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7章 鐵路悲歡(2)

1887年春夏之交,怡和洋行上海分行經理詹姆士·江斯同·凱瑟克(JamesJohnstonKeswick)訪問天津。他馬不停蹄地走訪了李鴻章及其“洋顧問”天津稅務司德璀琳(GustavVonDetring),天津軍械局總辦、李鴻章的外甥張士珩,天津海關道劉汝翼等人。凱瑟克對中國鐵路建設及其他公共工程建設的前景感到鼓舞。

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怡和洋行向津沽鐵路項目積極提供貸款,不過是其龐大計劃的一部分而已。1887年,中國鐵路公司向怡和洋行、華泰銀行共借銀1076萬兩,其中怡和637萬兩,華泰銀行439萬兩,年息5釐。

1887年夏天,怡和聽說美國辛迪加(主要成員爲旗昌洋行)正在向清政府提交一個詳細的鐵路計劃,聲稱準備以非常低的利率(年息4釐)提供資金。對此,怡和讓其代理人向李鴻章和北京的官員們指出這一計劃的危險所在。怡和鐵路工程師毛裡遜把他對該鐵路計劃的批評譯成上好中文,通過怡和特別代理宓吉(AlexanderMichie)將其送呈保守派領袖敦親王奕(道光皇帝第五子),期待挑起他在廷議時反對這種“以財政收入作抵押”的交易。

與此同時,毛裡遜草擬了一份詳細的中國鐵路建設計劃書,在英國駐華公使華爾身(SirJohnWalsham,1830~1905)建議下,由宓吉送呈曾紀澤。令怡和遺憾的是,曾紀澤認定在中國任何全國性的鐵路計劃當前都不會被接受。

在怡和就其鐵路計劃展開公關的同時,1888年,中國首條借外債修築的鐵路——津沽鐵路竣工。這筆鐵路外債的利息不算高(5釐),同時除規定所需鐵路材料由英、德進口外(中國當時尚生產不出這些設備),並無其他苛刻條件。

對此,上海怡和洋行經理J·J·凱瑟克向倫敦的馬地臣行解釋說:雖然只能從匯兌上得到一些好處,但是這筆交易在其他方面極有價值,“會在即將來臨的中國鐵路建設中,樹立怡和洋行的突出的地位”。勒費窩著,陳曾年、樂嘉書譯:怡和洋行——1842~1895年在華活動概述,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104頁。

04

太監拉車:中南海里的小鐵路在津沽鐵路竣工的1888年,一條經慈禧批準在皇城御苑之中修築的袖珍型鐵路——西苑鐵路也宣告建成。它的起點在中海的瀛秀園,終點在北海鏡清齋,全長15104米,成爲中國第一條皇家鐵路。

西苑鐵路的建成,系李鴻章等人用心促成。修建鐵路的決斷權掌握在慈禧手中,而慈禧並未見過鐵路,也沒有乘坐過火車。爲打開局面,李鴻章等人趁重修西苑三海(北海和中南海)之時,建議在此修建鐵路,以引起這位最高統治者對於鐵路事業的興趣。慈禧太后暫住西苑(中南海),1888年,李鴻章同時在西苑儀鑾殿慈禧太后臥室的天花板上安裝了電燈泡,這是北京城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電力。

事實上,怡和洋行的特別代理人宓吉和法國一家鐵路公司早就打算把鐵路作爲禮物送給慈禧太后。

1884年,代表法國德康維爾鐵路公司的加利(GastonGaly)與怡和簽訂10年合約,由怡和出任代理,在中國推銷其鐵路系統。1886年,爲了引起李鴻章等實權派的注意,也是爲了得到更多中國人的認同,他們在天津英租界一塊空地上築起近二三英里、30英寸軌距的鐵道,並加以演示,希望能借此引起中國官員們的興趣,以圖打開局面。

但與宓吉的期望相反,李鴻章並沒有作出積極反應。於是,加利前往北京,以獲得在京城展示輕便鐵道擴大影響的機會。活動幾個月下來,仍然一無所獲。這時,有北京官員提議他們把鐵軌、車輛等送給慈禧作爲禮物,以說服這位最高統治者有引進鐵路的必要。

打算把鐵路送給清朝最高統治者作爲禮物,其實早有先例。1873年,同治皇帝婚期將至時,一些英國商人準備以慶賀婚禮的名義,送給同治帝一條“婚禮鐵路”當做展覽品,藉此使火車開進中國。但是,清廷不願接受“鐵路禮物”,結果未成爲事實。伯爾考維茨著,張載華、陳衍譯:中國通與英國外交部,商務印書館,北京,1959,134~135頁。

