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The Hero
芝加哥聯(lián)合車站的會議室裡,死一般沉寂。
這還怎麼問?再問下去,張潮不知道又會說出什麼虎狼之詞。
剛剛進攻火力最兇猛的CNN裡德和CBS喬安娜,現(xiàn)在腦子裡只考慮一件事——怎麼才能讓自己回去以後不被解僱。
畢竟電視臺肯定不會背“種族歧視”這個鍋,萬一民意沸騰,一定會說是記者的“個人行爲”。
只有FOX的記者最淡定,他今天來的任務就是和張潮打配合、遞話頭,現(xiàn)在任務已經圓滿完成了。
大衛(wèi)·米勒適時拿起話筒,提醒道:“大家還有問題要問嗎?”
紙媒《紐約客》的記者反應最快,立刻就問道:“去年布克獎的得主基蘭·德賽來自印度;而你拿到了‘全美書評人協(xié)會獎’;你還提到了阿迪契的《半輪黃日》……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認爲——英語世界的文學包容性越來越強,無論是亞洲還是非洲,處於‘世界邊緣’的作家逐漸受到了認可與接納。
請問你對此有什麼樣的看法?”
張潮心中暗歎一口氣,《紐約客》雖然在美國已經是頗爲“左派”的媒體了,但是它的記者仍然可以“無惡意”地問出這樣的問題,只能說有些傲慢在他們內心根深蒂固。
他略一思考,直接問那位記者道:“你使用過地球儀嗎?”
記者遲疑了一會兒,才答道:“當然……但這和我的問題有什麼關係?”
張潮道:“那你說說看,在地球儀上,哪些國家位於‘世界邊緣’,哪些國家又位於‘世界中心’?”
《紐約客》的記者頓時語塞——圓滾滾的地球儀上,除了南北兩極,哪有“中心”一說?
隨即他又解釋道:“我的意思是,文明世界的邊……”話沒有說完,就立刻住嘴了。
這句話要是說全了,今天回去以後可能被解僱的記者又要多一個。
張潮又問道:“去年中國的人民文學社出版了斯蒂芬·金的《肖生克的救贖》,而且銷量位列十大暢銷書的第九名。
你如果報道這個新聞,會寫這體現(xiàn)了中國人‘包容性’,或者說金先生被中國人認可、接納了嗎?”
這個問題又把對方問噎住了,現(xiàn)在他滿腦子就一個想法——聽說中國人都有“屬相”,那張潮是屬法棍的,還是屬列巴的?
張潮自問自答道:“恐怕你會寫‘偉大的斯蒂芬·金征服了中國讀者’吧?所以,至少對我來說,作品並不需要被‘英語世界’‘包容’,也從沒有想過被你們‘認可’或者‘接納’。
作品最終是要面對讀者的,無論是中國讀者、美國讀者,或者是其他什麼國家的讀者,喜歡我的作品,那都是我的榮幸。
除此之外的評價,不足爲道。”
《紐約客》的記者頹然坐回了椅子上,愁眉苦臉地看著眼前的筆記本,今天這報道可咋寫?
總不能寫這麼多記者從四面八方來了,然後被張潮用各種“大義”糊了一臉吧?
《紐約時報》的記者琢磨了一下,決定迂迴一下,問一個緩和點的問題過渡:“我們知道,這次旅程你已經和兩位作家對談過,請問你對他們的印象如何?”
