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多年來,蘋果電腦配置的鼠標一直都特立獨行,只有一個按鍵,與IBMPC陣營的兩鍵、三鍵鼠標截然不同。初學者總是抱怨IBMPC的兩鍵、三鍵鼠標難以掌控,不清楚每個按鍵的目的何在;而電腦高手卻恰恰相反,總是抱怨蘋果的單鍵鼠標很難快速實現特定功能,要模擬右鍵單擊等操作還需要鍵盤上的控制鍵配合。
兩種設計體系,兩種風格的鼠標一直並存,在這個領域,沒有誰真的勝出,他們分別代表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直到近年來,蘋果在電腦上開始大量使用多點觸摸板代替傳統的鼠標,推動著圖形用戶界面領域的又一次重要變革。反觀PC陣營,鼠標的設計還停留在兩鍵、三鍵時代,任由蘋果在前面絕塵而去。
對簡約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喬布斯年少時修習禪宗的經歷。喬布斯常說:“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不是你做什麼,而是你不做什麼”。這種“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禪機在蘋果的每一件產品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
在設計iPod時,艾維就說:“從某種意義上看,我們真正在做的,是在設計中不斷做減法。”
減法設計的思想貫穿了iPod產品設計的始終。除了不提供開關鍵以外,iPod還把全部4個功能鍵都集中在中央轉輪上,整個播放器沒有任何多餘的操控界面。
到了研發iPhone時,因爲多點觸控顯示屏的引入,喬布斯和艾維有可能把用戶可操作的元素減少到最少。那時,喬布斯反覆對設計團隊說,已有的所有手機都太複雜,太難操作了,蘋果需要一款簡約到極致的手機。
於是,喬布斯在設計iPhone的最初階段,就給設計團隊下達了一個死命令:iPhone手機面板上只需要一個控制鍵。
設計師和工程師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如何用一個控制鍵完成所有操作功能。他們一次次跑到喬布斯面前,陳述手機面板上必須有多個按鍵的理由。每週的設計評審會議上,都會有人對喬布斯說:“這不可能。”
喬布斯就像聾子一樣,對這些哭訴充耳不聞。他只是淡淡地說:“iPhone面板上將只有一個按鍵。去搞定它。”
沒有人知道喬布斯爲什麼這麼篤定一定有一種好的單鍵解決方案。也許,喬布斯當時只是扮演了一個顧客的角色,他只是用他特有的方式,向設計師和工程師索要一種最酷、最簡約,真的能改變世界的產品。
於是,今天我們手裡拿的iPhone,還包括後來的iPad,在前面板上就只有一個又大又容易按的圓形按鍵。甚至,到了2011年年初,當蘋果在新版iOS操作系統中測試新的多點觸摸交互方式時,不少人預測,未來的iPhone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將真正實現前面板的“零按鍵”。
陸堅告訴筆者,蘋果研發iMovie視頻編輯軟件的時候,因爲iMovie定位在消費者用戶,用戶界面的設計本來就非常簡單,但喬布斯還是認爲界面太複雜了。喬布斯說:“95%以上的用戶在上傳視頻前,根本不做什麼剪輯、特效操作。對於這些用戶來說,iMovie還是太複雜了。”喬布斯一次次地要求iMovie的設計團隊簡化設計,直到整個用戶界面和操作流程足夠簡單,每個用戶不需要用戶手冊就能直接使用爲止。
陸堅評價說:“蘋果的員工很多都被注入了這種追求完美和簡約的基因。每次設計產品都會不斷地推敲,追求最簡單、最優雅的表現方式,而不只是止步於做出的第一個產品設計。”
很顯然,蘋果內部根深蒂固的追求簡約的基因來自喬布斯,是喬幫主讓做減法變成了產品設計中的一種經典方法。
2004年接受《商業週刊》採訪時,喬布斯說:“創新來自於對1000件事情說‘不’,惟其如此,才能確保我們不誤入歧途或白白辛苦。我們總是在想,可以進入哪些新的市場。但只有學會說‘不’,你才能集中精力於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2002年,喬布斯與各大唱片公司就在線音樂的版權展開談判時,蘋果已經開始設計即將發佈的iTunes音樂商店的應用界面了。有一次,美國唱片業協會CEO希拉里?羅森(HilaryRosen)親眼目睹了喬布斯與工程師討論用戶界面設計的情形。當時,喬布斯和工程師坐在電腦前,爲了一個設計上的問題爭執不下。羅森發現,喬布斯與工程師所關注的,不過是在屏幕上一塊大約只有一張便條大小的區域裡,如何排放3個單詞的問題。羅森不禁感慨道:“喬布斯竟如此關注細節。”
也許,關注細節、重視細節、苛求細節只是喬布斯藉以實現其完美主義的一種方式。離開了對細節的關注,喬布斯對完美藝術品的追求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上。
