大漢。
再加上自己從不吝惜糧草,一天三頓地投喂,這羣漢子,個個都養得是身強體壯,人高馬大。
餘承業和李定國這兩人還沒成年,他倆就算再能長,也比不過那幫西北邊軍。
而論起戰陣技藝和身體素質,他倆更是差了那些老兵們一大截。
強行把他們安插進戰兵營,不僅不能服衆,反而是在害他們。
倒不如讓他們自己帶民兵,從零開始。
在訓練民兵的同時,這兩人也能跟著一起成長。
拔苗助長不是好事,慢慢培養就是了,他相信要不了多久,這兩塊璞玉,就能被打磨成器。
江瀚沒有理會兩人臉上的驚訝,轉而仔細解釋起了自己的安排:
“訓練民兵,旨在低成本地擴充武裝力量,形成梯隊防禦體系?!?
“以龍安府四個縣爲例,每縣招募五百到八百名青壯組成民兵,如此一來,全府便可以快速組建起一支三千人左右的守備隊伍。”
“這些人,或許野戰不行,但守城、巡邏、維持地方治安,應該是能幫上大忙的?!?
江瀚說著,轉而又考校起下面的兩人:
“你們知道,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嗎?”
餘承業和李定國對視一眼,開始抓耳撓腮地仔細思考起來。
還是李定國反應更快: “我知道了!大帥!”
“這幫人,可以採用‘戰時給糧、閒時務農’的模式,這樣一來,便可以儘可能減少養兵費用?!?
“這一點,倒是和明初時候的衛所制度有些相似。”
江瀚滿意地點點頭,又看向餘承業,想聽聽他的見解。
餘承業思索片刻後,接著補充道: “這這幫人,還可以當做咱們的後備兵員?!?
“咱們現在沒辦法再從邊鎮招募老兵了,所以這幫人就可以先當做預備役來培養。”
“等他們漸漸熟悉弓馬之後,就可以從中選優,編入戰兵隊伍?!?
江瀚聽罷,滿意地點了點頭: “不錯?!?
“你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農戶,訓練成合格的民兵。”
“我要求不高,至少要讓他們守得住紀律,聽得懂命令,分得清令旗。”
“我估計,十一月底,就能把田分完;到時候,你們就可以去挑選你們手下的兵將了。”
“你們各自帶三百民兵吧,暫時擔任哨長一職,直接劃歸我麾下,聽我號令?!?
“明年的春耕,大概是在二月底,這期間,你們有三個月的時間來訓練?!?
“回去好好想想,該怎麼把這支隊伍帶出來?!?
“到時候,我會親自去檢閱你們練出來的民兵?!?
“要是不行,你倆就繼續回輔兵營呆著吧?!?
說罷,江瀚便擺了擺手,將目瞪口呆的餘承業和李定國,給攆了出去。
……
走出帥府的大門,餘承業一張臉,都快垮到了地上。
“壞了,定國,咱倆這次,怕是又要回輔兵營呆幾年了?!?
李定國倒算鎮定:
“慌什麼,承業哥,咱倆還有好幾個月的時間?!?
“事在人爲!”
“你不是一直都想帶兵嗎?現在機會來了,怎麼能不把握?。俊?
餘承業嘆了口氣: “可我想帶的是戰兵??!”
“這些百姓農戶組成的民兵,能頂什麼用?”
“連隊列都站不穩,只怕是一遇到官軍就望風而逃了。”
但李定國還是很樂觀,眼中閃爍著光芒:
“我倒覺得,這恰恰是個機會?!?
“大帥說的很有道理,咱倆現在,確實還沒那個能力去帶戰兵?!?
“與其去帶那幫老兵,咱們倒不如從頭開始,練一支完全聽命的部隊出來?!?
餘承業聽罷,白了他一眼: “你說的倒是輕巧!”
“咱倆現在,就是個光桿司令,手底下一個能用的老兵都沒有,拿啥練兵?”
李定國神秘兮兮地對他招了招手,示意他附耳過來: “承業哥你聽我說,反正現在沒有戰事,咱們可以去戰兵營‘借’點兵出來?!?
“不多,只借三五個就好?!?
“實在不行,咱們就花銀子,湊一湊,請幾個老兵,過來幫咱們訓練!”
說幹就幹。
兩人將身上所有的零碎,全都掏了出來,攏共湊齊了十八兩銀子,作爲他們的“啓動資金”。
眼下離分田,還有一個月的時間。
他倆也急不得,只能先做些準備工作。
月末的時候,餘承業帶著李定國,跑到了駐紮在城外的戰兵營,找到了相熟的千總曹二,並說明了來意。
“什麼?借兵?!”
曹二聽了餘承業的話,猛地從地上竄了起來,一臉震驚地看著這兩個小子。
餘承業連忙解釋: “對!不白借!我倆有銀子!”
“就借三個人,一個月給他們開二兩銀子!”
