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微操大師朱由檢 當車廂峽大捷的奏報,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呈送到紫禁城時,朱由檢爆發出了他登基以來最暢快的一次大笑。
“好!好一個陳奇瑜!真乃國之棟樑!”
他已經太久沒聽到過這樣的好消息了。
遼東的韃子虎視眈眈,關內的流寇此起彼伏,連年的天災讓帝國的財政捉襟見肘。
自從登基以來,他可謂是宵衣旰食,夙夜憂嘆,鬢角甚至已經早早地染上了霜白。
而陳奇瑜送來的這份捷報,就如同一記曙光,讓他看到了平定天下的希望。
“朕果然沒有看錯人!”
“這次一定要把這幫賊寇一網打盡!”
朱由檢興奮地在御案前來回踱步,可就在這時,一旁的王承恩卻遞來了一個摺子。
“皇爺,這還有一封方謹的奏摺,據他說賊兵想招安了。”
朱由檢有些詫異地接過奏摺,迅速的掃了兩眼,眉頭緊皺。
他隨手將摺子遞迴給王承恩,問道: “大伴,你說這次賊兵是真降還是假降?”
“賊兵狡詐多端,不可不防啊。”
但王承恩卻沒有立刻回話,他彎腰接過摺子,語氣謹慎:
“軍國大事,奴婢一個閹人不懂,也不敢亂說話。”
“這些事情,皇爺最好還是和閣老尚書們討論爲好。”
朱由檢聽罷嘆了口氣:
“你呀你,什麼都好,就是太謹慎了。”
“現在就咱們主僕兩,還有什麼好顧慮的?”
“算了,你去通知閣老和六部大臣,明日召開廷議。”
次日,崇政殿內,重臣雲集。
漢白玉的臺階光可鑑人,盤龍金柱莊嚴肅穆。
然而,殿內的氣氛卻異常的緊張,主撫和主剿派吵到了天上去。
“啓奏陛下!”
首輔周延儒第一個站了出來,他面色漲紅,語氣慷慨激昂, “車廂峽之圍,乃天賜我大明之良機,中原大半流寇盡在網中。”
“臣以爲,當立刻傳檄陳奇瑜發動總攻,務必將賊首盡數拿下,押解京師,千刀萬剮,以儆效尤!”
他的話音剛落,吏部尚書李長庚也出班附和道:
“首輔所言極是。”
“流寇之患,在於其反覆無常,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如今將其主力一網打盡,我看乾脆盡數斬殺爲好!”
“非如此,不足以震懾天下宵小,非如此,不足以告慰戰死將士之英靈!”
崇政殿內,除了溫體仁和兵部尚書張鳳翼沒說話之外,像是禮部尚書黃汝良,刑部尚書胡應臺等重臣都紛紛站了出來,表示同意。
但崇禎卻搖了搖頭:
“諸位愛卿,朕倒是有個想法,你們暫且聽聽看。”
“監軍內臣方謹上了封奏摺,他說賊兵言辭懇切,想要投降招安,戴罪立功。”
“朕覺得這個提議還不錯,數萬賊兵,要是盡數斬殺,恐怕有傷天和。”
崇禎話音剛落,大殿內立刻傳來了此起彼伏的反對聲。
“皇上,萬萬不可啊!”
