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蘋果公司任資深經(jīng)理的邁克爾?羅普(MichaelLopp)在回答蘋果爲什麼能設計出那麼多酷斃了的產(chǎn)品時,爲我們介紹了蘋果產(chǎn)品設計流程中的兩個關鍵點:
完美原型:蘋果要求,即便是產(chǎn)品的設計原型,也要實現(xiàn)得完美無缺。拿軟件的用戶界面設計來說,原型界面的每個像素都必須經(jīng)過周密的考慮,達到完美的外觀效果。顯然,這需要在設計階段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也很好地避免了決策時的歧義和不確定性,減少了後續(xù)的反覆。
1031:在開始階段,蘋果的設計師通常會著手設計10個左右的不同方案,然後從其中找出3個明顯較好的方案。雖然目標是找到3個候選方案,但從10個方案開始的做法,可以賦予設計師更大的靈活性,不至於在開始階段束縛設計師的手腳。隨後,設計師通常會花上更長的時間,圍繞那3個候選方案展開討論並最終選出最好的一個。
正如羅普所說,蘋果是在設計的最初環(huán)節(jié),就要求設計師做到極致。“追求完美”是蘋果的設計師們一進入公司,就掛在嘴邊的信條。
當然,這句話的分量對不同人也不完全一樣。對普通設計師而言,完美主義也許只是個理想化的目標,可以追求但不必強求。但對幫主喬布斯來說,完美主義其實就是他的生命,如果某件事做不到完美,那簡直比殺了他還痛苦。
早年開發(fā)Macintosh時,喬布斯就不斷地否定既有的設計方案,不斷改進產(chǎn)品,以至於整個項目的進度被屢屢拖延。在改進Macintosh的過程中,喬布斯用近乎偏執(zhí)狂的架勢,要求工程師們把用戶根本看不見的主板電路做得漂亮、養(yǎng)眼,要求設計師仔細調(diào)整鍵盤上每個標點符號的外觀,反覆比較主機機箱的不同候選顏色……
在研發(fā)iPhone的時候,設計團隊嘗試過數(shù)百種不同的手機外殼,有的方案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有的方案之間明顯不同,還有一些方案選擇的是完全不同的材質(zhì)。最終,由喬布斯拍板,選定了其中一款設計。但就在離手機正式發(fā)佈還有幾個月的時候,一天,喬布斯突然被自己的潛意識驚醒,他發(fā)現(xiàn),自己對此前選定的外殼方案又不滿意了。他驅(qū)車趕到iPhone設計團隊。那些已經(jīng)連軸工作了很長時間的設計師們對喬布斯的出爾反爾敢怒而不敢言。
“喬布斯就是創(chuàng)造產(chǎn)品的米開朗琪羅。”傑伊?艾略特評價說,“他會不停地在畫布上塗塗改改,直到他肯定自己已經(jīng)得到了滿意的方案爲止。”
在蘋果,人們把喬布斯這種臨發(fā)佈前的出爾反爾稱做“重啓”。一旦喬布斯對此前選定的設計方案不滿意,他就會像重啓一臺電腦那樣,“重啓”整個設計流程,廢掉此前辛辛苦苦得到的一切,從一個他認爲合適的環(huán)節(jié)重新開始。這對設計師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但對產(chǎn)品而言,這是通向完美的必經(jīng)之路。
喬布斯經(jīng)常告誡員工,一定不要因爲想當然的困難而放棄對完美的追求。喬布斯總是給員工講這樣一種糟糕的過程:“當設計師把一個出色的創(chuàng)意拿給工程師看的時候,工程師總是說:‘這不可能,我們做不出來這個,根本沒有可能。’於是,設計師只好屈服於工程師,讓工程師在‘可能’的情況下完成產(chǎn)品設計。最終,當他們把設計圖紙拿給製造部門的時候,製造部門的人就會說:‘我們造不出來這個。’就這樣,每個環(huán)節(jié)的人們都佔足了口舌上的便宜,卻丟棄了完美的產(chǎn)品。”
1997年剛回歸蘋果的喬布斯和艾維一起完成iMac的彩色透明設計後,他們在工程部門就碰到了這樣的麻煩。當喬布斯和艾維把設計原型拿給工程師看的時候,工程師們竟然找出了38個理由來說明這個創(chuàng)意爲什麼無法實現(xiàn)。
喬布斯說:“不,不。我們就要做這個。”
工程師們說:“好吧。但,爲什麼呢?”