曹二的臉瞬間黑了下來,嚴肅無比: “你小子想得美!”
“我告訴你,這些兵都是大帥的,沒有大帥的命令,我一個人都不會往外借!”
“你倆可別來害我了,要借兵可以,拿著大帥的手令來?!?
“其他免談!”
餘承業見狀,只得軟磨硬泡起來:
“曹二哥,你就幫幫忙吧!”
“這是大帥給我和定國的考驗,也是我倆第一次練兵,要是做不好估計又得回輔兵營裡了?!?
“我又不幹別的,主要是想請幾個經驗豐富的老兵,來幫著訓練訓練。”
可就算他好話說盡,曹二的頭,卻搖得跟撥浪鼓一樣: “不行!”
“你就是說破了大天也不行!”
他斬釘截鐵地說道:
“我告訴你,這個頭我是絕對不可能開的!”
“我今天要是私底下把兵借給你了,那我和朝廷那幫以權謀私的官將們,有什麼區別?”
看著曹二一副堅決的模樣,餘承業和李定國兩人才意識到,自己的想法還是太天真了。
出師不利,兩人有些垂頭喪氣,告罪了一聲便準備離開。
曹二見他們這副樣子,也不免有些好笑,終究還是於心不忍,叫住了他們。
“這樣吧,我給你們倆出個主意?!?
“大帥要你們練的只是民兵而已,又不是用來野戰的精銳戰兵?!?
“你們在軍中學了這麼久,那點本事,用來教一幫百姓,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他語重心長地說道:
“這戰陣當中,個人的武藝,還在其次?!?
“最重要的,還是紀律!”
“只要一支隊伍,能做到進退如一,令行禁止,就算來的是萬人敵,他也抵不過箭矢和鉛子齊射。”
“你們啊,倒不如回去好好想想,該怎麼把這幫烏合之衆的紀律給練出來?!?
“另外,你們可以先照著兵書,寫個練兵的章程出來,我幫你們遞上去?!?
“看看大帥能不能開恩,給你們調撥一些人手?!?
兩人聽完,如夢初醒,對著曹二千恩萬謝,回去之後,便立刻拿出兵書,仔細研究去了。
……
一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餘承業和李定國,終於等來了點選兵員的時候。
校場之上,平武縣周邊幾個村子裡,凡是分到了田的人家,都按規定,派出了家中的青壯過來,黑壓壓地站了一大片。
兩人對照著從紀效新書上學來的方法,開始一絲不茍地,挑選自己麾下的兵卒。
本來,按照兵書上所說,選兵有“四要”、“四不要”。
像什麼城市遊滑之人不要、在官府裡當過差的不要、四十歲以上的不要、皮膚白淨的不要; 還有什麼膽怯者易逃,膽大者易莽撞亂陣等等 但說白了,這些東西也並非絕對的定式。
比如說,首先優選鄉野老實人,要求黑大粗壯,能耐辛苦,手面皮肉堅實,有土作之色,此爲第一。
但總結下來,其實就是一個核心,老實聽話,服從管教。
像什麼力大、豐偉、伶俐,武藝之類的,都只是錦上添花。
就如同曹二所說的一樣,戰場之上,最重要的,永遠是紀律。
只有一支進退有據的隊伍,才能算得上一支真正的部隊。
但很顯然,此刻的餘承業和李定國,對於這個道理,只是一知半解而已。
他們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嚴格按照兵書上的規矩,精挑細選。
對此,在不遠處悄悄觀察地江瀚,看得是直嘆氣,頗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看來這兩人還是沒懂自己的意思。
當然了,他也不好苛責什麼,畢竟這是餘承業和李定國第一次帶兵。
嚴格按照教條來選,起碼也不會錯到哪兒去。
經過幾天的精挑細選後,餘承業和李定國終於選好了麾下的三百民兵,並準備對他們,展開爲期三個月的嚴格訓練。
而江瀚也從戰兵營裡,抽調了四十名老兵,幫著他倆訓練。
餘承業和李定國欣喜若狂。
他倆覺得有了這些老兵帶隊,把這幫新兵練出來,基本就是手拿把掐的事兒了。
但兩人很快就會意識到,想要把這羣剛剛放下鋤頭的農夫,練成一支合格的民兵,遠比他們預計的更困難。
他倆給這羣新兵定下的章程是白天訓練隊列、器械; 晚上,則集中起來,讀書認字,辨識令旗。
爲了方便訓練,他倆還在幾個村子附近,特意開闢了一處訓練場出來。
目的就是想讓這幫百姓,能夠心無旁騖地好好訓練。
然而,訓練剛開始了沒幾天,餘承業和李定國,就發現了不對勁。
這幫新兵在訓練時,個個都心不在焉,無精打采。
老兵們喊出的口令,他們常常要反應半天。
但到了解散的時候,這幫新兵就跟兔子似的,跑得比誰都快,眨眼就沒了人影。
到了晚上,好不容易把他們召集起來,準備教習認字時,更是個個哈欠連天,眼皮打架,根本學不進去。
眼見訓練沒有成效,餘承業和李定國倆人急了。
他倆更是加長了訓練時間,並讓這幫新兵們回去自己加練,開出了一劑猛藥。
可即便這樣,還是收效甚微。
無奈之下,兩人決定尋找江瀚求助,可等來的卻是閉門羹。
江瀚提供了除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持,只是讓他們倆自己想辦法解決,毫不留情。
回去後,李定國思來想去,他覺得是自己做事太過死板,每天只知道埋頭苦練,根本沒有在意麾下新兵們的具體情況。
於是他找來餘承業,兩人合計之後,決定對這幫新兵來個“家訪”。
說是家訪,但其實就是暗地裡跟蹤。
這天,兩人悄悄地跟在幾個民兵身後,跟著他們一路急匆匆地跑回家,想看看這幫人到底在搞什麼鬼。
結果他倆卻發現,這羣人跑回去後,根本沒像他們要求的一樣,加練白天的隊列和刺殺動作。
反倒是一頭扎進了自家剛剛分到的田地裡,一門心思地開始捯飭起田地來。
經過幾天的仔細觀察,兩人終於明白了其中關節所在。
原來,雖然現在是冬季農閒時期,但對於這幫農民們來說,要乾的活兒可一點也不少!
