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7章 黯然撤離(1)

那晚(1997年6月30日晚)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結束,是英國在世界上殖民主義的結束。

——末代港督彭定康

本地大公司的發跡都涉及一些神話,怡和亦曾協助創造這些神話。不過,我們還是愈快恢復蘇格蘭商人的身份愈好。

——怡和董事鮑維爾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領導人正式簽訂關於香港前途問題的《中英聯合聲明》,中國政府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根據“一國兩制”的方針,在香港設立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維持香港現行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

從此,香港步入1997年迴歸中國的歷史過渡時期。

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將畫上句號,在香港商界縱橫捭闔的怡和也將無可避免地告別黃金時代。“九七”後,怡和雖然在香港照常參與競爭,但長期擁有的特權將不復存在。

面對歷史性鉅變,怡和加緊策略性部署:遷冊百慕大、結構重組、加速海外投資步伐、遷移第一上市地、全面撤離香港證券市場……一波接一波,貫穿於整個過渡時期。

01

撒切爾夫人摔跤:歷史進入過渡期細節透露成敗。撒切爾夫人在北京不小心摔的一跤,便是這樣一個透露談判內情的歷史細節。

1982年9月24日,有“鋼鐵公司”之稱的*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這是“鐵娘子”撒切爾夫人首次訪華,也是中英關於香港問題公開進行正面較量的開始。到1997年6月30日,按照條約,英國人租借新界到期,到期後香港怎麼辦?

撒切爾夫人是繼丘吉爾之後英國政壇的鐵腕人物,在處理國際事務中以強硬著稱。剛剛打勝領土主權爭奪戰——馬島戰爭的撒切爾夫人,從阿根廷手中奪回了馬爾維納斯羣島的控制權。馬爾維納斯羣島,也稱福克蘭羣島,位於靠近南美洲大陸的大西洋上,是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戰略要地。1982年4~6月,英國和阿根廷爲爭奪馬島主權而爆發戰爭,最後英國獲勝。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因此而瀰漫不列顛羣島,加強了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爲首的英國政府的權威。乘著勝利的翅膀,撒切爾夫人飛到了北京。然而,她沒有想到,香港並非馬島,中國也不是阿根廷。

會見開始,撒切爾夫人要求1997年後繼續維持英國對香港的管轄:“要保持香港的繁榮,就必須由英國來管治。如果中國宣佈收回香港,就會給香港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和後果。”

對此,*針鋒相對: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如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年後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箇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不遲於一兩年時間,中國就要正式宣佈收回香港這個決策。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於中國收回香港後,在中國管轄之下,實行適合香港的政策。

*說:“我們還考慮了我們不願意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15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麼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會見結束後,撒切爾夫人走出人民大會堂東大門,下臺階時不小心摔了一跤。這充滿寓意的一幕,被認爲是會談結果的細微體現。

這場*稱之爲“定調子”的會談,是中英雙方在香港問題上至爲關鍵的一次會談和較量。當年參與香港迴歸談判的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說,所定調子是:第一,中國決心按照“一國兩制”的設想,於1997年收回整個香港地區,主權問題不容談判;第二,希望中英合作實現平穩過渡;第三,如談不成,中方將單獨採取行動;第四,如出現****,就將採取非和平方式提前收回香港。

“這一下才打下了撒切爾夫人的氣焰,她走下人民大會堂東大門臺階時摔了一跤。中國是禮儀之邦,我們對她客氣,留點面子,新聞片裡沒有這個鏡頭。我在香港看片子,片子里老出現這個鏡頭。”周南在日後出版的口述回憶錄裡這樣說道。宗道一等編著,周南口述:身在疾風驟雨中,三聯書店,香港,2007,256頁。

從此以後,中英雙方開始了長達兩年多的艱苦談判,22個回合的較量艱難曲折,波瀾起伏。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正式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英國政府在這一天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香港進入了中國恢復行使主權前的過渡時期。

