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5章 風雨飄搖(3)

不論此說真僞與否,結果是匯豐的地位逐漸躍居怡和之上。有學者對1976年和1981年香港大財團的研究發現:“在1976年所觀察到的網絡,主要的商業集團都是由非華人的企業家族或組織所組合而成或控制,大部分集團均由個別的企業家族所控制……而這個網絡明顯地受到怡和集團下的公司所支配。”

而到了1981年,“以中心度(centrality)計算,匯豐銀行佔據主導位置。它跟一些廣東人背景的集團於1981年構成了整個網絡的核心。在1976年以怡和集團爲核心的網絡已經消失……商業集團的新特色是多公司的華資集團的興起。”GilbertWong,“Businessgroupinadynamicenvironment:HongKong1976-1986,”GaryHamilton(ed),AsianBusinessNetworks(Berlin:WalterdeGruyter,1996)轉引自呂大樂、趙永佳所撰“後九七香港的政治失序:階級分析的角度”一文。此後,凱瑟克家族的怡和集團重要性進一步下降。不過,怡和集團仍是香港商業集團網絡中佔有中心策略性位置的重要一員。儘管華資地位不斷提高,但英資財團依然未完全失去其位置。

“香港系由馬會、怡和、匯豐和港督所統治,並按此序排列”,這句話所透出的香港權力格局就此已經改寫。

05

怡置互控:紐壁堅“連環船”防守置地對華資地產商的誘惑是巨大的。這顆香港地產皇冠上的“明珠”,在香港經濟的心臟——中環金融商務區的黃金地段擁有龐大的高級商廈組合。誰控制了置地,誰才真正稱得上是香港地產界的“王中之王”。

就在九倉被包玉剛強行收購之後的一段時期內,市場上有關華資大亨收購置地的傳言驟起:或稱長江實業正在市場上大手吸納置地股票,或稱李嘉誠正與包玉剛聯手挑戰置地,或稱華資大亨將直接收購市值僅40多億港元的怡和,進而通過怡和控制置地。

收購怡和似乎並非難事。正如專欄作家齊以正在香港《南北極》雜誌上撰文所說:“九倉爭奪戰告一段落後,商界人士便有‘怡和危矣’的感嘆,華資既能吞98億的九倉,怎會吞不下只值44億元的怡和?”

當時,怡和及置地的形勢的確不妙。20世紀70年代前半期,由於對香港這一“借來的時空”深存戒心,怡和看淡香港的經濟前景,大肆向海外投資,先後收購了美國夏威夷的戴惠施公司、英國的怡仁置業、南非的雷里斯,以及沙特阿拉伯的中東運輸貿易公司等,結果泥足深陷,在海外的經營中苦苦掙扎。

怡和大班D·K·紐壁堅其實,怡和及置地的控制權十分脆弱,大股東凱瑟克家族僅持有怡和約10%的股權,而怡和及其附屬的怡和證券公司亦僅持有置地20%左右股權,置地股價又大大低於其資產淨值,這正是地產獵手們理想的捕獵目標。

面對危局,怡和主席紐壁堅果斷採取措施,加強對怡和及置地的控制權。

1980年6月,置地與包玉剛爆發的九倉爭奪戰中,置地被迫“含笑斷腕”,第一時間拋售約1010萬股九倉股票,套得鉅額資金,部署置地保衛戰。

1980年9月5日,怡和以價值1195億港元的資產,交換置地發行的約6400萬股新股,轉移的資產包括銅鑼灣世界貿易中心5成權益及3300萬股會德豐A股。交易完成後,怡和所持置地股權增至278%,成爲置地大股東。至此,一般認爲,外界財團要覬覦置地已不太容易。

不過,整個局勢依然撲朔迷離。有跡象顯示,當時華資財團不是直接劍指置地,而是將收購目標指向了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爲此,具體設計怡和與置地互控的怡富有限公司董事經理薛博理(NicholasSibley)和財務主管史密斯(AlanSmith)忙個不停。紐壁堅更親自邀請李嘉誠前往怡和總部,遊說其出售手中持有的2500萬股怡和股份(約佔怡和發行股權的10%)。