宓吉和加利都同意把全部設備充做禮物。他們認爲,在宮內展出,必然會帶來“遍及全國廣泛使用”的大量訂貨。兩人於是寫信給上海怡和洋行經理J·J·凱瑟克。不過,凱瑟克予以否定。他回信稱:即使當做禮物贈送成功,“唯一的結果不過是允許由我們出資在紫禁城內,或者由紫禁城至萬壽山鋪設一條試驗性的鐵路,得到的唯一的報償,不過是日後的一些值得懷疑的好處”。

凱瑟克要求必須取得清政府確實有意發展鐵路的具體證明。他告訴宓吉,必須先拿到一份確切訂單,或讓清政府另行考慮一筆英鎊借款以示誠意,才能將禮物饋贈。宓吉隨後與曾紀澤會見。曾紀澤建議怡和將鐵路設備作價4000兩賣給宮廷,以推動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然而,凱瑟克對原價25000兩的設備廉價出售心有不甘。

加利堅持認爲如果在宮廷展出,必然會帶來大量訂貨。凱瑟克則認爲,虧本送禮並不能引來大批鐵路訂單,也不會緩和那些在原則立場上反對修建鐵路的官員們的態度。當然,如果鐵路的無償贈予能與諸如特許修築津京鐵路相聯繫,則可以考慮。凱瑟克在1887年5月的一封信中對加利說:“我們需要的是有形的交換,而不是曾紀澤的空洞保證。”

兩年後,火車開進了皇家林苑,西苑鐵路建成通車。

就這樣,慈禧太后不時坐著這條吐著白煙的“小鐵龍”,來往於北海與中海之間。據記載,慈禧的車廂是黃綢窗帷,宗室、外戚的車廂是紅綢窗帷,王公大臣的車廂則是藍綢窗帷。被長久以來認爲是“怪物”的火車,噴火吐煙地在皇家御苑裡跑來跑去。慈禧對鐵路不置可否的態度,開始轉向支持修築鐵路。不過,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慈禧太后討厭宮院之內火車轟鳴,也害怕機車鳴叫會破壞宮城氣脈,所以列車不再用火車頭牽引,據說改由太監拉著走,“每車以內監四人貫繩曳之”。太監們拉著車廂載著最高掌權者在軌道上慢慢滑行。但是,世界不會如此長久地等待中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列強羣起對手無縛雞之力的清政府予取予求,大肆掠奪中國的各種權益——包括鐵路權益。

中國不得不付出更多代價。

05

烽煙再起:築路大論戰1888年10月3日,當津沽鐵路竣工時,李鴻章曾親往查驗,並乘坐火車直抵唐山。10天后,李鴻章致函醇親王奕,建議速建津通鐵路(天津至北京通州),進一步將鐵路延伸至京畿。與此同時,西苑鐵路上的小火車,也已使慈禧太后對鐵路及火車有了親身體驗。1888年唐胥鐵路展築至天津,李鴻章率官商巡視

11月30日,海軍衙門在對修築津通鐵路相關情況作出評估後,奕上書慈禧,建議準許津沽鐵路公司修築津通鐵路,並提出鐵路爲“今日自強之急務”。當天,慈禧允準。

隨後,李鴻章迅速行動起來。一面招股,一面向匯豐銀行以5釐輕息借款200萬兩。然而,津通鐵路的籌辦,以及小鐵路伸進西苑,引起了反對派的強烈反對和羣起攻擊,由此展開了一場大論戰。

事實上,築路意識的形成和認識加深,鐵路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寸延伸,都是經由激烈論爭後實現的。

1888年12月,國子監祭酒盛昱首先發難,接著河南道監察御史餘聯沅、光祿寺少卿屠仁守、給事中洪良品、御史徐會灃等相繼上奏,要求停辦鐵路。

在此情況下,慈禧太后於1889年1月21日發佈懿旨,讓海軍衙門會同軍機處大臣“妥議具奏”。

第二天,禮部尚書奎潤、戶部尚書翁同龢等上奏,稱腹地修築鐵路壞田廬、遷墳墓,宜停建或緩建。接著,內閣學士文治等上奏堅決反對修築京通鐵路,稱其有六大害——損己益敵、開門揖盜、傷朝廷治化、致百姓流離、失天下人心、壞天下風氣。此外,大學士恩承、吏部尚書徐桐等也堅決反對。

對此,李鴻章連續撰寫《議鐵路駁恩相徐尚書原函》、《議駁京僚諫阻鐵路各奏》,逐條批駁。2月14日,海軍衙門、軍機處會奏慈禧太后,有針對性地駁斥了鐵路之害——資敵、擾民、奪民生計的論調,稱修築鐵路“利之所興,難以枚舉”,並請將各原奏下發至相關將軍督撫複議。朝廷隨即令曾國荃、張之洞、劉銘傳、王文韶等十餘督撫對修築津通鐵路“各抒所見,迅速復奏”。

復奏結果,多數督撫主張繼續修築鐵路。1889年5月7日,在經過中央相關部門和地方封疆大吏的激烈辯論後,清政府終於下定決心,發佈了興建鐵路的第一個正式文件,內稱鐵路“爲自強要策,必應通籌天下全局……但冀有益於國,無損於民,定一至當不易之策,即可毅然興辦”。

