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朝中風雲 就在江瀚大軍高高興興地在陝州城過正旦佳節的時候,遠在千里之外的大明京師,紫禁城內,崇禎也正興高采烈的過著今年的正旦。
比起江瀚這草臺班子的簡陋熱鬧,皇城裡的新年,可就莊重肅穆、禮儀繁複了許多。
從臘月初八的臘祭開始,宮中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張羅著過年的各項事宜。
祭竈、掃年、張掛年畫、懸掛各式精美宮燈……林林總總,處處透著皇家氣派,熱鬧非凡。
而一向以節儉示人的崇禎皇帝,今年也龍顏大悅,破例大方了一回。
他親自下旨,賞賜了後宮的后妃、皇子公主,以及朝中的文武大臣、宮中的太監宮女等人,不少金銀錁子、綾羅綢緞作爲歲賜。
接到賞賜,諸位大臣受寵若驚,賀表如同雪花一般,飛進了皇宮。
除夕的年夜飯,崇禎更是在太和殿大擺筵席,各類山珍海味,水陸奇珍,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席間歌舞昇平,戲曲不絕,君臣同樂,其樂融融,總算是過了個像模像樣的好年,一掃往日傾頹。
無他,只因爲崇禎四年,可謂是朱由檢自登基以來,過得最爲順心如意的一年。
遼東方面,一度糜爛的大淩河之戰已經告一段落,後金韃子久攻不下,終於撤兵,祖大壽也成功脫困,逃了回來,總算是守住了關寧錦防線。
此外,在山東糜爛一時的孔有德、李九成之亂,也被鎮壓了下去。
山西、河南方面,督師洪承疇更是露布報捷,稱官軍於懷慶府一帶大破流賊,斬首數萬,巨寇王嘉胤已然授首。
看著這一封又一封的捷報,崇禎大喜過望,胸中豪情萬丈:
我大明天下無敵啊!
激動之下,他立刻帶著太子朱慈烺,親自前往太廟,將最近收到的各路捷報,一一焚燒,告慰列祖列宗,希望他們泉下有知,繼續保佑大明江山,國祚綿長。
只不過,高興之餘,崇禎也從一摞奏摺中,發現了幾封不那麼“和諧”的戰報和相互攻訐的彈劾奏疏。
第一封是曹文詔的,他在奏疏中寫道:
“此次圍剿反賊上山虎一戰,神木參將艾萬年貪功冒進,不聽節制,致使麾下兵馬陷入重圍,損兵折將,傷亡慘重。”
“遊擊將軍左光先畏賊如虎,避戰不前,坐視友軍敗亡。”
“昌平副總兵左良玉治軍不嚴,縱兵劫掠地方,貽誤戰機,以致賊兵得以輕易渡河”
而左良玉的奏疏,則針鋒相對: “臣彈劾延綏東路副總兵曹文詔,剛愎自用,輕信賊寇奸細讒言,不辨真僞,致使大軍失利。”
“更有秦將左光先、艾萬年等人,支援不力,行動遲緩,坐視我部陷入險境,是失利的重要原因”
至於左光先和艾萬年兩位,則是統一戰線,奏疏內容幾乎如出一轍: “臣等彈劾延綏東路副總兵曹文詔,輕信讒言,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繼而慘遭賊兵埋伏.”
“臣等彈劾昌平副總兵左良玉,作戰不力,以致賊兵在黃河沿岸來去自如”
崇禎將這幾本互相甩鍋的奏疏翻來覆去地看了好幾次,只覺得一陣頭疼。
這四個敗軍之將,不好好反思己過,怎麼反倒互相掐起來了? 崇禎本想將幾人全部革職查辦,押回京師問罪。
但洪承疇的奏報中,卻又極力保舉了曹文詔、左光先和艾萬年三人,言稱這三位都是久經戰陣的悍將,一時失利,希望能令其戴罪立功。
朱由檢現在對洪承疇可是信任無比,既然洪督師都開口求情了,他自然也不會駁了洪承疇的面子。
於是朱由檢強壓下心中的不快,不再追究這三人的過錯,只是分別下旨申斥了一番,令衆人戴罪立功,以觀後效。
崇禎就是這樣一個人,當他用得著臣子的時候,就會給予百分百的信任和倚重,甚至可以容忍一些“出格”行爲。
就連袁崇煥當初先斬後奏,矯召宰了毛文龍,他也能捏著鼻子忍下來。
而左良玉這邊,則是有朝中重臣,戶部尚書侯恂爲其作保,朱由檢權衡之後,也就再給了左良玉一個機會。
不得不說,崇禎此刻的心情,確實是極好。
要是放在前幾個月,但凡他看見了這幾封奏報,估計曹文詔幾人有一個算一個,都得進詔獄裡去好好“反省反省”。
武將之間互相甩鍋的問題算是暫時解決了,可負責統籌地方軍務的文官們,卻又掐了起來。
山西巡撫宋統殷,聯合山西總兵王國樑、河南巡撫玄默,三人聯名上書,措辭激烈地彈劾總督洪承疇。
他們指責洪承疇在剿匪過程中,縱容麾下將領賀人龍等人縱兵劫掠,殘害百姓。
當初,洪承疇帶著數萬大軍,一路從陝西殺入山西,再轉戰到河南境內。
他採取的策略,是一邊剿匪,一邊就糧於敵。
當然了,這個“敵”,有時候也包括了地方上的百姓。
洪督師始終認爲,這幫刁民天生反骨。
身爲大明子民,面對這些破壞江山社稷的流寇反賊,不僅不思奮起反抗,保家衛國;
