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3章 風雨飄搖(1)

60年代,在香港提起怡和大名,商界人士仍會肅然起敬。哪裡曉得,過去十數年,由於城市地價反常暴漲,華資地產商人儼然形成這個社會的新富階級,他們手中擁有的建築地盤,價值動輒逾億,英商大機構往昔令人目眩的財富就此失去了光彩。時至今日(1980),(英商大機構)更因掌握不到屬下公司的控制權,淪爲被人收購的現象。

——香港《南北極》雜誌

有強大的中國做靠山,這些華商新貴們如虎添翼,他們纔敢公然在商場與英商較量,以獲取原屬英商的更大的經濟利益。這使得香港的英商分外不安。連世界聞名的怡和財團的大班、大股東,都有一種踏進雷區的感覺。英商莫不感嘆世道的變化;同時,也不能不承認包玉剛、李嘉誠等華商,能與英國商界的優秀分子相提並論。

——英國《泰晤士報》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不可一世的英資洋行根基鬆動,華商勢力乘勢興起。國際政局相對穩定,香港經濟快速起飛,股市樓市興旺異常,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香港迴歸問題的浮現,顯示出香港正在迎來一個變革的新時代。

的確,香港的脈搏總是隨著中國內地的命運而跳動,無論是它當初的被割離,還是清朝晚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變遷和經濟發展。長達10年的“文革”結束,封閉的國門再次打開,中國實行改革開放,致力於經濟發展。香港與內地中斷多年的經貿聯繫迅速恢復。中國內地種種政治、經濟舉措,開始影響到香港原有勢力的平衡。中國發展的強勁脈搏、香港未來的政治走向,備受壓抑的華人、華商最易感受得到。受此鼓舞,羽翼漸豐、雄心勃勃的新興華資財團,開始向信心不足的老牌英資洋行發起挑戰,香港經濟史上一連串動人心魄的收購戰拉開帷幕。

時移勢易。當年置地併吞牛奶公司的輝煌已經遠去,如今則是包玉剛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拿下九倉。置地同樣遭到李嘉誠等華資財團的圍攻,香港地產皇冠上的這顆明珠已經黯然失色。

九倉被奪、置地被圍,“洋行之王”怡和一時困守危城,風雨飄搖。

01

華商崛起:包玉剛與李嘉誠在20世紀70年代末掀起的這一波公司收購戰中,新崛起的華商勢力已經不似70年代初那樣顯得初出茅廬,而是給英資大行以當頭棒喝。一些赫赫有名的老牌英資上市公司先後被華資財團收入囊中。在聲名顯赫的英資“四大行”中,和記黃埔和會德豐被華商折翼收編;剩下的兩家,怡和旗下的九倉被奪、置地被圍,僅剩作風保守的太古在時代的風雨中觀望。英資財團不可戰勝的神話隨風而逝,香港經濟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華資財團在香港從受壓制、被支配到逐步崛起,英資財團從稱雄香港到從巔峰滑落,正是時代轉變的縮影和大國興衰變化中的一個細節。

在香港工業化進程中,華商積極投身其中,從紡織擴展到製衣、塑料、電子、玩具、鐘錶,華商在香港經濟最重要的行業——製造業中取得了統治地位。

地產業方面,20世紀70年代以後,華資地產商通過將公司上市、發行新股籌集資金,在地產發展方面積極進取,財富急速膨脹,自信心日益增強。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合和實業、恆隆集團等新興華資地產商羣雄四起,光芒四射,開始令置地等老牌英資公司相形失色。不僅如此,這些坐擁巨資的華商開始將目光投向了身邊的這些英資“巨無霸”。

1939年李嘉誠年僅11歲時,因日軍侵華而隨父母由廣東潮安舉家南遷香港。14歲時父親病逝,他只好輟學外出謀生。1950年,李嘉誠以5萬港元的資本創辦起長江塑料廠,邁開其宏偉基業的第一步。1958年,李嘉誠看好香港地產業前景,開始涉足於此。1967年,香港爆發政治**,地產陷入低潮,李嘉誠利用這一千載難逢的良機,大量吸進低廉的地皮和物業,從而奠定了日後在地產界大展宏圖的基礎。1971年6月,李嘉誠創辦長江地產有限公司,1972年8月更名爲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全力向地產業發展。10月,長實正式在香港掛牌上市。隨後利用發行新股大規模集資,並趁地產低潮大量購入地皮物業,李嘉誠的地產王國開始建立起來。1976年,長江實業集團擁有的樓宇面積已增至635萬平方英尺,在上市短短4年間增加了17倍。