至此,持續了20多年的“鐵路能不能修”的爭論落幕。此後,爭論的焦點轉到先修哪些路或要不要借外債等“鐵路如何修”上來。

06

強強聯合:中英公司成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隊在海、陸戰場上連連敗北,自強了30多年的清政府無能的本質顯露無遺。日本將自己千年來師法的中國打敗之後,徹底改變了東亞政治格局,取代中國成爲遠東名副其實的頭號強國。

戰敗的光緒皇帝深感“當此創鉅痛深之日,正我君臣臥薪嚐膽之時”,朝廷上下也痛感鐵路爲“通商惠工之本”,因此戰爭一結束,清政府即著手籌建事關國計民生的盧漢鐵路(北京盧溝橋至漢口),並冀望以此爲契機,推廣鐵路建設。

然而,此時中國的國際地位驟然下降,國力衰弱。戰後簽訂的《馬關條約》規定,中國應償付日本軍費23億兩。如此鉅額賠款,不但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所未見,在過往的世界歷史中也罕有所聞。

在此背景下,鐵路資金的籌集成爲一道時代難題,官款無著,商辦無力,看來只有借款一途。於是商界開始紛紛流傳,湖廣總督張之洞有意向外借款,利用外資從速修建討論已久的盧漢鐵路。

事實上,怡和檔案顯示,戰爭尚未結束,張之洞已經向怡和洋行電詢能否考慮一筆年息6釐的100萬英鎊借款。對此,怡和洋行雖然是求之不得,但倫敦的馬地臣公司拒絕在戰爭尚未結束時向中國提供貸款。勒費窩著,陳曾年、樂嘉書譯:怡和洋行——1842~1895年在華活動概述,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114頁。

第42章 無遠弗屆(4)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2章 走向東方(1)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4章 走向東方(3)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49章 黯然撤離(3)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27章 鐵路悲歡(2)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29章 金融強權(1)第55章 附錄(1)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11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3)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57章 附錄(3)第54章 欲去還來(3)第55章 附錄(1)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54章 欲去還來(3)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29章 金融強權(1)第41章 無遠弗屆(3)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18章 香港上海時代(1)第21章 逐鹿航運(1)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2章 走向東方(1)第11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3)第21章 逐鹿航運(1)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4章 走向東方(3)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3章 走向東方(2)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4章 走向東方(3)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5章 走向東方(4)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52章 欲去還來(1)
第42章 無遠弗屆(4)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9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1)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53章 欲去還來(2)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2章 走向東方(1)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4章 走向東方(3)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49章 黯然撤離(3)第38章 轉折年代(3)第27章 鐵路悲歡(2)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40章 無遠弗屆(2)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29章 金融強權(1)第55章 附錄(1)第32章 金融強權(4)第15章 從禁菸到戰爭(1)第11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3)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57章 附錄(3)第54章 欲去還來(3)第55章 附錄(1)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22章 逐鹿航運(2)第51章 黯然撤離(5)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44章 風雨飄搖(2)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54章 欲去還來(3)第23章 逐鹿航運(3)第47章 黯然撤離(1)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29章 金融強權(1)第41章 無遠弗屆(3)第33章 工貿制勝(1)第35章 工貿制勝(3)第18章 香港上海時代(1)第21章 逐鹿航運(1)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50章 黯然撤離(4)第37章 轉折年代(2)第34章 工貿制勝(2)第48章 黯然撤離(2)第13章 律勞卑之死(2)第52章 欲去還來(1)第10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2)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2章 走向東方(1)第11章 沿海鴉片走私網(3)第21章 逐鹿航運(1)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20章 香港上海時代(3)第8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3)第4章 走向東方(3)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6章 澳門、黃埔與伶仃洋上(1)第28章 鐵路悲歡(3)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3章 走向東方(2)第45章 風雨飄搖(3)第4章 走向東方(3)第24章 逐鹿航運(4)第26章 鐵路悲歡(1)第43章 風雨飄搖(1)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19章 香港上海時代(2)第5章 走向東方(4)第36章 轉折年代(1)第12章 律勞卑之死(1)第25章 逐鹿航運(5)第52章 欲去還來(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乡县| 伊金霍洛旗| 涿鹿县| 淮安市| 云龙县| 青神县| 铜梁县| 铜鼓县| 芮城县| 阿克陶县| 保山市| 衡东县| 尉犁县| 兴文县| 南和县| 舒城县| 阆中市| 湘西| 五寨县| 西平县| 多伦县| 织金县| 南汇区| 滕州市| 定结县| 繁峙县| 晋中市| 乌拉特前旗| 宁化县| 高安市| 洮南市| 三门峡市| 罗田县| 华容县| 张家川| 信宜市| 镇巴县| 通州市| 广昌县| 诸城市|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