02

怡和震盪:遷冊百慕大撒切爾夫人在北京摔跤,以及正在發生的歷史性轉變,給怡和以巨大震撼。

1984年3月28日,正當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的談判進入關鍵時刻,香港投資者的信心仍然極其低迷之際,怡和集團主席西門·凱瑟克突然宣佈,怡和將把公司註冊地從香港遷移到英屬百慕大。位於北大西洋的百慕大(Bermuda),是英國的自治海外領地。以“避稅天堂”和“公司天堂”聞名,是世界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

西門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公司董事局建議在百慕大註冊成立一家新的最終控股公司——怡和控股有限公司(JardineMathesonHoldingCo),以怡和控股的股份交換原上市公司——怡和公司的股份,使原上市公司股東成爲新的控股公司股東,並取代原上市公司的上市地位。

西門宣稱:“董事局認爲,目前香港局勢不明朗,尤其對本港法律制度欠缺信心,所以決定轉移控制權到百慕大。

“怡和是一個國際集團,它的成長有賴於外間的信心,而怡和的成功也有賴於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大型長期合約,組織合資經營機構,進行收購或財務活動時,毫無疑問,面對香港的長遠前途問題,令本集團處於不利位置。”

西門強調這個決定並非從香港撤退,怡和的根據地仍然會放在香港,仍然會在香港進行經營。

以香港爲據點經營了140年的怡和,自稱“一直代表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如今它要撤離香港,遠走百慕大,一家最老的香港本地公司將變成一家外資公司。

怡和選擇在中英香港談判最敏感的政治氣候中宣佈遷冊,取得了新聞效應的最大化。消息傳開,全港震驚。

翌日,有經濟“晴雨表”之稱的香港股市立即暴跌,恆生指數一度下挫逾百點。怡和系5家上市公司的股價更是連續大跌,形成所謂的“怡和震盪”。

怡和的高姿態出擊,不僅引起市場極大震撼,而且開啓了後來企業紛紛遷冊海外的浪潮,使過渡時期的香港經濟產生了劇烈震盪。

怡和此時投下“百慕大炸彈”,是否真的如西門·凱瑟克所解釋,是因擔心1997年後法律問題而作出的純商業決定?怡和遷冊百慕大是不是大撤退的開始?其意圖究竟何在?

社會上對怡和遷冊顯然不認爲是純商業理由,不然爲何不私底下辦妥手續一走了之,而要開記者招待會大肆宣揚?一些人則認爲這是怡和在“轉移視線”:怡和及置地近年利潤每況愈下,困難多多,爲使公佈業績時免受更大沖擊,因此提出另一更受人關注的問題,以轉移視線。

更多人認爲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當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前途的談判仍處膠著狀態,作爲一個主要業務集中於香港的英資龍頭公司,怡和率先宣佈將集團遷冊百慕大,以行動向中國政府施壓,並表明該集團對中國政府沒有信心,從而用腳投下不信任票。

在談判的關鍵時期,以怡和一貫參與政治之深,它所扔下的這枚遷冊炸彈,甚至被視爲英國政府在間接向中國政府施壓——雖然英國談判代表團團長伊文思(RichardEvans)表示,倫敦當局對怡和遷冊毫不知情。

怡和宣佈遷冊時,中英關於香港前途問題的第十一輪談判剛剛結束。將近半年後的9月6日,第二十二輪談判結束,秋天的果實終於成熟。10天后,港英政府宣佈:接受中國政府邀請,派香港政界知名人士訪問團赴北京參加中國國慶35週年紀念活動。訪問團中有匯豐銀行主席、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沈弼,而理所當然地沒有怡和大班西門·凱瑟克。

9月26日,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在北京草簽。聯合聲明宣佈中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英國政府將在同一天把香港還給中國。

在這種背景下,怡和開始軟化自身的立場。在聯合聲明草簽兩天後,西門·凱瑟克表態歡迎。西門說:“草案相當詳盡地列明香港在未來63年的運作情況。本人相信香港特別行政區在1997年後的法律及財政架構,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將會是可行的。我們應努力使這個架構加以運作,本集團將毫無保留地給予支持。”