這纔是記者會應該有的態(tài)度嘛——張潮用輕鬆的語調答道:“斯蒂芬·金先生充滿智慧,讓我懂得怎麼才能把書賣得更多些……”
現(xiàn)場響起了一陣輕笑,氣氛終於沒有那麼凝重了。爲了今天的採訪,大家都看了昨晚播出的“東方快車的談話”第一集,所以一下就想起了斯蒂芬·金說要讓讀者多活幾年的梗。
緊接著張潮道:“黎翊雲女士和我一樣來自燕大,她很優(yōu)秀。我們的共同語言雖然並不多,但所幸最後還是取得了一些共識——至於具體內容,大家可以看今晚的節(jié)目。”
這一下又把大家的胃口都吊起來了。
“共同語言不多”——意思是就是分歧更多,交鋒激烈?看過張潮今天在記者會上的表現(xiàn),衆(zhòng)人都有點不敢相信黎翊雲能和張潮對線。
不過一切都要等今晚第二集播出以後才知道。
由於記者會並不是現(xiàn)場直播,所以在一旁的大衛(wèi)·米勒,一邊密切觀察“場上局勢”,一邊不斷給自己的頂頭上司發(fā)信息:
“記者太多了,我怕張潮會應付不來。放心,我會隨時打斷來保護我們的人!”
“問題十分尖銳,張潮的態(tài)度似乎太生硬了,恐怕今明兩天的輿論會對他不利……”
“這羣記者就是混蛋,老闆,我們在紐約的新書發(fā)佈會可能要取消了。”
“等等,事情好像還沒有那麼糟糕。”
“張潮挽回了局勢——不,應該說他始終就沒有處於下風。”
“老闆,張潮一個人在拷打所有記者,我要不要提醒他控制一下,不要破壞了和媒體的關係……”
“老闆,紐約的新書發(fā)佈會我建議換個地方,麥迪遜花園廣場怎麼樣?”
“不,只在紐約舉辦發(fā)佈是不夠的,波士頓、芝加哥……要不然我們安排張潮反向坐火車回舊金山吧,一路走一路籤。”
“老闆,《大醫(yī)》第二部現(xiàn)在就可以加印了!”
……
發(fā)出最後一條短信的時候,大衛(wèi)·米勒看到張潮已經站在臺上,和臺下的記者言笑晏晏,態(tài)度鬆弛地介紹著《大醫(yī)》第二部的內容:
“在第二部裡,我們可以看到三個主人公的成長。他們不再是剛進醫(yī)學院的青年了,他們會更深入地參與到那個變幻莫測的時代中去……”
“在那時的中國,醫(yī)生也是一種前途無量的職業(yè),但是戰(zhàn)爭改變了一切——人既是不堪一擊的,人又是堅不可摧的……”
“無論複雜的人性如何交織成歷史最終的走向,但他們對理想和信仰的堅持,證明了再渺小的個人,也可以在時間洪流當中閃耀自己的光芒……”
“爲什麼選擇醫(yī)生?因爲我們中國有句老話——‘不爲良相,便爲良醫(yī)。’……”
似乎剛剛那種劍拔弩張的情形,從未出現(xiàn)過。
大衛(wèi)·米勒困惑地問身邊的蘇珊道:“對不起我沒注意到——張潮剛剛說了什麼?”
蘇珊捂嘴一樂,答道:“張潮就對記者們說了一句‘《大醫(yī)》是一部展現(xiàn)中國人如何選擇自己道路的小說!’然後他們就圍著張潮問《大醫(yī)》了。”
大衛(wèi)·米勒一愣,旋即想明白了張潮這句話的用意——之前的場面多少讓記者們有些下不來臺,這樣會導致一個結果——張潮雖然會洗脫“種族歧視者”的指控,但是記者的報道不會太熱情,可能用幾十一百詞的短訊糊弄過去。
張潮主動把《大醫(yī)》作爲拋出來,而且特意往“美國主旋律”方向靠攏,這樣就給了記者一個報道他的“抓手”,大家可以從《大醫(yī)》入手“盛讚”張潮,前面那些被單方面碾壓的環(huán)節(jié)就能“技術性處理”。
這麼一來,既洗脫了指控,還給了記者臺階下,又宣傳了即將發(fā)佈的新書——一石三鳥。
大衛(wèi)·米勒顧不得感嘆,連忙又給報社老闆發(fā)去信息:
“剛剛我說的加印數(shù)可能不夠,最好再追加……”
等張潮和記者們對《大醫(yī)》第二部的交流告一段落,有眼尖的終於又注意到了站在大衛(wèi)·米勒、蘇珊等人身邊的印度裔面孔年輕人,於是問道:“這位是……?”
