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8章 轉折年代(3)

在廣闊的中國各地,怡和在廣州、汕頭、福州、漢口、重慶、青島、天津、臺北均設有分行。在昆明、廈門、北平和長江流域的通商口岸鎮江、南京、蕪湖、九江、宜昌、沙市以及長沙,也都設有代理行。其中,過去兩個重要的分行——漢口分行和天津分行,前者大部分被毀,後者則在戰爭中倖存,戰後逐漸恢復了它在華北通商口岸的領導地位。青島分行在戰爭期間損失也不大,戰後迅速恢復了它在中國貿易中的重要作用。

在怡和最著名的進出口貿易業務中,出口方面:遠洋貨輪周而復始地運載著來自上海、福州、臺灣等地貴重的茶葉和生絲,以及羊毛、大豆、桐油、豬鬃、蛋製品、肉桂和生薑等土特產品。這些貨物通過怡和洋行從中國外運外銷,源源不斷地投向了倫敦和歐洲大陸、非洲及美洲大陸。進口方面:從木材到食品,從紡織品到醫藥,從金屬到化肥,從葡萄酒、酒精到女士化妝用品,由怡和進口部經營的商品範圍同樣極其廣泛。

以下所列,是《怡和洋行的復興(1945~1947)》對其進出口貿易之外一些營業的記述:

航運與碼頭怡和的航運業信譽卓著,至少有15家國際馳名的英國、加拿大和美國航運公司將其代理業務委託給怡和的航運機構。鑑於中國的出口貨物大部分是出自本國的自然資源,怡和在各地的分行聘任了大量的中國職員。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怡和又開闢了從澳大利亞開往香港和上海的澳大利亞-中國航線。

在香港,香港九龍碼頭貨棧有限公司以效能著稱的九龍碼頭能同時停泊10艘吃水32英尺以上的遠洋貨輪。九龍碼頭備有容量約75萬噸貨物的倉庫,並且全都安裝了運貨電梯和起重機。公司還備有汽艇和駁船,爲船隻卸貨,並經營一般貨物的轉運業務。

在上海黃浦江畔,怡和佔據的最有價值的碼頭能同時容納10艘大型遠洋貨輪。怡和擁有的大部分貨棧雖然被日本人破壞,但恢復工作進展迅速。

鐵路與航空與匯豐合建的中英公司與上海辦事處仍然在經營,並準備爲恢復被戰爭破壞了的中國鐵路系統提供建議和援助。

同時,怡和開設了航空部,並在香港建立了一傢俱有現代化技術的航空維修公司。此外,英國海外航空公司(TheBritishOverseasAirwaysCorporation)已委託怡和爲其在香港和中國的總代理行。

金融與保險怡和洋行爲總代理行的諫當保險有限公司,已在世界許多地方建立了代理機構;怡和1866年建立的香港火燭保險公司,此時已擴大了營業範圍,除承保火災險之外,還承擔水災和其他事故的保險。

工程與機械怡和工程有限公司在上海、香港、天津、重慶和南京等城市建立了辦事處,其業務包括提供完整的工程場地和裝備的供應。

冷藏與蛋品怡和屬下的怡和冷氣堆棧能加工各種蛋製品,每年生產大量精製蛋品銷往國外。

棉紡織業戰爭期間,怡和紗廠的機器遭到重大損失,但如今它的產品又開始重返市場。

啤酒怡和啤酒有限公司生產的啤酒遠近聞名,在遠東“無與倫比”。

就在怡和著力於中國市場的恢復重建和發展時,國共內戰爆發,國民政府統治區經濟惡化,開始讓怡和憂心忡忡。

1947年7月5日,當時總部在陝北延安的新華社據美聯社上海訊轉發了“上海英商會會長分析:蔣區經濟不斷惡化,官僚資本逞兇,民營企業凋殘”的消息:“上海英商會會長、怡和洋行老闆開思威(即約翰·凱瑟克——引者),在二日(即1947年7月2日)發表的年度報告中,指出蔣管區經濟危機正日趨嚴重。開思威稱:上海的經濟情況正在不斷惡化,而且還要壞下去。”