反而因爲一點蠅頭小利,便競相從賊,爲虎作倀。
在洪督師看來,忠誠不絕對,那就是絕對不忠誠! 所以,在剿匪過程中,洪督師果斷採取了三光政策,大軍所到之處,可謂是寸草不生。
再加上幾萬大軍人吃馬嚼,每日消耗驚人,幾個月下來,差點把山西、河南一帶的州縣都給吃光了。
眼見自己的轄區被洪承疇糟蹋得民生凋敝,怨聲載道,宋統殷和玄默這兩位地方巡撫,自然不幹了。
他們甚至一度放著境內的殘寇不剿,反而專心致志地發動御史言官,四處蒐集洪承疇及其麾下驕兵悍將的罪證。
一羣人隔三差五就往京城遞摺子,請求皇帝御斷,嚴懲洪承疇等人。
但此刻正值用人之際,崇禎又剛剛收到了洪承疇的捷報,當然不會因爲這點“小事”,就去治洪承疇的罪。
在他看來,剿滅賊寇乃是頭等大事。
在此過程中,地方上有些損失,百姓們受點委屈,那都是爲了大明江山穩固,所付出的“必要犧牲”罷了。
爲了大明國祚千秋萬代,沒辦法,只能先苦一苦百姓了,想必他們泉下有知,也能理解朝廷的苦衷。
既然王嘉胤已然授首,那麼朝廷的下一個目標,自然就落在了盤踞陝州的巨寇,上山虎身上了。
由於前線的文官武將正在掐架,崇禎便大手一揮,準備另外派出大將,圍剿上山虎。
經過一番精挑細選,崇禎最終選中了屢立戰功的四川副總兵鄧玘,命其親率四千川兵,火速開赴河南府一帶。
目的只有一個:務必堵住巨寇上山虎,防止其繼續向南逃竄。
此外,崇禎又將左良玉調往玄默帳下聽用,並且命副將湯九州,選三千昌平兵,補充左良玉損失。
萬事俱備,只等來年開春,天氣轉暖後,再組織一次大規模圍剿,務必將上山虎所部,剿滅在陝州城附近。
可皇帝一張嘴,下面具體執行的將領,可就慘了。
四川副總兵鄧玘接到皇命後,一臉愁容。
鄧玘,乃是天啓元年從軍的老將,曾在鎮壓貴州水西土司安邦彥時立下大功,由此晉升爲都司僉書。
而後累功晉升爲四川副總兵,並且跟隨四川總兵杜文煥平定了奢安之亂。
崇禎二年,後金入關,鄧玘親率六千川中子弟兵,千里迢迢,馳援京師。
在收復遵永的四城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如此忠心耿耿而且能征善戰的將領,自然是入了崇禎的眼,於是便將其擢升爲總兵官,鎮守遵化。
崇禎四年,孔有德、李九成等人在吳橋兵變,攻佔了登州城。
本著好用就往死裡用的原則,崇禎一紙調令,又將鄧玘派往山東,鎮壓登萊之亂。
就在不久前,鄧玘纔剛剛收復了登州、萊州兩座城池,將叛軍趕去了遼東。
如今,屁股還沒坐熱,他又接到皇帝的命令,要他立刻率部前往河南剿匪。
鄧玘接到命令,根本不知道如何跟麾下的將士們開口。
自己當初就是入京勤王而已,怎麼現在變成了救火隊長?哪裡有難,就往哪裡搬。
自從他率兵出川作戰,已經整整兩年沒有回過家了。
眼下又正值新春佳節,麾下的川兵們個個都思鄉心切,歸心似箭。
現在倒好,班師回程的旨意沒等到,卻又要被派往河南圍剿流寇。
再加上現在天寒地凍,大家都在貓冬取暖,自己卻要苦哈哈地帶兵剿匪,簡直是豈有此理!
但是,皇命大於天,鄧玘可不敢抗旨不遵。
他只能憋著一肚子火,領著麾下的四千川兵,風風火火的趕往河南。
在寒冬臘月行軍了幾天後,麾下的兵將們個個怨聲載道,士氣低落。
鄧玘是經歷過崇禎二年的,他當然清楚,當初邊軍勤王譁變一事。
他唯恐兵變,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再約束部隊,任由部將王允成等人在行軍途中,一路燒殺搶掠,藉以泄憤。
沿途百姓苦不堪言,州縣主官紛紛上書告狀,工科給事中範淑泰彈劾鄧玘縱兵虐民,但崇禎皇帝急於用人,根本不予理會,只是象徵性的將內監趙進忠派去了鄧玘軍中,令其監軍。
一開始,趙進忠還以爲自己是撈到了一個美差,想著這一路上,肯定有不少油水可撈。
可經過多方打聽之後,他才知道,鄧玘此去河南,要去圍剿巨寇上山虎江瀚。
趙進忠嚇得腿都軟了,差點沒癱倒在地。
當初在石樓縣時,他配合著江瀚演了一出李代桃僵的大戲,如願以償的從都知監升到司禮監。
可如今,轉了一大圈下來,怎麼皇爺又把他給調回去了?
那個可怖的賊首的身影,又一次浮現在趙進忠的腦海裡。
完了!全完了!
趙進忠只覺得脊背發涼,冷汗瞬間浸透了衣衫。
那上山虎狡猾多端,行事兇狠,要是被他知道自己在鄧玘軍中,說不定就會拿著石樓縣舊事,來要挾他出賣朝廷大軍。
於是乎,趙進忠打定主意,低調行事,儘量不在軍中拋頭露面,更不能讓賊首知道,自己在軍中。
家人們端午安康!
壞了發重了,完了完了,咋辦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