負責Macintosh用戶界面設計的柯戴爾?瑞茨拉夫回憶說:“喬布斯會一個像素一個像素地檢查屏幕上的每個細節,確保相關的圖像準確對齊。他非常重視細節,細緻程度居然達到了像素的層面。如果發現問題,喬布斯就會立即衝著某個工程師大吼起來。”
瑞茨拉夫爲Macintosh設計的滾動條在整個圖形用戶界面中並不是特別搶眼的部分,但喬布斯就是對滾動條的設計不滿意。他希望,即便是滾動條這樣的小元素,也應該有比較藝術化的視覺效果。爲此,瑞茨拉夫的團隊反覆修改設計方案,但喬布斯就是不認可,不是覺得箭頭的尺寸有問題,就是覺得顏色不好看。最終,瑞茨拉夫整整花了6個月,才弄出了讓喬幫主心滿意足的滾動條設計——這麼折騰細節,也難怪當年Macintosh的發佈要屢次延期。
Macintosh電腦的開關設在電腦機箱的背後,這樣,用戶就不容易因爲不小心而碰到電源開關。但喬布斯很快注意到了由此帶來的另一個麻煩,用戶伸手到機箱後面找電源開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爲此,喬布斯和設計師一道,在機箱背面靠近開關的地方,特別設計了一小塊使用不同材質的區域。這樣,用戶只要伸手到機箱背後一摸,根據手感不同,很容易就能找到開關的位置。
大師艾維也同樣重視細節。他說:“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關注最零星、微小的細節。細節最重要,值得花相當大的精力。當然,關注細節的時候,你的腦子裡一定有另一個聲音與你作思想鬥爭:‘會有人注意到這個細節嗎?’是的,我知道大部分使用者不會注意到我們精心設計的細節,即使注意到了,他們通常也不會覺得那有什麼意義。但我始終堅信,這些細節會產生強大的聚合力,當許多精心設計的細節匯聚在一起,用戶終將愛上我們的產品。”
在對細節的苛求上,蘋果2010年發佈的iPhone4差不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從用料到手感,iPhone4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玻璃的光滑質感,和金屬邊框的磨砂質感在同一部手機上配合得天衣無縫,每一條曲線,每一個凹槽,每一個邊角,都有著設計團隊對美感的不懈追求。
在製造工藝上,蘋果規定iPhone4主要零件的合縫間距不能大於01毫米,這個尺寸主要是爲了避免打電話時夾到人的頭髮。據說,蘋果測試iPhone4時,測試員會拿著手機反覆在臉頰上滑動,以確認沒有一根頭髮會被手機夾到——可憐的測試員。
iPhone4側邊的音量調節按鈕上,加減號是兩個凹下去的符號。蘋果要求,即便是凹下去的部分,也必須平整、光亮。耳機插孔也是一樣,金屬觸片的光潔程度,插口內沿的坡度等,都有細緻的規定。
iPhone4的包裝盒把這種對細節的追求推上了頂峰。剛買iPhone4的讀者可以做個簡單的實驗,用單手從桌子上輕輕提起iPhone4包裝盒,不要託盒底,也不要用力握盒蓋,就讓裝有手機的盒子在盒蓋裡靠重力緩緩下滑。你會發現,盒身的滑落速度不快不慢,差不多8秒鐘的時間,盒身就從盒蓋裡完全滑出——這不是巧合,而是精心的設計。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幾乎考慮了所有細節的蘋果設計團隊最終被工程團隊拖了後腿。2010年iPhone4一上市就慘遭“信號門”,用戶手握金屬邊框時,手機天線居然會受到干擾。蘋果爲了消除iPhone4信號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一度顯得狼狽不堪,連喬布斯喬幫主在這場不大不小的尷尬中也有些左支右絀。
iPhone4的“信號門”告訴我們,即便苛求細節如喬布斯和蘋果,也還有百密一疏的時候。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真的是永無止境呀。
除了預知未來和創造完美產品,喬幫主的另一項獨門絕技——市場營銷,也是蘋果征服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蘋果公司誕生之初,喬布斯和馬庫拉就找到市場公關公司麥金納,一起制定蘋果的市場營銷策略。著名的彩虹蘋果商標就出自麥金納公司的設計師羅勃?簡諾夫(RobJanoff)之手。
說喬布斯擅長市場營銷,大概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喬布斯很會藉助媒體廣告爲蘋果產品造勢,歷年來出自蘋果的廣告精品不斷,許多廣告都已經成了市場營銷領域的經典案例。其次,喬布斯特別會利用個人魅力,藉助展會等公開場合宣傳公司形象和產品。在公衆眼中,喬幫主不像一個CEO,倒更像鮑勃?迪倫式的大明星。
超級給力的廣告,加上大明星一樣萬衆追捧的CEO,除了蘋果,還有哪個公司能兼具這兩方面的特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