西門明確表示,香港與中國業務地區目前仍是怡和集團業務的基石。

隨後,西門專門前往北京,向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等中國政府領導人解釋遷往百慕大註冊的動機並表示遺憾。同時,再次表示支持聯合聲明,並提出將繼續在香港發展業務和擴大與中國的貿易和經濟合作關係。

姚依林表示歡迎怡和在互利的基礎上繼續同中國合作,並建議怡和採取多種方式發展合作。

就這樣,怡和惹惱中國政府的遷冊第一步,在西門·凱瑟克北上走訪中國領導人之後,矛盾至少在表面上有所緩和。

03

忍痛割愛出售“港燈”事後我們看到,怡和遷冊百慕大,不過是怡和集團實施戰略性轉移和國際化佈局的一個序曲。在強大的競爭對手面前,在香港前途問題塵埃落定、歷史進入到迴歸過渡期後,怡和大班西門·凱瑟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重整集團結構,解除“怡置互控”這個心腹大患,同時保衛凱瑟克家族的核心利益,即保衛怡和對屬下公司的牢固控制權,以適應過渡時期的投資策略。

不過,在西門·凱瑟克解決“怡置互控”、實施結構重組之前,當務之急是在債臺高築的背景下,重整怡置系的龐大債務。

事實上,還在紐壁堅下臺之前,爲使置地走出債務危機,怡和已經在拋售旗下的部分非核心資產和業務:1983年3月,將所持香港電話公司388%股權售予英國大東電報局,套現14億港元;6月,將南非雷里斯公司517%的股份出售,套現13億港元。

1983年8月,包富達被迫辭去置地常務董事職位,9月紐壁堅辭去怡和主席職位。此後,西門·凱瑟克上臺,進一步加大出售公司海內外的非核心資產和業務。10月,將金門建築公司50%股權售予英國的特法加集團(TrafalgarHousePLC),套現2億港元;同時將夏威夷戴惠施公司所擁有的甘蔗園售出,套現54億港元……

置地減債行動最讓西門不堪的一幕,是涉及香港電燈公司的一場持續多年、與“超人”李嘉誠之間展開的角逐。

1889年1月創辦的港燈,是香港第二大電力集團,僅次於向九龍新界供電的中華電力集團,市值高達55億港元,在香港十大市值上市公司中名列第五。

1982年4月,就在市場盛傳長江實業有意收購港燈時,置地突擊收購了港燈349%的股份,將這個由遮打爵士創辦的優質資產留在了自己手中。

1983年,置地陷入債務危機後,李嘉誠開始研究收購港燈的可行性。這一年,無論是已經售出九倉和香港電話公司的怡和大班紐壁堅,還是取代紐壁堅的西門·凱瑟克,都尚未走到迫切售賣港燈股權的田地,因此雙方並未談攏。不過,置地雖然不願售賣港燈,但置地的財務危機並未解除。李嘉誠於是以靜制動,等待時機。

1984年,置地的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西門·凱瑟克在宣佈1984年上半年業績時表示,置地的借貸總額爲142億港元,最高債項需求估計約160億港元。其間,置地得向港府繳納交易廣場地段最後一期款項1902億港元。

出售港燈股權的議題,開始擺在西門·凱瑟克的面前。當時爲香港前途問題困擾,海外或香港本地財團願意或有能力花數十億港元購買港燈股份者不多,李嘉誠是其中的一個。然而,這時的李嘉誠卻並沒有流露出要收購港燈的熱切意向。

於是,西門主動聯絡李嘉誠洽售港燈股權事宜。置地要價每股港燈的收購價須在65~66港元之間,高出當時股市價值約一成二。李嘉誠則以低於市價一成的價格還價。當時,置地手上的港燈股份平均成本約爲每股66港元,如果以李嘉誠的還價出售,賬面損失將超過4億港元。因此,雙方的談判因條件談不攏再度擱置。