“賊兵狡詐多端,全靠陳總督運籌帷幄,前線將士捨生忘死,這才堪堪把賊兵堵在車廂峽中。”
“若是心存僥倖,恐怕多生變數,後患無窮”
殿內大多數官員紛紛點頭稱是,“剿滅盡殲”之聲,不絕於耳。
在他們看來,這不僅是軍事上的需要,更是政治上的正確。
對反賊的任何仁慈,都是對自己的殘忍。
而此時,戶部尚書畢自嚴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
這位掌管著帝國錢袋子的老人,聲音沙啞,他也不提反對,也不提同意,而是好好的給朱由檢算了一筆經濟賬。
“陛下,請聽老臣一言。”
“戰端一開,靡費巨大,陳總督大軍圍困月餘,人吃馬嚼,耗餉已是不菲。”
“若是此次不能平定匪患,恐怕再拖下去,國庫就要空了。”
他緩緩擡起頭,掃視著周圍的一種大臣, “諸位閣老、部堂別忘了,在四川還有一夥更棘手的叛軍。”
“這幫叛軍兵強馬壯,戰力自不必多說,等日後進剿川北,傷亡且不論,光是軍械、火藥、撫卹、犒賞,又將是一筆天文數字。”
“國庫.國庫實在”
畢自嚴沒有再說下去,但所有人都聽懂了他的意思,就連朱由檢也收起了笑容,面色沉重。
說實話,他的內帑和國庫,都早已接近空虛。
前前後後爲了剿匪,朱由檢給洪承疇撥款,給陳奇瑜撥款,林林總總加起來,已經有將近兩百萬兩銀子花出去了。
爲了湊齊這筆餉銀,兩年前兵部尚書樑廷棟還特意請求增派天下田賦。
在舊額增派五百二十萬兩之外,還要再增一百六十五萬兩的新餉。
當時,此議一出,滿朝譁然。
幾乎所有人都在反對,就連戶部的畢自嚴都痛心疾首的表示,不要再給天下百姓增加負擔了。
這位老臣甚至上了十條建議,懇請皇帝酌情減免天下賦稅,給快要被壓垮的百姓一絲喘息之機。
可爲了剿匪,爲了維持這搖搖欲墜的江山,朱由檢最終還是駁回了畢自嚴的提議。
錢糧這兩個字,如同一座大山,壓得他和大明都喘不過氣來。
殿內的爭吵還在繼續,主剿派還是佔了大頭,只有幾個微弱的聲音同意招安。
可朱由檢卻陷入了沉思。
他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面前的龍案,一個大膽而精妙的計劃,在他的腦海中逐漸成型。
畢自嚴不是提到四川的巨寇江瀚了嗎? 爲何不能來個以賊制賊?
高迎祥這羣人,雖然是悍匪,但如今已是走投無路的喪家之犬。
倒不如把這羣走投無路的流寇招安,給他們一個名分,讓他們去四川去剿那巨寇江瀚。
最後無論誰勝誰負,得利的都是朝廷。
既解決了流寇和叛軍,又能節省一大筆開銷。
想到這裡,朱由檢原本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
他覺得自己找到了破局之法。
“衆卿,不必再爭了。”
他挺起腰,用一種不容置疑的語氣,打斷了殿內的爭吵。
“撫,是下策;現在根本沒地方安置這數萬流寇。”
“剿,是中策;剿完了這幫流寇,還有一夥叛軍等著。”
“而今,朕有一上策!”
朱由檢目光掃過羣臣,緩緩解釋道,
“朕決定準其歸降,將這夥賊兵招安,而後,將他們遣往四川,剿滅巨寇江瀚!”
此話一出,滿殿大臣面面相覷,盡皆失語。
首輔周延儒更是目瞪口呆,他無法理解,爲什麼皇帝會做出如此天真的決定。
他正要開口反駁時,身後的一直沉默的溫體仁突然開口了:
“皇上聖明!”
“此乃驅虎吞狼之計,既可以免除安置賊兵的錢糧,又能驅使其爲國效力,豈不美哉?!”
溫體仁這廝可謂是明末腐朽政治生態的典型代表。
他以權術上位,卻無濟世之才;以清廉自保,卻放任危機惡化。
他這輩子做過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體察上意,排除異己。
就在這時,兵部尚書張風翼也站了出來,跟著附和道: “聖明無過陛下,此乃萬全之策,臣以爲可以一試!”