10月29日,怡和宣佈發行2500萬股新股予置地,收取置地約76億港元現金。在此之前,置地又從股市購入了怡和已發行股本的5%。

10月31日,市場傳聞李嘉誠將通過長江實業以每股36港元的價格收購怡和股票。當日,香港股市大幅上升,恆生指數急升6236點,而怡和及置地兩隻股票亦“比翼齊飛”。其中,怡和上升6港元,從每股30港元升至36港元。

當晚,香港總商會組團訪問英國,隨團成員包括怡和主席紐壁堅、九倉主席包玉剛及長實主席李嘉誠。當李嘉誠抵達倫敦機場時,立即被衆多財經記者包圍,詢問李嘉誠有關收購怡和事件。對此,李嘉誠鄭重否認。

11月3日(星期一),香港股市開盤前夕,怡和通過旗下的怡富公司宣佈:“怡和集團有意購入置地股份,包括與股份相等之權益共11億股,價格最高爲每股30(港)元。”當時,有消息稱,怡和將優先向“一些華資財團”高價購回置地股票(前一天置地的收市價僅爲每股222港元);但附帶條件,即怡和的控制權必須繼續留在凱瑟克家族手中,華資財團不得染指。

當天,怡和以現金購入7800多萬股置地股票,顯然絕大部分並非從股市中購入,這亦顯示怡和與“一些華資財團”交易的傳聞確非空穴來風。

有報道稱,怡和從“一些華資財團”約購入了5000萬~7000萬股置地股票。此次交易,使覬覦怡置系的華資財團賺取了一筆相當可觀的利潤,怡和則在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後,將持有置地的股權增至約40%。

1980年年底,怡和宣佈,怡和及其附屬公司怡和證券已持有40%的置地股權,置地亦持有怡和約38%的股份,從而形成了所謂的“鐵三角”或“連環船”結構。

紐壁堅的“連環船”防守策略,是其擔任怡和主席期間最爲引人矚目的行動。通過怡和與置地互相持有對方約4成控股權,怡和、置地的控制權似乎已固若金湯。

1983年3月,港英政府宣佈修訂收購及合併條例,將上市公司“控制權”定義從過去的51%修訂爲35%,規定持有35%的大股東可在一年以內增加持有量至45%,如超過此數便要提出全面收購;非大股東一旦吸入一家公司35%股權,便要公開提出收購。港英政府這一似乎是有意配合怡置互控“連環船”策略的修訂,更讓紐壁堅的心裡踏實了許多。

這是華資大亨與怡和之間有關置地攻防戰的第一個回合。這個回合中,以怡置系實施“連環船”策略擋住華資大亨的腳步而告一段落。

然而,讓紐壁堅始料未及的是,“連環船”結構不僅爲怡置系日後的發展埋下了禍根,也爲自己的前途投下了陰影。

06

冒進:置地瘋狂擴張置地痛失九倉控制權後,在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鮑富達主持下,投資策略發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置地一貫奉行的保守、穩健、持重的風格不見了,冒進、急躁、投機的作風開始大行其道。

20世紀70年代,新崛起的華資地產商利用地產市道低潮,大量吸納廉價土地,再趁市道繁榮時推出樓花,在低買高賣中賺得厚利,使以租金收入爲主的置地相形見絀。

華資地產勢力的急速發展,使置地發覺自己錯失了地產發展良機。置地開始奮起直追、急速擴張,先後與佳寧、信和、恆隆等30多家公司合作發展了超過70個地產項目,其投資策略之冒進、之急躁,投資速度之快、之急切,令人瞠目。

1981年年初,置地與信和地產合組財團,置地佔40%股權,以1308億港元購入港島大潭道白筆山一處145萬平方英尺地段。

同年4月,紐壁堅前往北京與中國高層溝通,受到國務院副總理張愛萍的接見。

8月,置地再與佳寧集團合組財團,置地佔35%股權,以創紀錄的28億港元購入尖沙咀美麗華酒店舊翼一處約86萬平方英尺地段,計劃發展高級商廈。

更引人注目的是,1982年2月,置地以4755億港元天價投得康樂大廈西側一處44萬平方英尺的交易廣場地皮,成爲全球最大宗地產交易。置地日後在這塊地皮上建成了著名的交易廣場第一座及第二座(1985年落成)、第三座(1988年落成)。