張潮這纔想起還有這麼個人物,連忙道:“還是請他來介紹一下自己吧。”說罷,就把位置讓給對方。
印度裔年輕人沒想到會突然被張潮請上臺,不由得慌亂了一下,但也很快鎮(zhèn)定下來,來到麥克風前,開始自我介紹:“大家好,我叫昆瑙·內亞,我是一名演員,來自印度。
我即將在張潮先生參與的一部劇集裡扮演一名常駐角色。而之所以設計這名角色,正是來自張潮先生的建議。……”
昆瑙·內亞是張潮的“PLAN B”——既然你說我歧視印度裔,那就由印度裔的昆瑙·內亞來打破這種偏見。
他是在芝加哥前兩站上車的。
不過由於前面發(fā)揮得太好,所以張潮差點忘了還有這麼個人存在,幸虧記者提醒了。
《生活大爆炸》去年那集比較失敗的試播集裡,是沒有“拉傑”這個印度裔角色的。謝爾頓和萊納德的共同好友是一名同爲科學家的女“Geek”。
張潮參與投資劇集以後,給出的極少“小小建議”當中,就包括把這個女“Geek”拆分成兩個男性角色,比如“增加一個印度裔科學家”。
這個理由極具說服力——美國的演員工會對“少數(shù)族裔平權”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所以經常會看到好萊塢電影裡非要塞個黑人角色進來。
不過《生活大爆炸》是一部講“科學家宅男”的劇集,黑人科學家在公衆(zhòng)認知方面實在有點……但是印度裔科學家就毫不突兀了。
所以查克·洛瑞很愉快地接受了這個建議。
最⊥新⊥小⊥說⊥在⊥六⊥9⊥⊥書⊥⊥吧⊥⊥首⊥發(fā)!
這是昆瑙·內亞接到的第一個重要角色,自然十分感激張潮,所以FOX高層方面只是“稍微暗示”,他自己就坐飛機連夜趕來力挺了。
只見他在發(fā)言臺上義正辭嚴地道:“張潮先生不僅提議在劇集中設計一個印度裔角色,而且我與他的交流也十分愉快。
他沒有歧視任何人,任何種族,他是我們的朋友。歡迎大家關注《The Big Bang Theory》,它將在今年的9月與大家見面。
這是一部充滿了歡樂的喜劇,有著獨一無二的幽默感……”
大衛(wèi)·米勒:“……”張潮這是拿出版社的資源,給電視劇做廣告是嗎?
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這場特殊的發(fā)佈會落下了帷幕。
除了個別記者,幾乎所有人都“滿載而歸”——張潮雖然不是那種典型意義上的“外國作家”,並沒有因爲接受美國記者的採訪就格外謹慎,或者格外激動;
但是他提供了足夠的新聞價值!