見到有人力挺自己,朱由檢信心爆棚,不顧其他重臣的苦苦阻攔,一意孤行,對陳奇瑜下達了同意招安的批覆。
很快,這道聖旨便被快馬加鞭,火速下達到了前線的陳奇瑜處。
收到聖旨的那一刻,陳奇瑜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反覆將那捲黃綾看了數遍,上面的硃紅大印是如此刺眼。
他攥著聖旨,站在帳中,如同一尊石化的雕像,許久一動不動。
他想不通,他真的想不通! 明明勝利唾手可得,爲何要自毀長城?
將一羣餓狼放出牢籠,還指望它們能變成忠犬?
這是何等荒唐的想法! 但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陳奇瑜就算坐到了五省總督的位置上,他也不敢抗旨不尊。
他長嘆一聲,彷彿瞬間老了十歲。
於是,經大明最高話事人親自批準,這年四月,陳奇瑜代表朝廷,同峽谷內的義軍達成了招安協議。
對於怎麼防止賊兵復叛,朱由檢甚至還親自下達了極其細緻的指令。
他要求陳奇瑜按賊兵數目,每一百人派一名安撫官加以監視,負責登記造冊;
並且,義軍整頓後,當立刻前往四川同叛軍作戰。
所過州縣,由當地官府供應糧草; 同時檄令所有官軍停止進兵,讓開道路,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衝突。
就這樣,漢南的羣山裡,上演了一出極其荒誕的大戲。
三萬多名不久前還食不果腹、形容枯槁的義軍,浩浩蕩蕩地走出了車廂峽。
他們拿著銀子,臉上掛著謙卑恭順的笑容不停地賄賂著看守的明軍士兵和安撫官。
有了銀子開路,自然一切好說。
面對曾經的死敵,陳奇瑜的官兵們竟然一點不惱,反而列起了長隊來歡迎這幫“財神爺”。
很快,兩方人馬竟然勾肩搭背起來,彷彿是多年未見的老友一般親切。
官兵們紛紛拿出自己珍藏的軍糧和酒水,和一衆賊兵大快朵頤。
而在不遠處的一的大帳裡,羅汝才正舉著酒碗,與守備唐通勾肩搭背,稱兄道弟,彷彿是多年未見的至交好友。
他一邊給唐通倒酒,一邊大聲笑道: “唐將軍,若不是陳總督逼迫太甚,咱們兄弟何苦走到這一步?”
“今後,咱們都是爲朝廷效力,還望唐將軍多多照應!”
唐通踩著羅汝才送來的金銀,臉上笑開了花:
“好說好說!”
而張獻忠則領著一羣親信,大搖大擺地走到官軍的輜重營裡。
他抽出腰間鏽跡斑斑的長刀,對著看管軍需官說道: “軍爺,您看我們這兵器,都快成鏽燒火棍了。”
“日後要去四川給皇上賣命,沒點兒趁手的兵器可不行!”
“要不您通融通融?”
說著,張獻忠朝著身後揮了揮手,示意親兵奉上好處。
就這樣,在銀子的誘惑下,軍需官竟然真的打開庫房,讓他們搞起了以舊換新的買賣,趁機換走了大批武器。
根據記載:“義軍乃整旅出棧,與奇瑜兵指讓酣飲,易馬而乘,抵足而眠;賊之無衣甲者皆整矣,無弓矢者皆礪矣,數日不食者皆飽腹矣”
就在官兵們都以爲,這場平叛之戰終於功德圓滿時,一個漆黑的夜晚,殺機驟然降臨。
子時剛過,官軍營地裡便響起了一聲聲尖銳的哨響,聽見信號,遍佈在營地各處的義軍同時暴起發難! 白天還在笑嘻嘻聊著家常的賊兵,用新換來的長刀,乾淨利落地砍下了官軍的腦袋。
正在與安撫官喝酒飲宴的羅汝才,瞬間將碗中酒潑在對方臉上,隨後獰笑著割開了安撫官的喉嚨。
早已等候多時的張獻忠則親自帶隊,偷偷摸掉了輜重營的守衛,將官軍的糧草盡數繳獲。
整個過程,快、準、狠,充滿了默契。
大部分官兵在睡夢中就被捆成了糉子,反抗者當場格殺,剩下的不是被割掉耳鼻,就是被打斷手腳。
就這樣,這股義軍不僅恢復了元氣、補充了給養、甚至還更新了裝備。
“弟兄們,隨我向南!攻取荊州府!”