航運業方面,“世界船王”包玉剛旗下的船舶,往來停靠於各大洲的港灣。另一航運鉅子董浩雲旗下的“海上巨人號”,則作爲全球最大的超級油輪航行在世界各地。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環球航運、東方海外、華光航業、萬邦航運爲主力的華人航運公司,已遠遠超過香港英資財團的航運力量。

在中國內地有著10年銀行經歷並擔任過上海銀行副總經理的包玉剛,在國共兩黨勝負大局已定的1949年移居香港。6年後的1955年,包玉剛看好當時世界航運前景,斥巨資購入一艘28年船齡的燃煤舊貨輪,改名“金安號”,邁出創辦環球航運集團的第一步。隨後,包玉剛用所謂“三張合約”的策略,即用租船合約去取得銀行貸款合約,再以銀行貸款去簽訂造船合約,迅速擴大了航運業務。據估算,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包玉剛已成爲香港華商中的首富。1971年,包玉剛應邀加入匯豐董事局,成爲匯豐首位華人董事。1976年,美國《新聞週刊》以包玉剛爲封面人物,稱其爲“海上之王”。

香港正是這樣一個有著不竭創造力和生命活力的移民城市,一些來自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華人企業家,融入香港後迅速成爲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有過從中國內地撤離經歷的英資財團,對香港這個“借來的時空”心存戒備,擔心香港遲早會歸還中國,因而在投資上採取“分散風險”策略。如英資“四大行”中,怡和抽調龐大資金收購英國、美國、南非、中東等地的公司,將雞蛋分放在各大洲的不同籃子裡;會德豐則全力發展航運,把“資產漂浮在公海上”;太古著力發展航空,把資金變成“會飛的資產”。怡和旗下的九倉和置地雖然在香港發展,但也主要是通過上市集資、發行新股進行,結果使公司股票大量流失於小股民手中,爲華資大亨實施狙擊種下誘因。

怡和與李嘉誠等華商在地產業方面的進退形成鮮明對比。怡和在20世紀70年代香港經濟面臨新一輪增長週期時,卻大舉投資海外,結果不僅泥足深陷,而且處處觸礁,導致元氣大傷。到了80年代初期,香港地產泡沫出現、面臨大幅調整之時,怡和旗下的置地卻又一反常態大肆擴張,結果陷入更深的危機之中。而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等新崛起的華資地產商則把住了香港地產業循環盛衰的命門,在地產低潮時大舉購入土地儲備,再在地產繁榮上升時陸續推出樓花或樓宇,一買一賣之間賺取鉅額利潤。

會德豐的約翰·馬登(JohnLMarden)與環球航運的包玉剛,對世界航運業及香港地產業循環週期的判斷也別有意味。著名地產商會德豐旗下的地產公司擁有港島中區貴重物業和大批土地儲備,然而其掌舵人馬登看淡香港經濟前景,在地產時大量拋售物業,套取資金去發展航運業,結果在世界航運低潮的襲擊下無力自拔。而號稱“世界船王”的包玉剛卻在表面繁榮的航運景觀中毅然“棄舟登陸”,結果不但成爲避過世界航運業災難的幸運者,而且成功建立起龐大的陸上王國。一進一出之間,結果同樣有天壤之別。

這些香港地產業及世界航運業盛衰成敗的案例,看似單純的對市場把握和判斷的問題,實際上是對英、中兩國大勢變化的分析和對香港前途有無信心的具體表現,從而直接影響著他們各自對香港經濟週期的把握。

1980年11月19日,英國《金融時報》載文分析這種轉變時寫道:“對香港的非華人來說,過去一年並不好過,他們既不能像華人企業家一樣感受到北京政治和經濟動向的改變,也不能像華人一樣對香港的產業具有信心,這種信心需要一種安全感和快速牟取利潤的機會主義同時支持……金錢、信心和民族主義在過去兩年所起的作用,已根本地改變了香港向來的勢力均衡。”

02

前兆:地鐵投標“意外”失手在巔峰時期,怡和及其旗下的置地、九倉在香港的許多重要行業——無論是地產、貿易、超市、酒店、電力,還是建築、電訊、交通、碼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而作爲地產業龍頭的置地公司,不僅在中環的地位無人能挑戰,就是在香港地產界的任何一項招投標,只要有它參與,都會如囊中取物般得心應手。在1977年之前,有誰能挑戰怡和及置地?