1985年年初,在中英關於香港前途問題的聯合聲明簽署後,投資者信心逐步回升,香港股市開始回暖,港燈股價也從1984年11月底的每股63港元升至1985年中的每股73港元。在置地方面,出售港燈股權已無法再拖,且港燈股價回升,已有一定的討價還價能力,雙方達成交易的時機開始成熟。

置地終於決定出售港燈。對此,李嘉誠的反應之快令人驚訝,整個交易從洽談到簽署僅用了十幾個小時,扣除睡眠時間,這筆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作出的香港本地最大併購交易,約10個小時便宣告完成。

形勢比人強。發生在置地與李嘉誠之間的這場持續了數年的商戰中,港燈終於被李嘉誠智取。而李嘉誠之所以能在十多個小時內便快速作出收購決定,正如他在當晚的記者會上所說:“在過去兩年,我不停地研究港燈這家公司,老早便詳細考慮到投資港燈的各個優點。”

1985年3月,另一項轟動香港的收購,是包玉剛收購大型英資洋行會德豐。四大英資洋行中的兩家——和記黃埔、會德豐先後落入華資手中。九倉、和黃、會德豐和港燈四大商戰,不只是香港企業併購史上的經典之作,更是華資與英資財團之間實力轉換的標誌。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嘉誠收購港燈的這場商戰中,曾經在怡和工作了14年之久的英國人馬世民(SimonMurray)助了李嘉誠一臂之力。

1966年,26歲的馬世民帶著豐富的閱歷(曾在南美做雜工,加入法國外籍兵團征戰各地)來到香港,加入如日中天的怡和。14年後(1980),馬世民告別打工生涯,離開怡和,成立工程顧問公司。1984年,早在馬世民當年爲怡和推銷空調和電梯時成爲其顧客的李嘉誠,通過和黃收購了馬世民的公司,並重用馬世民,委任其爲和黃行政總裁兼董事總經理。此時,西門·凱瑟克正考慮出售港燈減債,因此,對怡和諳熟的馬世民協助李嘉誠拿下了港燈,並隨後獲委派出任港燈董事局主席。

04

第55章 附錄(1)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39章 無遠弗屆(1)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42章 無遠弗屆(4)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4章 走向東方(3)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41章 無遠弗屆(3)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5章 走向東方(4)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2章 走向東方(1)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5章 走向東方(4)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31章 金融強權(3)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57章 附錄(3)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56章 附錄(2)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4章 走向東方(3)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3章 走向東方(2)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57章 附錄(3)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17章 從禁菸到戰爭(3)第21章 逐鹿航運(1)第5章 走向東方(4)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39章 無遠弗屆(1)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5章 走向東方(4)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2章 走向東方(1)
第55章 附錄(1)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39章 無遠弗屆(1)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42章 無遠弗屆(4)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30章 金融強權(2)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4章 走向東方(3)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41章 無遠弗屆(3)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5章 走向東方(4)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2章 走向東方(1)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5章 走向東方(4)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31章 金融強權(3)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57章 附錄(3)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56章 附錄(2)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4章 走向東方(3)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1章 前言怡和:東方冒險史第3章 走向東方(2)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57章 附錄(3)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17章 從禁菸到戰爭(3)第21章 逐鹿航運(1)第5章 走向東方(4)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39章 無遠弗屆(1)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5章 走向東方(4)第7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2)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14章 律勞卑之死(3)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2章 走向東方(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安市| 雷波县| 漳浦县| 鹤峰县| 洛宁县| 常熟市| 灵丘县| 汾阳市| 阿克| 峨眉山市| 蕉岭县| 承德县| 东源县| 呼玛县| 临洮县| 通海县| 武平县| 镇巴县| 德惠市| 庄浪县| 盐城市| 晋宁县| 都昌县| 清流县| 新营市| 成武县| 巴中市| 贡山| 六安市| 习水县| 嫩江县| 长岛县| 年辖:市辖区| 金堂县| 高雄县| 瑞丽市| 吉隆县| 惠东县| 鸡西市| 勃利县| 绥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