高迎祥馬鞭一指,大軍如開閘的洪水,向著毫無防備的中原大地,席捲而去。
……
消息傳回京師,朝野震動。
崇政殿內再一次召開了朝會。
只是這一次,殿內的氣氛與上次截然相反,曾經的歡欣鼓舞,變成了一片死寂。
所有大臣都低著頭,沉默不語,連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觸怒了龍椅上臉色鐵青的皇帝。
朱由檢看著這一幕,只覺得自己的臉火辣辣地疼,像是被扇了幾個耳光一樣。
他不敢去想,下面的臣子們會怎麼看他,會不會把他當成一個笑話。
可作爲天子,他實在拉不下臉承認自己的錯誤。
於是他本能地開始找起了替罪羊,想要把自己摘出去。
可朝廷裡的臣工們都清楚,這驅虎吞狼的“妙計”,是皇帝一個人提出來的。
就連溫體仁和張風翼都只是附和而已。
無奈之下,朱由檢只能把目光投向了還在千里之外的陳奇瑜。
而此時的陳奇瑜,正忙得焦頭爛額。
他一面要忙著組織軍隊繼續追剿賊兵,一面又要急著寫奏疏向皇帝請罪,推諉責任。
雖然錯不在他,但態度一定要有,這是陳奇瑜爲官多年得出來的經驗。
在他的奏疏裡,先是把罪責歸於監軍太監方瑾,痛斥其“阻撓撫局,殺降激變”; 隨後,陳奇瑜又把責任推給了在外圍協防的陝西巡撫的練國事,說他配合不力,未能及時安頓好降兵。
收到奏疏,朱由檢眼前一亮,背鍋的這不就來了嗎! 他立刻抓住機會,聖旨一下,首先逮捕了安撫官李嘉彥,隨後又將陝西巡撫練國事等五十餘人革職下獄。
然後,他又火速任命陝西左布政使李喬接任巡撫一職,收拾爛攤子。
可事情並沒有就此平息。
崇禎倒是把自己給摘乾淨了,下面的官員們卻不樂意了。
很快,給事中顧國寶、陝西巡按傅永淳等人,紛紛上疏,他們將矛頭直指身爲主帥的陳奇瑜。
他們痛斥其招撫無方,以至於縱虎歸山,釀成大禍。
眼見羣情激奮,朱由檢也只能“順應民意”。
隨後他以“調度無方,玩寇失機,致使大局糜爛”爲由,將陳奇瑜給革職拿問。
儘管朱由檢內心很清楚,真正導致此次圍剿失敗的,是自己力排衆議的決策。
但爲了維護自己聖明君主的顏面,他急於撇清責任,毫不猶豫地把鍋扣到了陳奇瑜的頭上。
就這樣,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陳奇瑜,被一紙詔書送回了老家保德州閒住,並且永不敘用。
崇禎一朝,起起伏伏的文官多如牛毛,很多人今日被貶,明日就可能被重新啓用。
但陳奇瑜一直等到崇禎十七年,就連皇帝都吊死在了煤山上,他也沒等來重新啓用的詔書。
這位五省總督的政治生命,從此徹底終結。
原因很簡單,皇帝不能容忍一個見證過自己決策失敗的臣子,繼續待在重要的位置上。
根據我查資料的情況來看,陳奇瑜應該是替崇禎背了大鍋,不然不可能落得個永不敘用的下場。
雖然陳奇瑜反順,但他最後面對清朝的招降,還是始終不肯剃髮歸順,直到被人檢舉,最後死在了韃子手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