風頭正勁的置地此時不僅在進行著更大規模的中區重建,也在中環繼續擴展和收購物業。1976年9月,置地宣佈收購位於德輔道中的鐵行大廈。大廈樓面面積約10萬平方英尺,其中4000平方英尺爲商鋪。

1977年1月,地鐵遮打站(1985年5月更名爲中環站)、金鐘站上蓋興建物業權的競投開始招標。對此,置地自然是積極參與,志在必得。

1975年11月動工興建的香港地鐵工程,是香港有史以來最爲浩大的公共工程。首期工程由九龍觀塘,穿過海底到達港島中環,將香港島中環與九龍的主要住宅及工業區相連接,全長156公里,設15個站,總費用達60億港元。資金來源主要由港府提供擔保獲得銀行的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此外,地鐵公司與地產公司聯合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利潤充股。

中環站和金鐘站是當時香港地鐵中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兩個車站。中環站作爲地鐵首段的終點,位於全港最繁華的金融商務區;金鐘站則是穿過海底隧道的首站,與中環金融商務區咫尺之遙。

中環、金鐘兩站上蓋可望建成地鐵全線贏利最豐厚的物業。對此,稍有實力的香港地產商莫不怦然心動。李嘉誠亦然。因此,競投激烈,參加投標的財團達到30多個,其中置地自然是奪標呼聲最高的公司。港島中區是置地的“老巢”,它在這裡已擁有十多幢摩天大樓。置地廣場和康樂大廈就位於未來的中環地鐵車站兩翼。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長江實業參與競投,就必須將置地作爲主要競爭對手。李嘉誠參與投標,看重的不僅在於地鐵上蓋發展的利潤,更在於在中區立足及樹立起長江實業的聲譽。李嘉誠仔細研究標書,他發現地鐵公司急需的是資金儘快回籠,而置地向來以物業出租賺取租金爲經營之道。因此,李嘉誠提出了將上蓋物業建成一流商業綜合大廈的發展計劃:首先,滿足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需求,由長江實業一方提供現金做建築費;其次,商廈建成後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實業分享,並打破對半開的慣例,地鐵公司佔51%,長江實業佔49%。

揭標日臨近,奪標呼聲最高的仍是勢大財雄的置地。然而,公佈的結果出乎人們意料,長江實業這匹“黑馬”奮勇奪標。長江實業針對地鐵公司債務高企、急需現金迴流的困難,提出了極具吸引力的方案,將上蓋物業完工時間與地鐵通車日子配合,結果在衆多財團中突圍而出。

4月4日,地鐵公司與長江實業簽訂中環站上蓋發展物業協議,金鐘站上蓋發展物業協議日後商議簽訂。1977年是李嘉誠取得驚人業績的一年。4月初中標地鐵上蓋,月底果斷出擊收購了擁有中環希爾頓酒店的美資永高公司,開創香港華資公司吞併外資企業之先河。緊接著,成爲匯豐銀行的合作伙伴,興建位於皇后大道中的新華人行。

長實擊敗置地,轟動了整個香港,被譽爲“華資地產界的光輝”。

事後,置地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鮑富達接受記者採訪時,並不承認置地的失敗。他說:“我個人不認爲在爭取地下鐵路舊郵政總局(地鐵中環站)的上蓋發展權中是遭到失敗,只是因爲我們與長江實業方面經營業務的方針有別,所以向地下鐵路公司所提出的條件不同,而我們是以地產投資爲經營業務的方針,長江實業則是以出售樓宇爲主,因此我們不能提出與長江實業相同的條件。而地下鐵路公司爲保障本身的利益,便選擇由長江實業來合作發展該地盤,這是不值得奇怪的。”李德綱:香港物業發展的前鋒——置地執行董事鮑富達談大計,載香港:信報財經月刊,二卷七期(1978年10月),72頁。

據認爲,凱瑟克家族對時任怡和大班兼置地主席的紐壁堅此次出乎意料的“失手”極爲不滿,成爲日後凱瑟克家族迫使靠努力打拼登上董事局主席高位的紐壁堅下臺的遠因。

1978年5月,地鐵中環站上蓋建築——環球大廈分層發售,廣告見報後8小時內即全部售完,交易總額達59億港元,創下香港樓價最高紀錄;同年8月,地鐵金鐘站上蓋建築——海富中心開盤,物業總值98億港元,創開盤售樓一天成交額最好業績。