不僅如此,中國時局的發展,在怡和大班看來,前景正變得越來越暗淡。

06

轉折:從中國內地撤離進入1948年,在怡和看來,中國的形勢變得更加糟糕了。內戰的炮火從東北、華北開始燒向長江三角洲。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人民解放軍向上海步步進逼,讓怡和著實感到憂慮。而國民政府在另一條同樣重要的戰線——金融戰線上也已潰不成軍,貨幣完全失控,通貨膨脹已使法幣幣值貶到了不抵它本身紙價和印刷費的成本。國民政府隨即發行新的貨幣——金圓券以挽救其貨幣危機,但這卻是一種更加惡性通貨膨脹的貨幣。短短10個月,金圓券的發行量增加了34萬倍。貨幣不穩,生意無從做起。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千里長江上發動渡江戰役;5月27日,解放軍進入上海。蔣介石政權大勢已去。是全面撤離,還是繼續留在中國?這是包括怡和在內所有英資大企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對怡和而言,中國市場實在太重要,只要中國大陸還存在著某種做生意的可能性,怡和就不能放棄,就不會全面撤離。況且已經聲明,將會公平對待留下的外資企業,約翰·凱瑟克及其同事覺得在政權下,無論如何會比眼前的混亂局面強。因此,怡和可以陸續撤走一些英籍員工,但不能全面撤離,中國大陸大量的資產和業務需要繼續。

1949年8月30日,上海市市長陳毅會見上海英商公會主席、怡和大班約翰·凱瑟克,鄭重表示不會將外國人驅逐出境,外國人對上海的未來應有樂觀的期望。

對此,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董事長陳光甫在1949年10月5日的日記中寫道:“怡和之JohnKeswick(凱瑟克)不惟不欲撤退,且再招收人員往滬,因怡和在我國經商已有歷史,滬地有紗廠、啤酒廠,有倉庫、碼頭,復有各種船隻往來各港口,又有運輸、保險、進出口各機構,一俟吾國時局安定,則彼等經營可以先人一著,故其曾送交上海市長陳毅以備忘錄,建議吾國對外通商應取之政策。”上海市檔案館編,陳光甫日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233~234頁。

對英國政府來說,還在1949年3月時,英國內閣便已決議“支持英國工商界只要有可能就在中國站穩腳跟的願望”。根據上海英商公會的粗略估計,至1949年,英國在華投資總額約爲3億英鎊,其中19億英鎊集中在上海。巨大的商業利益,決定了英國政府採取“不退出中國”的政策。

衆多英國工商企業的根基在中國內地和香港,一旦從中國內地撤離,就意味著這些企業將倒閉和破產。如果不得不從上海等地撤離,香港將是這些工商企業最後的基地,因此維持香港的地位更是至關重要。從英國在中國的經濟利益,尤其是香港的前途來看,英國各界確信應該尋求同合作,而不應與之對立。

在8月份陳毅會見約翰·凱瑟克之後,英國駐華大使館認爲北京正在剋制任何損害英國利益的傾向,並願同英國建立商業關係。英國政府亦認爲,英國不承認一個已有效控制大部分中國的政權,“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腳的”,且在保護西方在華利益時將面臨嚴重的實際困難,拖延承認可能嚴重損害西方在華利益而得不到任何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怡和在中國的生意一度呈現生機。怡和的商船“永生號”仍定期駛往上海,輸入暢銷的棉紗、香菸與啤酒、小量的五金和機械,並輸出中國的土特產品。

新華社1950年4月24日播發的電訊“中國蛋品公司與英國和記等三公司簽訂冰蛋加工合同”稱,4月初,經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批準,中國蛋品公司與英商和記有限公司、怡和洋行及茂昌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冰蛋加工合同,合同規定本年由中國蛋品公司供給3家公司鮮蛋原料,由其生產冰蛋兩萬噸,並負責出口,完成時期爲自本年3月至12月。

當時怡和中國貿易部一位資深職員回憶道:“在1949~1952年,我們辦貨輸入內地,生意十分好。那時我們賣了五船大豆、兩船花生、兩船芝麻、四千噸酒精、八千噸票糧及其他物資,其後我們給中國引進了國內第一批爲數六架西方制的子爵式客機,並交付了兩艘15萬噸的船隻。在那兩三年,我們的生意的確十分好呢。當時,怡和洋行大班約翰·凱瑟克經常往來於上海與北京之間,而怡和與香港的華潤公司生意往來密切,還設有熱線電話聯絡。”