喬布斯對他們說:“因爲我是CEO,而且我認爲,這東西能夠?qū)崿F(xiàn)。”
工程師們很不情願地服從了喬布斯的命令。但最終,iMac的市場表現(xiàn)證明,喬幫主的堅持是對的。
其實,喬布斯在完美上的追求也並不只限於蘋果的產(chǎn)品。有一位曾在加州帕薩迪納(Pasadena)蘋果專賣店工作的銷售,名叫伊恩?麥多克斯(IanMaddox)。他剛剛到蘋果專賣店工作不久,那家專賣店就開始重新裝修地板。每天晚上等最後一名顧客離店之後,施工隊就開始把一塊塊地磚掀起來,換上新的地磚。新的地磚是從意大利進口的深灰色花崗巖,是喬布斯親自挑選的樣式。“那地磚鋪在專賣店裡非常漂亮。”麥多克斯回憶說。
新地磚鋪好後不久,一天清早,專賣店還沒開門,麥多克斯發(fā)現(xiàn)所有經(jīng)理都神情緊張地在店裡集合,甚至還包括極少露面的區(qū)域經(jīng)理。原來,喬布斯這天早上帶了四五個人,親自來到這家專賣店,檢查新地磚的效果。
麥多克斯發(fā)現(xiàn),喬布斯對新的地磚並不滿意。新地磚剛鋪上時非常漂亮,但因爲使用的接縫劑不夠好,顧客一踩就會留下難看的污跡。地磚才鋪好幾天,整個大廳的地板就顯得污穢、髒亂。
看到喬布斯很不滿意,麥多克斯和專賣店經(jīng)理們都很緊張。他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看著喬布斯。這一次,喬布斯不僅僅是不滿意,而是大發(fā)雷霆、火冒三丈。喬布斯命令專賣店經(jīng)理,地磚必須被全部換掉。結果,施工隊又被叫了回來,認真清洗了每一塊地磚,使用新的接縫劑重新鋪設了整個地板。
喬布斯曾不無自嘲地對記者說,自己追求完美可能也是一個弱點,“有時,‘做到最好’是‘做得很好’的敵人。”
的確,喬布斯對完美的追求已經(jīng)深入到了蘋果的每一項工作中。這種追求如果把握不好,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所謂“完美”,有時也會事與願違。例如,蘋果公司在喬布斯迴歸前,銷售不斷下滑,佔有率急劇下降,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悲觀氛圍裡,蘋果的領導者和工程師們?nèi)詧猿终J爲,蘋果電腦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產(chǎn)品,市場上的頹勢只不過是機遇不好罷了。
親身經(jīng)歷了那一段艱辛歷程的李開復評論說:“現(xiàn)在看來,正是這種片面追求完美的思維方式害了蘋果。道理其實很簡單,從蘋果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到蘋果公司的設計師們,只知道一心沉醉在對完美產(chǎn)品的追求中,卻因此喪失了市場的先機。他們有足夠的自信,卻欠缺從競爭對手那裡虛心學習的自省。他們對用戶有高度的同理心,但卻不知道用積極的態(tài)度降低用戶的使用成本。的確,蘋果電腦看上去很酷,跑起來很快,用起來也十分得心應手,但它在硬件和軟件上都無法與其他公司的產(chǎn)品兼容,價格又居高不下。最終,蘋果公司只能像他的創(chuàng)始人那樣,品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李開復爲我們廓清了一個明確的界限——要玩完美主義,就要像迴歸後的喬幫主那樣,在洞悉未來、知己知彼的情況下追求完美,如果像當年研發(fā)Macintosh時那樣,置用戶對價格、兼容性等問題的關注於不顧,片面追求所謂的“完美”,就必然敗得很慘。從這個意義上講,喬布斯的完美主義,在幫主迴歸前和迴歸後,也有著不一樣的內(nèi)涵。
喬布斯骨子裡是一個簡約主義者。這個天性在很早就暴露無遺了。斯卡利就曾說過:“喬布斯的方法論區(qū)別於其他所有人的地方在於,他總是相信你所作的最重要的決定不是你去做什麼,而是你不去做什麼。他是一個簡約主義者。”
微軟創(chuàng)始人保羅?艾倫(PaulAllen)在2011年出版的披露微軟早年曆史的《謀士》(IdeaMan)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微軟幫蘋果開發(fā)Macintosh版本的Excel軟件時,艾倫到硅谷拜訪喬布斯,瞭解Macintosh電腦和圖形用戶界面技術。喬布斯當場爲艾倫展示了Macintosh原型機和由鼠標控制的圖形用戶界面。
當艾倫看到喬布斯演示用的鼠標只有一個按鍵時,他好奇地問喬布斯:“鼠標上如果有兩個按鍵,是不是會更好些?”
喬布斯回答說:“你知道的,保羅,這完全是簡約和複雜之間的取捨關係。沒有人會在使用鼠標時需要兩個或更多的按鍵。”
“不過,史蒂夫,”艾倫說,“人們既然有多於一根的手指,他們也許還想要一個單擊右邊按鍵的功能呢。”
喬布斯搖著腦袋,對艾倫的建議不以爲然。爲鼠標配備多個按鍵的建議雖然合情合理,但這與喬布斯心中對簡約的狂熱追求是矛盾的。
在微軟,設計師們試圖平衡的是簡約和功能之間的關係:當新增的特性破壞了原本的簡約設計,但由此給程序或設備帶來更多功能時,微軟的設計師總是傾向於保留這樣的特性。
但在蘋果,設計師們思考問題的方法截然相反,他們平衡的是用戶體驗和複雜性之間的關係:當新增的特性引入了複雜性並傷害了原本簡約、流暢的用戶體驗時,蘋果的設計師寧可放棄附加功能,也要保持用戶體驗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