對於記者來講,這比那些浮誇的吹捧,或者沉悶的謙卑要好多了。畢竟他們的收入是按照發(fā)表的“詞數(shù)”來計算的。
等到記者都走了,張潮才長長呼出一口氣,像癟掉的皮球一樣,癱坐在椅子上。
大衛(wèi)·米勒上前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張潮之前一直表現(xiàn)得雲淡風輕,但實際上一點都沒有鬆懈。
從要求出版社必須請來《美國印度人報》記者,到FOX記者的配合,再到昆瑙·內亞的到來,以及整個流程那種強烈的“設計感”,都說明張潮內心對這件事的重視。
現(xiàn)在不僅圓滿解決,甚至還給即將發(fā)佈的新書、即將播放的新劇集強勢打了一波廣告,這樣的結果簡直完美。
但張潮在其中付出的心血也是肉眼可見地。
單單因爲要用英語進行問答,張潮在到達芝加哥前,就和許蕊雅等人高強度進行了練習。
不過張潮也只癱坐了一小會兒,就站起身來,先和昆瑙·內亞握了手,感謝他的幫助;然後對大衛(wèi)·米勒嚴肅地說道:“我對Simon&Schuster在這次危機公關中的表現(xiàn)十分不滿意。”
一句話就把大衛(wèi)·米勒說得寒毛都豎起來了。他當然知道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高層這次的方式有點敷衍了,尤其選擇了對“種族歧視”指控的退讓,實際是“犧牲”張潮的名譽,來保全出版社的名譽。
畢竟Simon&Schuster出版社作爲全美五大出版社之一,麾下囊括了斯蒂芬·金、泰勒·詹金斯·裡德、科琳·胡佛等知名暢銷書作家。
張潮的《大醫(yī)》雖然賣的不錯,但在高層心目中的優(yōu)先級始終不如這些美國本土作家。
之前動用公司的法律資源幫助張潮制裁方老師,是因爲那時“中國人內訌”,美國讀者不關心,做個順水推舟的人情。
這次涉及到敏感的種族歧視議題,高層心目當中到底把張潮擺在哪個位置就昭然若揭了。
大衛(wèi)·米勒急了,連忙道:“張,我以人格保證,下一本書,會爲你爭取到最好的簽約條件……”
張潮不置可否地“唔”了一聲,沒有回答,只是淡淡地道:“我累了,找個地方休息一會兒吧。”
這時正是美國東部時間下午3點半,他們前往紐約要換乘的「湖濱特快號」是一趟夜間車次,晚上9點半才發(fā)車,檢票上車怎麼也要9點以後了。
中間這5個多小時,大衛(wèi)·米勒本來是安排大家把行李寄存在車站,然後在芝加哥市區(qū)逛一逛。
畢竟這是北美五大湖區(qū)的核心地帶,美國第三大城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更是偉大的公牛隊與邁克爾·喬丹的主場所在地。
大衛(wèi)·米勒知道張潮是個籃球迷,所以計劃當中有一項就是去聯(lián)合中心球館參觀公牛隊的隊史陳列室,以及購買喬丹的簽名球衣。
張潮聽說的時候可是興致勃勃的,現(xiàn)在卻表示要休息,不滿的態(tài)度溢於言表……
但現(xiàn)在張潮可佔著理,大衛(wèi)·米勒也不敢多說什麼,只能鬱悶地打電話定了一個離車站最近的星級酒店。
不過他還寄希望於兩個女士:“你們要不要去「華麗一英里」走一走?那裡有很多商店……”「華麗一英里」指的是芝加哥的北密歇根大道,是最爲熱鬧繁華的一段商業(yè)街道,有許多的名品商店、豪華酒店和歷史建築。
誰知道許蕊雅和蘇珊也搖搖頭道:“我們也累了,也幫我們兩個訂一個房間吧。”
大衛(wèi)·米勒:“……”他現(xiàn)在只覺得自己距離失去張潮這個作者,只有一英寸了……
……
張潮一方面是表達不滿,另一方面也確實是累了,窩在酒店的大牀上一睡就到了晚上8點,連飯都沒吃,直到有人敲他的房門,催促他起牀才清醒過來。
匆匆收拾一下行李,匆匆吃了一個三明治充飢,又匆匆趕往車站,匆匆檢票上車。
這趟列車的包廂比「加州和風號」還要豪華些,畢竟是專門跑紐約的班次。但是這一次卻沒有了在舊金山登車時其樂融融、一路歡笑的氣氛。
無論是張潮,還是許蕊雅,或者是蘇珊,都顯得嚴肅,說話很少,大部分時候都在忙工作——
張潮看許蕊雅翻譯的《失落遺傳之人》;許蕊雅在翻譯新的章節(jié);蘇珊在整理採訪筆記。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在今晚播出的全美電視節(jié)目裡,關於張潮的報道已經引爆了輿論。
其中FOX電視臺的標題最爲誇張——Zhang Chao:The Hero!