不過,好景不長。朝鮮戰爭爆發,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對華實行經濟封鎖和禁運,使在華外國公司生意蕭條;另一方面,中國國內新的經濟體制開始建立,一些英資企業開始逐步收縮,走向轉讓。1952年7月5日,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只要在中國境內的英國各公司、工廠遵守中國法令,仍予以保護;如自願結束業務,可向當地政府提出申請,由各地的主管機關依法處理。

7月28日,長期壟斷中國捲菸市場的英資頤中菸草公司轉讓簽字生效,成爲第一家實行對價轉讓的英資企業。此後,一些英資企業認爲頤中公司轉讓的方式是企業脫困、甩掉包袱的有利途徑,於是陸續與中方商談對價轉讓。

怡和在中國的營業前景日益暗淡,在上海和其他中國城市的業務漸趨停頓。爲維持公司運轉和支付員工薪資,怡和甚至需從海外不斷匯入資金。貿易沒有賺頭,英籍職員又不能隨便離境,怡和開始就資產轉讓以償付債務與中國政府談判,作全線撤離的打算。

1954年,怡和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公和祥碼頭股份有限公司、怡和機器有限公司、怡和紗廠股份有限公司,作出對價轉讓。這年夏天,怡和關閉了在內地的全部辦事處,結束了在中國內地122年的歷史。

上海怡和員工在辦公室。1954年夏,怡和與中國方面談妥撤離中國內地事宜

報紙刊載怡和退出中國內地的啓事在此前後,太古和匯豐兩大英資財團也先後完成轉讓,辦完離開中國內地的手續。當日本戰敗投降後,匯豐、太古與怡和一樣重返香港,並迅速恢復它們在中國的業務。然而,隨著時局的變化,這些“帝國主義企業”重整山河的企望一時成爲泡影,只得部署撤退,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把資產轉移至香港繼續經營。

1953年,“太古系”的太古股份有限公司、太古輪船股份有限公司、太貿股份有限公司和太古車糖股份有限公司作出對價轉讓。太古集團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結束在中國的全部業務;1955年,匯豐在經過多輪談判後,與中方達成財產轉讓和承讓契約,僅象徵性地在上海保留一個營業機構,關閉了其他所有內地分行。

在離開上海之前,約翰·凱瑟克召開各地分支機構負責人聯席會議,宣佈下旗撤退。約翰·凱瑟克近乎哀嘆地說:看來,我們的好日子是過去了。將來從香港和中國內地打交道,也許不能按著我們的老規矩辦事了。

怡和從中國內地撤離,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從此,以香港爲基地,怡和開始了又一個新的發展旅程。

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55章 附錄(1)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11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3)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55章 附錄(1)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31章 金融強權(3)第54章 欲去還來(3)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17章 從禁菸到戰爭(3)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16章 從禁菸到戰爭(2)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27章 鐵路悲歡(2)第29章 金融強權(1)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3章 走向東方(2)第18章 香港上海時代(1)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3章 走向東方(2)第55章 附錄(1)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54章 欲去還來(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54章 欲去還來(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42章 無遠弗屆(4)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18章 香港上海時代(1)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57章 附錄(3)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11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3)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31章 金融強權(3)第55章 附錄(1)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39章 無遠弗屆(1)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48章 黯然撤離(2)
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55章 附錄(1)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11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3)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55章 附錄(1)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31章 金融強權(3)第54章 欲去還來(3)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17章 從禁菸到戰爭(3)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16章 從禁菸到戰爭(2)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27章 鐵路悲歡(2)第29章 金融強權(1)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3章 走向東方(2)第18章 香港上海時代(1)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3章 走向東方(2)第55章 附錄(1)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54章 欲去還來(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54章 欲去還來(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42章 無遠弗屆(4)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18章 香港上海時代(1)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57章 附錄(3)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11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3)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31章 金融強權(3)第55章 附錄(1)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39章 無遠弗屆(1)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48章 黯然撤離(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垣县| 岚皋县| 三穗县| 金乡县| 泾阳县| 南川市| 灵山县| 浦城县| 桦甸市| 岑巩县| 开化县| 涪陵区| 三台县| 松滋市| 昭苏县| 桃源县| 从江县| 微博| 呼玛县| 高青县| 南陵县| 东宁县| 日照市| 新田县| 扬中市| 新源县| 武义县| 郴州市| 黔南| 陈巴尔虎旗| 皮山县| 镇平县| 元氏县| 广宁县| 迭部县| 双峰县| 兴海县| 黄浦区| 长白| 克什克腾旗| 宣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