冬季,也需要對農田進行基礎維護。
由於這些田土都是剛剛纔分到手上,這幫農民就需要要抓緊時間,清理上一季收割後殘留的稻茬和雜草,以減少病蟲害的越冬場所。
這些地方能保溫,螟蟲、稻飛蝨等蟲卵易附著在殘茬上,藉此度過寒冬。
有的稻田還需要進行淺耕,疏鬆表層土壤,再引入冷水冬灌。
一方面,可以凍死埋在土壤裡的害蟲幼蟲;另一方面,也能使土壤經冬季凍融後更疏鬆,利於來年插秧。
還有的土地長期荒廢,需要修補田埂,檢查是否有坍塌或裂縫,並用新泥夯實,防止來年灌溉時漏水 正因爲心裡都惦記著這些活計,這幫民兵們根本沒有多少心思,放在訓練上。
甚至,爲了能省下點口糧,他們都不捨得吃飽,寧願餓著肚子,也要把糧食存下來,帶回家裡給妻兒老小。
如此一來,自然也就沒有足夠的體能,去應付高強度的訓練了。
瞭解到這些情況後,餘承業和李定國兩人恍然大悟。
本以爲練兵只需要狠抓隊列,拼命操練;可沒想到背後還有這麼多彎彎繞。
他倆一合計,與其強逼著民兵們訓練,倒不如先幫著這羣人,把農活全解決了。
只有這樣,才能讓這羣民兵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訓練中來。
於是,兩人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暫時放棄練兵。
轉而組織起手下的所有民兵,一起挨家挨戶的整理土地,處理農活。
這個決定,在最初還是遭到了不少老兵的反對。
在他們看來,只需要用軍棍來教育一通,就能讓這幫民兵學會專心訓練。
但餘承業和李定國卻否定了這種觀念,棍棒只能暫時解決問題,治標不治本。
於是,第二天,他倆便各自帶隊,將麾下的三百民兵,全都帶到了田間地頭幹農活。
他倆也不再是發號施令的哨長,而是變成了帶頭幹活的工頭。
兩人把隊伍分成了幾個小隊,分頭行動,有的負責除草,有的負責翻地,有的負責修補田埂 而調撥來的四十個老兵,也在無奈之下,被拉來當了壯丁。
數百人擰成一股繩,合力幫忙,其效率遠非一家一戶單幹可比。
短短十餘天時間,幾千畝土地,便被他們整理得妥妥貼貼。
當這幫民兵們,親眼看到自己的長官,竟然真的捲起褲腿,和他們一起跳進冰冷的泥水裡,頂著嚴寒幹著農活時,他們也終於不再牴觸了,心中的隔閡徹底煙消雲散。
民兵們看著自家那捯飭得乾淨利索的土地,再看看餘承業和李定國那兩張被凍得通紅的臉龐時,一個個感動得熱淚盈眶。
他們也終於明白了,這兩位小將軍,是真心在爲他們著想。
雖然不懂得什麼叫士爲知己者死,但民兵們都暗自下定了決心,絕不辜負兩位小將軍的一番好意。
再也不用老兵們拿著軍棍去催促和強迫了。
解決了後顧之憂的民兵們,再回到訓練場時,整個人的精氣神,都完全不一樣了。
個個都卯足了勁,毫不含糊。
民兵們即便是頂著寒風,也一絲不茍的完成著老兵們下達的每個命令。
隊列不再散亂,訓練場上喊殺聲中氣十足,充滿了幹勁兒。
就這樣,在經歷了最初的挫折之後,餘承業和李定國的練兵計劃,也開始慢慢走上了正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