1981年12月,置地聯同怡和發動“破曉突擊”行動,目標是香港電話有限公司。置地以不超過每股32港元的價格,在股市購入2000萬股香港電話股票,約佔香港電話已發行股票的219%。經此收購,置地及怡和特別投資連同已持有的股票,約佔香港電話已發行股票的349%,成爲香港電話的大股東。

1982年4月,置地再次發動“破曉突擊”行動,這次的目標是香港電燈有限公司。置地委託怡富以不超過每股675港元的價格,在市場大舉吸納港燈股票,約吸入32億股,佔港燈已發行股票的349%,涉及資金高達26億港元。

當時,市場盛傳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和陳松青的佳寧集團有意收購港燈。結果,置地捷足先登,成爲大股東。置地收購香港電話和港燈集團,股權均未超過35%,未牴觸當時剛修訂的收購及合併條例所規定的全面收購觸發點,因而無須向股東提出全面收購。

對此,對香港財團素有研究的學者馮邦彥指出:“置地不但成爲當時香港地產界的‘超級大好友’,而且迅速膨脹成一家業務遁及地產投資與發展、酒店、零售貿易、電訊、電力供應等多元化的綜合性企業集團,這種投資策略的急劇轉變,充分反映出怡置高層在九倉一役受挫後,試圖將置地扶植成一家超級‘大行’,與華資大亨一決雌雄的心態。”

07

150週年慶:危機四伏與樂觀自信1982年,對怡和來說無疑是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年份。150年前的7月1日,渣甸和馬地臣聯合建立起怡和洋行,自英國佔領香港後,怡和便一直在這裡充當要角,不僅是香港英資企業的“鼻祖”,而且也已經由當年主要販賣鴉片爲主而蛻變爲一個經營範圍無所不包的綜合性企業集團。

150歲的生日,怡和自然要好好慶祝一番。其中的慶祝項目之一,便是怡和大班紐壁堅決定拿出400萬港元用於廣告宣傳,以增加市民對怡和的認識和認同,希望一掃過去充滿“殖民地色彩”的形象。

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46章 風雨飄搖(4)第49章 黯然撤離(3)第49章 黯然撤離(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55章 附錄(1)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27章 鐵路悲歡(2)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3章 走向東方(2)第3章 走向東方(2)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3章 走向東方(2)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31章 金融強權(3)第56章 附錄(2)第57章 附錄(3)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2章 走向東方(1)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27章 鐵路悲歡(2)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54章 欲去還來(3)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17章 從禁菸到戰爭(3)第21章 逐鹿航運(1)第42章 無遠弗屆(4)第4章 走向東方(3)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29章 金融強權(1)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17章 從禁菸到戰爭(3)第11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3)第49章 黯然撤離(3)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41章 無遠弗屆(3)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39章 無遠弗屆(1)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3章 走向東方(2)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57章 附錄(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57章 附錄(3)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46章 風雨飄搖(4)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
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46章 風雨飄搖(4)第49章 黯然撤離(3)第49章 黯然撤離(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55章 附錄(1)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27章 鐵路悲歡(2)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3章 走向東方(2)第3章 走向東方(2)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3章 走向東方(2)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31章 金融強權(3)第56章 附錄(2)第57章 附錄(3)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2章 走向東方(1)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27章 鐵路悲歡(2)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54章 欲去還來(3)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17章 從禁菸到戰爭(3)第21章 逐鹿航運(1)第42章 無遠弗屆(4)第4章 走向東方(3)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29章 金融強權(1)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17章 從禁菸到戰爭(3)第11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3)第49章 黯然撤離(3)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41章 無遠弗屆(3)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39章 無遠弗屆(1)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3章 走向東方(2)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57章 附錄(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57章 附錄(3)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46章 風雨飄搖(4)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礼泉县| 五莲县| 金华市| 峨边| 铜鼓县| 泸西县| 剑川县| 巧家县| 龙门县| 黄石市| 丰县| 泉州市| 岳西县| 常山县| 红河县| 荔浦县| 长沙县| 东海县| 汉阴县| 高唐县| 探索| 洛扎县| 修武县| 鹤岗市| 古蔺县| 株洲市| 横山县| 丰城市| 富民县| 玉田县| 高青县| 芒康县| 如皋市| 庆云县| 昭通市| 抚顺县| 商南县| 康保县| 大宁县| 南安市| 民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