經此一役,長實不僅賺得了豐厚利潤,更獲得了無法以金錢估量的無形利益——信譽。

這是一次轉折,長實在香港地產界的崇高地位就此奠立。當時已經有股評家開始預測,長實邁向中環的腳步不會就此停止,其實力將會有超越置地的那一天。

03

拐點:痛失九倉地鐵中環、金鐘站上蓋興建物業權投標戰意外失手,讓凱瑟克家族極爲不快。然而,真正讓怡和嚐到痛苦滋味,並領教到華資財團厲害的,是“超人”李嘉誠和“船王”包玉剛接續競奪九倉一役。李嘉誠的“超人”之譽,在其於1979年以6億多港元市值的長江實業成功收購有60多億港元市值的香港第二大英資洋行——和記黃埔224%股權之後獲得,此役使李嘉誠成爲華商“入主英資大行第一人”。

李嘉誠的確稱得上目標遠大、目光如炬。這時,香港地產市道已升至高位,直接進入樓市代價極其高昂,而同期股市卻顯疲弱。九倉、青洲英坭、和記黃埔等一批優質英資上市公司,市值普遍低於其資產賬面淨值,且擁有龐大土地儲備,潛質優厚,加上這些公司的大股東對公司控制權不穩,這些均被李嘉誠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在港島中區初試鋒芒之後,李嘉誠將兵鋒指向了怡和旗下的九倉。

20世紀70年代以後,九倉先後收購天星小輪、香港電車以及海港企業51%的股權,並在尖沙咀海旁興建被譽爲“亞洲最龐大而成功的綜合商業中心”的海港城。但是,九倉爲籌集發展海洋中心及海港城的龐大資金,曾先後多次發行新股及送紅股,使得股價偏低,股票大量流入散戶之手。與此同時,九倉興建的商廈主要以出租爲主,現金迴流緩慢,贏利增長不快,與大幅飆升的香港地價形成強烈反差。1978年年初十幾港元的九倉股價,與地處寸土寸金的尖沙咀之反差尤其強烈。

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2章 走向東方(1)第5章 走向東方(4)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4章 走向東方(3)第55章 附錄(1)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42章 無遠弗屆(4)第49章 黯然撤離(3)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56章 附錄(2)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5章 走向東方(4)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55章 附錄(1)第2章 走向東方(1)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5章 走向東方(4)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4章 走向東方(3)第56章 附錄(2)第5章 走向東方(4)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55章 附錄(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29章 金融強權(1)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2章 走向東方(1)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17章 從禁菸到戰爭(3)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39章 無遠弗屆(1)第46章 風雨飄搖(4)第31章 金融強權(3)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29章 金融強權(1)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4章 走向東方(3)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17章 從禁菸到戰爭(3)第11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3)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27章 鐵路悲歡(2)第5章 走向東方(4)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56章 附錄(2)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56章 附錄(2)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
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2章 走向東方(1)第5章 走向東方(4)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4章 走向東方(3)第55章 附錄(1)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42章 無遠弗屆(4)第49章 黯然撤離(3)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56章 附錄(2)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5章 走向東方(4)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55章 附錄(1)第2章 走向東方(1)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5章 走向東方(4)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4章 走向東方(3)第56章 附錄(2)第5章 走向東方(4)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55章 附錄(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29章 金融強權(1)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2章 走向東方(1)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17章 從禁菸到戰爭(3)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39章 無遠弗屆(1)第46章 風雨飄搖(4)第31章 金融強權(3)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29章 金融強權(1)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4章 走向東方(3)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17章 從禁菸到戰爭(3)第11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3)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27章 鐵路悲歡(2)第5章 走向東方(4)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56章 附錄(2)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56章 附錄(2)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庄市| 茶陵县| 潼关县| 东明县| 拉萨市| 枣强县| 白城市| 方城县| 苍梧县| 灵璧县| 仁化县| 修武县| 郧西县| 亳州市| 安西县| 合川市| 龙海市| 四平市| 宝清县| 连山| 泽普县| 进贤县| 蒙自县| 岑溪市| 叶城县| 呼玛县| 锦州市| 贺州市| 固安县| 隆安县| 沙田区| 江源县| 富阳市| 萍乡市| 东阿县| 安化县| 宿州市| 呈贡县| 革吉县| 芒康县| 班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